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

合集下载

2001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综述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19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上游干流、乌江、汉江、中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下游干流、三角洲平原11个流域二级区。

2001年平均降水深100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7876.7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8.3%。

地表水资源量8781.2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491.3毫米,比常年偏少9.2%。

地下水资源量2426.5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

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后的水资源总量为8892.8亿立方米。

2001年末1107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比上年末减少178.6亿立方米。

由于年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异常,长江流域发生较大面积旱灾,其中部分地区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春、夏、秋三季连旱。

2001年长江流域总供水量174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4.8%,地下水源占4.7%,其他水源占0.5%;总用水量1746.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8.6%,工业用水占29.4%,生活用水占12.0%;总耗水量843.5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为48.3%。

2001年长江入海水量8393亿立方米(含淮河经长江入海水量30.6亿立方米)。

2001年全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220.5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矿坑排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2.7%,生活污水占37.3%。

长江流域河流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3.7%,与上年变化不大。

湖泊水质较差,在评价的10个湖泊中,仅有4个湖泊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滇池和巢湖全部、太湖大部分处于富营养状态。

西南诸河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涉及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广西5省(自治区),划分为雅鲁藏布江、藏西诸河、藏南诸河、怒江、澜沧江、红河、伊洛瓦底江7个流域二级区。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1.10.25•【文号】国务院令第320号•【施行日期】2002.01.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防汛抗旱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0号《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已经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朱镕基二00一年十月二十五日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维护长江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长江宜宾以下干流河道内从事开采砂石(以下简称长江采砂)及其管理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应当加强对长江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并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长江采砂管理,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沿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采砂活动的管理,做好长江采砂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沿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采砂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长江航务管理局负责长江航道管理工作,长江海事机构负责长江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长江水上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长江采砂活动中的犯罪行为。

第四条国家对长江采砂实行统一规划制度。

长江采砂规划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重庆市、上海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征求长江航务管理局和长江海事机构意见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前,应当征求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长江采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确需修改时,应当依照前款规定批准。

长江采砂规划批准实施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可以会同沿江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和长江海事机构确定禁采区和禁采期,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目录一、水资源量二、蓄水动态三、供用水量四、江河湖库水质2001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继上年大旱之后全国再次遭受严重干旱,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旱情最为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旱情,专门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抗旱救灾工作,受旱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旱,取得了抗旱救灾的伟大胜利。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国水利工作成绩显著,为完成“十五”水利计划开了好头。

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指导下,新的治水思路和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以“可持续发展水利”为指导的一系列重要规划报告编制完成;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扎龙湿地应急补水工程和“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成功实施;用水定额管理和按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在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进入实际性操作;水资源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12个附件及45个专题全部完成并通过专家审查……。

我国水利事业在新世纪有了良好开端,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现将2001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一、水资源量2001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1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5812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4.1%。

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14.5%,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1.0%。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河南、内蒙古、湖北、安徽、北京、吉林、重庆、黑龙江、山西、河北;而比常年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上海分别偏多25.3%和24.8%。

2001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593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 273毫米,比常年少0.8%。

2001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资源管理状况

2001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资源管理状况

2001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资源管理状况杨永德;张长清;刘强;李英【期刊名称】《水利水电快报》【年(卷),期】2003(024)006【摘要】依据长江流域内19个省份和流域机构的资料汇总分析,全面介绍了2001年长江流域水资源和水资源管理状况.2001年长江流域平均降水深1 000.1 mm,水资源总量8 892.8亿m3,入海水量8 393亿m3,属平水偏枯年份,总用水量1 746.7亿m3,比上年增长1.1%,废污水排放量为220.5亿t.年终保有实施监督管理的工业、农业、生活取水许可证总数103 481套,取水许可证批准水量1 185.93亿m3,有证取水户实际取水量1 074.3亿m3,共征收水资源费29 564.05万元.【总页数】3页(P26-28)【作者】杨永德;张长清;刘强;李英【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湖北,武汉,430010;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湖北,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水资源利用所,湖北,武汉,43010;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2【相关文献】1.明确任务细化指标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在长江流域(片)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蔡其华2.胡四一调研湖北省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及长江流域水资源工作[J],3.严守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第一道防线——长江委直属水资源保护水政监察总队工作纪实 [J], 程功武;潘泊;4.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配置与水资源综合管理 [J], 陈西庆;陈进5.南水北调对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J], 严军;胡建兰;苗卉;丁占稳;孙东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1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1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2002.10.07)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一.水利基本建设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

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

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

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依法管理长江砂石资源推动治江事业科学发展——纪念《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10周年

依法管理长江砂石资源推动治江事业科学发展——纪念《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10周年

管 理 工 作 也 站 在 了新 的 历 史 起 点 上 。 面 对 “ 二 五 ” 十
宏 伟 蓝 图 ,我 们 应 当 进 一 步 增 强 责 任 感 和 使 命 感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统 筹 兼 顾 , 开 拓 创 新 , 充 分
认 清 长 江 采 砂 管 理 的新 形 势 和 目标 。 前 承

( 接第 4 上 3页 ) 事 部 门重 点检 查 小 海 采 砂船 证 照 和 安全 状 况 , 而取 缔 一 从 批 。公 安 部 门 以偷 盗 国家公 共 财 产 、
情 况修 订 。
科 学规 划是 支撑 。河道 采砂 涉及 河势稳 定 、 防洪安 全 、 涉 水工 程 正 常运用 、 生态 与 环境 保护 和通 航安 全 等 。河道
《 例》 布 实 施 的 l 条 颁 0年 , 是 交 通 运输 部 和 水 利 部 也 合 作共 同加 强 长江河 道 采砂 管理 的 1 。 0 9年 4月 1 0年 2 0 4 日水利 部 、 通运 输 部 共 同签 署 《 强长 江 河 道 采 砂 管 理 交 加 合 作 备 忘 录》 建 立 两部 合作 机 制 。1 来 , 部通 过 加强 , 0年 两
心 的采 砂 管理 能力 建设 , 在实 践 中不 断 提高 管 理与 执 法 并
人 员依 法行 政 的能力 与水 平 。 在 强化 各项 管 理 职能 的 同时 , 江 委 和沿 江 各级 水行 长
当前 和 今 后 一 段 时 期 ,是 长 江 水 利 全 面 落 实 《 中
共 中 央 国务 院关 于 加 快 水 利 改 革 发 展 的 决 定 》 的 重 要 时 期 ,是 长 江 流 域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时 期 。

文献综述-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文献综述1研究背景河口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其水动力条件复杂,如径流、潮汐、波浪、沿岸流以及地转科氏力等作用强烈;人类活动也颇为活跃,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势地位集中体现在沿江、沿海等地域优势上。

众所周知,河流泥沙资料是为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以及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水库运用、调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工作。

我国属于多河流、广流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长达2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河口1800多个,其中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有60多个(沈焕庭等,2001)。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沛,输沙量大,全长约6300km,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5。

其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据长江大通站资料(1950~2004),流域平均每年汇集于河道的径流总量达9.00 X 1011m3,并挟带约3. 78 X 108t泥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泥沙公报,2004),由长江河口的南槽、北槽、北港和北支等四条汉道输送入海。

根据长江口水流动力性质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径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段。

过渡段是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的河段,它自五峰山镇至徐六径,长约184km。

潮流段是潮流势力逐渐增强,径流势力相对减弱,风浪与风暴潮对河道的影响大增的河段,它自徐六径至河口,长约174km。

口外海滨段是诸多水动力因素非常活跃的场所,又受到海岸、海底等边界条件的制约,水流动力情况比较复杂。

它的大致范围是西起长江口拦门沙前端、东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南自南汇嘴附近、北达江苏省篙枝港(胡辉,1988;沈焕庭2000,2001;宋兰兰,2002)。

每个典型河段都有其固有的且相互影响的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特性,它们在长江口地貌形态、河口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0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1 年度滇池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区 草海 外海 高锰酸 盐指数 12.40 7.57 总磷 1.23 0.21 总氮 13.45 2.21 叶绿素 a 0.221 0.070
单位:毫克/升 营养状态 指数 82.24 66.12 水质类别 劣Ⅴ类 劣Ⅴ类
巢湖
湖体 12 个测点由于总氮、总磷严重超标,均属劣Ⅴ类水
淮河干流Ⅱ~Ⅳ类水质的断面占 66.7%;一级支流Ⅱ~Ⅳ类水质 的断面占 52.4%;二、三级支流、省界河段和山东境内河流以Ⅴ类和 劣Ⅴ类水质为主,分别有 31.3%、28.0%和 36.4%的断面满足Ⅱ~Ⅳ 类水质要求。 海河水系 167 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Ⅱ、Ⅲ类水质断面占 14.4%,
Ⅳ类水质占 10.8%,Ⅴ类水质占 7.8%,劣Ⅴ类水质断面占 67.1%。主 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77.7%的Ⅴ类、 劣Ⅴ类水质断面首要污染物是氨氮。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
和氨氮。与上年相比,由
污染较轻,水质达到Ⅰ类的断面占 17.6%,Ⅱ类占
41.2%,Ⅳ类占 35.3%,Ⅴ类占 6.0%,没有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 标为石油类和氨氮。甬江宁波段污染较重。 内陆河流 总体水质良好,Ⅰ类水质断面占 21.0% ,Ⅱ类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2.0%,Ⅲ类占 26.0%,Ⅳ类占 1.0%。
Ⅱ类 2.1% Ⅲ类 6.2%
97 个水质监
测断面中, 除鸭绿江水系
Ⅳ类 19.6%
水质较好外, 其他河流水 体污染都很严重, Ⅴ类和
劣Ⅴ类 59.7%
Ⅴ类 12.4%
劣Ⅴ类水质断面占 70% 以上。 主要污染指标是高 锰酸盐指数、 生化需氧量
辽河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于水量大幅度下降,水体污染加重。 浙闽片河流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06.04.28•【文号】•【施行日期】2006.04.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2006年4月28日)各流域机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国际河流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自2001年起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河流泥沙公报》(以下简称《泥沙公报》),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了我国江河泥沙的基本信息,对于江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进一步做好《泥沙公报》的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领导。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编写人员和经费,切实组织好公报的编制工作。

二、严把资料质量关。

对于上报的资料和分析成果,各流域机构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审查,或授权本级水文部门进行审查。

审查通过后报送部水文局和国际泥沙中,心。

三、确保按时完成。

为了及时发布当年泥沙公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4月底前将审查后的资料成果报所在的流域机构,各流域机构每年5月底前将汇总并审定后的公报成果报部《泥沙公报》编辑部(设在国际泥沙中心),部《泥沙公报》编辑部每年6月底前提交《泥沙公报》报批稿,呈部领导审批。

四、其他事项。

有关技术和编制问题,各单位在编制过程中可直接与《泥沙公报》编辑部联系,也可与部水文局水资源监测与评价处联系。

《泥沙公报》(2005)编写大纲由编辑部传给各编制单位,也可从中国水文网下载。

联系人:国际泥沙中心王廷贵,电话:010--68786683,e-mail:wangyg@iwhr·com。

附件:2005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写工作大纲2005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写工作大纲(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006年3月)一、目的意义我国许多河流每年输送大量泥沙。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2001-12-26来源:本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一章长江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约19%。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自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水流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水文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

由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等水文站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显示,宜昌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输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此外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本期泥沙公报发布长江干、支流若干主要测站(分布情况见图1)(图1缺)2001年水沙特征值及水量、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01年的特征值与上一年及多年平均值进行比较。

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荆江河段、长江口河段的冲淤变化,以及葛洲坝水库的淤积情况。

重要泥沙事件包括荆江部分河段的洲滩变化、主支汊易位、崩岸以及长江河道采沙管理。

2001年长江主要支流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仅岷江高场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度值,其余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年输沙量除鄱阳湖湖口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均明显小于多年平均值(多数站还小于上年度值)。

其中嘉陵江北碚站沙量减少的绝对值最大,比多年平均值减少0.97亿吨(81%)比上年度减少0.13亿吨(36%)。

根据固定断面及水下地形图计算,葛洲坝水库库区1981-2000年累计泥沙淤积量为1.22亿立方米。

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1981-1994年以冲刷为主,1995-2000年淤大于冲。

长江口河段1998--2001年以冲刷为主,累计冲刷量为0.43亿立方米。

二、径流量与输沙量(一) 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干流四站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1。

与多年平均值及2000年实测值的对比见图2、图3。

表1 2001年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特征值屏山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大22%,比2000年小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1%;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1%,比2000年小11%;中值粒径0.014毫米,与2000年相同。

宜昌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2000年小23%;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7%,比2000年小15%;中值粒径0.008毫米,与2000年相同。

汉口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8%,比2000年径流量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9%,比2000年小15%;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4%,比2000年小4%;中值粒径比2000年小0.001毫米。

大通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9%,比2000年径流量小11%;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6%,比2000年小18%;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1%,比2000年小8%;中值粒径与2000年相同。

图2 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年径流量对比图3 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年输沙量对比长江支流嘉陵江、乌江、汉江各水文控制站2001年实测值见表2,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1年实测值与多年平均值及上一年实测值对比见图4、图5。

2001年的径流量,高场岷江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与上一年实测值;湖口少于多年平均值,但大于上一年实测值;其余各站均小于多年平均值与上一年实测值。

2001年的输沙量,高场与城陵矶均小于多年平均值、大于上一年实测值;湖口大于多年平均值与上一年实测值;其余各站均小于多年平均值与上一年实测值。

表2 2001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图4 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年径流量对比图5 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年输沙量对比(二)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变化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四个水文站2001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见图6(a)、(b)、(c)、(d)。

水、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

图6(a)长江屏山水文站2001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6(b) 长江宜昌水文站2001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6(c)长江汉口水文站2001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6(d)长江大通水文站2001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长江支流嘉陵江、乌江、汉江水文控制站2001年逐月平均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见图7(a)、(b)、(c)。

图7(a)嘉陵江北碚水文站2001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7(b)乌江武隆水文站2001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7(c)汉江皇庄水文站2001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一)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河段1、河段泥沙冲淤量葛洲坝枢纽运行以后,其下游近坝段(葛洲坝至虎牙滩附近,长约24公里)河道发生相应的冲淤变化(图8)。

根据固定断面及水下地形计算,1981年至1986年该河段河床以冲刷为主,累积冲刷0.20亿立方米;1987年至1994年各年冲淤相间,冲略大于淤,共冲刷0.08亿立方米;1995年以后有所淤积,其中1998年淤积0.33亿立方米,1999年冲刷0.29亿立方米,2000年淤积0.32亿立方米。

1998年大水后的几年,该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大冲大淤交替发生。

当库区冲刷时该河段淤积,库区淤积时则发生冲刷。

注:无1987年及2000年葛洲坝水库库区泥沙冲淤量实测资料图8 1981年至2000年葛洲坝水库库区和坝下游近坝河段泥沙冲淤量2、横断面变化根据近几年横断面地形资料分析,葛洲坝枢纽运行后,镇川门(大坝下游4.2公里)以上河段大江主流摆动,冲刷出现新的主槽后,其冲淤变化以主槽为主。

镇川门至大公桥河段(河段长3.04公里),为微弯段,其凸岸(左岸)边滩为主要冲淤部位,凹岸变化不大(图9)。

胭脂坝河段(距大坝10.25-14.94公里)冲淤变化主要发生在主槽(图10)。

胭脂坝以下河段较顺直,横断面滩槽冲淤变化相近。

图9 镇川门至大公桥河段典型断面宜昌水文站测验断面冲淤变化图10 胭脂坝河段典型断面冲淤变化3、深泓线纵向变化深泓线河床纵断面呈起伏变化(图11)。

1981年至1987年深泓明显冲刷下降,此后则冲淤相间。

图11 葛洲坝坝下游近坝河段河床深泓线变化4、宜昌站枯水位变化以宜昌站流量4000立方米/秒对应的水位作为枯水位的代表。

葛洲坝水库蓄水前的1973年初至1980年初,宜昌站枯水位下降0.25米。

水库蓄水后,1981年初至1986年初一期工程运行期,与1980年初相比,枯水位下降0.50米,与1973年初相比枯水位下降0.75米,是水位下降最多的时期。

1987年初至1993年初的河床调整期,枯水位下降0.32米,与1973年初相比枯水位下降1.07米;1994年初至1998年初枯水位基本稳定;1998年近坝河段泥沙大量淤积,使1999年初枯水位上升0.54米(与1998年初比较);1999年至2001年,该河段有冲有淤,2001年底枯水位下降至1998年初的水平。

(二)荆江河段荆江河段(枝城至城陵矶,长347公里)近几年来河势总体变化不大,但局部河段河势变化剧烈,主要表现为主流线摆动、洲滩消长及崩岸等。

1、沙市河湾1998年~2001年,沙市河湾河势变化主要表现为太平口边滩淤长下移、三八滩主体冲刷及新淤滩滩头上移和金城洲南汊淤积(图12)。

图12 沙市河湾河势图位于太平口过渡段进口的沮漳河口(距沙市16.56公里)处于冲刷状态,河床上的淤滩被冲走,口门左侧的老滩崩塌十分严重(照片1、2)。

太平口(距沙市10.90公里)长顺直过渡段,至2001年,主泓稳定走南汊。

太平口边滩上部遭受冲刷,向下游退缩,下部则逐步淤积,不断展宽、下延。

照片1 沮漳河口(1999.12)照片2 沮漳河口(2001年底)三八滩微弯分汊段,自1998年以来,河势变化剧烈,主支汊易位频繁,滩体冲刷强烈。

金城洲分汊段,自1987年以来,主泓(包括主航道)一直稳定走右汊。

1998年4月查勘显示,主泓由右汊摆动至左汊,其心滩演变也十分剧烈。

金城洲头部冲刷严重,滩面高程沿程变化不大。

2000年以后,金城洲迅速回淤,洲滩面积扩大,长度迅速伸长。

露出枯水位以上部分达5公里以上,沿南岸脚分布呈带状。

2、石首河湾石首弯道于1994年6月11日发生自然撇弯后,局部河势一直在调整(图13)。

现汽渡码头以上(陀阳树~古丈堤及其以下10公里)左岸崩塌,弯顶左岸凸咀原护岸段多次崩塌,原石首港持续淤积,北门口护岸下段产生窝崩,弯顶主流继续南移。

古丈堤及其下游2~3公里继续崩塌,天星洲向北岸扩展,尾部与五虎朝阳心滩几乎相连,石首港(原弯顶右岸)近三、四年来新淤洲滩急剧向北岸拓展,高程增高。

1994年6月崩穿过流后所残存孤岛(1995~1997年为四面环水)已与南岸弯顶淤滩连为一体。

1993年前弯顶上游右岸旁故道枯季已形成牛轭湖。

图13 石首河湾河势图石首河湾主流的变化,造成了近两、三年来其下游的鱼尾洲下段~北碾子湾~柴码头和寡妇夹渡口以下岸线崩塌及鱼尾洲和北碾子湾对岸边滩扩大。

3、监利河湾监利河湾演变近期主要体现在乌龟洲南部崩塌、南岸新沙洲江心洲淤长和乌龟夹淤积(图14)。

具体表现为:弯道上游过渡段主流向北移(分流点上提),1997年前的姚圻脑边滩冲刷,1998年主流顶冲乌龟洲头对岸新沙洲中部,南汊不断扩大北移,乌龟洲平面上总体北移,北汊不断淤积(照片3)。

而原新沙洲护岸下段江心新淤心滩。

随着江心新淤心滩发育,主流北移,乌龟洲继续崩塌。

2001年元月左汊完全干涸。

同时,2001年12月底~2002年初姚圻脑~铺子湾段主航道(南泓)变窄,只有不到80米宽,形成单行航道。

另外由于主流右摆,造成铺子湾上段(荆146+1附近,原护岸段以上)岸线崩塌。

图14 监利河湾河势图照片3 乌龟洲左汊淤积(2001.03)荆江上车湾裁湾工程(三)长江河口段1、河道概况及演变基本规律长江河口段上起江阴鹅鼻嘴下至长江口50号灯标,全长约278.6km(图15)。

长江口径流量大,潮流强,在这两股强劲动力的相互作用下,构成长江口有规律的分汊。

徐六泾以下由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在吴淞口以下被长兴、横沙两岛屿分为南港、北港,南港在九段沙再被分为南槽和北槽。

河道平面形态呈喇叭状,长江口形态呈一展宽的平面扇形三角洲。

南、北支,南、北港,南、北槽呈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长江口演变属单向演变性质,河口向外延伸束窄,向南偏转,南岸边滩扩展,北岸沙岛并岸。

长江泥沙沿东南方向出长江口,较粗部分沉积口外,形成水下三角洲,一部分较细的泥沙输移到杭洲湾,最远到福建北部沿海。

2、河段泥沙冲淤量根据河道地形图量算,长江河口段1998--2001年累计冲刷量为0.43亿立方米。

从河段冲淤总量来看,长江口澄通河段(江阴鹅鼻嘴~徐六径)、南支河段微冲,北支河段上半段(崇头~三和港)以淤积为主,北支下半段(三和港~连兴港)以冲刷为主(表3)。

表3 长江口1998~2001年泥沙冲淤量统计表注:正值表示淤积;负值表示冲刷3、主要沙滩面积变化长江口河段沙滩众多,变化比较复杂,根据1998年和2001年两次地形图量算,其面积变化不大(见表4)。

图15 长江河口段平面图表4 长江口主要江中沙滩面积统计表4、深泓线变化根据1998至2001年河道地形图分析,澄通河段深槽总体变化不大,未发生大幅度深槽移位现象,但局部几个主要汊道(图16)分流点和汇流点的位置有所移动,深泓点高程变化最大处在朝东圩港至一干河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