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双关的定义及用法,“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抒发了对人间温情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起点与人生发展的深刻思考。
文章写的趣味盎然的,内涵丰富,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引导他们关注并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步骤:一、导入复习《华南虎》,引出作者牛汉。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补充:诗坛硬汉,“牛汉就是时代浪涛中的坚强者,是当代不平静诗坛的硬汉。
”2、字词酷似红薯掺和马鬃磨蹭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泪水盈眶脊背哄堂大笑三、整体探究,回答问题1、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人物关系。
2、概括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分析人物形象。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1、人物是“我”、父亲、乔元贞、二黄毛和“弄不成”。
2、人物形象:祖母:风趣诙谐;父亲:温厚善良;乔之贞:好学本份;老师:厚道糊涂;二黄毛:性耿木讷。
3、“我”的第一本国文课本。
四、关键句理解,探究主旨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明确:荒寒:生活艰苦沉重、物质精神贫困快乐和梦幻: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明确:这本国语课本是“我”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指这一本书中包含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这是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当时的苦难,不能忘记苦难中的快乐和温情。
3、“我的第一本书”中的“本”如何理解?修辞手法:双关概念:课时练P12示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情)我失骄杨君失柳。
八年级第二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及教案

八年级第二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及教案教案又称教案,是教师在备课后设计的具体教学计划。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上课时间、班级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课进度和时间分配等。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八年级第二册关于语文《我的第一本书》的课文和教案。
03010文本诗人蔡其蛟来访时,看到我写在稿纸上的题目,以为是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普通话课本。
”他笑着说:“课本上有什么可写的?”我向他解释说:“但这一次让我终生难忘。
很像德国布劳恩《我的第一本书》里的一组画,但看完很难笑出来。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一点来自寒冷大自然的人生之初的快乐和梦想。
我们家有很多书,是我爸爸的,不是我的。
我父亲在北京大学上学。
大革命失败后,他带着一盒书和一袋红薯回家了。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是很奇怪的东西。
父亲图书馆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书,还有《父与子》、《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经常好奇地浏览,不能阅读和识别图片。
奶奶笑我说:“你管这叫瞎狗看星星。
”在那些大杂志里,有我们家的“鞋子”和五颜六色的窗花。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东西。
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在立春的时候上的小学。
暑假的第二天,爸爸回来了。
我看着院子里晾晒的麦子,不停地驱赶麻雀。
我奶奶讨厌小麦拌麻雀粪。
新打出来的小麦,晒在太阳下有一股甜味,很容易催眠催梦。
父亲把我叫醒,我看见他用手翻动着金黄的麦子。
他转过身问我:“你考了哪里?”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了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如释重负地夸我:“还不错。
”奶奶在屋里听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只有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外婆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我不能用一只手告诉你几个手指。
村里的人都知道。
父亲板着脸对我说:“把书拿来,我考考你。
”他当场坐了下来,我磨磨蹭蹭,不想拿到手,我受不了靠背书看书,我怕他看到那本惨不忍睹的教科书会生气。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记叙文的写作和写作顺序。
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激活生活,感悟课文的父子深情,同学深情。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内心的复杂的,了解那苦难的生活。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品评重点语句,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方法1.阅读法2.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还记得你看过的第一本书吗?(一般来说不记得了,如果有记得的,就和他一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2.但是我们现当代著名诗人——牛汉(原名史成汉。
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确深深的记得自己所读的第一本书。
(请同学翻开课本,一起齐读课文上的方框里文字)二.新授:1.为什么作者会对第一本书那么念念不忘呢?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有一个什么样的动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朗读课文三遍,思考课后的)2.给生字词正音。
幽(yōu)默凄(qī )惨(cǎn)奥(ào)秘(mì)翻(fān)来覆(fù)去磨磨蹭(cèng)蹭3.“我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4.“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我的第一本书”被我拦腰截断,上半部分送给了同学乔元贞,只留下了下半部分,父亲了解详情后,用白纸帮我们补好内容又装订好送给我和乔元贞。
)5.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念念不忘这本书?(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再作总结:里面饱含着父子之情——父亲对我学习的关心,对我朋友的同情,帮我补写课本并装订好送我和我的同学,带我去崔家庄小学念……;也饱含着同学之爱——把自己的书分半本给乔元贞;还有作者难以忘怀的狗——人狗的默契和难得的童趣。
)6.你读了作者的故事觉得辛酸,想笑却笑不出来,很沉重吗?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条件太差了,作者那时的生活太可怜了。
巧抓教学线索,高效利用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I 【 教 学 设 计 】 l
责任编辑 梅 香
巧抓教学线索 , 高效利用课文
《 我 的 第 一本 书》 教 学设 计
曼 塞
【 教学创意 】
《 我 的第一本书》是著名诗人牛汉 的一篇 回忆 童年 生 活的散文 。作 者结合 童年生活抒 发 了 自己的人生感
明确 : ( 1 ) 第3 节 中, 父亲很 少 回家 , 但一 回家就关
心“ 我” 的成 绩 . 让人很感动 。 ( 2 ) 第 3节 中 , 当得知 “ 我” 考 了第 二 名 时 , 父 亲“ 摸 摸我额 头上的 ‘ 马鬃 ” ’ 并“ 欣慰 地夸奖 ” , 让 人 感 受 到 父 亲对“ 我” 的 疼爱 。 ( 3 ) 第 4节 中 “ 父 亲 深深地 叹 着气 ” 看 出 父 亲 的 善
( 2 ) 分 角 色 展 示 朗 读 。要 求 : 其 他 同学 认 真 听 读 , 进
行点评 。
( 3 ) 同学点评 。 要求 : 联系语境点评父 亲的朗读 。 教
师适 时 引导 对 “ 愁苦 ” “ 深 深 叹气 ” 的 品析 。 如果学生点评不顺的话 , 教 师 可 示 范 用 生 气 的语 气 朗读 来 制造 矛 盾 , 引起学生争论 。
3 . 一起 品读第 3 、 4 、 5 、 8节 , 进行 第二 个 阅读活 动 。
( 投影 ) 阅读 课 文第 3 —8 节, 联 系相 关 语 句 , 体会 父 亲 哪 些 方 面 让人 感 动 。
这种 教学创意 , 既提高 了阅读教学 的效率 , 高 效地
利 用 了课 堂 , 又 教 给 了学 生 阅读 的 方 法 , 培 养 了 良好 的 阅读习惯 。
用《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从娃娃抓起,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用《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从娃娃抓起,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幼儿时期的审美认知是一种感性认识,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渠道去感知和感受美的对象和现象。
而这个过程不同于成年人,不需要通过语言的文字表述和理性思考。
因此,我们需要从幼儿喜欢的事物、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去考虑,关注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以此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
我们可以利用《我的第一本书》这个教材作为一种启蒙教材,从画面、色彩、文字等方面切入,孩子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感受美、领略美、了解美、认知美。
其中第一步是让孩子们接触各种绘本,先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接触环境。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们注意绘本的画面,讲述画面中的故事,识别形状和色彩,并引导孩子们为绘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第二步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引导孩子们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意识。
众所周知,孩子们喜欢听故事,他们会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成长和冒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和感知故事中的美妙之处,例如故事中的情感传达、与人物形象相符的色彩和造型等。
让孩子们逐渐认识、懂得和领略美的力量。
第三步是采用互动形式,进行思维启发和表达训练。
在此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绘画、艺术创作等互动形式来引导幼儿对绘本中的美的表达和感受。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编故事,涂色或画画,体验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予孩子们回应和赞扬,增强他们对美的自尊、自信和爱好。
实际上,《我的第一本书》这个教材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数不尽的好书可以为孩子们打开学习成长的大门,只要我们懂得细心倾听、灵活创新和适度引导,就能让幼儿在审美意识上不断突破自我,感受到美的存在,并愉悦地将其表达出来。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家长和教师们要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从各个方面去提升孩子的审美触角,让孩子们能够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中理解并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认知,从而更好地面对成长中的变化和挑战。
手工制作教案:DIY《我的第一本书》

手工制作教案:DIY《我的第一本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常需要寻找新颖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其中包括DIY手工制作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篇文章将向大家介绍一款儿童DIY手工制作教案:《我的第一本书》,这款DIY手工制作活动适合年龄在3-6岁的儿童进行,教案内容详细,易懂易学,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学习中增加乐趣。
一、活动目标通过自己DIY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籍,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步骤1、制作书籍封面我们需要准备一张颜色鲜艳的卡纸,将卡纸从中间对折,然后将其两侧各分割成两个部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张可以折成书封的卡纸。
再准备一张白纸,将其折成与卡纸相同的大小,画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小图案。
在图案下方写上书名和作者的名字。
将白纸贴在封面卡纸内侧,用胶水将卡纸的两侧粘合起来,制作完毕。
2、手工装订书页将一张大白纸剪成半,便得到了两张大小一致的纸,再将其折成半,连成一个小本子。
在折纸的位置处,可以用细线或硬管夹卡紧,然后起笔在纸的折痕处钻眼,钻过之后用线穿起来,打上结,装饰成一个小蝴蝶结,书页就可以手工装订完成了。
3、写下自己的故事在这本小书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写下自己喜欢的故事。
可以是大人讲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编的故事。
要把这些故事形成文字,然后手写到每一页,在最后一页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4、小书互换阅读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小书互换阅读,让孩子们相互展示自己的小书。
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创作的快乐。
三、教学技巧1、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在课堂中,老师需要耐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成果,不仅要赞扬其劳动成果,更需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创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思维在书写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邀请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及评课稿精选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及评课稿精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知内容,体会独特的思想情感;2、阅读探究,品味重点语句。
3、增加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重难点:阅读探究,品味重点语句。
【课文感知】本文充满了作者来自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作者不仅要表现得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是上个世纪二三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课前二分钟】简介《死魂灵》。
(体会果戈理独特的幽默风格,感受讽刺文学的魅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我的第一本书》的悬念导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文章的.题目)(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设疑: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识记重点字词: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组织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3、情感丰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三、揣摩与感悟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为“我”抄写、装订课本的段落(3~8自然段)。
问题探究:1、父亲看见我的课本,为什么会显得那样的愁苦?2、父亲听见“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说“元贞比你有出息”?四、拓展与延伸1、阅读训练:⑴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⑵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⑶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⑷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与反思学员:侯广标学号:x00024771 福建省永泰县盘谷中学语文组【教材分析】本文的作者是一位诗人,时代的苦难使他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察和独特的感悟。
作者追忆《我的第一本书》时,却以幽默的笔调把苦难的生活渲染得充满温情,趣味横生。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时期,在这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动。
在进行《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思想渗透,抓住文章中渗透出的“情”来安排教学。
让学生浸入故事里去,才能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体悟到作者童年时期的苦与乐,才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为目的,按整体感知内容──合作探究情感──体验感悟语言含义的步骤进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散文的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抓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激活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以及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了不少的书。
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
不少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处在甜蜜生活里的我们对自己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但诗人牛汉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却永生难忘。
那他对自己的第一本书有着怎样难忘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难忘回忆。
二、知识储备:学生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请学生介绍诗人牛汉,教师视情况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
(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
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
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
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
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
挣扎。
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
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
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
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七、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