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行路难
《饮酒》《行路难》《游山西村》

写作 背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 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 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这首诗 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 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 人内心的强烈苦闷、债郁和不平;同时,又表 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 力量。
今 安 在 ?
多 岐 路 ,
行 路 难 !
行 路 难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有何效果? 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 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 的视野。 赏析:但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 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 的痛苦交织在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 难的感叹。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 抑,唱出可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傍晚。
相伴。 辨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想要辨识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 丽的南山. • 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飞 鸟相伴飞回家. • 其中有高远的意境,想要辨识却不知 怎样表达
饮酒
——陶渊明
陶渊明个人档案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 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 名诗人。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 “好读书” “嗜酒” 喜爱的花卉: “晋陶渊明独爱菊” 理想生活: 世外桃源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原文、赏析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
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饮酒》《行路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五首》《饮酒》《行路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歌。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两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
教师宜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2.联想想象法。
这两首诗语言优美凝练,内涵丰富,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教师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其余由学生自主讨论研习,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
4.比较鉴赏法。
两首诗,一课时,容量大,时间紧。
为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肢解诗歌、断章取义,教师宜从整体出发,通过比较,求同存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电子白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师生共同学习《饮酒》和《行路难》。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探讨诗歌主旨,积累名句,并且比较《饮酒》与《行路难》,把握两诗的不同点。
背诵三首诗。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八下6诗歌

4、本诗中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 哲理的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5、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B表现诗人豪迈洒脱 的气概。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 字改成 “望” 字好不好,为什么?
改成“望”字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 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 “望”即是有意远看,改成“望”字就无法体现作者的悠 远恬淡。
4、联系全文,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 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5、采菊东篱下……飞鸟相与还。四句描绘 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悠远恬淡的乡村生活画。
6、此中有真意,“真意”指什么?
指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超脱世俗,追 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
二、行路难作者:李白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 中用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愁苦和无所适从 的惆怅。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 变化。
以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咏雪的千古名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是
,
。
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 古名句,试赏析诗。人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以梨花比雪, 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了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 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又渲染出极富浪漫色彩的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景。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 的乐观情怀。
李白古诗《行路难·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古诗《行路难·其一》原文译文赏析《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通:馐;直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碧一作: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古诗五首《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 (9)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 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词五首
静施工作室
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饮酒》 组诗之五,创作于作者归 隐之初,表现自己在欣赏 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 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 享受。本片刻画的就是诗 人在领略到情趣时自我陶 醉的情态。 饮酒 陶渊明
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 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 情。”这两句诗?
坐着看垂钓的人,白白有羡慕鱼 儿的感情。意思是:看着别人钓 鱼,我却不能得到高人的引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从送别酒宴上的情绪,写到 自己的彷徨和失意,又因想到姜太公和 伊尹的传说,终于从困惑中解脱,相信 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 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本片可以 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诗人苦闷彷徨、抑 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 变化的思想历程。
古诗五首《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 (12)

走进录音棚(解决读的问题): 诗歌的朗读很讲究,那么, 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请你来 试一试。
饮
陶渊明
酒
结庐\ 人境,而无\车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 能尔,心远\ 自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 南山。 山气\日夕\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飞鸟\相与\ 此中\ 真意,欲辨\ 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考一考) 相关连接(考一考)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 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 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 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 这些极富诗 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温县赵堡镇一中 陈永平
饮 酒
[晋] 陶渊明
饮
陶渊明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你能够展示你找到的 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 《饮酒》方面的资料吗? 饮酒》
《饮酒》《行路难》教学反思8则

范例一《饮酒》教学反思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
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
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
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
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
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范例二《饮酒》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反思:1、老师上起来很轻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团结的力量,竞争的意识。
2、这班学生素质高,发言积极。
3、之所以没有讲完,我想前面的内容浪费时间太长了,在作者简介方面,学生能直接回答,不需要讨论,这是之一,之二呢?我暂时还没答案。
4、品诗是本节课的重点,悟诗是难点,没有突出出来,有些失败。
备课还不充分吧!5、因为有考试这根弦,所以有些面面俱到。
范例三《饮酒》教学反思我们是从吟唱《归园田居》开始的,算是一种复习,也算是一番导入。
学生通过吟唱再次感悟陶渊明的情怀,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时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骄傲与坚定。
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饮酒》。
在整节课上,学生一遍遍的诵读,一遍遍的吟唱,逐渐将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很好的传达出来。
这节课上最后一个男孩子的吟诵将本节课的气氛带到了高潮,他始终闭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声音的长短变化,高低变化都表现得非常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6课时
课题:《饮酒》、《行路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2、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意境及语言。
4、积累文言字词。
5、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饮酒》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
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
五、品读课文名句: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
“车马喧”既实指车马等人世的喧闹,也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这句是说,虽然身处人境,但由于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学生齐读全诗。
六、小结(主题):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二)《行路难》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对李白了解多少?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学生:交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示例:
1、“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民。
2、“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3、“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师:《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并进行处理。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豪迈乐观)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欢乐的宴饮(对偶、夸张)——苦闷茫然(反差)——行路受阻(比喻)——借用典故(希望被重用)——回归现实(忧虑和焦灼不安)——充满信心(理想一定实现)
(提示: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金樽、玉盘——欢乐,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苦闷)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不是。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怎样的志向?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欢乐(宴)——苦闷(停)——希望(想)——失望(实际)——奋发、乐观自信(感受)
5、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6、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夸张的描写、丰富的意象、巧用历史典故、跳跃式的结构)
六、小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
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陶渊明
1、叙事—对比——引出疑问自豪
2、议论--设问——心境高远自足
3、联想—实虚——物我合一自得对官场生活厌恶,
4、描写—景物——返朴归真自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5、抒情—感受——得意忘言自由
《行路难(其一)》李白
1、欢乐的宴饮——(对偶、夸张)
2、苦闷茫然——(反差)
3、行路受阻——(比喻)怀才不遇的苦闷;
4、借用典故——(希望被重用)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坚持理想
5、回归现实——(忧虑和焦灼不安)
6、充满信心——(理想一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