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A)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A)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A)

高中地理新课程综合性教育内涵透析

伏钰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730070)

【内容摘要】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它总是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在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高中地理课程除了具有和其他学科共同的功能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综合价值。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育定位,应从地理学科性质综合性教育内涵的价值、社会与客观需求和学生成长的心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透析,使其在传授地理知识内容的同时,必然对国民在形成开放的思维意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极强的综合能力产生强大的作用,培养高水平、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国民。本文从学科间综合性教育内涵和学科内综合性教育内涵两个角度透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关键词】新课程综合性教育内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地理学研究范围极其宽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构成。五个圈层系统都是呈开放、综合的状态,每时每刻都与外界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这种开放与综合的特点使得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自然、社会学科相互联系,且地理学从整体上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直观性,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领域,涉及面广,现实性强,综合程度高,它总是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在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科学”和“技术”三大学习领域,除了具有和其他学科共同的功能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综合价值。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育定位,应从地理学科性质综合性教育内涵的价值、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学生成长的心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透析,使其在传授地理知识内容的同时,必然对国民在形成开放的思维意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极强的综合能力产生强大的作用。以充分发挥地理学文理兼备的综合性教育优势,培养高水平,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国民。

一、学科间综合性教育内涵

地理学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建设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系统机理和调控研究以及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都是综合地研究环境这样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可以促进发展地理学的综合方法,导致跨学科、跨部门的相互沟透和相邻学科成就的引进,形成多学科性质的交叉,融合的理论基础。高中地理课程的综合性教育内涵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综合了各学科的学科思想、知识、思维方法和技能。

1、学科思想

人类从一产生便开始了地理知识的记述和积累,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商品的交换、贸易扩大、航海及探险活动的进行乃至战争的爆发,扩大了人们对地理知识的需求,使地理学逐渐形成和发展,这时的地理学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各学科思想的一门笼统科学,它包含自然、人文等各种知识于一体,使地理学成为科学之母。因此,地理学从其产生便综合了各学科的科学思想。基础教育的高中地理课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点,它里面蕴含着潜在综合的学科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破除权威,深入思考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科学;崇尚科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诱发学生的创造力,深刻地领略和体味各学科深邃的科学思想,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综合性教育内涵优势。

2、学科知识

地理学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内容广泛,有着和其他学科广泛的联系,因此,具有极强的综合性。高中地理课程综合自然科学知识的自然地理学知识:如地球运动、大气的状况,海陆水文、自然生态系统等;综合社会科学知识的主要是人文地理的知识:如资源、能源、人口、城市、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高中地理课程总是以其综合特征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把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更好地联系起来,更好地综合起来,建构起三维立体综合性知识结构,这种高层级综合性地理知识结构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型综合性知识结构体系,能够引导他们从综合性知识结构出发,积极地进行思考,领会各学科内容在某一地理事件上的联系,使学生接受到的知识符合科

学整体的本来面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科思维方法

地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是综合性。除了各学科思想、知识的综合外,还有各学科思维方法的综合,高中地理课程亦如此。如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以及工业、农业,交通、人口等是相互系、相互制约的,必须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归纳知识体系运用的对比归纳法;讨论解决某个地理事件的措施运用的集思广益法和原点回归法,学习影响工业布局和农业布局的因素时所采用的列举法和检索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和各类气候的特点时采用的排列组合法和成因演变法;分析理解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地理学科涉及到的“沧海桑田”、“物质循环”等诸多现象包含着辩证法。再如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规律,某地太阳升起地平方位变化规律、地中海气候分布规律、地理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规律等的分析运用的逻辑思维法,几何法、及实验、观察法都是地理学科所特有的对各学科思维方法的综合。地理课程中最佳的思维方法综合,显示出在各学科中独特的地位和优势,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方法的运用来改变所要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使学生能把理论的方法和知识溶合成有血肉的知识体系和网络,用理论的方法去解释,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知识,归根结底是用科学和综合的方法去接受和掌握知识。

4、学科技能

地理学的技能的综合成分应是由学生已掌握的其它学科的技能构成的。高中地理课程知识技能方面要求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综合迁移来形成有关的地理技能,尤其是知识技能的纵向、横向联系和综合。地球运动规律充分利用物理学中的知识技能,求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图比例尺等方面的数学计算技能,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运用化学分析技能等。所有各科迁移综合的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其中智力技能主要有思维分析技能、观察调查技能、图和图表的辨认分析技能以及想象和记忆技能等。学生具备了这些综合技能,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地理问题。操作技能主要有仪器的使用技能、图表的绘制技能以及统计、计算技能等。正确的、综合的各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形成的综合技能,可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学科内综合性教育内涵

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著。地理学已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使其与自然科

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自然地理研究不再是纯自然主义的,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系统和生态学基础。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综合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程在教育内涵的定位上应处理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并在意识形态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合作和竞争等情感态度。强调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良好的精神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空间结构跨度很大,地域差异明显,综合性强,综合讨论地球的整体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问题,研究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差异性,如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知识有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有及地球的运动规律,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人文地理知识有人口、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以及全球人口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综合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才能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因此,高中地理课程综合性教育内涵是综合能力培养的独特渠道。

高中地理课程综合教育内涵表现在它是将科学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整合后构建的科学人文性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和融合,倡导“科学的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地理教育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地理教育中,通过挖掘地理课程综合性教育内涵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关注并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做出评判,自觉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播,与我们曾经提倡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相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在学科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因为地理课程在基础教育所有的学科之中,总是能够显示出它从全球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来分析综合性问题的独特优势,所以地理课程中蕴含的综合性教育内涵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课程学习内容是多元化、多学科的综合型知识,涉及面广,跨学科综合度高,涵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多层面,我们要学习并挖掘地理课程综合性教育内涵去理解不同学科体系交叉、方法借鉴、文理渗透、知识技能的融合,为的是超出单一学科

作用的能量,达到增强知识活力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伏钰《论地理学潜在综合性的挖掘与整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4)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一、自然科学概述 1、自然科学: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反 映自然界的现象、物质形态、结枸、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2、技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科 学知识相结合的改造自然的各种技能、工具和规则体糸。 3、自然科学的性质 (1)、自然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没有国界、没有阶级性。 (2)、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3)、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自然科学的作用: (1)、自然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能推动杜会生产力的发展; (2)、自然科学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5、自然科学的来源: (1)、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来源; (2)、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来源。

6、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1)、客观事实和理论间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历史上主要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公元前384—322年,希腊:亚里士多德“集古希腊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等知识大成的博学家,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其中,形式逻辑学和物理学对后世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较大。 2、公元前90—168年,希腊:托勒密:集地球中心论之大成,建立完整的“地心说”。 3、公元前300年,希腊:欧几里德:著《几何原本》与公理法。 4、公元前287—212年,希腊:阿基米德:著《论平面的平衡》及“浮体定律”,称物理学之父。 5、公元129—200年,希腊:盖伦著《人体各部分的功用》,并提出“灵气说”。 6、中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促进了世界文明。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学复习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学复习一碱 1.定义: 2.常见的碱 3.碱的通性 二酸 1.定义 2.常见的酸 3.酸的通性 三.盐 1.定义 2.常见的盐 3盐的化学性质 四.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2)与氢气的反应 (3)与水的反应 五、氟 剧毒最活泼的非金属 + 2 + Q 2 + 2 = 4 + 六、溴、碘 溴液态与氯气相似化学性质 碘紫黑色固体 升华:这种固体不经加热直接变成气态的现 七、硫 1.物理性质俗称“硫磺”,浅黄色,黑火药主要成分,密度 2.078g/cm3 非金属性比较活 2.化学性质 (1)、硫与非金属反应 + (无色刺激性气味) 2+ 2 +=(酸雨) +(毒臭鸡蛋气味) (2)、硫与金属反应

+ 2+ +=(硫粉处理散落贡滴) 八、氮气 1.物理物性 气态占空气78% 无色无味气体 降温---液体、固体 2、氮气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3 +(灰色) (2)、与氧气反应 +2(无色) +2=2(空气中很容易) 2+=2+ (3)、与氢气反应 +32 九、氨气 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气----氨水---铵肥 2、氨气易液化 -33.35℃,常压---液态+大量热 十、金属通性 80%金属元素,常温下汞为液态,其余为固态,绝大多数是银白色,只有金为

黄色,铜紫红色。电、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 1、铝 比较活泼显+3价 (1)、与氧成致密氧化膜(常温) 4+3=2 (2)、与水受热 2+62+3 (3)、与酸反应 (4)、与碱反应 (5)、铝盐 水解 净水,灭火器原料 2、铁 分布最广元素之一,合金性质优良,光亮银白色金属,7.8 g/cm3熔点153℃,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坚韧性 比较活泼,常显+3价或+2价 (1)、铁与非金属反应 3 +2 2 +32 + (2)、铁与水反应 3+4+4 (3)、炼钢、炼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修订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 码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F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F0101 信息论 F0102 信息系统 F0103通信理论与系统 F0104通信网络 F0105移动通信 F0106 空天通信 F0107 水域通信 F0108 多媒体通信 F0109 光通信 F0110 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处理F0111 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 F0112雷达原理与雷达信号 F0113 信息获取与处理 F0114 探测与成像

F0115 图像处理 F0116图像表征与显示 F0117 多媒体信息处理 F0118 电路与系统 F0119电磁场 F0120电磁波 F0121 微波光电子 F0122物理电子学 F0123 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 F0124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F0125 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 F02 计算机科学 F0201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 F0202 计算机软件 F0203计算机体系结构

F0204计算机硬件技术 F0205 计算机应用技术 F0206 信息安全 F0207计算机网络 F03 自动化 F0301控制理论与技术 F0302控制系统 F0303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F0304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 F0305生物系统分析与调控 F0306检测技术及装置 F0307导航、制导与控制 F0308智能制造自动化理论与技术F0309机器人学与机器人技术 F0310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

F04 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 F0401 半导体材料 F0402集成电路设计 F0403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 F0404 半导体电子器件与集成 F0405 半导体物理 F0406 集成电路器件、制造与封装F0407微纳机电器件与控制系统F0408 新型信息器件 F05 光学与光电子学 F0501光学信息获取、显示与处理F0502 光子与光电子器件 F0503 传输与交换光子学 F0504红外与太赫兹物理及技术F0505 非线性光学与梁子光学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题

自然科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地球的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海洋占据了其中的% 2、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的假说。 3、大约在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叫泛大陆。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北部的古陆和南部的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洋(1.8亿年前)。 4、板块构造理论是说: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是地幔深处的作用。 5、英国的常被誉为“地层学之父”,提出“”后,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编篡地球的历史。 6、以为依据,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通过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常用的有铀-钍-铅法、铷锶法以及钾氩法。 7、地质学把地球历史大致分为:。 8、地球所经历了3次大冰期,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发生在(石炭一二叠纪);第三次发生在。大约亿年一周期,其原因可能是太阳最绕银心的公转 9、距今约5.7-5.1亿年的,陆地上还是一片荒凉,而海洋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出现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 10、志留纪出现了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一般身体呈蠕虫状,左右对称,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并不是真正的鱼,它没有脊椎骨,只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作为支撑身体的支柱,这条支柱代表了脊椎的先驱。 11、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05亿年开始,延续了5500万年之久,出现了鱼,是所有高等动物(脊锥动物)的祖先。鱼类一出现则空前繁盛,泥盆纪又称“鱼类的时代”。 12、开始于距今3.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蕨类植物空前繁荣,还出现苏铁、银杏、松柏等植物。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 13、是地球发展史上重要的成礁期。这些具有造礁能力的生物包括钙藻类、古杯动物、钙质海绵、珊瑚、苔藓虫、层孔虫、厚壳蛤等 14、是爬行动物全盛时期,成为生物界的真正霸主。当时十分有益于陆地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整个地球都被陆生植物所覆盖,侏罗纪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公园,所以也是地球上著名的成煤期之一。晚期,出现了。 15、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出现了真正的鸟类,著名的就生活在白垩纪,它是当时最强悍的食肉动物;也是全球发生大陆漂移,又一次出现生物大绝灭的时期。在,恐龙、菊石、箭石类等完全绝灭。 16、植物在第三纪占据主要地位并获得了迅速演化,植物退居次要地位。 动物就显示出它们的竞争优势。其中,的进化速度更快,除陆地外,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海洋(如鲸类)和向空中(如蝙蝠类)的辐射发展。无胎盘类在等地也获得了生存空间,有袋类成了那里的主人。 17、哺乳动物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进入新生代后,有胎盘类成为哺乳动物大家族的主流。身体,具有(单孔类除外),,发达有利于延续后代等等。 18、世界大陆架总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平均宽度约为75公里。大约%的渔业资源来自陆架浅海。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突然下落,形成一个陡峭的斜坡,这个斜坡叫。约占海洋总面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学分:2分 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适用对象:三年制初教专业 开课学期:每周2节课 三年制初教专业第一学期 一、课程的目标:在于认识自然本质和演变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以及自然科学对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摆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程的性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文、理、英、音、体、美所有方向学生的通识类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力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在职小学教师的特点出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设置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有利于现代生活及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我

国许多地区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四、本课程的要求是: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了解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员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树立自然界的物质观,逐步建立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辨证观点。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更快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使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数理科学部 A01数学 A0101数论 A010101解析数论 A010102代数数论 A010103数论应用 A0102代数学 A010201群及其表示 A010202李群与李代数 A010203代数群与量子群 A010204同调与K理论

A010205环与代数 A010206编码与密码 A010207代数几何 A0103几何学 A010301整体微分几何 A010302复几何与代数几何 A010303几何分析 A0104拓扑学 A010401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 A010402低维流形上的拓扑 A010403一般拓扑学

A0105函数论 A010501多复变函数论 A010502复动力系统 A010503单复变函数论 A010504调和分析与小波分析 A010505函数逼近论 A0106泛函分析 A010601非线性泛函分析 A010602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 A010603空间理论 A0107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A010701泛函微分方程 A010702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 A010703分支理论与混沌 A010704微分动力系统与哈密顿系统 A010705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论 A0108偏微分方程 A010801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 分方程 A010802非线性椭圆和非线性抛物方 程 A010803混合型、退化型偏微分方程 A010804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 力系统 A0109数学物理

A010901规范场论与超弦理论 A010902可积系统及其应用A0110概率论与随机分析 A011001马氏过程与遍历论 A011002随机分析与随机过程 A011003随机微分方程 A011004极限理论 A0111数理统计 A011101抽样调查与试验设计 A011102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 A011103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 一、填空 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在描述这种现象时,这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为了使某些问题简化,不考虑物体大小与形状,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点,叫做()。但像位移这样即有大小又有方向,叫做(),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叫做()。 2、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叫做(),而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在真空中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4、力和()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它而独立存在,物体受()力是向下,()力是向上的,()是向前的,()力是向后的。 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其总效果相当于地球对物体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力有(大小)有(方向),还有(作用点) 5、发生形变的物体因为要恢复原来的形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6、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大小跟弹簧伸缩的长度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 磨擦力可以分为()()()。 9、冲量是是()和()的乘积。动量的变化等于冲量,这是结论叫做() 10、物体对竖直悬线的拉力等于零的的种状态叫做()。 11、抛体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和垂直方向的()。 在斜抛运动中,从物体被抛出的地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叫做(),物体到达的最大高度叫做(),当射角为()时,距离最远。 12、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叫做(),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 15、物体和稳度跟它的()和()有关。 二、问答题 一类题: 1、加速度 物体速度的改变量跟所经历时间的比值,叫做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2、离心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 3、胡克定律 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 4、超重 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竖直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5、失重 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竖直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 6、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 (1)只有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的大小才和作用力成正比;同样地在作用力不变的条件下,才能够说物体的加速度和它的质量成反比。 (2)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总是相同。 (3)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式中的F的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 7、正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注意事项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总结 刘宾 通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感触颇深。我懂得了作为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科学兴趣是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顺利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形成学生个性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学习方法比有限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科学探究。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的方法很多,有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也可以在观察中探究、在动手实验中探究、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中探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要求。但探究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师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充分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知识再学习的基础,也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也是科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今很多人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理解为能力的培养或科学精神的培养,那是片面的。离开了科学知识这个基础,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是空谈。 当然,科学知识的获取,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很多,如听教师讲授,自己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家庭科技活动等。 四、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因此,必须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培养他们认真负责、勇于探究、实事求是、善于思考、乐于合作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小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数学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

数学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哪些心理障碍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偏重结论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

自然地理学考研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自然地理学考研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考研真题精选 第1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地轴[中科院2015研] 答: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研] 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3类地行星[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 答: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表面一般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4大地水准面[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 答: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

是一个北半球较细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该面包围的形体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称为“大地体”,用来表示地球的物理形状。 5岁差[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 答:岁差是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在黄道上反地球公转方向的缓慢运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略短的现象。在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不断发生变化。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绕着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垂直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5°。6地球自转与公转[聊城大学2012研] 答:(1)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2)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 7地冕[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 答:地冕是以氢原子和氦原子为主要成分的地球高层大气。由于氢原子和氦原子发出微弱的辐射而得名。地冕中明亮的新月形区主要是由原子氧和分子氮激发而生的白昼气辉,叫内地冕,灰白色带为漫射辉光氢的激发气体,叫外地冕。 8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 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

中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期中测试题

宕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在描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_________,一般研究地面上的物 体运动,时常取______作参照物。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这种运动就 叫做______________运动,简称为__________运动;如果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____________运动,简称__________运动。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___________运动或______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惯性,一般可以说,______是物体惯性的量度,______越大,惯性越大。4、不均匀物体的重心位置,除跟物体的______有关外,还跟物体内______的分 布有关。 5、实验表明,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度 成正比。 6、摩擦力可以分为______摩擦力、______摩擦力和_____摩擦力。 7、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______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8、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________成正比,跟物体的_______成反比,加速度的 方向跟____的方向相同。 9、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方向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上。 10、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_____定理。 11、10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做直线运动,在受到一个恒力作用4s后,速度变为2m/s。则物体在受力前的动量是_______;在受力后的动量是_______;物体受到的冲量为_______;恒力的大小为_______,方向是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们所说的“旭日东升”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A、太阳 B、月亮 C、地面 D、云 2、.一同学沿跑道跑了400m又回到原处,他跑的位移是() A、400m B、200m C 、0m D、100m 3、下列物理量中属于标量的是() A、速度 B、加速度 C 、位移D、路程 4、炮弹以850m/s的速度从炮口射出,这个速度指() A、平均速度 B、即时速度 C 、线速度D、末速度 5、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一般取() A、9.8 m/s2 B、8.9 m/s2 C、10 m/s2 D、0 m/s2 6、物体的加速度大,说明物体的速度() A、一定很大 B、速度变化一定很大C 、速度变化一定很快D、无法判断 7、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C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D、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 8、如果摩擦阻力忽略不计,玻璃球沿斜槽向下滚动,是什么运动?() A、匀速直线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 C 、匀加速直线运动D、匀减速直线运动 9、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A、超重 B、失重 C、完全失重 D、完全超重 10、哪一种平衡物体的重心不变?() A、稳定平衡 B、不稳定平衡 C、随遇平衡 D、无法判断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由落体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题库

新疆阜康技师学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题库 (草稿) {TX|名词解释3 填空3 简答4 判断1} {PZ|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 {KD|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的描述第二课、简单运动的规律第三课、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课、力和重力第五课、弹力和摩擦力第六课、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七课、牛顿第二定律第八课、牛顿第三定律第九课、动量第十课、超重和失重第十一课、抛体运动} {KD|第二单元第一课、电荷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课、静电感应放电现象第三课、导体和电流第四课、电功、电功率第五课、电路的简单连接第六课、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第七课、安全用电第八课、有关磁的知识第九课、电动机是怎样工作的第十课、交流电第十一课、日光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电磁波第十三课、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第十四课、电磁波在现代科技方面的应用} {KD|第三单元第一课、机械能第二课、分子的运动内能第三课、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第四课、原子的核式结构衰变第五课、核反应核能的利用确定发展目标} {KD|第四单元第一课、太阳家族—太阳系第二课、地球生命之源—太阳第三课、人类的老家—地球第四课、地球的卫星第五课、日食和月食第六课、恒星世界第七课、四季星空} {KD|第五单元第一课、典型的碱和碱的通性、碱的小实验第二课、酸的组成、命名和通性、酸的小实验第三课、常见盐和盐的性质、盐的小实验第四课、电解质溶液第五课、卤素、硫氮第六课、铝铁} {KD|第六单元第一课、有机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第二课、乙醇第三课、乙酸第四课、酯和油脂第五课、糖类第六课、蛋白质第七课、食品添加剂第八课、涂料} {KD|第七单元第一课、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第二课、生命的自我更新—新陈代谢第三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四课、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五课、遗传和变异第六课、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第七课、生物与环境第八课、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 {KD|第八单元第一课、幼儿科学教育的形式和依据第二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及步骤第三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案例} {ND|容易较易中等较难很难 一、名词解释 [TX|名词解释][PZ|第一单元] [KD|第二课、简单运动的规律][ND|容易] [FS|4] 1.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在真空中从静止开始夏洛的运动。 [TX|名词解释][PZ|第一单元] [KD|第三课、牛顿第一定律][ND|容易] [FS|4] 2.惯性 [答案]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TX|名词解释][PZ|第一单元] [KD|第五课、弹力和摩擦力][ND|较易] [FS|4]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 人文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知识体系。当然,两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的揭示,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具有在相关性、相似性和统一性。其发展趋势将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但根源于人类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特殊性,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特点,这也是应该仔细分析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了解它们的特点。

——从研究对象角度看。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技术现象的差异是造成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差 异的根源。自然现象具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主客体界线分明,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即使涉及人,也是把人作为没有意志的客体看待的,如医学、心理学、人类学视野中的人。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主 观自为性和个别性,其中充满复杂的随机因素的作用,不具备重复性;研究对象本身又是由有意志、有目的和有学习能力的人的活动构成的,涉及变量众多、关系复杂,贯穿着人的主

观因素和自觉目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界线模糊;即使涉及自然物,也是用以再现社会关系与人类精神,如诗人眼中的玫瑰花表示爱情,经济学家眼中的商品体现着劳动价值、生产关系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大多与时代背景无直接关系,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多带有强烈的时代背景色彩。只有把研究对象置于具体时代背景之中,才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总之,与自然现象和技术现象的自在性、同质性、确定性、价值中立性、客观性等特点相比,人文社会现象具有人为性、异质性、不确定性、价值与事实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070501) 一、学科简介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空间分异规律,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全球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环境压力大等突出问题情况下,为发挥我校在3S技术应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优势,本学科着重开展3S技术在区域环境变化中的应用、水土资源与环境、生态恢复与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培养具有高层次科学研究、高水平教学及高级管理与决策的自然科学学术人才。 四川农业大学现有从事自然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1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5名,讲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人数7名,具有硕士学位人数4名。学术队伍涵盖了我校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农业资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初步形成了3S技术应用、水土资源与环境、生态恢复与环境变迁等3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已承担省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学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17篇,获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次奖1项。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 2、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掌握3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工作,从事本领域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设置 四、课程设置 (二)主干课程说明 为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需要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 1、《现代自然地理学》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卷1

2014—2015(下)高一春季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 甲、乙二人坐在行驶的轮船船舱里,甲说;“相对于船舱里的物体,我的位置没有变化,我是静止的”。乙从船舱的窗口看到岸边的建筑物说:“相对于岸边的建筑物,我的位置在变化,我是运动的。”你认为谁说的对?() A.甲正确,乙错 B.乙正确,甲错 C.甲、乙都错 D.甲、乙都正确 2. 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竖直向上跳起,结果仍落在车厢的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地板给他向上的力,推他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向前的推力,带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一定向后偏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更明显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火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3. 在滑雪之前,往往在滑雪板上涂蜡。涂蜡的原因是() A.防止滑雪板侵湿 B.防止滑雪板磨损 C.增大摩擦力 D.减小摩擦力 4.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 =a/m =F/m =m/a D.以上都不正确 5. 一个作均匀圆周运动的物体,当所受的外力消失时,则可能() A.慢慢的停下来 B.仍做均匀圆周运动 C.做均匀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 6. 甲、乙两组同学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过程中的某段时间内,看到绳子被甲组同学匀速地拉过去,此时关于甲、乙两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小于一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B.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大于乙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C.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等于乙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存 7. 下列物理量中不是矢量的是() A.风力 B.速度 C.质量 D.位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一位同学沿半径为20m的圆形跑道跑了半圈,在这一过程中,它通过的位移是(),他通过的路程是()。 2.在平稳行驶的列车车厢里,悬挂一个小球如果小球突然向行驶方向摆动,说明列车在做()运动;如果小球突然向反方向摆动,说明列车在()。 3.物体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等于在地球上的1/6,在地球上重560N的人,在月球上的“重力”为(),在月球上这个人的质量为()。 4.实验表明:弹簧发生()时,在弹性范围内,弹性力的大小跟()成正比,这一规律被称为()。 5.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分别作用在()上,这一规律被称为()。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人推车运动时,人对车有力的作用。当人对车停止用力后,车会慢慢地停下来,这一现象证明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2.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就会越大。()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卷完整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卷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甲、乙二人坐在行驶的轮船船舱里,甲说;“相对于船舱里的物体,我的位置没有变化,我是静止的”。乙从船舱的窗口看到岸边的建筑物说:“相对于岸边的建筑物,我的位置在变化,我是运动的。”你认为谁说的对( ) A.甲正确,乙错 B.乙正确,甲错 C.甲、乙都错 D.甲、乙都正确 2.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竖直向上跳起,结果仍落在车厢的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地板给他向上的力,推他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向前的推力,带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一定向后偏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更明显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火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3.在滑雪之前,往往在滑雪板上涂蜡。涂蜡的原因是() A.防止滑雪板侵湿 B.防止滑雪板磨损 C.增大摩擦力 D.减小摩擦力 4.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 A.F=a/m B.a=F/m C.F=m/a D.以上都不正确 5.一个作均匀圆周运动的物体,当所受的外力消失时,则可能() A.慢慢的停下来 B.仍做均匀圆周运动 C.做均匀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 6.甲、乙两组同学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过程中的某段时间内,看到绳子被甲组同学匀速地拉过去,此时关于甲、乙两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小于一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B.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大于乙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C.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等于乙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存 7.下列物理量中不是矢量的是() A.风力 B.速度 C.质量 D.位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一位同学沿半径为20m的圆形跑道跑了半圈,在这一过程中,它通过的位移是(),他通过的路程是()。 2.在平稳行驶的列车车厢里,悬挂一个小球如果小球突然向行驶方向摆动,说明列车在做()运动;如果小球突然向反方向摆动,说明列车在()。 3.物体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等于在地球上的1/6,在地球上重560N的人,在月球上的“重力”为(),在月球上这个人的质量为()。规律被称为()。 5.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分别作用在()上,这一规律被称为()。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人推车运动时,人对车有力的作用。当人对车停止用力后,车会慢慢地停下来,这一现象证明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2.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就会越大。() 4.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5.以卵击石,石头没损伤,而鸡蛋破碎了,是因为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自由落体运动 2.惯性 3.摩擦力 4.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牛顿第二定律 五、简答题(共30分) 1.汽车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当车突然开动时呢(8分) 2.两辆在公路上直线行驶的汽车,他们的距离保持不变,是说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两辆汽车都是静止的以什么物体作照物,两辆汽车都是运动的能否找到这样一个参照物,一辆汽车对它是静止的,另一辆汽车对它是运动的(3分) 3.下列各种摩擦各属哪一种摩擦( 4分) (1)小朋友从滑梯上下滑时,小朋友与滑板之间的摩擦; (2)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球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3)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手于黑板擦之间的摩擦;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 60 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 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掌握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三大发现 3、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二)运动和力 1、了解机械运动、参考系、位移、质点、时间、重力加速度,了解静摩擦力,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质量,了解牛顿第三定律,了解超重和失重 2、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理解力、重力、弹力、滑动摩擦力、标量和矢量等概念,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律,理解物体的平衡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三)电与磁 1、掌握电场和磁场的基础知识,掌握直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算 2、学会计算简单电路的电功、电功率以及导体中电流产生的热量,掌握电流的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 3、了解直流电动机和日光灯的工作原理,掌握安全用电常识,了解电视、雷达 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数字影碟机的使用和保养 4、学会运动电磁学的简单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 (四)光、热、声 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 2、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3、掌握热传递规律,知道雨露霜雪的形成 4、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 (五)物质结构与能量守恒 1、掌握功、功率、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换,机械能守恒定律 2、理解分子的大小、质量,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内能 3、了解原子核式结构,天然放射现象、衰变、半衰期,反射性的应用、污染和 防护 4、了解核反应,裂变和聚变,核电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