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手册
钢结构设计手册读书记录

《钢结构设计手册》读书记录1. 导读与概览在开始阅读这本《钢结构设计手册》我已经对钢结构设计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此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学习钢结构设计的知识体系。
在阅读导读与概览部分后,我对本书的整体结构、内容以及其在钢结构设计领域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导览部分简述了书籍的整体布局和章节安排。
通过这一章节,我了解到了书籍涵盖的主题广泛,包括了钢结构的基本原理、设计准则、结构选型、构件计算等核心内容。
还介绍了钢结构在桥梁、建筑、工业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展示了钢结构设计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概览部分则对钢结构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这一部分介绍了钢结构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其他建筑结构形式,我了解到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成本较高、防火性能较差等缺点。
书中也详细介绍了钢结构的广泛应用领域和前景,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钢结构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提到的钢结构设计方法、原则和技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对于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我进行了巩固和深化;对于尚未接触到的知识领域,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部分也让我对钢结构设计的实际操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阅读导读与概览部分,我对《钢结构设计手册》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对书中将涉及的领域充满兴趣,并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我将深入学习书中的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操作,以期提高自己的钢结构设计能力。
1.1 手册背景及作者简介在我追寻建筑工程知识的过程中,一本特别的书籍吸引了我的注意——《钢结构设计手册》。
这本手册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钢结构设计的专业书籍,更是一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杰作。
在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钢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本手册应运而生,旨在为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
该手册的编纂背景源于建筑行业中钢结构设计的广泛应用和日益增长的需求。
“H柱外包刚接”节点计算书1

“H柱外包刚接”节点计算书一. 节点基本资料设计依据:《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手册》(第二版)节点类型为:H柱外包刚接柱截面:H-350*357*19*19,材料:Q345柱与底板全截面采用对接焊缝,焊缝等级为:二级,采用引弧板;底板尺寸:L*B= 380 mm×390 mm,厚:T= 20 mm锚栓信息:个数:2采用锚栓:双螺母焊板锚栓库_Q235-M30方形锚栓垫板尺寸(mm):B*T=70×20底板下混凝土采用C40基础梁混凝土采用C25基础埋深:1.5m栓钉生产标准:GB/T 10433栓钉抗拉强度设计值:f=215 N/mm^2栓钉强屈比:γ=1.67沿Y向栓钉采用:M16×120行向排列:200 mm×8列向排列:仅布置一列栓钉混凝土外包尺寸信息:X向:h1=180 mmX向:h2=180 mmY向:b1=80 mmY向:b2=80 mm实配钢筋:4HRB400_25+8HRB400_16+8HRB400_16X向钢筋保护层厚度:C x=30 mmY向钢筋保护层厚度:C y=30 mm实配箍筋:矩形箍HRB400-Φ6@250节点示意图如下:二. 荷载信息设计内力:组合工况内力设计值组合工况1 -250.3 256.30.0 0.0 0.0 否三. 验算结果一览最大压应力(MPa) 1.69 最大19.1 满足等强全截面 1满足基底最大剪力(kN) 256 最大100不满足绕x轴抗弯承载力(kN*m) 432 最小1121不满足绕y轴抗弯承载力(kN*m) 308 最小513不满足沿Y向抗剪应力比 4.84 最大49.9 满足 X向栓钉直径(mm) 16.0 最小16.0满足 X向列间距(mm) 0 最大200满足 X向行间距(mm) 200 最大200满足 X向行间距(mm) 200 最小96满足 X向边距(mm) 179 最小为28满足绕Y轴承载力比值 0.90 最大1.00 满足绕X轴承载力比值 0 最大1.00 满足绕Y轴含钢率(%) 0.49 最小0.20 满足绕X轴含钢率(%) 0.49 最小0.20 满足沿Y向主筋中距(mm) 86.4 最小50.0 满足沿Y向主筋中距(mm) 86.4 最大200 满足沿X向主筋中距(mm) 125 最小50.0 满足沿X向主筋中距(mm) 125 最大200 满足沿Y向锚固长度(mm) 560 最小560满足沿X向锚固长度(mm) 1080 最小875 满足 X向抗剪应力比 0.34 最大1.00 满足 Y向抗剪应力比 1.09 最大1.00不满足箍筋间距(mm) 250 最大250 满足箍筋直径(mm) 6.00 最大10.0 满足四. 混凝土承载力验算控制工况:组合工况1,N=(-250.332) kN;底板面积:A=L*B =380×390×10^-2=1482cm^2底板承受的压力为:N=250.332 kN底板下混凝土压应力:σc=250.332/1482 ×10=1.68915 N/mm^2≤19.1,满足五. 柱对接焊缝验算柱截面与底板采用全对接焊缝,强度满足要求六. 柱脚抗剪验算控制工况:组合工况1,N=(-250.332) kN;V x=256.3 kN;V y=0 kN;锚栓所承受的总拉力为:T a=0 kN柱脚底板的摩擦力:V fb=0.4*(-N+T a)=0.4×(250.332+0)=100.133 kN柱脚所承受的剪力:V=(V x^2+V y^2)^0.5=(256.3^2+0^2)^0.5=256.3 kN>100.133,不满足七. 柱脚节点抗震验算1 绕x轴抗弯最大承载力验算绕x轴柱全塑性受弯承载力:W p=2.70756e+006mm3M p=W p*f y=2.70756e+006×345=934.107 kN·m因为N/N y=250332/6.77545e+006=0.0369469<=0.13, 所以M pc=M p=934.107 kN·m绕x轴柱脚的极限受弯承载力:A s=0.25π×162×4+0.25π×252×2=1786mm2M u1=M pc/(1-l r/l)=9.34107e+008/(1-1500/4500)=1401.16 kN·mM u2=0.9A s f yk h0=0.9×1786×400×672=432.068 kN·mM u,base j=min(M u1,M u2)=432.068 kN·m<1.2M pc=1120.93 kN·m, 不满足2 绕y轴抗弯最大承载力验算绕y轴柱全塑性受弯承载力:W p=1.23892e+006mm3M p=W p*f y=1.23892e+006×345=427.429 kN·m因为N/N y=250332/6.77545e+006=0.0369469<=Aw/A, 所以M pc=1*M p=427.429 kN·m绕y轴柱脚的极限受弯承载力:A s=0.25π×162×4+0.25π×252×2=1786mm2M u1=M pc/(1-l r/l)=4.27429e+008/(1-1500/4500)=641.143 kN·mM u2=0.9A s f yk h0=0.9×1786×400×479=307.977 kN·mM u,base j=min(M u1,M u2)=307.977 kN·m<1.2M pc=512.914 kN·m, 不满足八. 栓钉验算栓钉生产标准:GB/T 10433栓钉抗拉强度设计值:f=215 N/mm^2栓钉强屈比:γ=1.67沿Y向栓钉采用:M16×120行向排列:200 mm×8列向排列:仅布置一列栓钉1 沿Y向栓钉验算承载力验算控制工况:组合工况1控制内力:N=(-250.332)kN,My=0kN·m,Vx=256.3kN顶部箍筋处弯矩设计值:Myu=|0+256.3×0.05|=12.815 kN·mX向截面高度:h x=350mmX向翼缘厚度:t x=19mm沿Y向一侧栓钉承担的翼缘轴力:N f=12.815/(350-19)×10^3=38.716kN单个栓钉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计算:栓钉钉杆面积:A s=πd^2/4=3.14159×16^2/4=201.062 mm^2N vs1=0.43*A s(E c*f c)^0.5=0.43×201.062×(333200)^0.5×10^-3=49.9058 kNN vs2=0.7*A s*f*γ=0.7×201.062×215×1.67 ×10^-3=50.5339 kN N vs=min(N vs1,N vs2)=49.9058 kN沿Y向单根栓钉承受剪力:V=38.716/8/1=4.8395kN≤49.9058,满足2 沿X向栓钉验算H型截面柱,沿X向栓钉按构造设置即可,不验算!九. 钢筋验算X向承载力验算控制工况:组合工况1控制内力:Mx=0 kN·m,Vy=0 kNX向柱脚底部弯矩设计值:Mxd=|0|=0 kN·mY向承载力验算控制工况:组合工况1控制内力:My=0 kN·m,Vx=256.3 kNX向柱脚底部弯矩设计值:Myd=|0|=0 kN·m外包混凝土X向长度:X=710 mm外包混凝土Y向长度:Y=517 mm实配钢筋:4HRB400_25+8HRB400_16+8HRB400_16单侧角筋面积:A c=981.748 mm^2沿Y向中部筋面积:A my=804.248 mm^2外包混凝土X向计算长度:X0=710-30-25×0.5=667.5 mm构造要求沿Y向配筋量:A ymin=0.002*X0*Y=690.195 mm^2沿Y向单侧实配面积:A sy=A c+A my=1786 mm^2≥A ymin=690.195,满足要求沿X向中部筋面积:A mx=804.248 mm^2外包混凝土Y向计算长度:Y0=517-30-25×0.5=474.5 mm构造要求沿X向配筋量:A xmin=0.002*Y0*X=673.79 mm^2沿X向单侧实配面积:A sx=A c+A mx=1786 mm^2≥A xmin=690.195,满足要求沿Y向钢筋中心间距:X00=625 mm角筋绕Y轴承载力:M cy=A c*F yc*X0=981.748×360×667.5 ×10^-6=235.914 kN·m中部筋绕Y轴承载力:M my=A mx*F ym*X0=804.248×360×667.5 ×10^-6=193.261 kN·m实配钢筋绕绕Y轴承载力:M sy=M cy+M my=235.914+193.261=429.175 kN·mM sy≥|M y|=384.45,满足要求沿X向钢筋中心间距:Y00=432 mm角筋绕X轴承载力:M cx=A c*F yc*Y0=981.748×360×474.5 ×10^-6=167.702 kN·m中部筋绕X轴承载力:M mx=A mx*F ym*Y0=804.248×360×474.5 ×10^-6=137.382 kN·m实配钢筋绕X轴承载力:M sx=M cx+M mx=167.702+137.382=305.084 kN·mM sx≥|M x|=0,满足要求十. 外部混凝土抗剪验算X向承载力验算控制工况:组合工况1控制内力:N=(-250.332) kN,Vx=256.3 kNX向柱脚底部剪力设计值:Vxd=max(|256.3-0.4×250.332|,0)=100.133 kNY向承载力验算控制工况:组合工况1控制内力:N=(-250.332) kN,Vy=0 kNY向柱脚底部剪力设计值:Vyd=max(|0-0.4×250.332|,0)=356.433 kN 水平箍筋X向配箍率:ρshx=2×56.5487/(357+160)/250=0水平箍筋Y向配箍率:ρshy=2×56.5487/(350+360)/250=0工字形类截面,ρsh不能大于0.06取ρshx=0,取ρshy=0外包混凝土所分配的X向受剪承载力:V rcx1=(0.07×11.9+0.5×360×0)×(357+160)×680×10^-3=348.222 kNV rcx2=(0.14×11.9×160/(160+357)+360×0)×(357+160)×680×10^-3=292.006 kN 外包混凝土X向受剪承载力比值:ξx=100.133/min(348.222,292.006)=0.342914≤1.0,满足外包混凝土所分配的Y向受剪承载力:V rcy1=(0.07×11.9+0.5×360×0)×(350+360)×487×10^-3=327.683 kNV rcy2=(0.14×11.9×360/(360+350)+360×0)×(350+360)×487×10^-3=371.396 kN 外包混凝土Y向受剪承载力比值:ξy=356.433/min(327.683,371.396)=1.08774>1.0,不满足。
钢结构节点连接手册

钢结构节点连接手册摘要:I.钢结构节点连接手册概述A.手册的目的和适用范围B.钢结构节点的定义和分类II.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构造规定A.节点的选型和设计原则B.构造图例和符号表示III.钢结构节点连接的计算方法A.强度和稳定性计算B.疲劳和耐久性计算C.计算例题和计算图表IV.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构造和安装A.常用节点的构造和安装方法B.特殊节点的构造和安装要求V.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检查和维护A.节点连接的检查方法和要求B.节点连接的维护措施和注意事项VI.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新技术和应用A.新型节点的技术和应用B.国内外钢结构节点连接的发展趋势正文:钢结构节点连接手册是一本针对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施工、检查和维护的专业指导书籍。
它旨在为从事钢结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人员提供节点连接方面的技术支持。
手册首先介绍了钢结构节点连接的基本概念,包括节点的定义、分类和选型原则。
节点选型需要考虑结构类型、受力条件、施工方法等因素,以满足强度、稳定性、经济性和施工性等要求。
接着,手册详细阐述了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构造规定,包括构造图例、符号表示和设计原则。
节点的构造应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考虑施工可行性和便于检查维护。
在构造规定的基础上,手册进一步介绍了钢结构节点连接的计算方法,包括强度和稳定性计算、疲劳和耐久性计算。
这些计算方法有助于确保节点连接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性能。
此外,手册还详细介绍了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构造和安装方法,以及检查和维护的要求。
这些内容对于保证节点连接的质量、安全和长期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手册探讨了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新技术和应用,包括新型节点的技术和应用,以及国内外钢结构节点连接的发展趋势。
这有助于读者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推动钢结构节点连接技术的不断发展。
钢结构节点连接手册

钢结构节点连接手册摘要:一、引言1.钢结构节点连接的重要性2.手册的目的和适用范围二、钢结构节点连接的基本原理1.钢结构节点连接的类型2.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性能要求3.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构造方法三、常见钢结构节点连接技术1.焊接连接a.焊接连接的优点b.焊接连接的适用范围c.焊接连接的注意事项2.螺栓连接a.螺栓连接的优点b.螺栓连接的适用范围c.螺栓连接的注意事项3.铆接连接a.铆接连接的优点b.铆接连接的适用范围c.铆接连接的注意事项四、钢结构节点连接的设计与计算1.设计原则2.设计方法3.计算公式及示例五、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施工与验收1.施工准备2.施工工艺3.验收标准及方法六、钢结构节点连接的维护与检修1.维护保养2.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3.定期检查与评估七、案例分析1.案例一:焊接连接在钢结构桥梁中的应用2.案例二:螺栓连接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3.案例三:铆接连接在重型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八、总结与展望1.钢结构节点连接技术的发展趋势2.未来研究方向与创新点正文:一、引言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钢结构节点连接作为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与性能直接影响到钢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此,本文针对钢结构节点连接的类型、性能要求、构造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钢结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手册主要适用于钢结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及检修等环节,旨在提高钢结构节点连接技术水平,确保钢结构工程质量。
二、钢结构节点连接的基本原理1.钢结构节点连接的类型钢结构节点连接主要有焊接连接、螺栓连接和铆接连接等。
各种连接类型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工程场合。
2.钢结构节点连接的性能要求钢结构节点连接应具备以下性能:(1)连接强度高,能承受设计荷载;(2)连接稳定性好,不易产生疲劳破坏;(3)连接变形小,有利于保证构件尺寸精度;(4)耐腐蚀性能好,延长连接件使用寿命。
钢多高层结构设计手册

钢多高层结构设计手册钢多高层结构设计手册第一章:引言1.1 本手册的目的和范围本手册旨在为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高层钢结构设计指南,以确保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稳定性和经济性。
本手册适用于超过30层的高层钢结构建筑设计和施工,并且概述了一些与空间结构和特殊结构相关的内容。
1.2 现行标准和规范高层建筑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本手册将根据最新的标准和规范提供设计建议,并指出其中的变化和差异。
1.3 本手册的结构本手册共包括八个章节,分别是:引言、材料、结构设计、节点设计、振动控制、防火设计、耐震设计和施工。
每个章节将逐一详细介绍相关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核心技术和注意事项。
第二章:材料2.1 钢材的选用和使用选取合适的钢材对于高层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常用的结构钢种类、性能、优缺点,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材料选择。
2.2 钢材的特性与应用钢材的强度、延展性、疲劳性等特性对于高层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本章将介绍钢材的力学特性,如强度、刚度、韧性等,并探讨其在高层结构中的应用。
2.3 钢材的预应力控制预应力技术在高层钢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章将介绍预应力的原理、方法和控制要点,并提供实际计算案例。
第三章:结构设计3.1 弹性设计基本原理弹性设计是高层钢结构的基本设计原则。
本章将介绍弹性设计的基本概念、假设条件和计算方法,并提供详细的计算流程和示例。
3.2 塑性设计基本原理塑性设计在高层钢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章将介绍塑性设计的原理、方法、局限性和计算要点,并提供实际计算案例。
3.3 极限状态设计基本原理极限状态设计对于高层钢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极限状态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并提供详细的计算流程和示例。
第四章:节点设计4.1 节点设计基本原理节点是高层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体结构的性能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设计资料:钢结构节点设计规定

结构设计资料:钢结构节点设计规定
连接节点的设计是钢结构设计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结构分析前,就应该对节点的形式有充分思考与确定。
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终设计的节点与结构分析模型中使用的形式不完全一致,这必须避免。
按传力特性不同,节点分刚接,铰接和半刚接。
初学者宜选择可以简单定量分析的前两者。
连接的不同对结构影响甚大。
比如,有的刚接节点虽然承受弯矩没有问题,但会产生较大转动,不符合结构分析中的假定。
会导致实际工程变形大于计算数据等的不利结果。
连接节点有等强设计和实际受力设计两种常用的方法,初学者可偏安全选用前者。
设计手册[2]中通常有焊缝及螺栓连接的表格等供设计者查用,比较方便。
也可以使用结构软件的后处理部分来自动完成。
1。
“H钢外露铰接”节点计算书

“H钢外露较接”节点计算书计算软件:TSZ结构设计系列软件TS-MTS2019Ver6.6.0.0计算时间:2022年09月09日13:19:00节点基本资料设计依据:《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手册》(第四版)节点类型为:H钢外露较接柱截面:H-450×150X6X6,材料:Q235柱与底板全截面采用对接焊缝,焊缝等级为:二级,采用引弧板;底板尺寸:L*B=550mm×350mm,厚:T=20mm锚栓信息:个数:4采用锚栓:双螺母弯钩锚栓库_Q355-M16方形锚栓垫板尺寸(mm):B*T=65X20底板下混凝土采用C30节点前视图如下:节点下视图如下:二.内力信息三.验算结果一览四.底板下混凝土局部承压验算控制工况:组合工况1,Nz=29.96kN(受拉);底板面积:A=L*B=550×350×10-'=1925cm2底板承受的压力为:N=OkN底板下混凝土压应力:。
产0/1925×10=0N∕mm2≤14.3N∕mm2,满足五.底板验算1底板验算控制内力计算底板下混凝土不受压,无需验算混凝土反力作用下的底板厚度组合工况1下,锚栓有最大拉力:Ng=7.49kN2锚栓拉力作用下Y向加劲肋间区格分布弯矩计算Y向加劲肋间区格按三边支承板计算锚栓中心到腹板边缘距离:Li=O.5×(350-6)-50=122mm*对应的受力长度:1H=2×122=244mm锚栓中心到翼缘内侧距离:U=O.5X(450-225)-6=106.5mmU对应的受力长度:112=106.5+min(155T22,106.5+0.5×16)=56.5mm锚栓中心到Y向加劲肋边距离:U=O.5X(225-10)=107.5mm建对应的受力长度:h3=107.5+min(155-122,107.5+0.5×16)=140.5mm弯矩分布系数:ζa=122×106.5×107.5∕(244×106.5X107.5+122X56.5X107.5+122X106.5X140.5)=0.261分布弯矩:M a=N la*ζa=7.49X0.261=1.952kN3要求的最小底板厚度计算综上,底板各区格最大分布弯矩值为:NU=I.952kN受力要求最小板厚:tβin=(6*M oax∕f)°-=(6X1.952/205×103)0M.558mm≤20mm,满足一般要求最小板厚:t n=20mm≤20mm,满足柱截面要求最小板厚:t z=6mm≤20mm,满足六.锚栓承载力验算控制工况:组合工况1,Nz=29.96kN(受拉);柱脚拉力设计值:N z=29.96kN单根锚栓承受的拉力:T=N√m=29.96/4=7.49kN≤28.2N∕I≡2,满足七.柱对接焊缝验算柱截面与底板采用全对接焊缝,强度满足要求八.Y向加劲肋验算加劲肋外伸长度:Lb=155mm加劲肋间反力区长度:L=min(0.5X148,155)=74mm与边缘肋间反力区长度:lo=min{0.25X[450-148×(2-1)-6],155)=74mm反力区面积:S r=(74+74)X155×10=229.4cm2柱脚底板混凝土不受压,加劲肋不承担柱底反力承担半个锚栓拉力,非抗震工况Ln=3.745kN1加劲肋板件验算板件控制剪力:组合工况1下锚栓拉力,V r=3.745kN计算宽度取为上切边到角点距离:b,=179.202mm板件宽厚比限值:18X(235/235尸5=18板件宽厚比:b,∕t r=179.202/10=17.92≤18,满足扣除切角加劲肋高度:h,∙=270-20=250mm板件剪应力:τ,=V r∕h r∕t r=3.745×107(250×10)=1.498Mpa≤125N∕mm2,满足2加劲肋焊缝验算焊缝控制剪力:组合工况1下锚栓拉力,V r=3.745kN角焊缝有效焊脚高度:he=O.7×10=7mm角焊缝计算长度:l∙=h-2*h产250-2X10=230mm角焊缝剪应力:τ产V/(2*0.7*h,*L)=3.745×IO3/(2×7X230)=1.163N∕mm2≤160N∕mm2,满足九.锚栓锚固长度验算锚栓锚固长度最小值l anl n=25×d=25×16=400mm锚栓锚固长度L=500⅛400mm,满足要求。
梁等强拼接(手册)

1.4Vpm=1.4MPxc/(0.可5*得hc:)= 68.5 (V u >1.4V pm ) 设计满足
3) 螺栓孔对梁截面的削弱率校核
螺栓孔的削弱面积AR= 16.3 螺栓孔对梁截面的削弱率μR= AR/ A0= 17.7%
(10N/mm2)
梁截面高H= 25.0
(cm)
翼缘宽B= 25.0
(cm)
腹板厚tw= 0.9
(cm)
摩擦系数µ= 0.45
翼缘板厚tf= 1.4 双剪螺栓直径Φ= 2.0
(cm) (cm)
螺栓间距d1= 7.0
(cm)
螺栓预拉力P= 155.0
二、拼 接连接
螺栓螺边栓距抗d2拉= 4.5 ftb= 50.0
(cm4) (cm4) (cm4)
3) 扣除螺栓孔后的净截面惯性矩Inxc=I0xc-Ixrc= 9056.6
4) 梁的净截面抵抗矩Wnxc=Inxc/0.5H= 724.5
(cm3)
(cm4) (cm3)
5) 梁单侧翼缘的净截面积AnFc=B*tf-n1*tf*(Φ+0.2)= 28.8
6) 梁腹板的净截面面积AnWc=tw*(H-2*tf)-n3*tw*(Φ+0.2)= 16.0
(kN) (10N/mm2) (cm2) (cm)
(cm2) (cm2) (kN)
螺栓数目估算: 翼缘nFac= AnaF×f/ NvbH= 5.1
螺栓行数n1: 2.0 腹板nWac= AnaW×fv/ NvbH= 1.7
螺栓行数n3: 2.0
(cm) nFac= 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手册
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手册
第一章:引言
1.1 目的
本手册旨在提供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的指导原则和规范,以确保连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1.2 适用范围
本手册适用于各类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包括梁柱节点、梁梁节点、梁板节点等。
1.3 参考标准
本手册的设计原则和规范参考以下标准:
- 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 GB 50018-201X 《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019-201X 《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 GB 50046-201X 《建筑地震设计规范》
第二章:基本原则
2.1 安全性
连接设计应满足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确保在正常使用和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2.2 可靠性
连接设计应考虑材料的可靠性和制造工艺的可控性,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2.3 经济性
连接设计应尽可能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和制造成本,同时保证连接的质量和可靠性。
第三章:节点类型
3.1 梁柱节点
梁柱节点是钢结构中最常见的连接形式,其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 满足梁柱节点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 考虑梁柱节点的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 考虑梁柱节点的施工工艺,选择适合的节点类型。
3.2 梁梁节点
梁梁节点是连接两根梁的关键部位,其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满足梁梁节点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 考虑梁梁节点的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 考虑梁梁节点的施工工艺,选择适合的节点类型。
3.3 梁板节点
梁板节点是连接梁与板的关键部位,其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满足梁板节点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 考虑梁板节点的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 考虑梁板节点的施工工艺,选择适合的节点类型。
第四章:设计步骤
4.1 确定受力情况
根据结构荷载和受力特点,确定节点受力情况,并进行力学分析。
4.2 选择连接方式
根据受力情况和结构要求,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并进行初步设计。
4.3 进行强度校核
根据选定的连接方式,进行强度校核,并根据校核结果进行优化设计。
4.4 进行稳定性校核
对于需要考虑稳定性的节点,进行稳定性校核,并根据校核结果进行优化设计。
4.5 进行可靠性评估
对于关键节点,进行可靠性评估,考虑材料可靠性和制造工艺可控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设计。
4.6 编制节点连接图纸
根据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编制详细的节点连接图纸,并提供必要的制造和施工说明。
第五章:施工与验收
5.1 施工准备
根据节点连接图纸和施工说明,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5.2 进行节点连接
按照施工说明,进行节点连接,并确保连接的质量和可靠性。
5.3 进行质量验收
根据《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对节点连接进行质量验收,并记录相关数据。
5.4 进行防腐蚀处理
根据《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对节点连接进行防腐蚀处理,确保连接的耐久性。
第六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6.1 节点强度不满足要求
对于强度不满足要求的节点,可以采取增加材料尺寸、增加连接件数量等方法进行加固。
6.2 节点稳定性不满足要求
对于稳定性不满足要求的节点,可以采取增加支撑、增加剪力墙等方法进行加固。
6.3 节点可靠性不满足要求
对于可靠性不满足要求的节点,可以采取增加材料强度、改善制造工艺等方法进行改进。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本手册总结了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步骤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为工程师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7.2 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应用,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材料可靠性、制造工艺可控性和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