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

6.塑造良好品格:从诗人的品质和精神中汲取力量,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
-词语理解:熟练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等,并理解其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石灰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石灰吟咏志的奥秘。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对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些修辞手法仍然难以掌握。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自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以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不过,我也观察到部分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次组织类似活动时,提前为学生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以提高讨论效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石灰吟》的基本背景和诗人于谦的生平。这首诗通过对石灰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它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传达出深刻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等词句,探讨它们在实际中如何展现出诗人的精神品质。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古琴曲,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引导学生谈论古诗的美感和价值。
2. 学习古诗《静夜思》(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3.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4. 学习古诗《将进酒》(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古诗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识字方法:“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栖”本指鸟停在树上,与树木有关,因此是木字旁;它的形近字有“洒、晒、牺”等。“鸦”是形声字,“牙”是声旁,表示读“yā”;“鸟”是形旁,表示与鸟有关。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节奏和语速,把古诗读通读顺。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预设:学生先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易读错的字:“庭”是后鼻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露”在这里读
“lù”,“尽”在这里读“jìn”,“落”在这里读“luò”。
瓦金村完小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
授课时间
2020年4月
第一周
星期五
第四节
课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型
精读课
备课人:杜文钧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题材、诗歌结构、诗句阐释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自主感悟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敬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古典文化的内涵,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内容•《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古诗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静夜思》•阅读《静夜思》,解释诗句,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学习《登鹳雀楼》•听读《登鹳雀楼》并解释诗句,让学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古诗的韵律、语调、语义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学习《春晓》•听读《春晓》,理解其中所描述的春天景象,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领会古诗中“春眠不觉晓”的含义和蕴义。
第五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第六步: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古诗,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自选一个主题,仿写相关古诗。
第七步: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阅读课法•指导性讨论法•典型案例教学法•组合教学法五、教学评估1.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评定2.总结性评价•考试评估或小测评估•反思性评价六、教学资源1.教学用具•教学PPT•古诗文本2.教学资料•《古诗三首》教材•《唐诗三百首》等古诗选七、教学反思本课程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三首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精彩画面(教学重点)
师: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生:我想用“美妙”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师:你是透过哪些词语想象到画面的呢?
生:从“地白”一词,我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有一汪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微微摇动。
师:多美的想象啊!抓住关键词语,加上丰富的想象,优美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用美读的方式读给我们听。
(生读古诗第一、二句。
)
师: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生:我想用“静谧”来形容。
读到“树栖鸦”这个词,我仿佛听到乌鸦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棱棱地展翅欲飞。
刚开始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个词既从侧面写了月色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师:请你通过朗读,读出这份静谧之感。
(生读古诗第一、二句。
)
师:谁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生:这是个清香的夜晚。
“湿桂花”这个词,我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师:这样的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我想象到:夜已经深了,露水很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真是意境悠远,请读出这种美感。
(生声情并茂地读古诗第一、二句。
)
师:再读一读后两句,你还感受到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那是个孤寂伤感的夜晚。
师:你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在望;夜已经深了,诗人仍在望。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那是诗人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读第三、四句。
)
师:平日里你有没有过和亲人分别的感受?在这圆月之际,你有过亲人不在身边的感受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1:我有过这种感受。
我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很长时间见不到他,我很想他……
师: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生读完,已泪流满面。
)
生2:我的妈妈在外地打工,好久才回一次家,我很想她……
师:你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生有感情地读。
)
师:(配乐)那个中秋的夜晚,月光如水,鸟儿也渐渐入睡——
生:(齐)中庭地白树栖鸦。
师:夜深了,露水更重了,但桂花的香味依然沁人心脾——
生:(齐)冷露无声湿桂花。
师: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
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生:(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是啊,当人们都在合家欢乐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思念亲人呢?
(生配乐再读。
)
赏析: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情流溢、激情荡漾的课堂,把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引入典雅而精美、深邃而隽永、浩瀚而辽阔的经典诗文世界,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习古诗,体味诗人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