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群落生态学

4 群落生态学
4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

1生物群落

2多度

3密度

4物种丰富度

5盖度

6郁闭度与盖度

7存在度和恒有度8重要值

9频度

10优势度

11生活型

12生态型

13生活型谱

14生活型和生态型15生长型

16高位芽植物

17优势种18建群种

19亚优势种

20伴生种

21关键种

22生态等值种

23优势种和建群种

24冗余种

25先锋植物

26濒危植物

27附生植物

28层间植物

29边缘效应

30空间异质性

31湿地

32生境破碎化

33群落最小面积

34群落演替

35原生演替

36次生演替

37演替系列

38进展演替

39逆行演替

40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

41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2顶极群落

43偏途顶极

44群落系数

45确限度

46共建种群落

47同资源种团

48群落结构

49群落交错区

50层片

51环境梯度

52间接梯度分析

53直接梯度分析

54群落结构及层片

55地带性植物群落

56植被型

57植被型组

55群系

59群丛

60排序

61直接排序

62间接排序

63极点排序法

64中度干扰理论

65生物多样性

66物种多样性

67生态人侵

二、选择题

1.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天然聚群是( )。

A.种群B.群落C.有机整体D.生态系统

2.生物群落是( )。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 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且群落在环境制约下 B.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4.下列不是机体论观点的是( )。

A.认为群落是自然单位,具有明确的边界B.它们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

C.群落单元是连续群落中的一个片段D.可以像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5.下列哪种说法支持“个体论” ( )。

A.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 B.可以重复出现

C.与生境都是连续的D.是间断的、可分的、独立存在的

6.下列群落中属于共建种群落可能性最大的是( )。

A.热带森林B.北方森林C.草原D.落叶林

7.生态优势种的显著特征是( )。

A.最适应当地环境B.生物量最大C.生物个体最大D.生物营养级最高8.群落中的“偶见种”可能是( )。

A.优势种B.伴生种C.残遗种D.亚优势种

9.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 )。

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

10.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 )。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势种

11.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 )。

A.蒙古栋B.长白落叶松C.红松D.兴安落叶松

12.提出“优势、丰盛、常见、偶见、稀少、很少”的多度等级划分方法的是( )。

A.德鲁提 B.克列门茨C.奥斯汀 D.布朗-布朗喀

13.若 X 一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又 100 % ,则 X 是( )。

A.多度B.频度C.密度D.优势度

14.拉恩基尔(C.Raunkiaer)频度定律表明( )。

A.属于低级频度的种类通常较多B.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少

C.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低D.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高

15.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 和 ES 级,按拉基耶尔(C.Raunkiaer)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

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 5 个级别频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 )。

A. A > B > C > D > E

B. A > B > C > D < E

C. A > B < C < D < E

D. A < B < C < D < E

16.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 和 ES 级,其中属于 E 级频度的种类往往是( )。

A.优势种B.伴生种C.残遗种D.偶见种

17.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 和 ES 级,按拉基耶尔(C.Raunkiaer)频度定律,不正确的是( )。

A . E 级愈高,群落的均匀性愈大 B. B、C 、D 级的比例增高,群落中种的分布变均匀

C.属于 A 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D.群落的均匀性与 A 级和 E 级的大小成正比

18.森林群落“基盖度”的植物基部断面积,常以离地面高度( )的断面积计算。

A . 2.54 cm 处 B. 3 cm 处 C. 1.3rn 处 D. lm 处

19.关于优势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 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20.水稻和陆稻属于( )。

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 生物生态型 D. 相同的生活型

21.釉稻和粳稻属于( )。

A.气候生态型B.土壤生态型C.生物生态型 D. 相同的生活型

22.生态型是( )的分类单位。

A.种以下 B.种以上C.科以上D.属以上

23 .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 )

群落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A 95 1 3 1 0

B 52 5 38 4 1

C 12 21 20 5 42

D 1 20 62 15 2

24. 下表是不同群落中高位芽植物生态型的比例,下列数据正确的一组是( )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

A 97.4% 74.3% 52.0% 25.4%

B 9.74% 7.43% 5.20% 2.54%

C 2.54% 5.20% 7.43% 9.71%

D 25.4% 52.0% 74.3% 97.4%

25.关于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 )。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26.某植物群落中,植物生长缓慢,分解速度慢,腐殖质积累多,群落分层不多,该群落应该是( )。

A.北方针叶林 B. 温带落叶阔叶林C.温带草原D.热带雨林

27.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 )。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 90 %以上

28.对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影响较小的是( )。

A.海陆分布 B. 大气环流C.太阳高度角 D. 大地形

29.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子是( )。

A.热量和光照 B. 热量和水分C.水分和土壤D.热量和土壤

30 .热带季雨林区的年降雨量约为( )。

A. 2000mm

B. 1500 mm

C. 1000 mm

D. 800 mm

31.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年降雨量为()。

A. 1500~2000mm

B. 1000~1500mm

C. 500~1000 mm

D. 300~600 mm

32.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

A.温带 B. 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

33.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 )。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 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34.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 )。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 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

35.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6.森林中鸟的数量与森林的周长成正比,是因为服从( )。

A.边缘效应B.协同进化C.阿利氏原理D.岛屿效应

37.以下有关群落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 )。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人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38.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 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39.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40.同种生物的不同群体长期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各自环境特征而产生( )。

A.相同的生态型B.相同的生活型C.不同的生态型D.不同的生活型

41.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 n 维的超体积

B. n 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高矮作物、深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42.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 )。

A.莲藕B.芦苇C.马铃薯D.玉米

43.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

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4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45.由于地形条件起伏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肥力、生境类型等生态因子的交替变化,而导致两个以上的植物群落有规律地重复的结构格局是( )。

A.群落复合体B.镶嵌群落C.群落交替D.小群落

46.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叫( )。

A.群落复合体B.镶嵌群落C.群落交错区D.小群落

47.小群落形成的原因是()。

A.水平因子的差异 B. 垂直因子的成层性C.群落分布的地带性D.群落变化的季节性48.瑞典植物学家 H.Gams 的第二级层片相应于( )。

A.一个群落中一个种的个体的总体B.同一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总体

C.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总体D.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种类植物的总体

49.生物群落外貌的决定因素是( )。

A. 温度

B.水分

C.植物的生长型

D.动物的生活型

50.群落内形成的各种不同的小型的生物组合叫( )。

A.群落复合体B.镶嵌群落C.群落交错区D.小群落

51 .当两个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的现象叫( )。

A.生态位重叠B.生态位分离C.生态位压缩D.生态释放

52.在一个稳定群落中,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称为( )。

A.生态位重叠B.生态位分离C.生态位压缩D.生态释放

53.下列因素与生态位宽度无关的是( )。

A.耐性范围B.营养级C.环境容纳量D.个体的大小

54.生态等值是指( )。

A.生态位相同或相似B.营养级相同C.生态习性相同D.种群数量相同55.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 )。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56.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特征的是( )。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于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已经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

57.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 )。

A. 信息少

B. 稳定型高

C. 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D. 食物网(链)简单

58.原生演替属于( )。

A.快速演替 B. 中期演替 C 长期演替D.世纪演替

59.下列那些地段开始的演替是原生演替( )。

A.农田 B. 湖底C.森林D.草原

60.一些次生演替的群落恢复属于( )。

A.快速演替B.中期演替C.长期演替D.世纪演替

61.属于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 )。

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

62.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 )。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

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

63.气候顶极可称( )。

A.地带性顶极B.非地带性顶极C.附属顶极D.转化顶极

64.偏途顶极也叫( )。

A.干扰顶极B.前顶极C.超顶极D.亚顶极

65.超顶极也叫( )。A.后顶极B.前顶极C.亚顶极D.分顶极

66.前顶极也叫( )。

A.后顶极B.先顶极C.亚顶极D.分顶极

67.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差(热、干燥)而产生的稳定群落是( )。A.后顶极B.前顶极C.亚顶极D.分顶极

68.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比较适宜而产生的优越气候区顶极是( )。A.后顶极B.前顶极C.亚顶极D.分顶极

69.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稳定群落是( )。

A.后顶极B.前顶极C.亚顶极D.分顶极

70.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是( )。

A.后顶极B.前顶极C.亚顶极D.分顶极

71.顶极优势假说的优势顶极,相当于单元顶极论的气候顶极的( )。

A.后顶极B.前顶极C.亚顶极D.分顶极

72.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73.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是指( )。

A.气候顶极B.偏途顶极C.土壤顶极D.地形顶极

74.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

75.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 )。

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

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D.冷杉等较耐阴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76.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

A.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

77.顶极一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

A. 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78.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 )。

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沼泽

79. ( )对策者通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系列。

A. r - K 连续体

B. K 选择者

C. r 选择者

D. S 选择者

80.植物群落分类中采用双轨制分类系统的是( )。

A.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 B. 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

C.生物地理群落学的分类体系D.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体系

81.通过排列群丛来实现群落分类的分类体系是( )。

A.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B.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

C.生物地理群落学的分类体系D.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体系

82.以林型为最小分类单位的分类体系是( )。

A.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B.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

C.生物地理群落学的分类体系D.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体系

83.英美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

A.演替原则B.植物区系 C .植被型 D .特征种

84.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 )。

A.生态环境 E 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

85.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 )。

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

86.法瑞学派的群丛门与英美学派的( )相当。

A.群系型B.群系C.群丛D.群丛相

87.法瑞学派的群丛门与我国的( )相当。

A .植被型组

B .植被型

C .群系

D .群丛

88.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 )。

A .英美学派

B .法瑞学派

C .原苏联

D .中国

89.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 )。

A .生态学原则

B .植物区系学原则

C .动态原则

D .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90.同种乔林生于密森林中时其叶片比生于蔬林中时薄,这主要是哪种生态因子在起主导作用( )。

A .光照

B .温度

C .降水

D .大气

91.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 .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

C .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

关系

D .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 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

92.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 )。

A .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B. 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C .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D .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93.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公式中 P 的意义是( )。

A .群落中的物种数

B .物种i 占群落中个体数的比例

C .物种 i 的个体数

D .物种 i 在群落中的盖度

94 .群落多样性香农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

A . (/)i

C n N =∑ B. 2/()S C A B =+ C . (/)log(/)i i H n N n N ′=?∑ D. (/)log(/)i i

H n N n N ′=∑ 95.香农威纳指数测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时,必须同时考虑下列因素( )。

A .丰富度和优势度

B .多度和密度

C .优势度和盖度

D .丰富度和多度

96.甲群落中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种A, 另外10个属于种B ;乙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但种 A 、

B 各占一半。那么( )。

A .甲群落的多样性比乙群落低

B .甲群落的多样性与乙群落一样

C .甲群落的多样性比乙群落高

D .甲群落与乙群落的多样性没有可比性

97.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可预测鸟类多样性,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 )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A .分层结构

B .面积大小

C .是否落叶

D .茂盛程度

三、填空题

1.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落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所以常称为________________。

5.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该群落为_______________。

7.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该群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个物种在调查中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调查样方数的百分比是该物种的

9.表示某物种在一个群落内的丰富程度,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

10.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林业上常用_____________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12.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叫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_。

14.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15.通常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的______________和种的______________两方面含义。

16.用丰富度指数来测度物种多样性不能反映种的______________。

17.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的________________。

18.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被称之为_______________。19.群落内由于环境因子水平分布的差距,形成各种不同的小型的生物组合口目

20.物种多样性通常用____________来表示,该指数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1.由于地形条件起伏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肥力以至于生境类型等生态因子的交替变化,而导致两个以上的植物群落有规律地重复交替的结构格局,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25.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林分的年龄阶段的。

26.森林中林木彼此年龄相差不过一个龄阶时,成为_____________。

27.森林中林木彼此年龄相差超过一个龄阶时,成为_____________。

28.同种生物的不同洲本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形成不同适应,叫_____________。29.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的生态、形态、生理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叫_____________。

30.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植物生态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31.不同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相同的适应,叫_____________。

32.不同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生态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形成了具有类似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的物种类群为_____________。

33.拉恩基尔将地图上同一生活型的地点联合成线,称为_____________。

34.拉恩基尔将不同地区植物区系的生活型谱进行比较,归纳出 4 种植物气候,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35.群落随气候季节的交替,形成周期性变动,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叫群落的_____________。36.生态位大致可归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和对环境因子的要求叫该生物的_____________。

38.开始进人新环境的物种,仅有少数能幸存下来,这些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称之为_____________。

39.由于竞争,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为森林群落的_____________。40.随时间的推延,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人,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

41.据演替起始基质的性质不同,生态演替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2.在表示多样性的指标中,丰富度指_____________,而多度则指_____________。

43.按群落的代谢特征,演替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4.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类。

45.生物群落中的空间异质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的异质性和_____________的异质性。

46.在一个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种可能是_____________种或_____________种。

47.单元顶极论把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叫_____________。

48.生物群落都具有_____________组成,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调查群落中的____________是研究群落特征的第一步;____________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特征。

49.群落的形成过程可简单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0.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1.关于顶极群落的学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2.达到气候顶极之前的一个较稳定的演替阶段称____________。

53.单元顶极论把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的群落叫____________。

54.群落演替中的物种取代机制的三种理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55.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较差(热、干燥)而产生的稳定群落叫____________。56.在顶极一格局假说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____________。

5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5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是____________原则。

59.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

60.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三级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61.凡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____________。

62.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____________。

63.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可划分____________。

64.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____________。

6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

66.法瑞学派研究群丛内变异的 3 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67.我国的沼泽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68.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做____________。

69.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布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0.植被分布主要是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条件及二者组合状况的影响。

71.植被沿纬度或经度成水平更替分布的现象,称为植被分布的____________。

72.世界植被水平分布一般规律是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带的____________、寒温带的____________、温带的____________、亚热带的____________及热带的____________。

73.植被随海拔的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这种植被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称为

植被分布的____________。

74.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的气候,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大植被区域。

75.荒漠区气候极端干旱,年降雨量在____________mm 以下。

76.群落结构主要表现在群落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群落的三维结构。77.生物群落最终的演替系列称为____________。

78.影响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影响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79.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岛屿化等。

80.群落的外貌决定于群落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两个要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四、判断题

1.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水的利用有关。( )

2.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物候变化。( )

3.从群落中生态位是否重叠可以反映出群落中种间的竞争程度。( )

4.生物量和生产量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所以是同一个概念。 ( )

5.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可以有多个而建群种只有一个。( )

6.所有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

7.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与种的数目有关而与种的均匀度无关。( )

8.基盖度也称真盖度或显著度。( )

9.分盖度或群盖度之和常大于总盖度。( )

10.温带和北极地区的植物中,地面芽植物占多数,而北极的地下芽植物比例高于温带。( ) 11.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相同(或相似),而且外貌上也相似。( ) 12.在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常比临近的群落大。( )

13.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即为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

14.繁殖体的传播过程被称为植物的迁移或人侵。植物群落的演替从植物的迁移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

15.演替顶极是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达到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有关演替顶极理论主要有三种,即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和顶极格局假说。( )

16.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在我国指凡是层片结构相似,而且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

17 .排序是指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称为直接排序,利用植物群落本身的属性排序称为间接排序。( )

五、简答题

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并说明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4.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5.不同生物物种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群落?

6.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7.简述镶嵌性和复合体的区别和联系。

8.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9.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0.关键种对于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有何意义?如何证明?

11简述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意义。

12.简述植物群落生物生产力调查方法。

13.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14.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5.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16.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17.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18.简述演替的两种哲学观。

19.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20.简述群落演替与波动的基本区别与联系。

21.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如何变化?

22.决定动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23.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24.简述个体论的理论依据。

25.简述机体论的理论依据。

26.简述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7.简述群落内的光照情况。

28.简述群落内的温度变化。

29.简述森林群落对水分的影响

30.简述多度的估计应注意哪些原则。

31.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32.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33.简述苔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34.阐述物种一多度分布的三种假说。

35.说明种间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36.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

37.简述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相互关系。

3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39.简述关于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40.植物群落与植物种群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研究它们的动态变化的主要方法有那些?41.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42.简述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

43.根据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划分的群落成员型通常有哪几种?

44.《中国植被》一书中的植被区划把中国植被划分成哪些大区?

45.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主要系统单位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46.在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三级主要分类单位的含义是什么?

47.为什么要进行群落分类?

48.群落分类和排序有何异同?

49.群落排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50.说明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之间的区别。

51.简述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

52.简述群落内动态所包含的内容。

53.简述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

六、论述题

1.试述 Raunkiaer 提出的五类植物生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

2.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3.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4.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

5.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6.试述群落结构形成的平衡假说和非平衡假说。

7.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8.论述水生演替系列。

9.论述次生演替系列。

10.何谓进展演替,试述其主要识别特征。

11.试述生物群落演替的顶极理论及其与地带性植被的关系。

12.当前在山区进行退耕还林,有的人认为要植树造林,但也有的人认为应封山育林,试用群落演替的原理进行解释说明。

13.试述生物群落演替的理论模型

14.比较生物群落演替模型的异同点。

15.试论演替理论模型有哪些?

16.论述顶极群落的特征珍.谈谈地球上植被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规律。18.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19.试分析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结合“生活型”和“生长型”两个概念,谈谈生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21.试述生态位概念及其群落学意义。

22.试述全球森林群落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23.试述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24.说明生态系统进化(或叫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

25.举例说明三向地带性学说。

26.什么是 MacArthur的岛屿生物地理平衡学说?它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27.论述中国植物群落分布的原则、系统和单位。

28.论述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及其二者间的区别。

29.中国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30 .一般说来,热带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于温带(和寒带)地区,试述其原因(或主要假说)。

31 .论述物种多样性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作用。

32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途径。

七、综合计算分析题

1.用 Simpson 指数计算A、B 两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说明其差异的原因。资料如下:

A 群落中的四个物种的个体数均为 25 ;

B 群落中的四个物种数分别为叭9、20、70 。

2.假设一个植物群落有 4 个物种,其种群密度分别为 128、 64、 16、 4 /(株/m2 ),用 Shannon 指数表示其物种多样性。

八、实验设计

两位生态学工作者计划用一周的时间去野外调查植物种群,请写出一个野外调查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群落:是指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生物群落的概念具有具体和抽象两重含义,说它是具体的,是因为我们确实很容易找到一个区域或地段,在那里我们可以观察或研究一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它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的是符合群落定义的所有生物集合体的总称。

2 多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一般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枯计法测定。

3 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目。用公式表示:D (密度)= N(样地内某物种的个体数)/ S (样地面积)。一般对乔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

4 物种丰富度:指生物群落中包含的物种数目。

5 盖度:一般有两种表示,即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它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同化面积的大小;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着生面积,也称真盖度。盖度可分为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和总盖度(群落盖度)。

6 郁闭度与盖度:郁闭度是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林业上常用郁闭度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7 存在度和恒有度:在同一类型的群落中,某一种生物所存在的群落数即为存在度各个群落中的物种,可按其出现的次数比率划分出存在度等级。存在度大的种类愈多,则各群落的相似程度愈大。某物种在各个具有相同面积的群落出现的次数称为恒有度。恒有度可以避免由于取样面积不等而造成的参差不齐。两者都表示物种在群落中出现的次数。

8 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因为它简单、明确,所以在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采用。用于确定乔木的优势度或显著度: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用于草原群落时: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十相对盖度

9 频度: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的百分率。用公式表示为: F(频度)=n 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 N(样本总数)×100 % 。

10 优势度:是确定物种在群落中生态重要性的指标,优势度大的种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确定植物优势度时,指标主要是种的盖度和密度,即:(密度比+盖度比)/ 2×100%。动物一般以个体数或相对多度来表示。

11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气候或其他环境条件下,因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趋同适应类群。它是植物体与环境间某种程度上统一性的反映,生活型与分类学中的分类单位无关。

12 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气候或其他环境条件下,而在形态上、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变异性和分化性的个体群,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态型是可遗传的变异。

13 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某一群落的生活型谱(%)=群落中某一生活型植物种的数量/全部植物种的数量×100%。

14 生活型和生态型:两者都是表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生活型是生物对所生存环境适应的一种外在(表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的趋同适应。生态型是生物对所生存环境适应的一种内在(遗传)的表现形式,是同种生物于不同环境中的趋异适应。

15 生长型: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传统的生长型包括植物是乔木、灌木、草本、高度、形态、叶形和叶质等进行生长性的分类。

16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 25cm 以上的高大乔木、灌木和热带高草,如乔木和大灌木。高位芽植物可以分成:大高位芽植物(30m 以上)、中高位芽植物(8~30m )、小高位芽植物(2~8m )和矮高位芽植物(25 cm~2m ) ;高位芽植物所指示的是潮湿地带的气候。

17 优势种:凡是在群落的每个层中占优势的种类,即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并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叫做优势种。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18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建群种,它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基本性质。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是它的建群种的生活型。它们是群落中生存竞争的真正胜利者。

19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20 伴生种:是指植物群落中存在度和优势度大致相等的生长而特定群落间并无联系的确限度为二级的种类。但是伴生种在比较高层次的群落单位间也能成为特征种。即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21 关键种:指其活动和丰富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性的物种。该种的生活习性和多度决定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 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

23 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即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24 冗余种: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物种是多余的,这些物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群落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25 先锋植物:在被人砍伐或焚烧后的丘陵地,由于日照充足,一些喜好阳光且生长迅速的植物最先长出,一般出现在群落演替的初始阶段

26 濒危植物:在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地带处于灭绝危险中的植物。这些植物种群不多,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植株数量已经减少到快要灭绝的临界水平;生境也退化到不再适宜其生长。

27 附生植物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的植物。在群落中主要是一些层间植物,如藤本植物、寄生植物、腐生植物等。

28 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植物、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在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29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缀块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犷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调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30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包括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

31 湿地:《湿地公约》(1971)把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 6m 的海水区。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及低潮时水深浅于 6m 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32 生境破碎化:由人为或自然原因而导致的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生境变成空间上相对隔离的小生境的现象。生境破碎化将导致遗传变异(尤其是等位基因多样性)的丧失;种群间遗传分化的增大,基因流的降低;繁殖成功率降低和种群的自交率增加,从而对种群遗传多样性造成重要影响。

33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群落最小面积,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特征。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

34 群落演替: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物质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它是植物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5 原生演替: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叫做原生演替。又可分为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和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

36 次生演替: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37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38 进展演替:群落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39 逆行演替:在演替过程中,如果是由顶极群落向着先锋群落演变,则称之为逆行演替。

40 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概念见 38 和 39 题,两者都是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但具有不同的特征,进展演替具有群落结构复杂化;地面最大利用;生产力最大利用;群落生产力的增加;新兴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植物环境特殊适应为方向的物种形成;群落的中生化;群落环境的强烈改造等特征。而逆行演替具有群落结构的简单化;地面的不充分利用;生产力的不充分利用;群落生产力的降低.残遗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趋势为方向的物种形成;群落的旱生化和湿生化;外界环境的轻微改造等特征。

41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者都是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原生演替是指在原先没有生命的地方,即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群落被破坏,但并未完全被消灭

的地区所发生的演替。两者起始条件不同,并且次生演替过程比原生演替快。

42 顶极群落:克列门茨认为,无论起始于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气候背景相协调。如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

43 偏途顶极:也称分顶极或干扰顶极,由于开垦、耕种、烧荒、放牧等人类和家畜的破坏作用,致使达到真正顶极前一阶段的其他群落长期继续生长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44 群落系数:群落系数指各样方单位共有种的百分率,其计算方法很多,目前不下十几种。 Jaccard 相似性系数是目前最为基础和常用的相似性系数之一,其公式为:群落系数=c/(a+b+c) ( a 为样方 A 的物种数,b为样方 B 的物种数,c为样方 A 和 B 中的共有物种数)。

45 确限度:某一物种局限于某一类型植物群落的局限性程度。 Braun-Blanquet 根据植物种类对群落类型的确限程度,归并为 5 个确限度等级。确限度5 :特征种(确限种);确限度4:偏宜种.确限度3 :适宜种;确限度2 :伴随种;确限度1 :偶见种。确限度愈大的种就是最好的特征种,作为一定群落类型如群丛的标志。

46 共建种群落在群落的物种组成中,如果群落中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为“单建群种群落”或“单优种群落”;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为“共建种群落”或“共优种群落”。热带森林几乎全是共建种群落,北方森林和草原则多为单优种群落。

47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同资源种团内的种间竞争十分激烈,它们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如果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的种就可能取而代之,这对竞争和群落结构进行实验研究是有利的。

48 群落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即为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方面的结构和生态方面的结构,前者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后者指层片结构。

49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往往会出现边缘效应。

50 层片:由甘姆斯(H.Gams)于1918年提出,它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在植物群落垂直层次划分中,同一层植物常由若干生态要求上很不相同的种组成,并且层片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环境的一部分。层片的划分在群落结构研究中常比层次划分更有价值。

51 环境梯度:一个地区多种环境因素(温度、水分、土壤肥力、土壤盐渍性、生物因素、风等)共同组成相互渐变的梯度。沿连续的环境梯度,自然群落一般是连续地相互渐次变化,而不是以清晰的边界突然地让位于其他种的组合,用环境的梯度就可以解释群落的连续性。

52 间接梯度分析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可用极点排序法和主分量分析法进行间接梯度分析。

53 直接梯度分析: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序位。

54 群落结构及层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水平和垂直结构,而层片则指相同生活型或由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联系:层片是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

55 地带性植物群落:在综合的外界环境条件中,特别是热量和水分及两者的配合状况,使地球表面的气候条件依纬向、经向和山地垂直三个方向改变,植物群落也依这三个方向分布,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空间规律性,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56 植被型:植被分类的主要高级单位。由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对温度、水分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而成。同一植被型具有相似的区系组成、结构、形态外貌、生态特点及动态演变历史。

57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58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59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

60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1 直接排序: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62 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

63 极点排序法:由Bray和Curtis于 1957 提出,在多维的植物种空间中主观确定两个样方点,假定它们处在数据集的某一组合环境梯度的两个端点。然后按空间坐标投影的方法将所有的样方点都投影到两点连成的直线上,排序得分就是各样方在直线上的相对位置,给出多个极点对可以得到多维排序。极点排序的关键是选出合理的极点对,它们必须代表某种环境因子或组合环境因子。

64 中度干扰理论:中等程度的干扰将使生物多样性最高,它允许更多的物种人侵和建立种群。

65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环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66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67 生态人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地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人侵。

二、选择题

1~5 BBACC; 6~10 ABCCC;11~15 DBBAB; 16~20 A BCAB;

21~25 AADAA; 26~30 ABCBA; 31~35 ABABB; 36~40 ABCCC;

41~45 CDDBA; 46~50 CABCD;51~55 ABCAB; 56~60 CBDBA;

61~65 DCAAA; 66~70 BABDC; 71~75 DBACD; 76~80 CCDCA;

81~85 BCADB; 86~90 BBBDA; 91~95 ABBCD; 96~97 AA

三、填空题

1.经度、纬度、海拔

2.机体论观点

3.个体论观点

4.建群种

5.优势种

6.单建种群落(单优势种群落) 7.共优种群落(共建种群落) 8.频度

9.多度

10.盖度(投影盖度)

11.郁闭度12.相对盖度

13.盖度比

14.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5.丰富度均匀度

16.均匀度

17.镶嵌性

18.镶嵌性

19.小群落

20.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γ多样性指数

21.群落复合体

22.交错区

23.边缘效应

24.成层

25.龄级

26.同龄林

27.异龄林

28.趋异适应

29.生态型

30.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31.趋同适应

32.生活型

33.等生活型线

34.高位芽、地面芽、地上芽、一年生植物气候35.季相

36.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37.生态位

38.先锋植物

39.自然稀疏

40.进展演替

41.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42.种数、个体数

43.旱生演替、原生演替

44.短期演替、中期演替、长期演替

45.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

46.优势种、建群种

47.亚顶极

48.一定的物种种类、物种组成、群落最小面积49.开敞或先锋阶段、郁闭未稳定阶段、郁闭稳定阶段

50.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群落的演替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51.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顶级-格局假说52.亚顶极

53.偏途顶极

54.前顶极

55.促进作用理论、忍耐作用理论、抑制作用理论56.优势顶极

57.不重叠的等级分类方法

58.群落学生态学

59.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

60.植被型群系群丛

61.植被型

62.植被型组

63.植被亚型

64.群系

65.群丛

66.土壤生态的、历史地理的、群落动态的67.木本沼泽、草本沼泽、苔藓沼泽

68.植被

69.水平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

70.热量水分

71.水平地带性

72.苔原、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雨林

73.垂直地带性

74.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干旱荒漠区75.250

76.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

77.顶极群落

78.光照、食物

79.生物因素、空间异质性、干扰

80.优势的生活型、层片结构、生活型层片

四、判断题

1.×应改为: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

2.×应改为: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变化。

3.×应改为: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并非绝对条件,而决定于资源状态。资源丰富,供应充足,生态位重叠也不发生种间竞争。资源贫乏,供应不足,生态位稍有重叠,即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

4.×应改为:生物量和生产量虽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但生物量含有速率的概念,而生产量则无此意义,所以不是同一个概念。

5.×应改为: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6.×应改为:有些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7.×应改为多样性指数是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性指标,与种的均匀度有关。

8.×应改为: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基盖度也称真盖度。

9.√

10 . ×应改为:温带的植物中,地面芽植物占多数,而北极的地上芽植物比例高于温带。

11.√

12.√

13. ×应改为:没有任何植物生长和繁殖体的地段即为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14.×应改为:繁殖体的传播过程被称为植物的迁移或入侵。一个演替系列由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组成,包含了演替的全部阶段,从裸地上的最初拓居者或植物集群到群落动态平衡的最终阶段。

15.×应改为:演替顶极应该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其与一定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相关。

16.×应改为:群丛相当于植物群落分类的种。在我国指的是群丛组。

17.√

五、简答题

1.答:群落的特征有: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②具有一定的外貌;③具有一定的结构;④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⑤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⑥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⑦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⑧具有特定(清晰或模糊)的群落边界特征;⑨具有一定的物质生产力。

2.答:群落是在特定时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其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征;②外貌和结构特征;③动态特征。

3.答:群落的数量特征:①多度和密度;②频度;③盖度;④优势度;⑤重要值。

4.答:

(1) 水平结构:①镶嵌性;②复合性;③群落交错区。

(2) 垂直结构:地上和地下分层,地上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层。

(3) 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型。

(4)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营养物种、同资源种团及群落交错区。

(5) 时间结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

5.答:不同生物物种在生物群落形成的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不同。

(1) 形成阶段。一些物种扩散至某一生境,经过定居、竞争过程,某种生物的基因在该生境中显现生存

优势。携带该基因的优势种(建群种)开始形成。围绕优势种,其他相关物种开始集聚,逐渐呈现群落雏形。但此时的群落仍处于初期,物种组成结构不稳定,生物数量较少,还未形成规模。

(2) 发展阶段。随着优势种基因适应性的加强,优势种内个体大量衍生,其他相关联的物种和生物个体

数量大量增长,群落迅速扩大,新群落规模不断扩大。

(3) 成熟阶段。群落中物种结构已基本稳定,每种生物都有良好发展,物种之间关系协调,群落功能完

善。

(4) 衰落与更新阶段。由于生境的持续变化,原有优势种因其基因适应性变弱,逐渐失去生存优势,依

赖这一优势种的生物群落逐渐衰落。同时,新的优势种开始出现,孕育着下一个群落的形成。6.答:

(1) 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 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 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7.答:镶嵌性主要指内部斑点为同一群落的部分,任一斑点都具有整个群落的一切层,斑块较小,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大;而复合体则主要指内部斑点属于不同群落,各斑点具各自所属群落的层次,斑块较大,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小。

8.答群落的成层主要指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分为地上层和地下层。动物随植物的分层而分层。

(1) 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层;成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

(2) 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是矿物质、养分和水。

(3) 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是食物(植物)

(4) 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是光、食物和温度

9.答:层片具有以下特征。

(1) 它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

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2)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异种)。

(3)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的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4) 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构成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5) 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不同的群落特征。

10.答:关键种的理论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只有少数物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同其他物种相比是十分显著的;

(2) 在食物网中,关键种是许多系统中存在相互作用的物种,它的迁出将导致群落中半数以上的物种消

失;

(3) 关键种通过消费者、竞争、互惠共生、播种、传粉等的种间相互作用和过程发挥作用。竞争使物种

的平均生态位狭窄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也比较多,因而单位生境能够容纳更多的物种,群落趋于稳定。

(4) 证明方法就是可通过测定其优势度或者验证其去除后对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

11.答:所谓最小面积,是指至少要有这么大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群落的各项特征。群落最小面积是野外调查植被的样方面积确定的基础,利用最小样地面积就可以较全面统计出植物种类和个体数;最小面积的大小反映出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越多,群落的最小面积就越大;群落最小样地面积的确定对自然保护区建立、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2.答:群落生物生产力的调查方法:①收获量测定法;②氧气测定法;③ CO2测定法;④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⑤叶绿素测定法。

13.答: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①生活型;②组成物种、优势种植物和优势种的多少对群落的外貌起决定作用;③叶性质:叶级、叶质、叶型和叶面积指数;④植物的季相;⑤植物的生活期,如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组成的群落外貌不同。

14.答:群落形成过程可简述如下

(1) 裸地形成:原生裸地或次生裸地的形成。

(2) 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侵移、定居和繁殖。

(3) 环境变化:新群落环境形成。

(4) 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0-2286(2002)05-0656-05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农业应用学科。它 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综合作用、带动作用、关键作用和渗透作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经历了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目前已迈入完善期。新世纪农业生态学应朝着以下方面发展:(1) 研究方法上,加强实验研究;(2) 实践应用上,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理论研究上,深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4)技术体系上,突出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5)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6)软件环境上,加强农业生态教育、增 强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7) 人才培养上,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历史回顾;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Views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HUANG Guo -gin (Research Centre of EcoIogicaI Science ,JAU ,Nanchang 330045,China ) Abstract :AgricuIturaI ecoIogy is an appIied branch of Iearning about the interreIation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variationaI Iaws between agricuIturaI bioIogy and agricuIturaI environment.It pIays the basic roIe ,comprehen-sive roIe ,impuIsive roIe ,key roIe and infiItrating roI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Ie deveIopment of agricuIture.Hav-ing experienced its sprouting ,forming and deveIoping phases ,agricuIturaI ecoIogy has now come into its consum-mate phase.In the new century ,agricuIturaI ecoIogy shouId deveIop in the foIIowing aspects :(1)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I research in research approaches ;(2)emphasizing appIicabiIity and operabiIity ;(3)deepening the expIo-ration of the basis of agricuIturaI appIication in theoreticaI research ;(4)stressing systematic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in the technoIogicaI system ;(5)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hardware buiIding ;(6)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agricuIturaI ecoIogy ,enhancing ecoIogicaI sense and raising ecoIogicaI guaIity in the software environment ;(7)going aII out to nurture muIti -abiIity personneI with creative power and practicaI abiIity. Key words :agricuIturaI ecoIogy ;review of experience ;deveIoping trend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要协调农业生物与生物、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1,2] 。20世纪 农业生态学有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收稿日期:2002-06-18 基金项目: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资助。本文于2001年10月13~17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的“21世纪应用生态学科前沿报告会”上宣读。 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男,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 第24卷第5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I.24,No.5 2002年10月Acta AgricuI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Oct.,2002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 1、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生态学形成初期,以研究动、植物个体生态现象为主,主要探讨生物体对其生存环境的各种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及其生理功能、形态结构特点等。 ●以后发展到种群生态研究,如生物物种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生物物种进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再进一步开始关注生物群落的生态现象,如一个特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布的多样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群落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等。 ●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生态学研究逐步由个体生态、种群与群落生态,最终走向生态系统生态研究,生态学的发展更为迅速,有关生态学研究的论文及著作不断涌现。 2、近代对生态学发展有突出影响的主要事件 2.l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 A.G. Tansley(坦斯利)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城相互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从此,生态学开始进入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也标志着生态学已进入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 2.2 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R.L. Lindman(林德曼)通过对美国CedazBog湖泊生物量转移的定量研究,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的食物链动态”一文,指出生物量随食物链转移的规律,并提出著名的“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为生态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美国生态学家E P Odum(奥德姆)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作了大量研究,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写成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进一步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使生态学研究领域更为广泛。 2.3 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系统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L.V. Bertalanffy(贝塔朗菲)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C.E. Shemnon(香农)创立研究系统组分之间各种信息过程的信息论;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得到运用。这样使复杂生态系统研究在理论、方法及工具上日趋完善,为系统分析方法在生态学上的运用奠定了基础,使生态学研究进入定量、控制和应用方向发展阶段。 2.4 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生态工程(ecology engineering)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美国生态学家E P Odum(奥德姆)和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分别提出的,尤其是马世骏教授根据中国大量生态工程实践,归纳出"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提出以生态学特别是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应用多学科交叉综合,对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调控和优化,使生态学原理与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和实效。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让学生较全面掌握以下内容: 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 群落的演替 教学方法: 1.结合大量事例剖析讲解概念 2. 幻灯片的使用 重点及难点:难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重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biotie 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它们和相邻的生物群落,有时界限分明,有时则混合难分。其结合较松散,但都由其组成的种类及一些个体的特点而显现出有一些特性。生物群落可简单的分为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和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community)三大类。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因为它强调的是在自然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时、空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物种的面貌任意散布在地球上;它强调生物间有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联系,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在时间过程中,经常改变其外貌,并具有发展和演替的动态特征。它不是物种的简单总和,在群落内由于存在协调控制的机能,因而在绝对的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态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高级层次。它是一个新的整体,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包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它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机体论”学派奥根(Orgnj 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一个真实的有机实体,它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的有组织的集合体。而不是人为地分类的产物。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类型: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4)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重点]: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2017年北京农学院考研参考书

2017年北京农学院考研参考书 单位代码:10020单位名称:北京农学院 联系人:李老师 电 话:010-******** 地 址:北京昌平回龙观北农路7号 邮政编 码:102206考试科目参考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初试科目 339农业知识 综合一(作物、 园艺、植物保护、种业、农业资源利用、林业) 《遗传学》(遗传学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第 三版) 朱军主编 《植物学》(植物学部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郑湘如,王丽主编《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六版) 潘瑞炽主编 《土壤学》(土壤学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年版 黄昌勇主编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版(第二版)骆世明主编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 《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部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版(第四版) 陈杰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版(第二版) 杨凤

《家畜繁殖学》(动物繁殖学部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版(第五版) 朱士恩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卫 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 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部 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版(第一 版) 谢明勇,陈绍军主编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信息化)(程序设计部分,C、C#两 种语言任选一种)以下程序 设计参考教材任选一册:1、 《C程序设计教程》;2、 《Visual C#2010大学教 程》 1、清华大学出版社; 2、电子工业出版社 1、谭浩强主编; 2、 Deitel H.M.等著,张思 宇等译 1、《数据库系统概论》 2、 《数据库系统概念》(数据 库技术与应用部分) 1、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版(第四 版);2、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8年4月 版(本科教学版) 1、王珊,萨师煊著; 2、 Abraham Silberschatz等著,杨 冬青、马秀莉、唐世渭 等译 《计算机网络》(网络技术 与应用部分) 电子工业出版社(第 五版) 谢希仁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与法规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何忠伟主编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1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 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 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 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 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 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 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 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 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 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 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 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 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 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 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 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 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 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 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 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 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 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 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

动物生态学习题(2-6章)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一) 一、名词解释 适应组合;生态位;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法则(公式);阿仑定律和贝格曼定律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 2.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主要的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动物的活动与静止;动物的迁徙;光和换羽、换毛;昆虫滞育 3. 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主要区别 第三章有机体与环境(二) 一、名词解释 霍普金斯生物气候定律 二、简答题 1. 动物对光照会产生那些适应? 答:光对动物生活的重要作用是:它是生物的昼夜周期性、季节周期性节律的外界“触发器”(trigger)。生命活动的昼夜节律(如动物的活动与静止的交替)、季节性节律(如繁殖、换毛、迁徙)都与光照周期(photoperiod)有直接的联系。 2.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主要的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动物的活动与静止;动物的迁徙;光和换羽、换毛;昆虫滞育 3. 简述火的生态作用 4.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繁殖活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5. 为什么动物选择光这个信号作为繁殖的启动信号? 6. 简述动物对高山环境的特殊适应特征 7.对于水生生物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什么? 第四章种群数量动态 一、名词解释 种群;物种;种群动态;内禀增长力;种群分布型; 二、简答题 1. 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种群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的区别 3.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举例)

4. 什么是标志重捕法,以该种方法调查动物数量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局限性:本地生物随机或者节律性的迁出迁入;被标记个体的死亡、标记遗失等。) 5. 与个体相比,动物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6. 动物种群年龄锥体的三个类型及其含义 7. Deevey种群存活曲线的三个类型及其含义;一般鱼类鸟类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哪个类型? 8. 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有几个类型?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的方法;海鸥和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属于哪个类型? 9 .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答: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斑块生境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通常所说的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也就是说多个局域种群集合而组成的系统,因此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10.什么是生命表?生命表的类型及其含义 第五章种群增长 一、名词解释 生态入侵; 二、简答或论述题 1. 按要求写出下列模型并说明参数的生物学含义 不考虑年龄结构的动物单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1)增长率不变的离散增长模型 (2)增长率随种群大小而变化的离散增长模型 不考虑年龄结构的动物单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1)增长率不变的连续增长模型 (2)增长率随种群大小而变化的连续增长模型,即:logistic模型 2. 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及修正项的生物学含义和分析。 3.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答: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

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的几大障碍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 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

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d.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学第二版林育真第二章种群试题

一、名词解释 种群 生态位 生态入侵 性比理论 种群增长类型 竞争排斥原理 种群动态 自疏现象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 死亡率 生态寿命 密度制约因素 种群的年龄结构 遗传漂变 二、填空题 1.次级种群参数有_____、_____、_____和分布型等。 2.种群自动调节的三个学说是_____、_____和_____。 3.哈-温定律(Hardy-Weinberg law)认为,在一个_____、_____和_____的种群中,_____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4.因过渡捕捞而处于资源衰退的鱼类种群,一般在年龄结构上会出现_____;性别比例上会出现_____的现象。 5.从种群调节的角度,可将生态因子分为_____和_____二类。 6.种群动态的最基本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等。 7.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和_____。 8.根据rm=ln(R0)/T可知,内禀增长力决定于_____、_____和_____。 9._____、_____是物种进化的两种动力。 10.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_____和_____。 三、问答题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2.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3.什么叫生命表。 4.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 5.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6.试述捕食对种群的调节作用。 7.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8.简要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为什么种群在大范围的分布格局多呈集群分布? 10.动物集群的代价有那些? 11.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 12.简述社会等级和优势等级的概念,并说明优势等级的作用。 13.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1引言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 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 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 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发展;20世纪60 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是英国,生产者根据 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

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 加剧,农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 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 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 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 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 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用地比例逐步升高,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世界上实行生态农业管理的土地约1055万hm2,其中,生态农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拥有约529万hm2,约占世界总生态用地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10]。截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华夏儿女成长和开拓未来的奠基石。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在给我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土壤腐蚀、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环境污染。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前景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业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结构合理性、良性循环功能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了30余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2 000余项国家标准、3 000余项行业标准、近6 000项地方标准,涵盖农、林、牧、渔、副等行业领域[2-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加快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挥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石油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农业,虽然可以获得高产出,满足农产品数量而非质量上的需求,但是也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逐步退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构筑循环农业,无疑是关系到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4]。同时,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巨大的优势。 1.1 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

群落生态学(优.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性质; ?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测度、时空变化、影响因素),群落结构(生活型、层片,垂直、水平、时间),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干扰、岛屿); ?群落内部动态(季相变化、动态),演替的概念、类型、系列、顶级学说,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群落(community):—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3.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物种的简单集合(适应环境、协调)。 形成群落环境:—群落与环境不可分割(适应、改造)。 具有一定的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有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物种组成不断的更替。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生物群落有一定的规律分布,每个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生境。 具有边界特征:—由于环境梯度变化不同,有些群落有明显的边界,有些则界限模糊。 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贡献不同,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4.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学派(Clements): 群落是一个和生物个体、种群相似的自然单位,是有生命的系统; 群落演替的定向特征相当于生物的生活史或生物的发育,具有机体特征。 —群落都要经历从先锋阶段到顶级阶段的演 替过程; —顶级群落受破坏后重复演替过程达到顶级 群落阶段。 个体论学派(Gleason): ?群落不是自然单位,而是自然界中在空间和时间连续变化系列中的一个区段; ?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群落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群落和物种的关系不是有机体和组织器官的关系; —群落发育过程是物种更替和种群数量消长的过程; —和有机体不同,群落不可能在不同生境下保持繁殖 的一致性; —同一群落类型之间无遗传上的联系。 现代生态学对群落的认识: ?群落既存在连续性,也存在间断性; ?采取生境梯度分析方法研究连续群落变化,在不少情况下群落不是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而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