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创作之初便是密切联系的。
内容是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意义,而形式则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形态和风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艺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首先,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上是密不可分的。
作品的内容决定了它的表现方式,而表现方式也体现了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以诗歌为例,它的内容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的形式则是韵律、节奏、语言、结构等,这些都是表现情感和意义的方式。
如果内容和形式脱离,诗歌便无法传达思想情感,也就失去了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
其次,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艺术作品的审美效果上也是相互作用的。
艺术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这既源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也与形式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的形式应该能够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和意义,如果形式过于单调、古板,那么作品的审美效果就会打折扣。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内容也要适应形式的表现方式,如果内容太过琐碎、繁复,也会影响作品的审美效果。
最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还在于艺术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艺术作品不仅是呈现当时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想象,更是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相互印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有可能被传承下来,成为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例如,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内容不仅体现出书法家的思想和情感,而书法的形式也体现了韵律美、结构美、视觉美等。
这些古代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总之,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都是艺术作品得以存在、传承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艺术创作中,作品的内容应该与形式相匹配,既要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意义,又要通过艺术形式的美感和想象力来展现,使得艺术作品能够真正的触动人心,达到审美的效果。
从《诗论》看诗歌“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从《诗论》看诗歌“实质”与“形式”的关系作者:伏子扬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5期摘要:对于诗歌实质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讨论者颇多,朱光潜在其《诗论》里也对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实质与形式同一性的观点,并将其作为贯穿全书的重要论点从多方面进行阐释。
就朱光潜对于“实质”与“形式”的论述,笔者希望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诗论形式实质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中提出,“既然诗歌是由文字建构的,那么意义与语言的非语义特点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这句话涉及到了诗歌意义与形式间的关系问题。
在朱光潜的《诗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是把这个问题当作总领性问题进行论述的。
对诗的“实质”与“形式”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的“实质形式一致”的观点,是《诗论》全文分析的一个重要依据与方法。
《诗论》的第三章、第四章在全书中具有立论性质。
虽然表面上看,《诗论》第三章、第四章论述的是诗创作中两个不同方面。
前者是对诗境界的解释。
而后者是对诗表现过程的阐释。
但细细考虑,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一些联系。
首先我们从章节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点,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和意象”,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都牵涉到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事物间的关系问题。
其次,如果把朱光潜在两个章节中的论述凝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个章节都是在论述诗的实质与诗的形式的关系。
在诗的境界中,内在的情趣与外来的意象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诗的创作是将主观的思想情感表现为客观语言文字的过程吗?情趣与意象,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是具有相似性的。
如果将这两章内容连在一起,大致就是对一首诗歌创作过程的论述。
有些学者会用外物—内心—语言文字的诗歌创作线索来回答上述的两个问题,而朱光潜对实质与形式的分析就是基于对这样的常识性观点的驳论。
下面就从几个角度对朱光潜的观点进行论述。
一、对情趣与意象间关系的分析情趣和意象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由对境界的解释引出的。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素材:形式美与内容意义的融合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她以形式美和内容意义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智慧。
在这其中,《古诗两首》更是一篇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形式美和内容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她们在这两首古诗中的完美融合。
一、形式美的完美呈现《古诗两首》的形式美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韵律、语言、节奏、押韵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歌形式美的完美把握,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和继承。
1.韵律的优美《古诗两首》的韵律优美,形式规整,使整篇诗歌的节奏感和浪漫气息更加浓郁。
第一首诗歌“静夜思”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意境写得深沉、幽静,如水一般流淌。
正是这样精湛的韵律表现,让诗歌浸透着玄妙的意境,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壮美和永恒的魅力。
2.语言的雕琢《古诗两首》的语言精美绝伦,诗歌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被雕琢的十分精致。
诗歌用词简洁明了,并不枯燥沉闷,而是充满生动活力。
第二首诗歌“登高”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写山的千姿百态,表现了山水之美。
正是这样精心雕琢出来的语言,使得诗歌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3.押韵的巧妙运用在《古诗两首》中,诗歌的押韵尤为巧妙,使得整个诗歌更加生动鲜活。
第一首诗歌“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充分体现了平声押韵和仄声押韵的典范。
第二首诗歌“登高”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利用了偶极押韵和交叉押韵的手法,使得整个诗歌更为妙趣横生。
二、内容意义的细腻描绘《古诗两首》的内容意义十分丰富,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心中的重要地位。
1.对生命的认知“静夜思”中,作者表达了对生命和生命的美好状态的向往和表达。
整首诗歌气韵流转,富有哲理性,既有宁静、浪漫之美,又有世俗、现实之难。
在生活的纷扰中,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沉思,这种思索和沉静能带给人心灵上层次的思考。
2.对祖国的热爱“登高”中,作者表达了对祖国江山的歌颂和对高山大川的深情叙述。
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内容是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思想,而形式则是艺术家用来呈现内容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了其形式的选择。
不同的主题和情感需要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段来传达。
例如,当艺术家想要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绘画或摄影这样的视觉艺术形式,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来再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而当艺术家想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文学作品或戏剧这样的文字艺术形式,通过人物、情节和对话来揭示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种种困境。
艺术作品的形式也能影响其内容的表达。
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能力和视觉效果,这些特点会对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产生影响。
例如,素描和油画这样的绘画形式可以通过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来表达物体的形态和质感,而雕塑和立体装置则可以通过空间和材料的运用来表达物体的立体感和触感。
因此,艺术家在选择艺术形式时也要考虑其对内容表达的适应性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受到艺术形式的限制和要求,从而影响到内容的表达。
比如,诗歌这样的文学形式要求内容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艺术家在写诗时需要注意语言的选择和句子的排列,以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美感和感染力。
而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则要求艺术家通过声音和乐曲的组合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因此艺术家在作曲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音阶和节奏,以使作品具有和谐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
艺术家通过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艺术形式则通过其特定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来影响内容的表达。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仔细思考和把握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以使作品更加完美和具有感染力。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内在依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不可分割的。
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内在依托。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上。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它是内容的外在表现。
形式的选择与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形式的多样性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小说的叙事结构、诗歌的韵律美感、戏剧的舞台表现等都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其次,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上。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是内容的表达方式。
语言的选择、运用与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语言的生动、形象、生动的表达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例如,诗歌的音韵美、小说的语言节奏、散文的细腻表达等都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形式与内容的语言表达,使作品更加具有魅力、感染力。
再次,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上。
艺术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内容的内在依托。
艺术的选择、运用与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艺术的多样性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小说的情节安排、诗歌的意境营造、散文的情感表达等都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形式与内容的艺术表现,使作品更加具有审美价值、艺术魅力。
最后,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上。
审美效果是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内容的表达效果。
审美效果的产生与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密切相关,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艺术魅力。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使作品更加具有审美效果,更加具有感染力。
总之,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内在依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不可分割的。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戏剧等文学作品,都需要通过恰当的形式来呈现其丰富的内涵,使读者产生共鸣并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一、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小说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学形式,其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
一本好的小说必须有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和深入的思想内涵。
而这些内容则需要通过恰如其分的叙述方式和描写手法来展现出来。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富有冲突和矛盾的封建社会画卷。
他以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和世情人情的刻画,将社会现实与人物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深入感受到封建家庭的悲欢离合,从而引发思考和共鸣。
二、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散文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
而散文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文章结构、章节安排和语言风格上。
在散文创作中,作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张力和艺术感。
同时,散文的内容也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和篇章编排来展现。
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具逻辑性、条理清晰,并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其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尤为重要。
优秀的诗歌不仅需要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还需要有丰富多样的韵律、节奏和格律。
诗歌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通过押韵、平仄和节奏的变化,诗人能够使诗歌更具有韵律美和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内容也需要与其形式相得益彰,使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能够通过形式的限制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戏剧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连。
在戏剧创作中,剧作家需要注重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和对话的安排。
一个好的剧本必须有紧凑的结构和吸引人的故事情节。
同时,剧作家还需要通过人物对话和舞台布景等手法,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情绪和冲突的张力。
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

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富有节奏感的写作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而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则是衡量一首诗作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首先,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要求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能够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相呼应。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可以通过韵律、词汇、意象、结构等方面来体现。
例如,在表达爱情的诗歌中,作者可以运用柔美的韵律、含蓄的词汇、浪漫的意象来加强诗歌的浪漫情调,使读者更好地领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其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还要求诗歌的表达方式能够与诗意相契合。
诗意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审美追求等个体意识以及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而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来表现诗意,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
例如,在表达对自然的赞美的诗歌中,诗人可以运用自然景物的描写、自然现象的隐喻等手法来展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此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还要求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能够与诗歌的主题、情感相得益彰。
诗歌作为一种音乐性的写作形式,其韵律和节奏感是诗歌表达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用特定的韵律和节奏感,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情感更加深刻。
比如,在表达悲伤的诗歌中,诗人可以运用缓慢而低沉的节奏以及哀怨的韵律,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与无奈。
总之,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是一首诗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只有当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能够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诗人才能真正实现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歌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审美水平。
因此,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应该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诗歌作品。
这样才能使诗歌持久地留在读者的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文学类别中的一粒珍珠,因其形势灵活、节奏感强、意蕴深厚受到古今中外历代文学作家的青睐。
无论是柏拉图的模仿说,还是孔子的群怨说,亦或是鲁迅的“杭哟杭哟派”的劳动说,还是席勒的游戏说,客观上说无论诗歌的起源怎样,诗歌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它自己的形式和表达内容。
本文通过对徐志摩《再别康桥》来分析形式和内容是如何在诗歌中统一,表现出其张力,如何达到诗歌所特有的美学效果。
在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上,关于形式与内容孰重孰轻的争论一直屡见不鲜,主要有以下三派:
一是形式论。
认为形式决定了内容的表达,诗歌的内容从诗歌的形式中表现出来。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艺术流派都持有这种主张,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历史、社会、心理内容统统都是文学的“外界”,惟有文学形式才属于文学作品的本体,
因此文学美自然就在于形式上面,将内容排斥在文学研究的对象之外。
二是内容论。
内容论者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重于形式。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艺术的美在于艺术的内容,“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客观现实的美是彻底的美”,而作为艺术作品形式的形象则“只是现实的一种苍白的、而且几乎总是不成功的改作”,不具有美学意义,不能作为美感的一个来源。
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不同,黑格尔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认为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他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一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内容之所以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有成熟的形式在内。
”在黑格尔看来,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笔者也认同诗歌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这样认定,诗歌的形式与内容是同时到来的。
研究诗歌就要看诗歌是如何在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张力下达到美学效果的。
下面我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来分析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如何产生的美学张力。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再度欧游,重访剑桥后于归国途中写的,其时已是一九二八年十一月。
经
过时间的过滤,心灵的酿造,加之故地重游对记忆的激发,《再别康桥》就以声、色、情并茂,极为精美动人的面目呈现于读者眼前。
全诗一共七节,每节二、四押韵,各节又不断地换韵,这就造成既和谐又富于变化流动的声律美。
诗歌首节三处使用了叠词“轻轻”。
“轻”本身就有柔和的音乐感,加以重叠又重叠之后,就更显缠绵了。
在全诗中,诗人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如艳影、榆荫、清泉、荡漾、青荇、招摇、斑斓、别离等等,它们不仅共同营造了音乐美,而且充分表现了和谐、温软的柔情,渲染出全诗的情感基调。
在句法修辞上,诗人采用了倒装反复和“顶真”格。
首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其中“轻轻的我”―“我轻轻的”―“我轻轻的”,用词相同而词序颠倒,以此构成语音、语义上的往复回环,往复回环的语言结构(语音、意象结构)和作用方式恰恰与诗人往复回环的情感处于“同构”关系,它极为妥帖地传达了诗人的一腔柔情。
“顶真”格的运用,如“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以似断又连、追逐相依的语音结构深切表现了割舍不了、拂拭不去
的缠绵离情。
在色彩、意象层面上,诗作所选用的云彩、金柳、波光、艳影、柔波、青荇等柔和、明丽、优美的意象与作品所表达的似水柔情又构成另一重“同构”关系,加强并醇化着诗歌情感表达。
告别康桥,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这种难以表白的复杂情感同样在诗中得到清晰展示。
诗作开头淡淡地勾出向康桥招手作别的诗人自我。
尽管是告别,恋情依依,毕竟还能维持平静。
当康河整个儿呈现于眼前,显示出夕阳波光交相辉映的艳影,诗人的心就再也无法自持了。
它波动着,荡漾着,与康河的柔波、小草融合一体,迷失于恍惚的梦境。
残阳西沉,晚星渐现,为了追蹑逝去的梦境,竟载来满船星辉。
而斑斓的星空所展现的是更为诱人的魅力,它把诗人激动的情绪推向高潮,令他不自禁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恰恰就在此际,诗人笔锋陡转: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康桥之夜是那么宁谧。
我,一个深爱康桥的人,又怎能放歌?怎能忍心打破康桥的沉默,撕毁康桥夜色的完美呢?更何况一腔柔情,万般离绪是无法用言词、用歌声来表达的:“无言是最好的表达”。
我只有
沉默以对,悄悄别离。
复杂交织的情感是最难表达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却把它写得有起伏,有波澜,层次明晰地揭示出它的微妙变化。
诗歌末节采用了与首节相似的句式,只把“轻轻的”改作“悄悄的”,“悄悄”较之于“轻轻”更侧重诗人的主观意愿,这一替换也就细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变化:在经历一番激情体验后,诗人更理解康桥,更爱恋、体贴康桥了,他必须而且也只能“悄悄的”告别,“悄悄的”走。
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也是位心爱的恋人,因为爱她,诗人生怕不小心自己的衣袖粘带走康桥的一片云朵,损伤所爱者的完美。
在临别之际,他必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爱的表达方式,比前者又胜一筹。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再别康桥》充分协调的声韵、色彩、意象、结构形式及其共同创造的浓郁、醇厚的情韵,使它成为现代中国诗坛的名作,长久地给人以审美享受。
通过对海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发现,诗歌与其他体裁一样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从来都是同时到达诗人的头脑,并用手中的笔写下来。
不过我们不应当像过去习惯地那样生硬而庸俗地把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原理套用到诗歌上来,而
需要做深入、切实的研究。
作者简介:
刘阳,女,1986年出生,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及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