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检验

合集下载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性贫⾎的诊断溶⾎性贫⾎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先明确有⽆溶⾎,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

⼀、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多见于⼴东、⼴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

(⼆)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黄疸、脾肿⼤者,则有先天性溶⾎性贫⾎可能。

(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性贫⾎,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红蛋⽩病及G6PD缺乏症发⽣溶⾎。

(四)引起溶⾎性贫⾎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性贫⾎。

(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等。

⼆、体征应注意贫⾎、黄疽、肝脾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的和步骤有:(⼀)确定是否为溶⾎性贫⾎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髓代偿功能增强⽽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般呈正细胞正⾊素性贫⾎。

(2)⾎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清胆红素⼀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性贫⾎。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

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性贫⾎的诊断,价值不是很⼤。

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作诊断⽅法之⼀。

尿内胆红素阴性,除⾮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浆结合珠蛋⽩明显减少或消失。

结合珠蛋⽩是在肝脏产⽣能与⾎红蛋⽩结合的清糖蛋⽩,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

⾎管内和⾎管外溶⾎结合珠蛋⽩含量均降低。

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

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浆游离⾎红蛋⽩浓度增⾼。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讲义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讲义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一、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及其应用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一、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及其应用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抗体参与的溶血反应所致的贫血。

这类免疫反应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抗原,或与外来的抗原(如药物等)相结合,在相应抗体(IgG或IgM)作用下,或激活补体的参与,导致红细胞凝集或破坏而发生溶血;或在脾或肝脏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下被破坏。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见下表。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2.抗人球蛋白试验包括直接(DATG)法和间接(IATG)法。

(1)原理: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

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以前者最常用。

直接试验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出现凝集反应。

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原理示意图及结果观察(玻片法)间接试验应用Rh(D)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原理示意图及结果观察(试管法)结果:健康人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为阴性。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引起溶血性贫血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阴性不能排除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冷凝集素试验(1)原理:冷凝集素为IgM类完全抗体,在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凝集反应的高峰在0~4℃,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

参考值:正常人血清抗红细胞抗原的IgM冷凝集素效价<1:32(4℃)。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1:1000),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肝硬化、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者亦可增高,但不超过1:1000。

实验诊断-临床血液学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实验诊断-临床血液学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实验诊断-临床血液学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1.参考值<50mg/L(1~5mg/dl)2.临床意义(1)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2)血管外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不增高;(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轻度增高。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1.参考值0.7~1.5g/L(70~150mg/dl)2.临床意义(1)各种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均有减低,血管内溶血时减低显著;(2)肝脏病、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症等可减低或消失;(3)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可有结合珠蛋白增高。

(三)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测定 1.检测方法生化法、电泳法 2.正常值阴性 3.临床意义阳性表示为严重血管内溶血(四)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1.原理铁离子在酸化的亚铁氰化钾溶液中生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即普鲁士蓝反应。

2.正常值阴性3.临床意义(1)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呈现阳性,并持续数周;(2)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在溶血初期可阴性。

(五)红细胞寿命测定1.原理用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半衰期。

2.正常值正常红细胞半衰期为25~32天。

3.临床意义溶血性贫血时常小于15天,这是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可靠方法。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1.原理红细胞在低渗氯化钠溶液中细胞逐渐膨胀甚至破裂而溶血。

2.参考值Ø开始溶血:0.42%~0.46%(4.2~4.6g/L)NaCl溶液Ø完全溶血:0.28%~0.34%(2.8~3.4g/L)NaCl溶液3.临床意义(1)脆性增高: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2)脆性减低:海洋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某些肝硬化及阻塞性黄疸等。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考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考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考试题1、单选患者,女性,30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巩膜发黄,全身乏力,常感头昏,皮肤瘙痒,并多次出现酱油色尿。

近3个月来,乏力加重,无法正常工作而入院。

体格检查发(江南博哥)现重度贫血,巩膜黄染,肝肋下2cm,脾平脐,其余未见异常。

血常规显示WBC9.0×109/L,Hb40g/L,RBC1.06×1012/L,PLT110×109/L。

外周血可见晚幼粒细胞,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和形态异常,可见较多的小球形红细胞和嗜多色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30%。

拟诊"溶血性贫血"入院。

为了进一步明确溶血的存在,应首选哪一方面的实验室检查()A.肾功能测定B.肝功能测定C.LDH、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红蛋白尿等测定D.补体测定E.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正确答案:C2、单选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见于()A.球形红细胞增多症B.靶形红细胞增多症C.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镰状红细胞增多症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降低见于阻塞性黄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3、单选不符合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是()A.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B.血清铁增高C.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D.血浆铁转换率增高E.铁蛋白增高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铁代谢的各项指标与缺铁性贫血明显不同,血清总铁结合力正常或减低。

4、单选下列疾病在蔗糖溶血试验时可以出现假阳性的是()A.巨幼细胞性贫血B.多发性骨髓瘤C.白血病D.自身免疫性溶贫E.巨球蛋白血症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的可为阳性,白血病、骨髓硬化时可出现假阳性。

5、单选不符合溶血性贫血骨髓象特征的是()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粒/红比值减低C.红细胞系统增生显著D.可见H-J小体和卡-波环等红细胞E.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溶血性贫血骨髓象特征是: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细胞系统增生显著,粒/红比值减低,可见H-J小体和卡-波环等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二、溶血生理和病理过程
(一)溶血生理
衰老RBC 放出Hb 铁
珠蛋白
分解
原卟啉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重新利用
还原
形成 胆绿素
肝G醛酸转移酶
胆红素
和G醛酸结合
结合胆红素 (水溶性)
经胆管排入十二指肠
细菌还原
大多 随粪便排出体外
胆管
粪胆原
胆色素肝 肠循环
小肠黏膜重吸收入血
少数
门静脉入肝
自身免疫性贫血;输血性溶血病等。 PNH
行军性Hb尿,机械性心瓣膜,药物溶血,疟 疾,脾亢等。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四、临 床 表 现
1、急性溶血:起病急,表现为寒颤、高热、头痛、 呕吐、腰背痛,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急性衰, 多为血管内溶血。
2、慢性溶血:起病慢,贫血、黄疸、肝脾肿大三大 症状。疾病过程中常,多为血管外溶血。并发胆 石症、溶血危象
血管 N
N
RBC本身异常性HA
定义:是一类由于RBC自身异常而致破坏过多,且 超过了BM代偿能力,而引起的各种HA。
分类:包括RBC膜异常、代谢酶异常、珠蛋白肽链 异常。
特性:多为血管外溶血,但也有血管内溶血,也可 二者同时存在。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二、RBC 膜 的 结 构
人类RBC 膜有50%脂质,50%为蛋白质, 其中脂质双层形成基本结构,蛋白质镶嵌在脂质 双层中或衬于内表面。
肾脏
尿胆原
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
(二)溶 血 病 理 1、溶血原因 ( 1)RBC内在原因:膜缺陷、酶缺陷、Hb肽链异 常 ( 2)RBC外在原因:血浆中有抗自身RBC的抗体、 机械物理因素等。

2.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2.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40mg /L 【临床意义】 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 蛋白明显增高。血管外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 白正常或仅轻度增高。
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参考值】0.8~2.7g/L(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火箭电泳法) 【临床意义】 (1)结合珠蛋白减低 各种溶血时结合珠蛋白均 结合珠蛋白减低: 可 减低,以血管内溶血减低为显著,严重者可明显减 低,甚至测不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超过1.3g /L时)。 巨幼细胞贫血、严重肝病、口服避孕药、先天性无结 合珠蛋白血症等也可减低或消失。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的有关检验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的有关检验
血管内溶血时, 大量血红蛋白游离至血浆中,使血 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游离血红蛋白增高。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需与结合 珠蛋白(haptoglobin,Hp)结合后被输送至肝分解,故 使血浆结合珠蛋白减低 结合珠蛋白减低。通常每升血液中结合珠蛋白的 1.3g 含量可以结合1.3g 游离血红蛋白。当血浆中的游离血红 蛋白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 血浆中结合珠蛋 白便被消耗殆尽。剩余的游离血红蛋白有一部分可转变 为高铁血红蛋白,与血浆中清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 清蛋白(methemalbumin),在血浆中出现。 清蛋白
三、临床分类 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 临床分类 1.急性溶血 急性溶血:红细胞在血管内以溶解方式 破坏。破坏数量多、速度快,临床症状常较为明 显,并伴有高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尿或含铁 高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或含铁 血黄素尿。 血黄素尿 2.慢性溶血 慢性溶血:红细胞多在脾脏被破坏,破 坏数量较少、速度较慢,临床症状一般较轻,血 中游离血红蛋白轻度增高,不伴有血红蛋白尿或 含铁血黄素尿。

临床血液学检验:溶血的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溶血的检验
骨髓代偿性增生的检验
1.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2.网织红细胞增高 3.外周血出现幼稚红细胞 4.红细胞形态异常:多染性、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红
细胞碎片
红细胞破坏原因红细胞膜结构的破坏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外部因素作用于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概念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的检验
病例
➢ 女,36岁,因“中期妊娠、重度贫血”入院。
2016-01-13
1.08
63
12.8
118.5
58.3
2016-02-23
1.26
58
16.0
124.6
46
2016-02-29
0.96
54
14.0
145.7
56
• 网织红细胞比率:3.18%,未成熟网织红细胞:0.09%,平均网织RBC体积 :157.4fL
诊断
1.孕2产1宫内妊娠23周+5 2.重度溶血性贫血? 3.高龄孕妇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 原理:Hp与Hb 结合形Fra bibliotekHp-Hb 复合物,通 过电泳将Hp-Hb 复合物与未结合Hb分开,测 定复合物含量
• 参考范围:0.5-1.5g/L • 临床意义:
1.减低:溶贫、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2.增高:创伤、肿瘤等
尿含铁血黄素
• 原理:尿中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 聚合体,其中的铁3+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
溶血的部位
1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在循环血液中溶破,血红蛋白直接
释入血浆。多见于PNH,G-6PD缺乏,冷抗 体型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药物、理 化、感染等因素所致之溶血性贫血 2血管外溶血

2012-3-26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2012-3-262-PPT文档

2012-3-26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2012-3-262-PPT文档
Hb、HbH病等常高于 45%
4、G6PD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原理: G6PD 使NADP还原成NADPH, 后者在紫外线 照射下发出荧光
6-磷酸葡萄糖
白 G-6PD
NADP
6-磷酸葡萄糖酸
NADPH
参考值: 正常人强荧光; 酶活性 5 U/gHb
GSH GSSG
H202
氧合血红蛋
H20
高铁血红蛋白
1. 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
目的:检查红细胞表面的或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
抗体,用于诊断AIHA。
原理:不完全抗体(IgG),无法架接两个邻近的红细胞,而只
能和一个红细胞抗原相结合。 抗人球蛋白抗体是完全抗体,可与多个不完全抗体的Fc
段相结合,导致红细胞凝集现象,称为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直接Coombs Test(+)说明病人RBC表面上包被有不完全抗体 间接Coombs Test(+)则说明病人血清中存在着不完全抗体
什么叫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指各种原因导 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 速,骨髓代偿造血功能不足时所发生的 一类贫血。
什么叫溶血性疾病?
指骨髓代偿能力尚足以补偿红细胞 的损耗而不出现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1、RBC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贫 (1) RBC膜缺陷:遗传球 PNH (2) HB结构异常:海洋性贫血 (3)RBC内酶缺陷:G-6PD缺乏症
红细胞寿命测定
方法: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其半衰期 正常红细胞半衰期25—32天 溶血性贫血者半衰期小于15天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可靠方法
溶血性贫血筛查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50mg/L(1-5mg/dl) 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二)孵育脆性试验 【原理】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某些遗传性非
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经 37℃孵育24h后,由于葡萄糖消耗,ATP的储 备减少,导致需要能量的红细胞膜对钠离子 的主动运转受阻,使钠离子在红细胞内积聚, 细胞膨胀,而致渗透脆性明显增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二)确定红细胞破坏场所的实验 说明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实验 血清胆红素测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三)确定溶血性贫血原因的实验 1.红细胞膜缺陷的有关试验 (1)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酸化甘油溶血试验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试剂】 5g/L NaCl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一)半定量法 【操作】 1. 取12支清洁干燥的试管置试管架上,用
蒸馏水稀释NaCl溶液。 2. 静脉采血1ml,立即依次向每管加入1滴
血(贫血患者可加2滴),轻轻颠倒混匀. 3. 于室温中静止2h,观察溶血情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半 定 量 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结果判断】 上层溶液开始出现透明红色者为开始溶
血管;溶液呈透明红色且管底红细胞完全消 失的最高浓度管为完全溶血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注意事项】
1. 氯化钠必须干燥后准确称量,用前新鲜配制。 2. 所用器具要清洁干燥,混匀时不能用力过大。 3. 本试验忌用抗凝血,如遇特殊情况时可用肝 素抗凝。 4. 加血时持针角度应一致。 5.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结果,结果不易判断时可 离心后观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溶血性贫血定义红细胞内在缺陷和红细
胞外在因素所致。 红细胞内在缺陷 红细胞外在因素 血液中含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或感染、
物理、化学因素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 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背诵溶血性贫血的概念和分类 ○记住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叙述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蔗糖溶血试验、
酸溶血试验的原理、试剂、操作、注意事 项和临床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第三节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 第四节 珠蛋白合成异常的检验 第五节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
(一)确定是否有溶血的实验 1.网织红细胞计数 2.血清胆红素测定 3.尿和粪中尿胆原测定 4.骨髓细胞检验 最直接的确证试验是红细胞寿命测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二)确定红细胞破坏场所的实验 说明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的实验及结果: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 2.结合珠蛋白降低 3.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4.尿隐血试验阳性 5.尿含铁血黄素阳性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三)确定溶血性贫血原因的实验 1.红细胞膜缺陷的有关试验 (1)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 (2)诊断PNH的实验: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蔗糖溶血试验 蛇毒溶血试验 冷抗体溶血试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三)确定溶血性贫血原因的实验 1.红细胞膜缺陷的有关试验 2.红细胞酶缺陷的实验 (1)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2)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3)变性珠蛋白小体试验 (4)G6PD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5)硝基四氮唑蓝试验等 其中G6PD活性测定是G6PD缺乏的确证试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遗传性溶血性疾病重要筛选试验 红细胞膜缺陷:渗透脆性增加 血红蛋白异常:渗透脆性降低 红细胞酶缺陷:渗透脆性正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一)简易半定量法(Sanford法) 【原 理】 红细胞在低渗盐水中,水分通
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使之膨胀 破坏而溶血。本试验是测定红细 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水的抵抗力, 红细胞对低渗盐水的抵抗力与其 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有关,比值 越大,则抵抗力越大,脆性越小; 反之比值越小,则抵抗力越小, 脆性越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三)确定溶血性贫血原因的实验 1.红细胞膜缺陷的有关试验 2.红细胞酶缺陷的实验 3.血红蛋白异常的实验 4.免疫性溶血原因的有关检查 (1)抗人球蛋白试验 (2)冷热溶血试验 (3)冷凝集素试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试验 二、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 三、蔗糖溶血试验 四、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
(二)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1.根据红细胞破坏场所,分为血管内和血
管外溶血; 2.根据溶血发生的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
(二)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3.根据病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红细
胞外在因素所致。 红细胞内在缺陷: 膜缺陷 酶缺陷 血红蛋白异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三)确定溶血性贫血原因的实验 1.红细胞膜缺陷的有关试验 2.红细胞酶缺陷的实验 3.血红蛋白异常的实验 (1)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2)抗碱血红蛋白检测 (3)胎儿血红蛋白(HbF)酸洗脱试验 (4)红细胞镰变试验 (5)变性珠蛋白小体测定 (6)异丙醇沉淀试验 (7)热变性试验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一、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
(一)溶血性贫血的定义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红
细胞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或加速,超过了 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发生的一组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