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基本概念
透视中的基本概念

透视中的基本概念透视——“透视”即“透而视之”。
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形状的视觉科学。
透视图——将看到的或设想的物体、人物等,依照透视规律在某个媒介物上表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叫透视图。
基面—景物的放置平面。
一般指地面。
基线—画面与基面之间的交界线。
画面—画家或设计师用来表现物体的媒介面,一般垂直于地面平行于观者。
画面线——画面与地面脱离后,留在地面上的线。
视点——指人眼睛所在的位置,即眼球瞳孔所在的一点。
视线——视点与可视物体的任何部位之间的假想连线。
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
(视角分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人单眼的水平视角最大可达150度,人单眼和双眼的垂直最大视角只有140度。
双眼同时视物时两个视角重叠起来左右可达180度。
)中视线—视锥的中心轴。
是视点与心点的连线,它与画面垂直。
视域—固定视点时目力所及的最大可见范围。
(60度左右视角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视锥—视点与无数条视线构成的圆锥体。
视平线——自心点所作的一条与人眼等高的水平线。
心点—中视线与视平线垂直相交的点。
视距—视点到心点的垂直距离。
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边所得的两个点。
余点—在视平线上,除心点和距点外,其他的点统称余点。
天点—凡在画面上处于地平线以上部分的点,统称天点。
地点—凡在画面上处于地平线以下部分的点,统称地点。
灭点—透视线的消失点。
[物体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渐渐缩小为一点,这一点就称为灭点(或消失点)。
灭点包括心点(主点)、余点、距点、天点、地点。
]视高—视平线至地面(或其他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的高度。
测点—用来测量成角物体透视深度的点。
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
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无消失。
变线—与画面成一定角度的线。
在透视图中有消失。
平面图—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痕迹。
平行透视—当立方体水平放置,有一对平面与画面平行时,我们把这种透视叫平行透视,也称为一点透视。
其消失点只有一个(即心点)。
透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

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熟练度, 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
材料,以提高绘画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条的控制力。
几何体练习
从立方体、圆柱体等基本几何 形状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
的几何形态。
实际场景素描
将透视原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如街景、室内空间等,以提
高对透视的理解和应用。
持续实践
经常进行透视练习,通过不断 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透视技巧
。
提高透视技巧的建议
理论知识学习
深入学习透视原理和技 巧,理解其背后的数学
产品功能优化
通过透视技巧,设计师可 以更好地优化产品的功能 和操作方式,提高产品的 用户体验。
产品视觉传达
利用透视原理,设计师可 以更好地传达产品的特点 和卖点,提高产品的市场 竞争力。
05
透视的练习和技巧
练习透视的方法
01
02
03
04
基础线条练习
从简单的直线开始,逐渐尝试 绘制曲线和弧线,以培养对线
问题二
如何处理复杂的透视场景?
透视常见问题解答
• 解答:先简化场景,将其拆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几何体,然后分别处理每一个几何体的透视关系,最后再组合起来。
透视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三
如何判断透视是否准确?
• 解答
将作品放在远处观察,看物体是 否看起来“正常”。也可以使用 辅助线或平行尺进行检查。
问题四
如何提高透视的绘画速度?
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也称为成角透视,是指 物体的两组面与画面形成一定的 角度,分别消失在视平线上两个 不同的灭点的透视效果。
02
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的定义
一点透视是一种线性透视方法,其中平行线在远处汇聚到一个点,这个点通常被 称为灭点。
第三章 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二、 透视的基本规律
1. 近大远小 相同大小、长短、高低的物体,距离观察者近的大、长、高;距离观察者远的 小、短、低。确定物体近大远小是以物体离开画面的距离为标准的。
2. 近者清晰远者模糊 我们在写生中经常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清晰,离我们远的物体就要模糊 一些,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就是近距离的物体进入视网膜的图像大,受刺激 的细胞多,所以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清晰,反之,远处的则会模糊。同时近 者清晰远者模糊受到大气,风、雪、雾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结合起 来,就会产生近者清晰远者模糊的现象。
图3-5 透视常用术语
图3-6 原线变线
二、 透视的种类
(一) 平行透视
在一个立方体的六面当中,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那么它的变线 (共四条)在画面中消失于灭点(心点)的作图方法叫做平行透视,又称一 点透视。如图3-6所示,平行透视的立方体,无论位置高低、远近,在正常的 视圈以内,正面都是正方形,只有大小上的变化,没有透视变化。
1485年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卡 写的《绘画透视学》,系统地阐明
图3-2 逃亡埃及 [意] 乔托
了空间表达的规律,即 用平面来做透视图的方 法。16世纪达芬奇《画 论》一书,把解剖、透 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 的知识归纳成系统的理 论。并将透视分为三种: 线透视(形体)、空气 透视( 色彩)、隐没 透视(阴影)。,如图 3-3 所 示 , 达 芬 奇 1495 年开始绘制的壁画《最
图3-4 画家画曼陀林 [德] 丢勒
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去之稍阔,则其 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 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透视规律和在绘画 中的运用半透明的薄绸做透视画面的方法。
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透视是一种绘画和图形设计技巧,用于创造出三维空间的错觉。
通过透视,艺术家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具有深度和透视关系的图像。
以下是一些与透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1. 透视点(vanishing point):透视点是透视画作中的一个重
要元素。
它是所有平行线汇聚或似乎汇聚的点,用以创造出远近效果。
2. 透视中心(horizon line):透视中心是视觉上的水平线,分
割了画面的地平线,并且通常位于画面的中央。
透视中心决定了透视效果的角度和力度。
3. 消失线(convergence lines):平行于视平线的线条会在透
视中似乎汇聚到消失线上。
消失线通过透视点,创造了三维空间的深度和透视效果。
4. 远近关系(foreshortening):远近关系是指在透视中,离观
察者越远的物体看起来越小,而离观察者越近的物体则看起来越大。
这种效果通过缩放和消失线来实现。
5. 透视变形(perspective distortion):透视变形是指在透视中,远离中心的物体会出现形状上的扭曲,这是因为在透视中,远离中心的物体离观察者更远,从而被观察到的角度变得更尖锐。
透视是绘画和设计中一项常用的技巧,能够通过创造真实的空间感和深度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透视的基本概念

透视是绘画理论术语,指在平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遂将在平面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在相交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
透视有若干基本规律,例如“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等。
这些基本规律决定了物体在不同角度和距离观察时呈现的视觉效果。
掌握透视的基本规律对于绘画、设计、建筑等领域至关重要,能够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出更加真实、立体和有层次感的作品。
小学美术透视法则与画法讲解

小学美术透视法则与画法讲解一、什么是透视法透视法是美术中的一种基本原理,通过它可以在二维平面上绘制出具有三维感的图像。
它是一种观察和表现空间形象的方法,可以使画面更加真实、立体。
透视法又分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指在画面上只有一个消失点,用于绘制前景和近景的场景。
两点透视适用于绘制建筑物或街道等具有一定深度的场景,画面上有两个消失点。
二、小学美术透视法则1. 透视基本概念:小学生在学习透视法之前,需要先认识一些基本概念。
例如,远近感、消失点、平行线、视线等。
这些概念是学习透视法的基础,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一点透视法: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一点透视法是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的透视法。
通过教授学生如何找到画面中的消失点,并将物体按照远近关系合理地放置在画面中,使画面具有透视感。
3. 两点透视法: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逐步引入两点透视法的概念。
通过讲解如何找到两个消失点,并按照透视规律绘制建筑物或街道等场景,让学生练习掌握两点透视法的运用。
4. 练习技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绘画练习来巩固学生对透视法的理解与应用。
例如,绘制立方体、建筑物、街道,让学生在绘画中体会透视法的运用和效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三、透视法的画法讲解1. 一点透视法的画法:当我们要绘制一个具有远近感的景物时,可以先找到画面中的消失点,然后按照透视规律绘制物体与背景。
例如,绘制一条公路,可以通过向一个点逐渐收敛的直线描绘公路两侧的边线,以达到远近感的效果。
2. 两点透视法的画法:绘制具有一定深度的场景时,可以引入两个消失点。
以绘制建筑物为例,首先找到两个消失点,分别代表视线的两个方向。
然后,按照透视规律将建筑物各个部分绘制在画面上,注意保持透视关系的一致。
四、小学美术透视法的应用透视法不仅可以应用在绘画中,还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时,合理运用透视法可以给作品增添更多的立体感与艺术性。
1.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概念

21
因此可以说有远近才有透视现象,没有远近就没 有透视现象。 那透视图形又是 怎样产生的呢? 透视图形的产生 是由于景物反射到 景物反射到 人眼内的光线通过 画面时,与画面有 画面时, 许多交点, 许多交点,把这些 交点连接起来就成 了透视图。 了透视图。
22
二、透视图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一)近大远小(平行于画面又相互平行的直线) 近大远小
25
(二) 不平行于画面而相互平行的直线的透视 愈远愈相互靠拢,到无穷远时消失为于一点。 愈远愈相互靠拢,到无穷远时消失为于一点。
26
图中的AA1、BB1、CC1…的长度相等,则A、B、 C…各点连线 各点连线与A1、B1、C1…各点连线相互平行。各 各点连线 条直立杆的透视由近到远逐渐缩短,即各条直立杆的 顶底点反射的光线的接近逐渐缩小,到无穷远时,顶 底点反射的光线接近等于零,成为一条视线,这条视 这条视 线与画面只有一个交点,就是它们共同的灭点。 线与画面只有一个交点,就是它们共同的灭点
图1
43
图2
44
图3
45
什么叫视心线?视心线就是视锥的中轴线,它表示 什么叫视心线?视心线就是视锥的中轴线 中轴线 画者注视的方向 注视的方向。 注视的方向 视心线在平视时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 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如图。 视心线在平视时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
46
视心线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如图: 视心线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 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
2
3
当漫步街道的时候,只要稍为留心观察一下街 景,就会显而易见地发现:同样的东西,近处的大, 远处的小,连街道也是越远越窄,这就是透视现象。
4
5
建筑物一般多为三度空间的立方体,由于 建筑物与画面放置的 角度和我们视角不同,在 建筑绘画中通常有三种透视状况: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透视学的基本概念

7. 视平面HP(Horizontal Piane):视平线所在的水平面 8. 视高H(Height):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
9. 视距D(Distance):视点到视心点的垂直距离。
10.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11.基面GP(Gra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立点的所在面。 12.基线GL(Gra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13.灭点VP(V)(Vanishing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
透视三要素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 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透视的名词术语 1. 视点EP(Eye Point):画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2. 停点SP(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也称驻 点。 3. 画面 PP(Picture Piane ):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 平面,是构成透视图形必备的条件。 4. 中心视线CVR(Central Visv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 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 5. 视心CV(Center Of Vision):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 称心点、主点、视心点。 6. 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hreshold):固定视点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60°视 角左右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点,也称消失点。
14.中心视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点所做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 中垂线。
15.测点M(Measvring):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深的交点。“V” ❖ 测点:又称量点。以余点为圆心,以余点到视点之间的长度
为半径,相交于灭点载线上对方一侧的点。是成角透视中用 于求纵深的重要条件。“M” ❖ 原线是指与画面成平行关系的直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态, 不消失、不变形。
❖ 变线是指与画面成一定角度而彼此平行的直线,向远处延伸, 在无限远处必然消失到一个灭点上。
❖ 其中著名的建筑师兼画象列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文艺 复兴时期四大建筑艺术的灵魂之一)和翁布里亚画派的代表 人物比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两人专门著述了《绘画论》 1435年,《绘画透视学》1485年,从而使绘画透视学成为 一门完整的理论体系。
❖ 达·芬奇、丢勒对透视学的论述和研究方法简介。
透视学的发展历史
透视学的发展历史
❖ (1)古希腊大学者 阿那克沙戈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428 年)对当时一位叫阿格塔丘斯(Agatharchos)的画家的一幅符合焦点 透视原理的舞台幕景所作的作品分析;以及那时希腊两个主要绘画中心 之一的“昔克翁画院”,在传授绘画技法理论和规则时是,已将透视学 和数学作为必修课。
透视学的发展历史
❖ 透视学作为一切独立的学科,始于文艺复兴时期,那时的人 们称之为远近短缩法。经几代人的科学研究,终于使人类能 够突破长期以来只能单纯地依靠视觉器官去获取印象和积累 经验状况的束缚,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使造型能力 发生质变,于是它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有造型艺术家所必须 学习的两门学科(透视学,解剖学)之一。
透视的三要素:眼睛、物体、画面
❖ (1)眼睛在透视学中一般指视点,假设固定 的单眼“S”“E”
❖ (2)画面是假设在空间存在。“PP”
基本概念(术语)
❖ 理论视域 60°以下。符合人们正常的视觉印象 ❖ 视中线:穿过视圆锥体的中心轴,始终与画面成垂直关系。 ❖ 灭点:又称消失点、余点。是两个以上相平行的景物关系在
❖ 达.芬奇把透视分为: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 视。
❖ 焦点透视,就是以固定的视点,视向,在对固定 视域内的景物进行观察时,把人的眼睛(视点) 作为投影中心,这是和焦点投影原理相一致的一 种透视学理论,以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主要特点。
❖ 散点透视是相对于焦点透视的一种透视分类的。 一切不受固定视点、视向、视域限制的绘画,都 可属于散点透视。
第一章透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 透视学的发展历史 ❖ 透视的分类及三要素 ❖ 透视的基本概念(术语) ❖ 透视的基本原理
透视学的发展历史
❖ 1、透视作为一种现象为绘画者引起注意由来 已久
❖ 2、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学 ❖ 3、今天的透视学比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前进
了许多。 ❖ 4、透视学在相关学科中的运用(举例) ❖ 5、透视学科在高等学院中的设置
❖ 位上下高度的变化
视 位 左 右 角 度 变 化
基本原理
❖ 三要素的关系 :一般取心点到画幅最远角的 2倍为视距长。
❖ 在等同条件下,近大远小的现象,是一切消 失现象中的根本现象。任何向纵深发展的平 行关系的线,必须相交于同一灭点:(该灭 点若在画幅上表示,则过视点作该组平行线 与画幅相交之点;凡同一灭点的关系,必然 相互平行。
视点的选择与画面 构图
❖ 今天的透视学比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前进了 许多。但是由于没能摆脱几百年前那种思维 方式的影响,只注重研究作图方法,忽视了 对其理论系统的建设。致使长期以来,一直 存在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虽能对有些复杂 的问题作出解答。而另一方面却无法改变人 们对透视学感到繁琐、枯燥、难学、难懂以 至于怕学状况。
透视的分类及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