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科学记数法

青溪镇实验学校张秀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的第二课时《科学计数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并且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经常得以应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能力目标: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二、教法:

教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体现直观性,在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涉及到了天文学、航空、昆虫、人类等各方面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经历数学问题情境,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三、学法指导:

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以出示幻灯片的图画—电闪雷鸣图片引出光的传播速度300 000 000米/秒

2 、“天文数字”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数据

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米。

赤道长约为40000000米。

地球表面积约为: 510000000000000平方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000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 000 000人。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雷电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

(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

分以下步骤完成。

1、活动一:填空:102= 103= 104= 105= 106=

2、问:你发现了什么?

3、300=3×100=3×10()

3000=3×1000=3×10()

30000=3×10000=3×10()

4、教师给出科学记数法表示:a×10()(1≤a<10)。

5、回归课前出现的大数并将其改成科学计数法。

[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三)感受应用、领悟新知

1、议一议: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大数?它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总结规律:第一步:先确定“a”的值

把原数的小数点往左移动到最高位的右下方可得

第二步:确定“n”的值

在第一步中,小数点的位置向左移动了多少位,那么n的值就是多少(n等于原数的整数数位减1)

2、你知道吗?(将下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人的大脑约有10 000 000 000个细胞;

(2)地球上的陆地面积约为149 000 000平方千米;

(3)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 630 000公顷;

(4)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1 000 000平方千米

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1米3的水中约含有 3.34×1019个水分子

(2)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约为7.2×103米2

4、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各数的原数:

1、3×104= __________

2、1.02×105=_________

3、7.008×107=_________

4、3.74×106=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了正反两个方面,不仅是及时巩固了科学记数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n与整数位个数之间的关系“窍门”,加快了表示的速度,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1、视频赏析《昆虫记》

短片中主要有以下信息:世界上有名字的昆虫有100万种,一个蚂蚁群体的个数可以达到50万只,非洲沙漠蝗虫个体数可以达到7亿至20亿只,在100万种昆虫中约有4/5是会飞的,3亿多年的进化史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4人小组分工合作记录数字信息。

(2)将数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学依据,加入视频赏析一方面减轻学生疲劳,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在介绍中及时捕捉数学信息,体现用数学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2、走进生活

(1)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我们平时应倍加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据测试,一只拧不紧的水龙头每秒钟会滴下2滴水,每滴水约0.05毫升.小明洗手后,没有把水龙头拧紧,当他离开5小时后水龙头流失了毫升水(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这两题的设计一方面继续巩固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另一方面也初步涉及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运算,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节约用水。(五)课堂小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感受,谈一谈学习体会,从而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六)课后调查、应用数学

1、神舟六号已于2005年成功地完成了它的科研任务,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或其它方法,查查它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及相关数据。

2、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字,计算一年的数字,如果本地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内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以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课后调查是本节课的延伸,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通过亲身实践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增加民族自豪感与环保意识。

五、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上。教师力图通过情景创设使新课程成为数学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渗透德育,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我们只能在教学中去善于捕捉课堂信息,作出灵活的选择,才能真正地达到课堂的高效,也真正地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大班科学说课稿《丈量游戏》含反思

大班科学说课稿《丈量游戏》含反思 大班科学说课稿《丈量游戏》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丈量游戏》含反思教案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丈量也是测量的一种,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铅笔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即仅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目标: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时代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学会到会学,即通过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而是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根据《规程》提出的幼儿的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要求,结合本班幼儿对测量的认识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的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

科学活动:奇妙的降落伞(科学启蒙)(优质课资)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降落伞(科学启蒙)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初步了解降落伞的用途与结构。 2.感知空气阻力,探索并发现降落伞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的关系。 3.体验玩降落伞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1)幼儿事先感知过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2)开展游戏活动“制作降落伞”,引导幼儿用大小不同的两种塑料袋、线、透明胶、剪刀、花片(悬吊物)等,观察制作步骤示意图尝试制作降落伞。(3)提供安全合适的场地供幼儿玩降落伞。 (二)材料投放:(1)幼儿人手一个自制降落伞,伞面大小不同,共两种规格。(2)跳伞图片、介绍降落伞用途的视频。(3)记录表、笔。(三)材料配套:数字资源《跳伞》。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数字资源《跳伞》,提问幼儿:这个人在干什么?为什么降落伞可以让人安全地从空中落下来? 二、初步感知空气阻力。 (一)出示自制降落伞,并抛向空中,请幼儿观察降落伞的下落;引发幼儿讨论:降落伞落时伞面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伞面会鼓起来? (二)小结:降落伞下落时伞面打开,将空气包裹起来,空气产生阻力

使降落伞慢慢下落,人或物品依靠降落伞从高空慢慢落地,就不会摔死或者摔坏。 三、引发猜想。 (一)引导语:这几天小朋友制作了自己的降落伞,你们的降落伞有什么不一样(伞面有大有小),不一样大的降落伞,落下来的速度一样吗?谁会落得更慢些? (二)幼儿猜测,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四、实验探究,进一步感知空气阻力。 (一)鼓励幼儿两两自由结伴,选择伞面大小不一样的降落伞进行比试。 讨论:怎样比试才公平? (二)鼓励幼儿观察比较伞面大小不同的降落伞降落速度的差异。(三)分享交流:为什么小的降落伞一下子就降到地面,而大的降落伞是慢慢地飘下来? (四)在幼儿讨论的时候提问:你觉得它怎么会降落得慢了? 要求幼儿详细描述降落得慢的样子,引导幼儿了解这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在下面帮了它们的忙,降落伞在落下来的时候,空气从下面托起它,所以它才慢慢落下来。 (五)小结:因为大的伞面接触的空气多,所受到的阻力也大,所以落得慢。 【活动延伸】

最新初中数学10 科学记数法

10科学记数法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方法. 2.会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大数,了解科学记数法的作用,探索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 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数.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63页最上方的三个图,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大数,这些数无论是读还是写,都很不方便,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数读起来,写起来既方便又简单呢? 【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知道它们读写都不方便,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科学记数法 问题1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表示这些大数?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知道可以借用乘方的形式表示这些大数,体验运用所学知识的成就感. 我们可以借用乘方的形式表示大数.例如: 1370000000可以表示成1.37×109;

6400000可以表示成6.4×106; 300000000可以表示成3×108. 【归纳结论】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注意:科学记数法只是改变数的书写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问题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数据: (1)赤道长约为40000000m; (2)地球表面积约为510000000km2.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尝试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数. 【归纳结论】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一般分两步进行:①确定a的值(1≤a<10), ②确定n的值(n比整数位数少1或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n就等于几). 3.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 问题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各是什么? (1)2×104 (2)3.14×105 (3)-5.012×107 (4)-4.106×106 【教学说明】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逆向变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归纳结论】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时,只要将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即可,若位数不够,用0补上. 注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或者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数前面的符号都不变. 4.科学记数法的实际应用 问题4教材第63页的“做一做”. 【教学说明】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询或亲自调查,了解一个书架所存放图书的数量和本校人数,然后列式进行计算,进一步体会科学记数法的优点.

科学实验说课稿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为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电磁铁的磁力”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由“电和磁”、“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一)”、“电磁铁的磁力(二)”、“神奇的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电能从哪里来”、“能量与太阳”八课组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中“能量”主题。通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电能产生磁。因此“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是“电磁铁磁力(一)”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本实验是一个典型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器材 铁钉三根(相同)、回形针若干、导线两条、开关一个、电池四节(一号)、电池盒一组 三、实验创新 课本上的实验是用一根铁钉做多次实验,需要不断改变线圈圈数,记录、统计得到结果,耗时较长,稍有误差,容易出错;而我的实验是将三根相同的铁钉固定后,绕上不同匝数的线圈,闭合开关同时吸引回形针(相同),比较三根铁钉上回形针个数直接得出结论。

改进后的实验节省时间、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对比性强,学生容易得出结论。课本上的实验没有开关不容易控制电流的通断,操作麻烦,我的实验引入了开关,这样不仅操作方便而且使实验比较严谨,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四、实验原理 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电流相同时:通电导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吸引地回形针数目越多。 五、实验的教学目标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多磁力强,吸引的回形针越多;圈数少磁力弱,吸引的回形针少。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用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会开展合作的乐趣。大胆想象,有根据地假设,能够以好奇的态度做检验假设实验。 六、实验的教学内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是“电磁铁磁力”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通电导线管产生磁,磁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强,圈数越少磁力越弱。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演示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结合课本中电磁铁搬运重物的图片向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电磁铁,为什么有的磁力强,

七年级数学上册2.10科学记数法练习(新版)北师大版

2.10 科学记数法 01基础题 知识点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1.(怀化中考)我国南海海域面积约为3 500 000 km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正确的是( ) A.3.5×105 km2 B.3.5×106 km2 C.3.5×107 km2 D.3.5×108 km2 2.(南昌中考)据相关报道,截止到今年四月,我国已完成 5.78万个农村教学点的建设任务.5.78万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5.78×103 B.57.8×103 C.0.578×104 D.5.78×104 3.2015年春运期间,全国有23.2亿人次进行东西南北大流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23.2亿是() A.23.2×108 B.2.32×109 C.232×107 D.2.32×108 4.(安徽中考)据报载,2014年我国将发展固定宽带接入新用户25 000 000户,其中25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__. 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3 600; (2)-100 000; (3)-24 000; (4)380亿. 6.已知光的速度为3×108米/秒,太阳光到达地球再返回的时间大约共是103秒,试计算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知识点2 还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 7.中国航母辽宁舰是中国人民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该舰的满载排水量为6.75×104吨,这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据的原数为( ) A.6 750吨 B.67 500吨 C.675 000吨 D.6 750 000吨 8.下列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把原数填在横线上. (1)3.618×103=____________; (2)2.16×105=____________; (3)-8×104=____________; (4)-7.123×102=____________.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运动与摩擦力》。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五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是这个单元中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5~7课):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内容的起始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 二、说学情 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对物体施加力,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施加的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力越小物体运动越慢;对运动的物体施加一定的力,可以让它停下来……但是他们的认识、了解有的是片面的,是不充分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他们对外界主动施加的作用力能够认识,对于随之产生的反作用力则模糊不清;物体运动越快,摩擦力越大,物体运动越慢摩擦力越小……学生已有的这些经验是本课学习的宝贵资源,纠正一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也成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过程。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摩擦力与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科学摩擦力的兴趣,认识到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很重要。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摩擦力与重量的关系。 2.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四中第二章 10 科学记数法 课时练习

科学记数法 (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广东中考)地球半径约为6 400 000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0.64×107 B.6.4×106 C.64×105 D.640×104 2.(赤峰中考)我们虽然把地球称为“水球”,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匮乏.我国淡水总量仅约为899 000亿米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为( ) A.0.899×106 B.8.99×105 C.8.99×104 D.89.9×104 3.若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2.468×109还原,则其结果含0的个数是( ) A.9个 B.8个 C.7个 D.6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泉州中考)光的速度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将300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5.(毕节中考)据探测,我市煤炭储量大,煤质好,分布广,探测储量达364.7亿吨,占贵州省探明储量的45%,号称“江南煤海”.将数据“364.7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6.据科学家测算,用1吨废纸造出的再生好纸相当于0.3亩~0.4亩森林木材的造纸量.某市2012年大约有6.7×104名初中毕业生,每名毕业生离校时大约有12千克废纸,若他们都把废纸送到回收站生产再生好纸,则至少可使森林免遭砍伐 亩.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在一次水灾中大约有10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灾情持续30天,请推断: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顶帐篷?多少千克粮食?一顶帐篷可住4人,每人每天食用粮食0.5千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8.(8分)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是每一个公民应具有的美德,也是应当遵守的准则. (1)如果按每人一天需水2千克计算,那么100万人一天约需水多少千克? (2)调查一下你家每天的用水量,我国现有人口约13亿,若每人每天节约10克水,一天节约的水够你家用多长时间? 【拓展延伸】 9.(10分)太阳是炽热巨大的气体星球,正以每秒400万吨的速度失去重量.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而地球的半径约为6378千米.请将上述三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然后计算: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范文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科学记数法》说课稿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突出重点措施:通过感受比较 2、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突破难点策略:

1、通过数学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引入,让学生体会到大数存在的普遍性; 2、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通过巩固练习与实际应用,再次掌握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大数并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本课通过古代故事,现代文明介绍,涉及到了宇宙、航空、昆虫、人类等各方面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经历数学问题情境,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学法: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用FLASH动画演示棋盘与麦粒的故事: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 (1)、让学生合作,尝试列式1+2+4+8++263,教师给出其结果264-1 (2)、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264-1中的264 (3)、教师告诉学生其结果:18446744073709551615(粒),约为18450000000000000000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是对乘方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 2、出示宇宙星空图片,给出3个数据,让学生读出其中地球的质量。 (1)、银河系中大约有恒星:160000000000颗 (2)、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为:150000000千米。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科学记数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 万有多大等内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同时为下册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打下基础,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有力工具,并在实际生活中起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 大的数。 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空间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二、教法学法设想 1、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并用多媒体实施教学。 2、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

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温故知新 1.有理数乘方一般形式 2.有理数乘方符号怎么确定 (二)创设情境,导入问题在现实中,我们还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例如: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千米, 年产300 000 吨水泥厂 目前世界人口约为6100 000 000 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二)尝试探索,解析问题 1、你能利用10 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吗? 2、师生共同比较各种记数方式的优缺点后,由教师给出定义象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 x 10 的形式 (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3、师生共同合作解答引例。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猜猜你是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猜猜你是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 赛讲课获奖教案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 时间、大小、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数概念”。但数 学所特有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对幼儿来说是相对难理解的。在大班 幼儿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数概念后,怎样唤起幼儿已有数学知识经验,通过联想、猜测、推理,将抽象的数概念融于数学游戏中, 通过“根据同伴的数字猜测自己的数字”,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猜猜你是几》。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排除的方法学习寻找缺失的数字。 2.熟悉游戏的玩法并遵守游规则。 活动准备 10把椅子(椅背上有1—10的数字),头饰(数字1—10)。 活动过程 1.引出游戏——捉迷藏,并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头饰,认认头饰上的数字,引出游戏——捉迷藏。 师:“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花’。 你们看,这些花上还藏着数字呢。咦,都有哪些数字呢?”(反过来,花朝下,一一出示花。) (2)介绍游戏规则。 示范戴一顶帽子:“花儿戴在头上,就是一顶数字帽子了。 你们想不想和数字帽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好,那你们可要听清 楚游戏规则:1.不能偷看自己的数字;2.不能说出别人的数字。明白吗?” 析:礼物“数字花”变为“数字帽子”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对捉迷藏的游戏充满了期待。 2.游戏一:根据少1或者多1的关系,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0、9的头饰和两名幼儿做游戏,交流用什么方 法猜数字的。 师:“好,那我们先请2个小朋友来玩游戏。先看看这两个 数字是几?(9、10)它1两谁大谁小?哪两个小朋友先来?每人一 顶帽子,请你猜出自己的数字后,赶紧坐到自己的位置。”(贴 有相应数字的位置。) 师:谁来介绍一下猜数字的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测量温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测量温度》是一节科学活动课,选自大班上学期第八个主题《冬天的故事》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温度计被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工作中,幼儿虽然见过温度计,但缺乏具体的观察和较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经验。在这次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操作,从而获得有关温度计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记录温度的方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知识性目标:初步认识常见的温度计,知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2、能力和技能目标: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情感和社会性: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对测量温度感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到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预设为:认识温度计,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把学习使用温度计进行简单测量、记录温度的方法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如下准备: 教具:1、几种常见的温度计:水温计、气温计、体温计若干; 2、电脑课件:flash温度计。 学具: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指导法、讲解演示法来组织教学活动。另外我打算向幼儿采用:操作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游戏法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在做一做、说一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六、说活动过程:

浙教版初中科学说课稿 电的安全使用

浙教版初中科学说课稿电的安全使用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的安全使用》是义务教育浙教版初中《科学》第四册第四章第7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过电路、电路计算、家庭电路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教材中所谈到的对人体的安全电压、触电事故的发生需要前面所学知识为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旧知识的应用又是新知识的探索。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是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教育内涵的具体表现,面对电气化普及的社会,安全用电知识的学习在以后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显得分重要。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学生能了解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为,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了解触电事故的发生,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我校教育的特点,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一)事例引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幅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图片,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泛泛而谈的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导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 1、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人体也是导体,对于人体的触电现象学生较易理解。基于这一点对本知识我设计下面的师生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科学记数法 青溪镇实验学校张秀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的第二课时《科学计数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并且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经常得以应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能力目标: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二、教法: 教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体现直观性,在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涉及到了天文学、航空、昆虫、人类等各方面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经历数学问题情境,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三、学法指导: 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以出示幻灯片的图画—电闪雷鸣图片引出光的传播速度300 000 000米/秒 2 、“天文数字”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数据 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米。 赤道长约为40000000米。 地球表面积约为: 510000000000000平方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000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 000 000人。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雷电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 (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 分以下步骤完成。 1、活动一:填空:102= 103= 104= 105= 106=

【说课稿】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课程标准分析 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较大的数.理解在科学记数法a×10n的形式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n是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较大的数,体验科学记数法所带来的方便.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科学记数法是数学中一块独立的知识,为方便记数和为简化计算服务的,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具备了将数写成a×10n这种形式的基础,同时有理数的乘法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所以科学记数法是对前面知识学习的进一步延续.由于本节学习的是绝对值大于10的数的科学记数法,它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绝对值小于10的数的科学记数法的基础,所以本节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另外科学记数法在近几年的中考考查率很高,所以对本节的学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理数;难点是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转化为原数. 教法分析 本节只要求学生会利用含10的正整数指数幂的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在教材的引例:光速与全世界人口两数的表示上,可以启发学生发现在十进制中10的幂的作用,又如“万”“亿”等数量单位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器上做两个大数的乘法,观察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所以自主探究是本节学生活动的方式之一.另外要让学生通过例题与练习的实践去发现规律,体会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但不要硬灌和死记这个结论. 学法分析 学习本节要注意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如把一个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与把一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对比学习.另外科学记数法就是把一个大于10的数写成a×10n的形式,条件:1≤a<10,n是非零自然数.把一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分两步:(1)确定a,a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10,它是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后的结果;(2)确定n,n为正整数,它等于原数化为a时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理清这两点,是本节学习的关键. 1

【说课稿】 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七年级(下)第8章8.1.6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大数。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了有理数的乘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大数将在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这一节中得以应用,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经常得以应用。 3说教学目标及其确立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因此结合学生现有的对数学的认知情况,思维状况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确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4、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确立重难点。 重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难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二说教法: 分析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探索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三、说学法: 指导在前一阶段,已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因此这一节将继续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100000000。 上面各资料有出现较大的数据,这些数记录过程中容易出错,那么有没有其它较为简便的方法来记录以上这些数据呢?让学生观察回答10n的数的特征10()=1010()=10010()=100010()=1000010()=10000010()=100000010()=100…00n个0(在这里,引导学生判断10的指数和1后面0的个数的关系)刚才出现的数据:300000000也可表示为:6100000000也可表示为:3亿61亿30×10761×1083×1086.1×1090.3×1090.61×10100.03×10100.061×10112、引入概念科学记数法: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notation)。注意:(1)1≤a<10(2)n是正整数 2、例题分析引例: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认识气温计》说课稿

科学《认识气温计》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认识气温计》。 一、说教材 《天气》单元的第2课《认识气温计》,在第1课了解天气的几个常见要素的基础上,具体地对天气要素——气温进行研究。本课重点解决气温计的正确读数与使用。聚焦部分以“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呢?”引发学生对气温测量工具的关注。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由液泡、液柱、刻度、测量单位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学会读数,为实际使用气温计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是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温度计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测量不同的对象时可以选用不同的温度计。研讨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各小组练习读数时遇到的困难。读数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问题的研讨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进行,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非常有意义。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记录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更能发现天气变化的

规律。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大都接触过气温计,但对气温计的构造不太清楚。读取气温计上的数据,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的,利用气温计模型,可以解决实测过程中因液柱升降变化造成的读数难的问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取。每位学生多次反复练习,才能学会正确读数,为实际使用气温计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运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工具的使用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难点: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教科版五下科学说课稿-整理

1《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 二、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了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 四、设计理念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的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垫脚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明白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准备:玻璃水槽两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搅拌棒;食盐;等 七、教学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节课上,课始,我以二战期间发生的故事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俘虏没有被淹死的原因你呢?学完这节课我们就会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一定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于是,我出示两个水槽,(贴有号码:1号、2号。1号清水、2号类似湖水的液体)拿起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问:老师把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放入水槽之前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沉浮有关时我板书课题。 3.对于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我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结论是两个马铃薯放入1号水槽中都下沉,(板书:清水——沉)放入2号水槽中都浮了起来。以上实验现象与学生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探究问题、提出探究假设 首先我问学生:看到刚才的现象后,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要提出?有的学生会说:马铃薯为什么在1号水槽中下沉,而在2号水槽中上浮?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一定会有学生抢着说:2号水槽中是盐水,这时我因势利导:你的推测很有价值,那我们怎样证明2号水槽里装的是盐水呢?学生又卷入一场激烈中去。 这一环节的设计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

北师大数学2.10 科学记数法教案

2.10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体会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优越性及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正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生活中的大数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故事:传说一个财主的孩子不爱学习,财主把他送到学堂,说学会计帐就行了,于是老师只教他写数字,第一天教个“一”,第二天是“二”,第三天是“三”. 第四天这个孩子不上学了,财主问他儿子怎么不去了,他儿子说他学会了.于是财主叫他记帐,第一天就忙坏他了,因为两个欠帐人的名字是“千百万”和“万百千”,于是那个笨孩子就用梳子按着写.如果要你书写生活中的大数,你会怎么办? 2.696 000与300 000 000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3.说一说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的大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大数据在读写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小故事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索 1.你知道 分别等于多少吗? 的意义和规律是什么? 10的乘方有如下的特点: 10n 23410,10,10 41010000=210100=3101000 =

总结:一般地,10的n 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 个0),所以就可以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 2. 567 000 000 = 5.67×100 000 000 =5.67×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22 600 000 000 = 2.26×10 000 000 000 = 2.26×1010 6 100 000 000= 6.1×1 000 000 000=6.1×109 总结: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 ×10n 的形式 (其中a 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10,n 是正整数,对于小于-10的数也可以类似表示. 2.科学记数法中a 与n 的确定: (1)a 就是把原数的小数点移动到左边第1个不是0的数字后面所得到的数; (2)n 的值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的积极探索交流,学会了从特殊到一般转化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归纳慨括的能力. 三、例题 1.例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 000 000, 57 000 000,-123 000 000 000. 解:1 000 000=1×106, 57 000 000 = 5. 7 ×107, -123 000 000 000 = -1.23×1011. 例2 〈中考·安徽〉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截止9月,全国4G 用户总数为1.62亿,其中1.62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1.62×104 B .162×106 C .1.62×108 D .0.162×109 2思考:如何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 还原方法:把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 ×10n 还原成原数时,只需把a 中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 位,并去掉乘号和10n 即可,若向右移动的位数不够,应用0补足. 例3 下列求原数不正确的是( ) A .3.56×104=35 600 B .-4.67×106=-4 670 000 C .2×102=200 D .3×105=30 000 设计意图:自主完成例题,并叫学生来讲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数,加深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 四、测试 1.将一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 ×10n 的形式中,n 是整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1<|a |<10 B.1<|a |≤10 C.1≤|a |<10 D.1≤|a |≤10 2.(中考·深圳)数361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下正确的是( ) A.0.361×108 B.3.61×108 C.3.61×107 D.36.1×107 3.北京市已建成34个地下调蓄设施,蓄水能力达到140 000 立方米,将14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 A.14×104 B.1.4×105 C.1.4×106 D.0.14×106 4.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 的互利合作,根据规划“一带一路”地区覆盖总人口约为4 400 000 000人,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