传记文学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及其翻译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见,翻译目的论在传记文学翻译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传记文学 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传承。为了使目标读者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历史背景、文化差异、语 言表达特点等各个方面,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总结来说,传记文学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正确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我们可以成功地将原作呈现在目标读者面前。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 传记文学的翻译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准确转换,更要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传承。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 传记文学翻译的挑战。
四、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翻译目的 论与翻译策略
在实践中,运用翻译目的论与翻译策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在接受翻译任务前,需要对翻译的目的和目 标受众进行深入了解。这有助于确定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2、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以便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同时,能够 适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问题。
3、简洁明了:广告翻译应力求简洁明了,突出核心信息,避免冗长和复杂的 表达。在语言上要追求精炼、生动、形象,以便目标读者易于理解和记忆。
4、跨文化交流: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跨文化交流的因素。对于不 同文化背景的目标读者,要善于运用文化元素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实现广告信 息的有效传播。同时,要注意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确保广告翻译的准确性和 恰当性。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技巧的应用同样重要。词汇选择是翻译中一个关键的技 巧。对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译者需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 应的表达,以便目标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作的含义。此外,语法的运用和修辞 手法的处理也是传记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的技巧。译者的修辞手法应该尽可能 贴切地传达原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
在目的论的翻译理论指导下,传记文学翻译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在目标语言文化背景下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效果。
本文将从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保持原著特色以及传达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讨论。
在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原文的风格和目标语言的特点。
传记文学通常借助于描写性语言和文学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因此翻译者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学特色。
对于原文中的比喻、暗示和修辞手法等,翻译者可以选择相应的目标语言表达方式,以保持原著的艺术效果。
对于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当地习俗,翻译者还可以采用文化调整的策略,将原著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在保持原著特色方面,翻译者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情感色彩和口语化表达。
传记文学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因此翻译者应努力保持原著中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
对于一些常用的口语化表达,翻译者可以选择相应的目标语言习语或俚语,以体现原著中的幽默和俏皮。
在传达作者意图方面,翻译者需要细致入微地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
传记文学往往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成就,翻译者需要通过细心阅读和深入思考,准确把握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对于一些隐喻、象征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翻译者应深入挖掘,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易于理解的形式。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传记文学是一种以真实人物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等细节,以呈现一个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形象。
传记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将源语言(SL)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和风格等元素,通过翻译手段,传达到目标语言(TL)中,以呈现作者原意和目标文化中读者对人物的需求。
在翻译传记文学时,目的论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方法,它可以帮助译者准确理解翻译目标和读者需求,从而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和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语文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人物形象、语言特点、文化背景等方面。
然后,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和翻译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对于人物形象的翻译,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和语境等,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
对于语言特点的翻译,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读者群体,选择合适的口语或文学语言,以传递源语言中的情感和思想。
另外,翻译传记文学还需要注意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化和传统的差异。
例如,人物在源语文本中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习俗等,可能与目标语文化有所不同。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对翻译进行注释和解释,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翻译作品。
最后,翻译传记文学还需要注意语言和风格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译者需要根据源语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选择合适的译文,并确保翻译的语言和风格统一、连贯,具有一定的文学审美价值和阅读体验。
总之,目的论是一种指导传记文学翻译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译者准确理解翻译目标和读者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确保翻译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品质。
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译者才能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文化交流。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传记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它以一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主题,通过描述他们的经历、成就和失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人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记文学的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历史。
在翻译传记文学时,目的论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思维工具,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翻译文本能够达到最初的目的,即让读者了解原著所描述的历史人物及其文化背景。
因此,在翻译传记文学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目的论指导:第一,理解作者意图。
在开始翻译之前,应该先仔细阅读原著,并理解作者的意图。
传记文学往往包含大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只有理解原著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将其翻译出来。
第二,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转换。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传记文学时,需要注重文化转换。
这包括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翻译成目标语文化相应的元素,以确保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
例如,对于一位西方历史人物,翻译者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位中国历史人物,翻译者需要熟悉中国文化、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以确保翻译出来的文本更能贴近读者的文化背景。
第三,适当运用文学翻译技巧。
传记文学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在翻译传记文学时,应该适当运用一些文学翻译技巧,例如语言优美的翻译、象征性的翻译、修辞上的翻译等。
这些技巧有助于让翻译文本更具艺术性和文学性,让读者更容易被吸引。
综上所述,翻译传记文学需要遵循目的论指导,注重理解作者意图、文化转换和适当运用文学翻译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出来的文本更能贴近读者的文化背景、更具艺术性和文学性。
浅谈传记文本的翻译

浅谈传记文本的翻译张蕾蕾+王秀宽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进展,翻译也迎来了发展的大浪潮,文本类型的不同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今天笔者就传记翻译的特点以及翻译策略展开此文,希望为传记文学的翻译添砖加瓦。
首先传记文本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体裁,它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就真实性而言,传记文学分为“纪实类”和“虚构类”两种,前者是最常见的传记文本,针对此类文本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以“信”为主,要忠实于历史事实,忠实于文本内容,不可漏译,更不可随意篡改。
引言传记不同于一般传统文学,具有鲜明特征。
而就文体而言,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的“半诗半史”上。
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尊重译作的真实历史背景,又要重视其文学性。
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会因为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对原文本进行“创造性”加工。
相对来说,本文的客观性更加明显,所以在翻译传记时,我要尽量把握譯作的“纪实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做到译文忠实、通顺、富有文采。
文献综述尤金奈达提出,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不是字对字、句对句的对等,翻译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语法、词汇的对等上,而忘记了语言所要传递的信息,使目的语读者读懂才是翻译的最根本原则。
除此之外,尤金奈达还提到,好的译文是让目的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同的心理感受。
那么结合人物传记翻译的特点,即真实性和文学性,在翻译的时候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让译文更准确,更直观的传达源语的意思。
翻译策略:一、词汇选择:词语的选择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词语选择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好坏。
所以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以Tennyson: The Unquiet Heart中的句子为例来阐释。
例1:原文: Besides his new name, pedigree, arms, and crest,Charles Tennyson dEyncourt had schemes for a new Bayons Manor.译文:除了他的新名字,血统,作品和世彰,查尔斯·丁尼生·戴恩科特还在筹划着一座新的拜恩庄园,或者说是一个比原来更加复古的拜恩庄园。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研究方法,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明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
传记文学是以某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其翻译需要注重传达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特点。
本文将阐述在目的论指导下,如何进行传记文学的翻译。
在进行传记文学翻译时,我们要明确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传记文学的目的是通过描述人物的经历和成就来展示他们的伟大和价值。
在翻译中要注重准确传达人物的形象和塑造他们的形象。
译者应该深入理解原文的意义,并为读者呈现一个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
在进行传记文学翻译时,我们要注意翻译的目标是谁。
传记文学的读者可能是对这个人物感兴趣或对该领域有研究的人。
在翻译中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需求,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的内容。
在进行传记文学翻译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传记文学通常采用生动、多样的语言形式来描述人物的经历和成就。
在翻译中,译者要尽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通过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义。
第四,在进行传记文学翻译时,我们要注重传达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个性,这些特点和个性是构成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
在翻译中,译者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人物的特点和个性,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和价值。
在进行传记文学翻译时,我们要进行审校和修订。
传记文学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
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译者需要进行审校和修订,对翻译进行反复检查和修改,以确保传达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特点的有效性。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其核心是译者必须明确翻译的目的和翻译对象的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质量的评估。
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目的论可以被广泛运用,因为在翻译传记文学作品时,目的论可以帮助译者在各个方面做出恰当的决策。
翻译传记文学作品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传达原作中的精神和思想,同时要保留原作中的语言和风格。
因此,在进行传记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到原作中的受众和文化背景,以及翻译对象所处的目标读者和文化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通常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具体决策。
首先,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传记文学通常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化细节,因此,译者需要决定是保留原文中的特定文化细节,还是进行本土化调整来适应目标文化的读者。
例如,在翻译英国传记作品时,如果原文中提到了英国的乡村风光,译者可以选择保留原文中的描述,也可以选择将其转化为本土化的描写,以使目标文化的读者更容易理解。
其次,译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文体转换。
原作中的文体可能不适用于译者的翻译对象的文化背景。
例如,原作中使用的俚语和生动的口语可能需要进行转换,以便使目标文化的读者更容易地理解翻译文本。
最后,译者需要决定如何处理原作中的兼语问题。
传记文学作品通常会包含多个语言或方言,或者文化背景内专有的说法或协定。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译者根据目标文化的读者调整。
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语言或方言,译者可能需要进行恰当的解释。
对于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说法或协定,译者也可能需要进行恰当的解释或本土化调整。
综上所述,传记文学翻译是一个高度技术化和复杂的过程。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全面地考虑翻译的目的和对象,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找到最适合目标文化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思想和情感。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翻译
传记文学是一种通过对某个人物生平和经历的叙述来记录和传承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文学体裁。
传记文学的翻译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和目的,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1. 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传记文学通常包含大量的个人经历、情感和思想,这些内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译者需要仔细研究原文,对其中的细节和语义进行准确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气。
译者还需要注意避免对原文的夸张和歪曲,以免影响读者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理解。
2. 注意读者的背景和文化差异
传记文学往往涉及到不同时间和地区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而读者的背景和文化差异可能对他们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产生影响。
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以便将原文的意义有效地传达给他们。
译者可以通过增加注释、提供背景信息和解释特定的文化概念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4. 传达作者意图和目的
在翻译传记文学时,译者需要关注作者的意图和目的,尽量在翻译过程中传达出来。
作者可能通过传记来传达对人物的敬仰、理解和解读,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译者需要理解并传达这些意图和目的,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中立和客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传记文学的翻译角度来论述翻译实践的整个过程。
以breaker/juhan family history这本家族传记性纪念册英汉翻译为例,研究传记文学翻译的策略。
传记文本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征,而且传记翻译跨学科性明显,不仅涉及历史与文学,还涉及艺术、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和神学等。
因此翻译时要选取尽可能准确、贴切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原文的含义和语言特色,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才能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传记文学翻译策略文化差异
一、词汇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最基本的两种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一致性。
对于约定俗成的译名,应遵循规范性和历史性要求,找出其替代词语;如果是纯外来词,没有明确的性质类别,可适当采用音译。
广义上讲,音译也是一种直译。
意译强调“神似”,要求灵活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形式将源语言形式进行阐释性说明。
当原文在词汇意义、句法结构、文体风格上与译文有较大差异时,就不能拘泥于原文,应当采用意译的方法,正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主旨。
如:
译文:他对对外传教事业的不懈努力为他赢得了荣誉,为了纪念他,人们在这栋建筑1915年落成时,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思裴堂。
分析:此句中,顺序上与汉语表达习惯有较大出入,如果直译效果会相差甚远,翻译时必须打破其原有的顺序,灵活地处理每一个字词,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进行优化处理,才能达到形神兼备。
比如将“be honored”翻译为“为了纪念他”,翻译时适当采用增词法,把原文中隐含的词在译文中补上去,以便更清楚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分析:“pursue this”在此句中采用转性翻译法,根据译文的语言习惯将动词结构转换为名词性结构,意译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便一目了然,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原文意思。
译文:在每个港口她都会受到以前主日学校学生们和传教士朋友的迎接,被称赞为“船上美女”。
分析:在英文中,“belle”是美女的代称,翻译时不能从字面意义上翻译为“船上的贝尔”,而应根据上下文的风格,译为“船上的美女”。
这样既能表达出长相的漂亮,又从客观意义上赞扬其传教事业的崇高之美;同时带有其航行所到之处给当地带来了美好之意。
直译有助于保持原文格调,带有“洋味儿”,而意译则要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调和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的矛盾,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不是生搬硬套、逐字照译。
直译强调‘留其形’而‘达其意’,意译不是任意增删,不是胡译乱译。
意译强调‘传其神’,不需要‘留其形’。
两者要求不同,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黄成洲,刘丽芸,2008:29)。
在传记文学中,本文语言形式较为随意,再加上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差异较大,译者不能自始至终坚持直译,应根据需要灵活采用意译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二、句子结构对译文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形合语言,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倾向于外显;而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则在更多情况下是隐含的(杨林,2007:序言)。
分句法与合句法、正译法与反译法、从句译法与长句译法等翻译手段对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句子结构对译文的影响意义在于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译文:她做针线活儿时总是在祈求着什么;她努力地工作,恳求能实现自己祷告中的愿望。
翻译的前提是要准确、深入地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灵活地处理上下文的关系,适当地改变句子结构,尊重原作的语言特点和汉语的表达习惯,才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原文的美感。
三、文体风格的塑造
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忠实地再现原文,所以译者对原作风格的追求是必需的且必要的。
做到风格表现上的对应,译者需要对原作中的风格标记进行分析和鉴别。
原文文本含有民族语言特色及历史典故和宗教信仰,因此带有文化的差异性,翻译时要相应地体现原文的风格,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处理,以实现风格的再创造,从而适应目的语的交流。
译文:他理解话语具有的力量和真实感:“如果点亮每盏灯,让它们排列着稳稳地燃烧发光,哦,那将会是多么闪耀的一条腰带,整个世界都将被照亮。
”
分析:从原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引用的句子带有古雅的韵味,通过圣经式的语言来表达祈祷的内容。
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很难通过文字形象地表达出原宗教信仰的内涵,但可以遵循原文的风格特色,进行对应式转换,从结构上保证译文与原文的适应性。
译文:“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我将于2009年4月出发去中国上海,将亲临思裴堂,缅怀先知,将这上帝之光传递至世界四方。
分析:原文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内容,朴实中带有虔诚的信仰,句句流露出对传教事业的热情与激情。
翻译时既要表现出传教精神,又要优化语句风格,适当进行异化处理,把读者带到原文的文化背景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份虔诚,从而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文体风格的塑造,关键在于与原语风格的适应性。
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深刻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巧妙地对原文风格进行适应性转换,才能将原文的风格意义再现于目的语中,更好地体现其神韵与意境。
总而言之,想要把一篇传记性文本较好地表现出来,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首先需要深入地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站在原作者的角度想其所想,才能体味到原文本的中心思想;翻译的前提是译者要具备较深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不同的背景文化所带有的特殊性,具有较好的译语驾驭能力;然后再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尊重原作的语言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其文本风格。
翻译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推敲、不断积累与学习的过程,通过对翻译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再去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通过这种磨炼才能逐渐充实和完善我们的翻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