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泥沙公报 2000

合集下载

输沙量

输沙量

几个世纪以来,沿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化、过度开垦、毁林造田等人类活动导致世界众多河流严重的水土流失和 洪涝灾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 。据估算,人类大规模耕种后,世界河流每年的输沙量已增加了2~ 10倍。自从人类 大规模开垦后,黄河流域的产沙量已增加了1个数量级。
感谢观看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 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中国长江年平均含沙量仅0.54公斤/米3,而年输沙量高达4.78亿吨;辽河 年平均含沙量为6.86公斤/米3,而年输沙量仅0.41亿吨。河流输沙量随时间变化。一年中最大输沙量在汛期,最 小输沙量在枯水期,年际输沙量也不一样,变化较年径流更为剧烈。在一次洪水过程中,最大输沙量与最大洪水 量出现时间大体一致。就一条河流而言,山区河段输沙能力强,河道以冲刷为主,输沙量沿程增加;平原河段河 道以淤积为主,输沙量沿程减少。
一般而言,高海拔意味着活跃的构造活动,快速的构造隆起使风化壳遭受强烈的剥蚀,同时构造运动形成的地 貌单元改变了区域性气候和风化作用环境,使气候、植被等也相应发生急剧变化,从而对流域的输沙量产生重要的 影响。我国的长江、黄河发育于青藏高原,输沙量大同青藏高原强烈的隆升不无关系,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世界最 高山峰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等河流的含沙量、输沙量、碎屑侵蚀模数也是世界异常高 的流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这一点。
计算
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指定过水断面的泥沙总量的计算。在工程水文学中,输沙量计算的主要任务,是 预估未来工程运行期间河流来沙的数量及其变化情况,为制定排沙减淤措施提供基本特征数据 。计算内容包 括:(1)工程所在河流断面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配,它反映河流总的来沙条件;(2)不同典型年的年输沙 量及其年内分配,它反映了河流输沙量在不同典型年份及其年内的变化。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

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一、水资源量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

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

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

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

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1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本期泥沙公报发布长江干、支流若干主要测站(分布情况见图1)(图1缺)2001年水沙特征值及水量、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01年的特征值与上一年及多年平均值进行比较。

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荆江河段、长江口河段的冲淤变化,以及葛洲坝水库的淤积情况。

重要泥沙事件包括荆江部分河段的洲滩变化、主支汊易位、崩岸以及长江河道采沙管理。

2001年长江主要支流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仅岷江高场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度值,其余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年输沙量除鄱阳湖湖口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均明显小于多年平均值(多数站还小于上年度值)。

其中嘉陵江北碚站沙量减少的绝对值最大,比多年平均值减少0.97亿吨(81%)比上年度减少0.13亿吨(36%)。

根据固定断面及水下地形图计算,葛洲坝水库库区1981-2000年累计泥沙淤积量为1.22亿立方米。

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1981-1994年以冲刷为主,1995-2000年淤大于冲。

长江口河段1998--2001年以冲刷为主,累计冲刷量为0.43亿立方米。

二、径流量与输沙量(一) 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干流四站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1。

与多年平均值及2000年实测值的对比见图2、图3。

表1 2001年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特征值屏山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大22%,比2000年小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1%;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1%,比2000年小11%;中值粒径0.014毫米,与2000年相同。

宜昌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2000年小23%;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7%,比2000年小15%;中值粒径0.008毫米,与2000年相同。

汉口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8%,比2000年径流量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9%,比2000年小15%;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4%,比2000年小4%;中值粒径比2000年小0.001毫米。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决定流水作用强弱程度的主要因素
河流所经地区的地形地势 河床坡度
水流速度
流速快: 侵蚀、搬运作用强 堆积作用弱
流速慢: 侵蚀、搬运作用弱 堆积作用强
长江上、中、下游地貌
长江中游的 曲流地貌
长江上游的峡 谷地貌 长江下游三角 洲平原
虎跳峡
山高谷深,江面狭窄,水流湍急
虎跳峡位于金沙江上游, 峡谷与雪山海拔高差最深 达3900米,江面最窄处约 20余米,因传说中有猛虎 借江中巨石从最窄处跃过 而得名。
三角洲的形态并非 都是统一的三角形。 右图为一些常见的 三角洲形态类型。
本 课 小 结
河 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河流特征
河床倾斜, 河床坡度减 缓,水流速 水流湍急 度减慢
河床平缓, 水流缓慢 弱
弱 强Biblioteka 侵蚀 强(下切) 较强(侧向)
流水 搬运 作用 堆积 强 弱 较强 较强
地貌形态
峡谷
曲流
三角洲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对照地图册,阅读相关课文,回答 下列问题。
流水地貌与河流地貌是同一个概念吗? 流水作用主要哪有几种形式? 决定流水作用强弱程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以长江为例分析河流上中下游不同的地貌 特征及其成因。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貌形态。 流水作用
– 侵蚀作用:水流对地表、河床、河岸的冲蚀及 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 – 搬运作用: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泥沙和推动 河底砾石移动的过程。 – 堆积作用:水中物质最终沉积下来的过程。
这段话中体现了峡 谷地貌的哪些特征?
荆江曲流
曲流的成因示意图
曲流的发育过程
相邻的两个凹岸逐渐接近
形成曲流颈

文献综述-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文献综述-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文献综述1研究背景河口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其水动力条件复杂,如径流、潮汐、波浪、沿岸流以及地转科氏力等作用强烈;人类活动也颇为活跃,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势地位集中体现在沿江、沿海等地域优势上。

众所周知,河流泥沙资料是为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以及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水库运用、调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工作。

我国属于多河流、广流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长达2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河口1800多个,其中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有60多个(沈焕庭等,2001)。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沛,输沙量大,全长约6300km,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5。

其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据长江大通站资料(1950~2004),流域平均每年汇集于河道的径流总量达9.00 X 1011m3,并挟带约3. 78 X 108t泥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泥沙公报,2004),由长江河口的南槽、北槽、北港和北支等四条汉道输送入海。

根据长江口水流动力性质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径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段。

过渡段是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的河段,它自五峰山镇至徐六径,长约184km。

潮流段是潮流势力逐渐增强,径流势力相对减弱,风浪与风暴潮对河道的影响大增的河段,它自徐六径至河口,长约174km。

口外海滨段是诸多水动力因素非常活跃的场所,又受到海岸、海底等边界条件的制约,水流动力情况比较复杂。

它的大致范围是西起长江口拦门沙前端、东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南自南汇嘴附近、北达江苏省篙枝港(胡辉,1988;沈焕庭2000,2001;宋兰兰,2002)。

每个典型河段都有其固有的且相互影响的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特性,它们在长江口地貌形态、河口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规划概况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修编是根据三峡工程初期运用以来的河道演变情况、演变趋势、来水来沙情况,充分考虑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以及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研究提出规划期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段禁采区、可采区和保留区规划,年度采砂总量控制及禁采期。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的范围为长江中下游干流宜昌至河口长约1893km的河段。

(1)禁采区规划禁采区是指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采砂的区域,是采砂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水环境保护、拟建、在建或已建工程以及一些重要设施有直接影响的河段或水域。

在禁采区内除防洪抢险、堤防加固、填塘固基等特殊情况外严禁各种采砂活动。

(2)可采区规划推荐的规划方案为:规划46个可采区,其中湖北省13个可采区,江西省4个可采区,安徽省18个可采区,江苏省7个可采区,省际边界重点河段规划采区4个。

其中大石坝特殊可采区位于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范围,成德州特殊可采区和新沟特殊可采区分别位于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和缓冲区范围。

(3)采砂作业方式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开采方式主要以大型吸沙船为主,规划典型采砂船的功率为1000KW。

对于离主航道较远,对航运影响较小的一般采区,大致按每800m长度布置一艘采砂船;对于离主航道较近,或位于船舶锚地附近水域,或离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区较近和处于鱼类洄游通道附近的采区,应适当减少采砂船的数量。

(4)禁采期长江洪水峰高量大,6~9月是长江防汛的关键时期,江阴以上禁采期为主汛期7~8月及超警戒水位期,江阴以下河段禁采期则为主汛期7~8月及潮位大于警戒潮位的情况。

另外,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内4~6月是四大家鱼的主要产卵期,为尽量减小对四大家鱼产卵繁殖的影响。

对处于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范围的各采区4~6月禁止采砂。

二、环境现状(1)水环境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河段共划分96个一级区,其中保护区15个,保留区36个,开发利用区36个,缓冲区9个。

2000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0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0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综述长江片是长江流域、西南诸河的总称,涉及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划分为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上游干流、乌江、汉江、中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下游干流、三角洲平原11个二级区;西南诸河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划分为雅鲁藏布江、藏西诸河、藏南诸河、怒江、澜沧江、红河、伊洛瓦底江7个二级区。

2000年长江片平均降水量1110.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9096.4亿立方米,属平水年份。

地表水资源量16048.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209.6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后的水资源总量为16163.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6.0%,其中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10037.2亿立方米,西南诸河水资源总量6126.1亿立方米。

2000年长江片总供水量1835.6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总供水量1736.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7%;西南诸河总供水量99.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

长江片总用水量1827.1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总用水量172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西南诸河总用水量99.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

长江片总耗水量903.8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耗水量835.5亿立方米;西南诸河耗水量68.3亿立方米。

长江入海水量9599.9亿立方米(含淮河经长江入海水量248.7亿立方米)。

长江片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239.5亿吨,其中长江流域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了约27亿吨;西南诸河5.6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水资源量降水量2000年长江片平均降水量1110.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9096.4亿立方米,属平水年份,其中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094.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9564.6亿立方米,比上年少4.1%,比常年多0.3%;西南诸河平均降水量1144.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9531.8亿立方米,比上年少0.7%,比常年多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2),宜昌水文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

图2 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

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

长程河道断面的实测一般每5年安排1次,宜昌至江阴设置测量断面1392个。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图1),各站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统计值见表1,水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3、图4、图5、图6。

表1 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统计值图 3 长江屏山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4 长江宜昌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5 长江汉口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6 长江大通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这些资料表明,各站径流量与沙量的变化大体上是对应的,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特别是上游的屏山和宜昌。

从80年代至2000年屏山沙量略呈增加趋势,汉口与大通的沙量则略呈减少的趋势。

支流中以汉江、嘉陵江与乌江的输沙量较大。

其实测统计值见表2,历年变化见图7、图8、图9。

表2 长江部分支流实测水沙统计值图 7 嘉陵江北碚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8 乌江武隆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9 汉江皇庄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二) 2000年的水沙特征值干流各站实测值见表3,与多年平均值的对比见图10、图11。

表3 2000年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值图10 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径流量图11 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输沙量2000年各站径流量均较多年平均值略大,但输沙量仅屏山站略大,宜昌、汉口、大通沙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支流各站实测值见表4,与多年平均值的对比见图12、图13。

表4 2000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值图12 长江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径流量图13 长江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输沙量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一)荆江河段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全长347公里,穿行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图14)。

荆江左岸有沮漳河入汇,右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9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洞庭湖又于城陵矶入汇长江。

依据河型的不同,荆江以藕池口为界,可分为上荆江(长172公里)与下荆江(长175公里)。

上荆江河弯平顺、稳定,弯道处多有江心洲,主要江心洲有12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窄长。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单股少汊,主要江心洲有4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宽短,大的弯曲段原有12个,裁弯后为10个。

1、荆江河道泥沙冲淤量据河道地形图计算,荆江河段平滩河槽1966年至1998年共冲刷39169万立方米,其中四分之三的冲刷量发生在上荆江(图15)。

与此相应,洞庭湖分流分沙量不断下降。

图 15 1966年至1996年荆江河段泥沙沙冲淤量2、横断面变化上荆江横断面多呈“W”型,变化较小,有冲有淤,基本上为周期性变化。

下荆江横断面多为不对称的偏“V”型,横向变型的基本型式是凹岸崩坍、凸岸淤积,横断面形状基本未变,向横向位移。

当河弯剧变时(切滩、撇弯),横断面可发生滩槽互易。

上、下荆江过渡段的横断面一般近似“U”型。

图16、图17是上、下荆江典型横断面的变化情况。

图16 上荆江典型横断面(关洲)冲淤变化(距葛洲坝74.8公里)图17 下荆江典型横断面(沙滩子)冲淤变化(距葛洲坝263.5公里)3、纵断面变化与河道横向宽窄、弯道曲率的变化,以及分汊、分流等因素相对应,河道深泓线呈起伏变化(图18)。

比较1975年、1980年、1996年、1998年的深泓高程,沿程有升有降,河床冲淤相间,河床最深点高程约为负25米。

图 18 荆江河段深泓变化(二)城陵矶至武汉河段该河段全长248公里,两岸湖泊和河网交织,汉口有中游最大支流汉江汇入。

河段内有中下游曲折率最大的洲弯道,狭颈宽度与弯道长度之比为1∶12。

河型属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分汊型,大的江心洲有13个。

河道窄道一般有节点控制,节点是本河段的一种典型河谷地貌,是由滨临江边的山丘和基岩出露的阶地所构成。

两岸共有21个节点,左岸10个右岸11个,节点间纵向直线间距5—40公里不等。

1、河段泥沙冲淤量历年来该河段冲淤相间,总的趋势是淤积。

据河道地形图计算,1966年至1998年其平滩河槽共淤积25450万立方米,其中1996年以前淤积35410万立方米,1996年至1998年冲刷9960万立方米。

1996年以前的淤积量如图19。

大部分淤积发生在其上游段。

图 19 1966至1996年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泥沙冲淤量2、横断面变化多分汊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较大,单一分汊河段断面河段变化次之,弯曲性河段和顺直单一性河段的断面冲淤变化较小,低山丘陵河段断面冲淤变化最小。

历年冲淤幅度最大者可达5-10米。

图20、图21为典型断面的冲淤变化。

图20 螺山断面冲淤变化图21 纱帽山断面冲淤变化(距汉口33.7公里)3、纵断面变化其深泓线纵断面呈起伏变化(图22)。

比较1966、1996、1998年的深泓线高程,总体上有升有降。

图 22 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深泓线纵断面变化四、重要水库、湖泊的淤积(一)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淤积调查至80年代末,长江上游地区共建水库11931座,总库容约205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13座,总库容97.5亿立方米。

据截止1992年的调查资料,上游地区水库年淤积量约为1.4亿立方米,年淤积率约0.68%,其中,大型水库年淤积率为0.65%,中型0.39%,小型0.9%。

(二)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中游、丹江入汇口下游0.8公里。

总库容174.5亿立方米,死库容76.5亿立方米,水库面积745平方公里。

工程于1959年10月截流,1968年开始蓄水发电。

1、入库水沙量坝址1954-1991年年平均径流量393.8亿立方米。

入库沙量80%来自汉江,汉江入库站1960年至1989年年均输沙量4700万吨。

由于上游建库,特别是1989年安康电站建成运用,汉江入丹江水库沙量大减,1990年至1999年平均年输沙量仅为920万吨。

2、水库淤积量库区曾进行66次断面与地形测量。

最近一次是1994年。

由此得出自1960年至1994年水库共淤积泥沙14.1亿立方米,淤积主要发生在1968年至1986年(图23)。

淤积物大部分分布在死库容。

图 23 丹江口水库各时段泥沙淤积量3、淤积横断面汉江库区的淤积以洲滩淤积为主,横面形状呈“U”型见图24、图25。

图24 汉库26号断面冲淤变化(距坝址91.13公里)图25 汉库48号断面冲淤变化(距坝址147.17公里)(三)洞庭湖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流域面积26.2万平方公里。

洞庭湖区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它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支流入汇,又通过松滋、太平、藕池三口(1959年调弦口封堵以前为四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水沙。

这些来水来沙及区间来水通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图26)。

图 26 洞庭湖平面示意图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洞庭湖区的防洪形势比较紧张。

1、洞庭湖湖泊面积与容积的变化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33.5米计,下同)。

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

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

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容积与面积变化见图27。

目前洞庭湖实际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的河网。

图 27 洞庭湖湖泊面积与容积变化2、入湖泥沙淤积量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

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

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

(四)鄱阳湖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饶河、信江和修水等五河的来水,经湖泊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低水为河道型,中高水呈湖泊型。

1、鄱阳湖湖泊面积与容积的变化图28为1953年至1976年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图,(图中面积和容积是按湖区平均水位吴淞高程22米计算),面积缩减25%,容积缩减19%,主要是围湖垦殖所致。

1976年之后变化较小。

图 28 鄱阳湖湖泊面积与容积变化2、泥沙淤积量泥沙主要来自五河,小部分来自长江倒灌。

1976年至1987年入湖沙量1.90亿吨,出湖1.12亿吨,淤积在湖内约0.78亿吨。

年均淤积709万吨,淤积比较轻微。

五、重大泥沙事件(一)下荆江的裁弯与撇弯近50年来下荆江共进行两次人工裁弯、发生一次自然裁弯与一次撇弯。

1、中洲子人工裁弯中洲子河弯位于藕池口下游约81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