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试题:乳化现象和结晶现象(含答案)

化学中考试题:乳化现象和结晶现象(含答案)
化学中考试题:乳化现象和结晶现象(含答案)

2015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

乳化现象和结晶现象

一.选择题

1.(2015?济宁)物质在水中溶解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着热量变化,因此,不同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温度有所不同.下列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 .NH4NO3固体B

NaOH固体C

NaCl固体D

浓H2SO4

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析:

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A、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选项正确.

B、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温度变化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15?本溪)下列有关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

固体硝酸铵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锌片加入稀硫酸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硝酸铵溶解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锌与稀硫酸的反应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法错误.

C、锌的活动性强于氢,故可与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故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3.(2015?眉山)下列暴露在空气中质量明显增加,溶于水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分别是()①氧化钙②硝酸铵③浓盐酸④氯化钠.

A .②③B

①②C

①④D

④②

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质量增加;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

析:降低.

解答:解: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质量增加;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温度变化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015?广东)类推可以实现知识迁移,但不符合事实的类推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正确的是()A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食盐溶于水也吸收大量的热

B

氮肥氯化铵与碱研磨可放出氨气,氮肥尿素与碱研磨也能放出氨气

C

盐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能制取CO2,则稀硫酸也能与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CO2 D

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CO与空气混合点燃也可能爆炸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铵态氮肥的检验;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A、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B、根据铵盐与碱研磨可放出氨气解答;

C、根据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使硫酸隔离,反应终止解答;

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解答.

解答:解: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故错误;

B、铵盐与碱研磨可放出氨气,氮肥尿素没有铵根离子,不能与碱研磨放出氨气,

故错误;

C、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使硫酸隔离,反应终止;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错误;

D、氢气、一氧化碳都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故正确.

答案: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温度变化情况、铵盐的性质、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15?潍坊)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

A 洗涤剂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B 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C 施肥时,氯化铵不能与草木灰(显

碱性)混合使用

氯化铵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D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增大

A .A B

B C

C D

D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分析:A、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解答;

B、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解答;

C、根据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显碱性)混合会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进行解答;

D、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进行解答.

解答:解:A、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所以可用洗涤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故A正确;

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故B正确;

C、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显碱性)混合会放出氨气,降低肥效,所以施肥时,氯化铵不能与草木灰(显碱性)混合使用,故C正确;

D、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所以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铵盐不能与熟石灰同时使用;学会举一反三,将化学用到生产生活中.

6.(2015?聊城)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C.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D.用盐酸清洗水壶的水垢

点: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乳化作用的定义考虑:洗洁精或洗衣粉等物质使使拥有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属于乳化作用.

解答:解: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属于乳化作用,故A错误;

B、用水冲洗水果渣,使水果渣与水形成溶液或浊液而被冲洗掉,不属于乳化作用,故B错误;

C、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属于乳化作用,故C正确;

D、铁锈不溶于水,但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属于乳化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洗涤油污的原理有三种,一是利用乳化作用,二是利用溶解原理,三是利用物质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理解洗涤油污时利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7.(2015?莆田)下列事实和解释相符合的是()

A

洗涤剂清除油污﹣洗涤剂能溶解油污

B

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C

铝制成铝箔﹣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

金刚石用来裁玻璃﹣金刚石熔点高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刚石的硬度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洗涤剂清除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可用作干燥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铝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金刚石用来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2015?大连)利用下列物质清洗油污时.发生乳化现象的是()

A .汽油B

洗涤剂C

纯碱溶液D

烧碱溶液

考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点: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乳化现象的定义来区别各个选项,汽油、氢氧化钠溶液清洗油污属于溶解过程,油污不溶于水,但是加入洗涤剂的水清洗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解答:解:A、汽油清洗油污属于溶解过程,故A错误;

B、加入洗涤剂的水清洗油污时,可以使油污以细小的液滴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做乳化作用,故B正确;

C、碳酸钠溶液清洗油污属于溶解过程,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清洗油污属于溶解过程,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乳化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正确区分溶解和乳化是学习溶液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此题不难,但是易错

9.(2015?邵阳)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利用乳化原理的是()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B.用刷子刷去杯子上的污垢C.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D.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点: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乳化作用的定义分析:洗洁精、洗衣粉等这样的能使乳浊液变成稳定的混合物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解答:解:A、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乳化作用,故选项正确.

B、用刷子刷去杯子上的污垢,是利用了刷子能将污垢摩擦下来,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C、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D、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故选:A.

点评:常见的洗涤原理有三种,一是利用乳化作用,二是利用溶解原理,三是利用物质与油污等发生化学反应,理解洗涤过程中利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0.(2015?成都)将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

60℃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B

20 摄氏度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D

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

点: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利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知识结合过程解决此题.60℃时的一杯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少量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时的溶液是否饱和获得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

解答:解:A、60℃时的一杯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

B、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

C、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C正确;

D、根据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特点,要得到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选A

点此题是物质饱和溶液降温的问题,是对这一过程中各种成分变化的分析,抓住其

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1.(2015?贵阳)下表是不同温度时NaCl、KNO3的溶解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KNO

3

13.3 31.6 63.9 110 169

A

将60℃时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会减少

B .将80℃时NaCl、KNO3两种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KNO3>NaCl

C

40℃时,将5g NaCl、5g KNO3分别加入1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D .用上表数据绘制成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0~20℃

点: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专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6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有晶体析出,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B、不知道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

C、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D、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40℃温度范围内相交

解答:解:A、将6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不知道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40℃时,NaCl、K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6g和63.9g;将5g NaCl、5g KNO3分别加入10g水中,NaCl不能全部溶解,5gKNO3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

分数不相等,正确;

D、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4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相关知识,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进行分析,结合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解决.

12.(2015?陕西)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象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点: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A、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故A正确;

B、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应该从零开始,故B正确;

C、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

D、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趋势、结晶后溶液组成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015?营口)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洗洁精可清洗餐具上的油污B.汽油可洗掉衣服上的油渍

C.白醋可除去白衬衫上的铁锈D.纯碱可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点: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汽油可溶解油渍,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可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故选项说法正确.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白醋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能与纯碱反应,不能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常见的洗涤原理有三种,一是利用乳化作用,二是利用溶解原理,三是利用物质与油污等发生化学反应,理解洗涤过程中利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

1.(2015?安顺)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1)用洗洁精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作用.

(2)大枣含有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等营养素,其中起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预防疾病作用的

是.

(3)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预防患佝偻病,可以多吃奶制品、虾皮等食物,补充人体需要的

元素.

(4)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的方法是.

(5)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

(6)据2015年3月20日《黔中早报》报道,安顺市西秀区虹山湖公园管理处正式挂牌成立,推进了虹山湖打造4A级景区的步伐.为将虹山湖公园打造成为安顺美丽的“会客厅”,在防治虹山湖水体污染方面,可采取的措施有(写出一条即可).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根据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解答;灭火的原理,据此解答.

解答:解:(1)用洗洁精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乳化作用.

(2)大枣含有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等营养素,其中起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预防疾病作用的是维生素.

(3)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预防患佝偻病,可以多吃奶制品、虾皮等食物,补充人体需要的钙元素.

(4)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的方法是煮沸.

(5)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隔绝空气.(6)在防治虹山湖水体污染方面,可采取的措施有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故答案为:(1)乳化(2)维生素(3)钙(4)煮沸(5)隔绝空气(6)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2015?黔东南州)含有铵根离子的物质称为农业生产中的铵态氮肥,如表是氮肥氧化铵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

(g/100

g水)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0 60.2

(1)从表中可知:在7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铵

(2)烧杯A是70℃时,含有100g水的氯化铵不饱和溶液,经过如图的变化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则到C烧杯时,溶液的质量为g

(3)如图所示,是对氯化铵性质的探究实验:

①图1说明氯化铵溶液水会热量

②图2是观察到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色

③农业生产中(填“能”或“不能”)将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

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盐的化学性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来分析;(2)根据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来分析;(3)根据图示现象以及铵态氮肥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解:(1)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60.2g,也就是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60.2g氯化铵,那么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30.1g氯化铵;故填:30.1;(2)由图可知,降温至20℃后,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达到了该温度下的饱

和溶液,即: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铵37.2g,此刻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7.2g;故填:137.2;

(3)①由图象可知,水中加入氯化铵后,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说明氯化铵溶于水温度降低,吸收热量;故填:吸收;

②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是一种碱,能使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色,故填:蓝;

③因为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会释放出氨气,造成氮肥的肥效降低,故填:不能.

点评:掌握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铵态氮肥的性质等是解题的关键.

3.(2015?陕西)如图是对20

℃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请回答:

(1)蒸发前原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填字母)的.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无法判断.

点: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题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根据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1)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共析出11g;

(2)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不能判断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故选:C.

故答案为:(1)不饱和,11;(2)C.

点评:本题是对物质溶解度、溶液的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的考查,解决的重点是能理解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并能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4.(2015?郴州)用下列常见物质来完成以下各题:(填序号)①干冰②葡萄糖③石墨④硝酸铵固体⑤水银

(1)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2)可做干电池电极的是;

(3)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4)温度计中含有的物质是;

(5)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的是.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二氧化碳的用途;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应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1)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降低,故填:④;(2)石墨具有导电性,可做干电池的电极;故填:③;(3)干冰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①;

(4)温度计中的填充物有的是金属汞,故填:⑤;(5)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故填: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物质的用途,要求同学们平时要加强对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记忆,即可顺利解答.

5.(2005?徐州)小强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图所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观察到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1)下面是小强对这种现象解释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把其余的解释内容续写完整:浓硫酸具有吸水

性,

(2)若实验前后温度不变,则实验后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题:

阅读理解类简答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性质再结合饱和溶液的特点分析即可.(2)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分析.

解答:解:(1)因为浓硫酸有吸水性,它要吸收饱和硝酸钾溶液挥发出来的水,从而使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量减少,所以观察到有晶体析出,

故答案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硝酸钾溶液中挥发出的水分,使饱和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溶质析出.

(2)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也不变,即实验前后的两种溶液是同温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故答案为:等于

评:

同一温度下,相同溶质的不同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粤教版

7.4结晶现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知道因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降变化的程度不同, 分别采用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两类不同的方法。 3?初步学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实验。 【重点】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难点】过滤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自主探究】 1?旧知回顾: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 2 ?自学导航:阅读教材210页勾画晶体、结晶的概念。阅读教材213页勾画过滤操作的要点,并识 记。 3.应知应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晶体通常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叫结晶。 结晶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对于不溶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一般用______ 法进行分离,实验时的操作要点:“一______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探究一:晶体与结晶 1.固体就是晶体,对吗?(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填写教材210页的空白 2.从硫酸铜溶液中如何得到硫酸铜晶体? 探究二:结晶法的应用 1.在实际生产中,利用结晶法,可从含杂质的混合物中_______ 或_________ 我们需要的物质,如和__________ 。(阅读教材完成以上问题,并尝试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2.观察实验,填写教材211页-212页的空白;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以下各题: 问题1: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_____ 二、________ 三、_________ 。

【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

7.4结晶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 ①取出10mL后 ②加热至80℃ 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 ⑤恒温下蒸发水 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 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为32g,40℃为64g。现有100g水与32g KNO3 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是,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 ℃,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7.4结晶现象 [展示目标] 1、认识晶体及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210-211页内容。思考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观察活动]【实验7-9】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 实验现象: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硫酸钠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无色的硫酸钠晶体。 [板书]二.晶体的形成: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有两种方法: 1.保持溶剂的量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蒸发溶剂,使溶剂的量减少;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 [自学指导2]阅读课本211页内容。思考怎样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实验活动]认真观察【实验7-10】,完成课本212页填空。 [板书]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 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操作指引]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让滤液沿玻璃棒缓缓地流入漏斗);玻璃棒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边(避免将滤纸戳穿);漏斗里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液体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使固体混入滤液)。 [小结板书] 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二.晶体的形成: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有两种方法: 1.保持溶剂的量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蒸发溶剂,使溶剂的量减少; 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梳理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 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 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 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80g 。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 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 结晶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80℃时为)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 过滤 结晶 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结晶现象教学设计

7.4 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体验粗盐提纯的过程与方法。 4.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教学难点 过滤法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 是否饱和? ①取出10mL后②加热至80℃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 固体 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为32g,40℃为64g。现有100g 水与32g KNO3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是,需加入多少 克KNO3

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 家猜想一 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P.210 图7-14 美丽奇特的晶体 [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二.晶体的形成 [观察活动]【实验7-9】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 蔗汁中提 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设问]【实验7-9】中可制的晶体,那么结晶法有什么应用呢?[板书]三.结晶法的应用 [探究活动]【实验7-10】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1、学生分组讨论: ①通过观察,比较精盐与粗盐的外观和精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 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九年级化学 教案 过滤和结晶

九年级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新版)粤教版

过滤和结晶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__、__、__,使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将浑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__。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实验步骤有①加热蒸发,②过滤,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__。 附2:课堂练习二 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先达到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__的方法得到固体。 5.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一般就采用____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溶液。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溶解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药匙量筒天平砝码蒸发皿酒精灯 2.碳酸钙 2 1 4.饱和晶体 蒸发溶剂 5.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 6.饱和 附4:随堂检测

1.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2.采用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 4.能用结晶方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 A.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B.食盐和硝酸钾 C.氯化钠和氯化钾 D.铜粉和铁粉

九年级化学:“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知识综合练习题(无答案)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知识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海底蕴藏的“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 B. 海水经过系列转化得到氯化镁,然后电解氯化镁溶液提取金属镁 C. “热法”淡化海水常用的有低温多效蒸馏法和多级闪急蒸馏法 D. 结晶通常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海水“晒盐”属于蒸发结晶 2.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A. 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B.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 溶剂质量减少 D.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3.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 利用日晒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出来 B. 利用日晒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 C. 利用日晒的作用,使海水分解出氯化钠 D. 利用日晒和风力,使海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氯化钠 4.把食盐从溶液中析出,适宜的方法是()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蒸发溶剂 D. 增大压强 5.在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06 g无水碳酸钠,搅拌静置后,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是() A. 等于1.06 g B. 等于2.86 g C. 大于2.86 g D. 大于1.06 g,小于2.86 g 6.据文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 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 风吹日晒使溶液有饱和变为不饱和 C. 风吹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D. 风吹日晒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7.在一定条件下,一容器内含有三种微观粒子,一种是阳离子,一种是阴离子,还有一种是分子,且三种微观粒子处于自由移动的状态.当改变条件后,容器内的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便处于不能自由运动的状态,这个过程属于() A. 结晶 B. 蒸馏 C. 溶解 D. 过滤 8.含有碳酸钠的湖泊在冬季结冰时,湖底常有碳酸钠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 A. 碳酸钠难溶于水 B.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D. 温度变化对碳酸钠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9.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 日晒风吹使海水中氯化钠蒸发 B. 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 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 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10.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84过滤和结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安排】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安排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结晶现象教案及练习题

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之 教 学 案 例 学校名称:乌丹五中 课程名称: 化学 内容主题:结晶现象 教材版本:科学粤教版 教师姓名:456 教 龄: 26年

《晶体的生长》问题训练-评价单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者:审核人 1、把4℃时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冷却到室温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溶液变为无色溶液 B、有白色沉淀析出 C、有蓝色沉淀析出 D、无变化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从剩余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溶解、蒸发、过滤 B、溶解、过滤、烘干 C、结晶、溶解、过滤 D、溶解、烘干、过滤 3、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溶剂质量减小 D、溶液变成部饱和溶液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硝酸钾饱和溶液可以溶解硝酸钾 D、将析出硝酸钾后晶体后的溶液在冷却,仍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5、适宜使用结晶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碳和硫 B、氯化钠和硝酸钾 C、硝酸钾和碳酸钾 D、铁合铜 6、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 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出来 C、降低温度使氯化钠析出 D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7、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里,让水分蒸发,溶液首先达到 继续蒸发就会有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采用的方法得到固体。 8、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

九年级化学结晶方法原理

结晶 结晶定义: 水的结晶 1、物质从液态(溶液或溶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的过程。 2、晶体,即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而形成的固体。也叫结晶体。 结晶方法: 一般为两种,一种是蒸发结晶,一种是降温结晶。 1、蒸发结晶 (1)原理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可以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 (2)实验过程 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皿放于铁架台的铁圈上,倒入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蒸发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受热不均,液体飞溅。看到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者仅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2、降温结晶 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降温结晶后,溶质的质量变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1)原理 ①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练习:7.4 结晶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7.4 结晶现象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过滤 D.配制溶液 2 . 在某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将会()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3 . 盐场晒盐后得到的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 B.t2℃时,2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100gMgCl2 C.t1℃时,等质量的KCl和MgSO4的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将t1℃时KCl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4 . 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由图可知,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可能相等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 5 . 用硝酸钠固体配制100 g 5%的硝酸钠溶液,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A.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10 mL量筒 B.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100 mL量筒 C.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10 mL量筒 D.托盘天平、烧杯、100 mL量筒 6 . 下列所示图像不能反映相对应实验的是()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新版)粤教版 7.4 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体验较大晶体的制作过程与方法。 4.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对于5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 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 ①取出10 mL后②加热至80 ℃③冷却至10 ℃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 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 ℃为32 g,40 ℃为64 g。现有100 g水与32 g KNO3组成的20 ℃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 ℃时,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P212图7-14美丽奇特的晶体 [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二.晶体的形成 [观察活动]【实验7-10】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 [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蔗汁中提 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设问]【实验7-10】中制得的晶体很小,如何才能值得较大的晶体呢? [板书]三.制造较大的晶体 [探究活动]怎样制造较大的晶体? [讲解]晶体析出后剩下的溶液叫母液,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 氯化钠?(讨论、交流,归纳出“溶解→过滤→蒸发) 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 [板书]四.怎样分离混合物 [探究活动]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混合物 [板书]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 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讲解]用结晶法提纯固体物质 操作指引——过滤操作 [补充]结晶法的应用——两种方法四种情况 两种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蒸发溶剂法 四种情况与两种方法的关系: 1.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得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 KNO3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 将NaCl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蒸发溶剂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的固体(如KNO3中混有NaCl),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 的固体(如NaCl中混有KNO3),采用蒸发溶剂法。 [小结]1.有规则形状的固体称为晶体,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两种固体混合后的分离方法: 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 性杂质。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布置作业]现有两种同一温度下的溶液,一瓶是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一瓶是氯化钾的不饱和

初三化学溶解度、结晶经典习题精编(附答案)(附答案)

初三化学溶解度、结晶经典习题精编(附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则下列说确的是() A、在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固体,能够得到140 g溶液 B、随着溶液温度不断升高,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 C、60℃时210 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能析出78.4 g硝酸钾晶体 D、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不会溶解 2. 下面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氯化钠大 B、t1℃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硝酸钾 C、t2℃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温度高于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3. 已知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B、t1℃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 36.0 g 至 36.3 g 之间 C、t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D、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4. 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围会相交 B、在20℃时,向68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32g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 C、分别将20℃时一定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至40℃,此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氯化钠溶液 D、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可采用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5. 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1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大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B、在20℃时,向34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6g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 C、分别将60℃时的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时,析出的硝酸钾质量可能小于析出的氯化钠的 D、从含有少量硝酸钾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得到较多的氯化钠晶体,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6.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汇总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 1.矿泉水,海水,石灰水,白酒,溶液,合金,稀有气体,乙醇汽油,石油,煤,天然气,18K金,属于混合物。水,蒸馏水,纯净水,水蒸气,冰水,液氧,铁水,干冰,水银,臭氧,CuSO4·5H2O(含结晶水物质)是纯净物。CO2,MnO2,Fe3O4,水H2O,干冰CO2都含有两种元素,且有一种是氧元素,故属于氧化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不一定,请举例说明O2和O3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尿素CO(NH2)2属于盐吗?不是它属于有机物。CH3COOH属于酸;NaHCO3属于盐(酸式盐)。2.有机小分子:甲烷CH4甲醇CH3OH乙醇C2H5OH葡萄糖C6H12O6 , 高分子:淀粉,蛋白质,塑料,聚乙烯3.默写1-20号元素的名称、符号: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硫S 氯Cl 氩Ar 钾K 钙Ca 。 4.分子是保持所有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对吗?不对,要针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才成立 并且不能说保持物理性质。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5.H2,N2,O2,F2,Cl2, Br2,I2,H2O,HCl,CO2由分子构成;NaCl,KCl,CuSO4,KMnO4等由离子构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金属Na,Mg,Al,Fe等,稀有气体He,Ne,Ar,固态非金属C ,Si,S,P(除I2), 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元素符号除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6.在原子 ..中有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周期表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离子是同种元素,但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e);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有些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He 与第二周期的Be、Mg性质不相似!因为He只有一个电子层,已排满.有一些原子没有中子7. 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对吗?不对,因为普通氢原子就没有中子。 8.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C-12原子质量1/12的比值,书写无单位;在数值上=质子数+中子数9.元素处于同一周期(横行)的原因是: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处于同一族(纵行)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第二和第三周期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何变化规律?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第二周期的金属元素有:锂,铍(其中“硼”不是金属元素!) 10.由Na、S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S;H,C,O元素组成的酸:H2CO3、CH3COOH;由C,O元素组成的阴离子符号是:CO32-;由H,O元素组成的阴离子:OH-;由H,N,O元素组成的盐:NH4NO3;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五种元素是O,Si,Al,Fe,Ca ,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是Al2O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第二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FeO,Fe2O3Fe3O4。海洋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元素是O,金属元素是Ca;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Zn,Fe,F,I,Se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汞Hg 铅Pb镉Cd。 12.常见的化合价正价是氢H钾K钠Na银Ag +1价,钙Ca镁Mg钡Ba锌Zn +2价,金属铝是+3价,铁+2 +3 价,铜、汞+1 +2 价。(其中铁+2,铜、汞+1价时,读“亚”。)氯的负价:-1。13.在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不相同,如:NH4NO3中的氮元素化合价分别是:-3,+5. 14.背熟常见的几个原子团:+1价有铵根NH4+;-1价有:氢氧根OH—;硝酸根NO3—; -2价有:碳酸根CO32—,硫酸根SO42—;其它原子团:高锰酸根MnO4—;氯酸根ClO3—;次氯酸根ClO—,亚硝酸根NO2—,锰酸根MnO42— , 亚硫酸根SO32-,磷酸根PO43-,(注:Cl—可叫盐酸根)15.写出离子符号:钠Na+ ,镁Mg2+,铝Al3+,钾K+ ,银Ag+,钡Ba2+,锌Zn2+ ,亚铁Fe2+,铁Fe3+铜Cu2+ 氧O2—,氟F— ,硫S2— ,氯Cl—。K2CO3的阴离子CO32—,该阴离子形成的酸化学式H2CO3。 +3 16.用符号表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Fe2O3,不能说表示铁原子或氧化铁的化合价。17.①3Na+表示3个钠离子②SO42-2-表示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③O2的2表示含2个氧原子 1 / 9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

初三化学教案:过滤和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80℃时为)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 过滤 结晶 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主要操作 制过滤器、过滤 浓缩结晶,降温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