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嘉图等价定理述评(一)

合集下载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但是,现代经济学家们并非完全同意李嘉图的见解,无论是对其必要条件的检验还是对其结论的检验都存在着争论。

而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989—2004年的政府发债分别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从历史数据来看,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并不适用。

关键词:李嘉图等价定理;中国;适用性分析Abstract:Ricardian equivalence, is an economic theory which suggests that 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a government finances its spending with debt or tax increase, total level of interest rate, private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will remain unchanged. However,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is theory are controversial as well a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ory. On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debt and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respectively in China on the datafrom 1989 to 2004,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icardian equivalence is not so applicable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history evidence.Key words:Ricardian equivalence; Government debt; Saving increase; Capital accumulation一、理论综述政府借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9.2. 李嘉图等价定理

9.2. 李嘉图等价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斯蒂芬 ·D· 威廉森: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李嘉图等价:图解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图解
我们假定当期税收减少,因此 ∆t < 0。
政府为了弥补减税的资金缺口,就必须当前多举债,而为了 偿还增加的债务,未来就必须增税。 消费者对此有预见,且按减税量增加储蓄,因为他们必须多 储蓄,以缴纳未来所面临的更高的税收。 在信贷市场中,消费者储蓄的增加,与政府的举债增加正好 相对应,所以对消费者之间的借贷行为不会产生影响,从而 对市场实际利率也不会产生影响。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李嘉图等价:图解
图 9.17 中,给定当期和未来之间特定的税收时间,画出曲 线 S1p (r)。政府的信贷需求是 B1,即政府在当期发行的、 外生供给的债券。信贷市场出清的均衡实际利率是 r1。
Figure: 图 9.17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均衡
李嘉图等价定理所传递的重要信息是,减税不是免费午餐。
尽管当期减税可以给所有消费者留下更多的当期可支配收 入,这看上去像是一件好事,但消费者为当期减税所付出的 代价就是,未来承担更高的税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公债效应_财政学_[共4页]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公债效应_财政学_[共4页]

231 第10章公债的,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公债政策最终是无效的。

这就是西方公债理论中被布坎南称作“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的一个著名命题。

② 货币主义学派。

弗里德曼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政策将最终决定公债政策的有效性,公债政策自身无法单独有效。

③ 公共选择学派。

布坎南认为政府因内部效应,导致依靠发行公债来扩大公共消费,结果势必会摧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资本或资产。

这种公债政策,实际上不仅无效,而且有害。

(2)主流学派认为公债政策基本有效。

凯恩斯之后的主流经济学派(后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仍坚持认为积极的公债政策是有效的。

当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衰退时,举债扩大支出将能刺激需求,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但在反对学派的挑战之下,他们更加注重公债政策适用的经济条件(有效需求不足)、公债支出的投向(主要是投资性支出)、公债还本付息负担的安全性与公平性(债务规模与结构、债务转移问题)等的研究,从而深化了对公债的认识。

10.4.3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公债效应1.李嘉图等价定理公债理论中,对公债效应的研究构成了公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关于公债效应的研究方面,影响深远和争执持久的是李嘉图等价定理。

(1)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涵义。

19世纪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1815年)后期,英国因战争费用庞大,国库入不敷出。

在如何筹措军费上,英国议会对征税筹款还是公债筹款展开了争论,经济学家也卷入其中。

例如,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年)就认为,征税会减少消费支出,引起经济紧缩,而公债的影响要小得多。

李嘉图则认为,无论是征税,还是发行公债,对经济的影响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思想。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涵义为: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采用发行公债还是增税来增加收入,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时,用发行公债比增加税收弥补赤字要好,増加税收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影响赤字财政政策的效果。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R。

巴罗根据当年(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一个猜测,即认为政府用公债筹资和用增加税收筹资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是一样的,因为人们会认识到政府还债还是要用增加税收来解决,因此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增加税收的一部分财富储蓄起来,尽管李嘉图自己并不认为上述猜测在现实中行得通,但巴罗认为,按理性行事的人们确实是会如此行事的,即使政府用来还债的更高赋税可能部分会落到后代人身上,但人们都是关心后代的,因此还是会增加储蓄给后代以应付还债。

这就是所谓的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之所以叫等价定理,是因为其认为发行公债和增加税收弥补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其实是相同的,因为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借债只是公民纳税被推迟而已,并不会刺激消费,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弥补赤字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受到凯恩斯主义者批评。

他们认为,人们通常并没有动机为超出自己生命限度的未来征税而储蓄财富。

他们关心的是自己当前的利益,并不关心自己生命以外的事情,并不会认为今天的政府借债就是明天更重的赋税从而为未来还债增加储蓄,而会把钱用于消费和投资。

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弥补赤字财政来增加总需求的政策还是有效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悖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悖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悖论: 巴罗提出“李嘉图等价定理”实际上是为
了证明财政政策的无效性。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认为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实现赤字财 政来刺激投资与需求,促进国民收入的增 加;而李嘉图等价定理则认为选择增税或 发行国债都不会影响居民消费和资本的形 成。 那么究竟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呢?

(四)政府的主动性原因 在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起,国债发行规 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至2005年,中央共发行国 债9 100亿元用于投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 稳定发展。可见,无论是在经济增长过热阶段,为了 回笼货币、提高利率、抑制通胀压力而增发国债, 还是在经济萧条期间,为了充分利用过剩的储蓄资 源、支持扩张性财政支出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而 增发国债,政府都是将国债作为需求管理的主动措 施来运用的,因而不存在李嘉图等价定理所讲的不 影响需求的问题。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观点: 公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 发行的公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 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根据李嘉图等 价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准确地预见到无 限的未来,他们的消费安排不仅根据他们现期收入, 而且根据他们预期的未来收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 还公债而将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现时的消费, 而增加储蓄。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 中性原理: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公债为 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形成(国 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
等价定理的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发
展的黄金时期的结束,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 境。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遭到各种非凯恩斯 主义经济学家的攻击和批判。其中,理性预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 巴罗在70年代中 期通过复活古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全面 否定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学—论文—李嘉图等价定理

财政学—论文—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思考一、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又称为债务中性理论。

其中心思想是: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的举债行为不会影响消费者的经济决策,由于消费者能够了解到政府举债与未来税收的替代关系,政府增加发债只会使储蓄增加,而消费不会改变,总需求亦不会改变,因而政府举债的经济影响是中性的。

其实质是:政府公共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换句话说,无论政府是以课税方式来弥补公共支出,还是以举债方式来弥补公共支出,其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无差别的。

如同历史上某些著名的经济定理一样,李嘉图等价定理也是由后人总结归纳的。

他在分析国家筹划战争费用(纯粹消费性政府支出)是应当通过征税还是举债时,阐述了举债的本金、利息支付负担的分布及其对私人消费、储蓄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影响。

他写道:“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征集二千万英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二千万英镑。

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课征的一百万英镑,只不过由付这一百万英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一百万英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

实际的开支是那二千万英镑,而不是为那二千万英镑所必须支付的利息。

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变富或变穷。

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二千万英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课征一百万英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

一个人虽无需每年支付一百万英镑,却可能必须一次付清二千英镑。

对他来说,与其从自己资金中一次付清二千英镑,倒不如向别人借二千英镑,然后每年给雇主付息一百英镑更为方便。

”这个例子表面看来,以税收筹资和债务筹资是不同的:政府增加税收减少了个人的财富,而出售相当于税收价值的债券给同一个人,之后连同利息偿还,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个人的财富。

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均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由赤字支持的减税导致未来更多的税收。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一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征税时的情况一样,消费支出没有改变,总需求不受影响。

李嘉图等价的原理

李嘉图等价的原理

李嘉图等价的原理
李嘉图等价原理是指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交换达到的两种货物或服务之间的价值是相等的。

具体来说,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交换的双方在市场上决定交换一定数量的货物或服务时,应当使交换双方得到的满足程度相等,也就是说,他们所交换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必须相等。

例如,假设一个人拥有一只羊,另一个人拥有一袋谷物,他们之间进行交换。

根据李嘉图等价原理,这两种商品的价值是相等的,即羊和谷物的价值相等。

如果交易的双方认为羊和谷物的价值不相等,交易将不会发生。

李嘉图等价原理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资源配置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市场经济中自愿交换的原则,即只有当交换双方认为交换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相等时,交易才能成立。

这一原理也体现了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观点,而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李嘉图等价原理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都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交换双方认为价值相等。

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也会随之波动。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税收平滑定理比较研究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税收平滑定理比较研究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税收平滑定理比较研究白彦锋,李贞2010-08-09摘要: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在效应上没有任何区别,即国债和税收等价。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够准确预见到未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还国债而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即期消费而增加储蓄。

因此,从本质上讲,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中性定理,认为选择课税还是发债来为政府支出融资,对于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巨额财政支出的筹资工具主要依赖税收还是债务呢?本文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和税收平滑定理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正确评价税收和国债--政府的这两种主要筹资工具的不同效应。

关键词:李嘉图等价,税收平滑,发行国债,财政支出一、引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地方债务的急剧累积和快速增长也成了我国财政的一个重要隐患,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并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

2009年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的2000亿元债券期限为3年。

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显然有助于在经济下滑、财政收入紧张时期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同时将地方财政运行中长期存在的隐性债务问题显性化、推进地方财政体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但问题是,当财政支出的压力空前高涨--如战争和经济大萧条时,应当通过增加税收还是发行公债来筹集收入呢?如果选定其中的任何一项--增加课税抑或发行公债,那么,就相当于否定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即通过增加税收和发行公债来为政府融资,两者的效应是不同的;那么,应当如何看待财政学中的经典理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税收平滑(Tax Smoothing)定理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定理对于我国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何启示?这是本文试图分析探讨的问题。

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看上去很美(一)李嘉图等价定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早在19世纪初,就表达了政府课税与举债两者在经济影响上相同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嘉图等价定理述评(一)
论文关键词:李嘉图等价:举债:征税论文摘要:在研究举债和征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西方经济学家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因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成立,但却提供了一个估计财政政策效果的有用框架。

正确理解李嘉图公债理论,对于研究政府举债与征税的关系及两者对经济的影响,对于研究政府财政政策的选择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和公债的财富效应
1974年,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在其发表的《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的著名论文中,采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视角,通过深奥的数学推理发现,赤字融资的补偿陆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在政府支出既定的条件下,发债和征税的经济效应是一样的。

发债实质上是延期征税,理性消费者会预期到:在政府支出既定时,目前由于赤字融资而导致的税收减少,会使未来的税收更高,而且未来税收增加额的现值会等于目前税收的减少,居民不会因为购买公债而增加消费。

强调了政府筹资是通过征税还是举债的方式,对消费没有任何影响。

这种思想的政策含义极为深远,如果人人都认识到他们的纳税只是被推迟了,那么,政府借人债务的任何增加都将被私人储蓄的等额增加所抵消,结果国内总储蓄不变。

既不存在消费扩张,也没有收入的乘数效应,投资的挤出也不会发生,当然未来的一代人也就不会承担由于举债而使资本减少的负担。

经济活动同政府预算平衡时完全相同。

这样,巴罗的思想就否定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举债在短期内影响总需求,长期内可能通过“挤出效应”影响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

巴罗的以上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在其发表的题为《巴罗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中,首次将巴罗的上述观点命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

巴罗关于上述税收和公债等价的思想,最初应该归功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

李嘉图认为政府举债和征税对经济影响的性质是相同的,即两者都会减少国家的生产资本。

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7章中说:“一个国家为筹划战争费用或政府一般支出而课征的税,都是从该国的生产性劳动中取得的。

这种开支每有节省,即使不是增加到纳税人的资本中,一般也会增加到他们的收入之中。

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镑。

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课征的100万镑,只不过是由付这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

实际开支的是那2000万镑,而不是为那2000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

付不付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一次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课征100万镑。

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

”这段话可以概括为:(1)政府举债会使国家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2)公债利息是以税收支付。

这种支付实际上是收入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国家的财富不会由此而发生变化;(3)政府征税也会使国家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但征税后不存在利息支付问题;(4)政府举债与征税对经济的影响性质相同,即二者都会使国家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

李嘉图等价的核心观点是公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公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

李嘉图等价的逻辑基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即假定能预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公债而不是征税为政府支出筹资,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的税收负担,惟一改变的是推迟了征税的时间。

根据李嘉图等价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准确地预见到无限的未来,他们的消费安排不仅根据他们现期收入,而且根据他们预期的未来收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还公债而将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现时的消费。

而增加储蓄。

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中性原理: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公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形成(国
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从以上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政府运用税收和借债为支出筹集资金是否存在差别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居民是否把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当作其财富的一部分——即公债是否具有财富效应?
通过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我们可以深入地论述这个问题。

总消费函数在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消费函数通常被具体表述为可支配的总收入和总财富的函数,即C=C(Yd,Z)。

关键问题在于私人持有的政府债券是否被私人当作其总财富的一部分。

如果消费者将全部的债券仅仅作为未来延迟的纳税义务,那么这些债券就不能作为总财富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没有认识到,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并不关心这些债券代表的未来纳税义务的真正含义,或者更可能的是这些债券根本不需要偿还(政府仅仅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偿还政府债务),那么这些债券就可以被看作是总消费函数中总财富的一部分。

帕廷金(Patinkin,D.)在其1965年的著作《货币、利息和价格》中指出,公开发行并已出售的政府债券,有比重为K的部分被视为财富。

按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即如果人们意识到,手中持有的政府债券要通过将来的税收来偿还,政府债券就不会被看作总财富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举债同课税一样,不会引起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即K=0;如果人们并不将手中的政府债券同未来的税收负担联系起来,政府债券就会被全部或部分地看作总财富的一部分,则0<K<1。

其结果是,公众会因总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当前和未来的消费。

总之,如果政府以公债替代税收。

公众将以K倍的速度增加即期的消费数量(0<K<1)。

面对征税和发行公债,公众是否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对政府财政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巴罗、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再解释与质疑
从上面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解释可以看到,无论用发行短期还是长期债券的方式来实现当前的减税,等价定理都能成立。

然而。

李嘉图等价定理却无法解释下面的现象:假如一些或全部消费者在政府偿还公债之前去世,这些人既享受了政府因举债替代征税而带来的减税的好处,又无需承担由此而发生的未来的税收,那么,他们生前的消费行为同样不会发生变化吗? 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做如下解释:对于那些减税期间活着、却在政府偿还公债前已经死去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负担税款的现值下降了,由于他们不必用公债去支付政府为偿还公债而增加的税收,他们当前和未来的消费会随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假如消费者是完全利己的,他们增加消费的行为将使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

针对上述情况,巴罗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论点: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会将其财产的一部分,以遗产的形式留给他的后代。

其原因在于,消费者不仅从自身的消费中获得效用,而且也从他的后代的消费中获得效用,即Ui=Ui(cyi,col,U*i+1)。

公式中Ui表示第i代人的效用,eyi表示其年轻时的消费,coi表示其年老时的消费,U*i+1表示第i+1代人的最佳效用。

由于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的效用不仅取决于他自己一生的消费,也取决于他的后代的效用,因而他会像关心自己的消费一样关心其后代的消费。

巴罗认为,代际之间的所有消费者都关心其自身及后代的消费。

当政府用发行100元债券来替代100元税收,由此而使即期税负减少100元时,他知道这意味着未来的税收将增加100元,因而面对即期税负的减少,他的反应将不是增加自身的消费,而是将购买的100元政府债券保存起来。

如果他在债券到期之前去世,这100元政府债券将作为遗产留给他的后代,以支付政府因债券本息负担的增加而增加的税收。

假设在他的后代的有生之年政府债券仍未到期,便可以继续留给其后代的后代,以便用以支付债券到期时的税收。

对于任何一个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来说,政府为偿付新发行的公债本息而课征的税收,由他还是他的后代来偿付,是没有区别的。

在巴罗看来,消费者是否死于债券到期之前,这对于他的即期消费不会产生影响。

购买债券与缴纳税收一样。

会减少即期的个人消费。

巴罗的见解,使李嘉图等价定理在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即使死于债券到期之前,仍能成立。

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维护和发展,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支
出日益依赖公债的发行,因此,公众在面对政府采用发债还是征税的不同决策时,是否会对消费采取不同的行动,将会对国民收入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罗认为,既然消费者具有关心其后代效用的利他动机,则消费者就不会将政府为替代征税而发行的债券作为财富的增加,因而即期的消费不会改变。

巴罗复活李嘉图等价定理。

主要是想通过这一定理证明公债活动进而证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无效性。

以此来反驳20世纪30年代开始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为此,新凯恩斯主义的典型代表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对李嘉图等价定理提出了质疑。

托宾在其著作《财产积累与经济活动》一书中,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失效,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