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
第九章--公共政策终结

第四节 中国公共政策终结
一、公共政策中介的未来发展对策
LOGO
适当利益补偿;
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旧政策与新政策并行出台;
折中妥协; 适当运用强制力推行; 加强法制建设,为政策终结提供法律保障; 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
的关系。
谢
谢!
短命的免费政策
公共政策学
第九章 公共政策终结
目
录
政策终结概述
LOGO
1
2 3 4
政策终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政策终结的策略
中国公共政策终结
第一节 政策终结概述
一、政策周期
LOGO
制定 终结
执行 评估
政策制定是核心;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 估是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 政策终结则是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第一节 政策终结概述
第一节 政策终结概述
五、政策终结的障碍
LOGO
1. 组织结构的惯性;
2. 抵制终结的联合影响;
3. 法律上的障碍;
4. 政策终结的代价;
5. 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
6. 理念和信念上的问题。
第二节 政策终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政策终结的必要性
LOGO
1. 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
2. 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短命的免费政策
LOGO
广州市市政府6日晚宣布:从11月8日(周一) 起,全市取消免费乘坐地铁、公交和过江轮渡的 优惠措施,改为发放交通补贴。具体措施如下: 一、8日零时开始,广州市公共交通地铁和公交 (包含轮渡)以及地铁广佛线恢复实施付费乘坐 ;二、广州十区、两个县级市的户籍家庭以及在 广州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家庭每户补贴150 元,集体户口每人补贴50元;三、亚运、亚残运 会期间,亚运注册人员、志愿者、持票观众仍可 免费乘坐公共交通。
【公共政策分析】_政策终结概述

政策终结的障碍:
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n 那些与政策相关的人员都愿意看到政策继续存在下去,却很少有人喜 欢听到计划失败或计划改变。这种心理上的抵触往往在政策面临终结 时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n 对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主要有三种人: ¨ (1)政策受益者; ¨ (2)政策制定者; ¨ (3)政策执行者。
提高政策效率的一种政策行为; ¨ 政策终结不仅代表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
开始。
¨ 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 n (1)政策使命的结束 n (2)失误政策的废止 n (3)稳定的长效政策转化为法律。
12-1-1-2 政策终结的特征
(1)政策终结的强制性 (2)政策终结的连续性 (3)政策终结的多样性
第十二章 政策终结
本章要点: 12-1 政策终结概述 12-2 政策变化与政策创新
12-1 政策终结
n 终结是终止、结束之意。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 所有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到衰亡(终结)的过程。
n 从公共政策过程来分析,公共政策终结发生在公共政策评估 之后,是指由于一种政策在实施中无法发挥其既定的政策功 能,或者由于该政策既定功能的完成而采取的终止多余的、 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过程。
n 现行的政策或组织机构已经投入了巨额成本但没有得到回 报,政策决策者面对投入的沉淀成本,往往处于进退两难 的境地。
12-1-4 政策终结的策略
作为一项困难的政策行为,政策终结要求决策者运用高度 的智慧和技巧,采取灵活的策略,加以妥善处理。
1.重视说理工作,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 2.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3.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 4.有选择地传播试探性信息,减轻公共舆论给政策终结造成的
西方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

( 吉林大学 , 吉林 长春 10 1 ) 30 2
[ 摘
要】
政策终结是 2 纪 7 0世 O年代末西方公共政策研 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公共政 策终结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
阶段 , 对政 策终结的研究不仅有利 于促进 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 更有利于提 高政府的政 策绩 效。本 文简要 回顾 了公共政策终 结研究的缘起 、 内涵、 影响 因素 、 促成策略 以及发展方向等 内容 , 并对前人 的研 究进行 了简单的评述 。 [ 关键词] 公共政 策; 政策终结 ;t ・ a 得 德利翁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5 【09 O2 0 5 4 08 4 3 2 0 ) 1—0 1—o -0 等。人们从情感上 不愿意去 关注这些 让人产生不愉悦 的认 知; 其次 , 政策终结 的案例很少 , 以将其 总结 出一般性的理 难
解释 , 德利翁 ( ee D Lo ) Pt e en 对于政策终 结 长期被 学者 忽视 r
的原冈 , 出丁 自己的i点说 明 jp ” 首先 , 也做 (3 : p 大部分
wl , e )他在《 1 决策过程》 书中将政策终结 定义为“ 一 关于取 消
政策方案 , 以及研究有关相信某种政策必须继续而采取某种 行动 或 闪 政 策 终 结 而 丧 失 价 值 的 人 们 之 主 张 的 活
20 0 9年第 l 2期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nlo ann miita o olg o ra fLio igAd nsrt n C l e i e
No 1 2 0 . 2, 0 9
(第 1 1卷第 l 2期 )
( o.1 N .2 V 11. o1 )
西 方公 共 政策 终 结理 论 研 究综 述
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政策更新、政策发展、政策进步的新起点。
政策终结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政策终结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政策绩效。
本文简要回顾了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的缘起、内涵、类型、方式、影响因素、促成策略以及发展方向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公共政策终结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终结,理论研究行政有着古老的历史,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行政所赖以治理社会的工具主要是行政行为。
即使是公共行政出现之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也还主要是借助于行政行为去开展社会治理,公共行政与传统行政的区别在于,找到了行政行为一致性的制度模式,确立了行政行为的(官僚制)组织基础。
到了公共行政的成熟阶段,公共政策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与传统社会中主要通过行政行为进行社会治理相比,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降低社会成本、调节社会运行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但是,如果一项政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又继续被保留下来了,就可能会发挥极其消极的作用。
因此,及时、有效地终结一项或一系列错误的或没有价值的公共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更新与发展、推进公共政策的周期性循环、缓解和解决公共政策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优化和调整公共政策系统的目标。
这就引发了学界对政策终结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自政策科学在美国诞生以来,公共政策过程理论都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
1956年,拉斯韦尔在《决策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个阶段,即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
此种观点奠定了政策过程阶段论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一时间,对于政策过程各个阶段的研究成为政策学界的主要课题。
然而,相对于其他几个阶段的研究来说,政策终结的研究一直显得非常滞后。
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有了明显的改善。
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关 于 公 共 政 策 分 析 的 理 论
( 1 ) 国外相 关 理 论 拉断书尔作为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提出了 “ 功能过程理论 J I ’ ,这
中的价值分析 ,把握价值分析的客观性与科 学性 ,从 而能够很好地 促进 政策 目标确立的科学化。 追求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合理性是政府锟 I 定公 共政策的重要 目标之 在许多政策制定的实践中发现 ,坚持科 学与价值 相结合 的原 则 ,把 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作为政策 目标 ,是一切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 出发点 和落脚点 。公共政策被称为 “ 公共 ” 的原 因来 源于 公共 政策 目标 的公 共性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 中很多没有考虑到民众的利益 ,就违背 了政策 的 目标 ,达 不 到 预 期 的 效 果 。 四 、关 于 公 共 政 策 分 析 的 执 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偏差 ,提高公共政策执行 的效率是 公共政策执行学者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引起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的主要 原 因源于政策执行 的主体 。高建华在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 主体因
随着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理论的 日益现代化 , 公 共政策分析成 为一 个热门研究领域 ,在实际的操作 过程中 ,人们不 只是把 公共政策分 析限 制于方案的选择过程 ,它还与公共政策制定 、执行等有紧密 的联系 ,公 共政策分析不仅为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相关依据 ,而且 这~概念本身 包含 了 “ 理论基础—分析方 法一政策 目标一效 果评估 ” 这 样一个 过程 。通 过对这个过程 的分 析,人们 可 以很好 地对 公共 政策 作 出全面 评价 和判 断。通过 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文献 ,目前关于公共政策分析 的文献 近 1 O 篇 ,其 中代表性期刊论文 6篇 、学术论 文 2篇 、著 作 2篇 。总体 而言 , 上述文献是从 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公共政策析 的理论作 了思考 ,他对戴 维 ・ 伊斯 顿的理论进行修正 ,认为 “ 公共政策 的本质 不是对全社 会 的价 值分配 ,
东财《公共政策分析》论文题目答案论述政策终结的策略如何完善我国政策评估工作

东财《公共政策分析》论文题目答案论述政策终结的策略如何完善我国政策评估工作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终结,政府可以采用强制力与折衷妥协两种策略。
一方面,政府可以采用强制手段,通过法律规定或者行政命令等方式来强制执行政策终结。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迅速有效地解决政策终结问题,但也有可能引起社会不满和抵触情绪。
因此,政府还需要采用折衷妥协的策略,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来寻求各方面的共识,避免政策终结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减少社会不满和抵触情绪,但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商和谈判。
总之,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多种策略来应对。
政府应该注重交流与沟通,消除人们的心理抵触情绪,同时也需要采用强制力与折衷妥协两种策略,来顺利实现政策终结。
除了建立政策评估组织体系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政策评估制度体系。
政策评估制度体系是政策评估的基础和保障,包括政策评估法律法规、政策评估标准、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政策评估方法和技术等方面。
政策评估法律法规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是政策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保障。
政策评估标准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是衡量政策效果和评估政策质量的重要依据。
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是政策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政策评估方法和技术是政策评估的核心,是评估工作的关键。
三)加强政策评估信息公开政策评估信息公开是政策评估的重要环节,是政策评估工作的必要条件。
政策评估信息公开不仅能够促进政策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能够有效提高政策评估的质量和效果。
政策评估信息公开应包括政策评估的目的、范围、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政策评估信息公开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政策评估报告、政策评估公告、政策评估会议和政策评估网站等形式。
政策评估信息公开应当注重公众参与和意见反馈,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政策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四)加强政策评估的实践研究政策评估的实践研究是政策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策评估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第八章公共政策终结

第八章政策终结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政策变动、调整与终结的含义,认识政策调整和政策终结的作用,掌握政策调整与政策终结的原因、具体对象和形式,了解政策调整的程序、政策终结的障碍,并熟悉政策终结的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政策变动的原因、政策调整与政策终结的含义、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政策调整的原因和作用、政策终结的原因、作用与障碍、政策终结的策略难点结合实际分析政策变动的模式第一节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方式一、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方式(一)含义、所谓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无效的或引发了重大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二)、对象一般说来,政策终结的对象有四种类型:1、权力与责任政策执行首先表现为权力的履行和责任的承担,而政策的终结则预示着相应权力的丧失和相关责任的放弃。
就政策的执行机构而言,那些与政策有着切身利益关系的人,对自有权力的丧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抵触。
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政策终结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2 、政策功能(服务与管制)所谓政策功能的终结,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政策功能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或管制,政策终结则预示着相应服务的停止或相关管制的撤销。
从撤销管制角度而言,说明政府在给社会松绑,当然会有良性的社会心理反应。
政府丢弃一些“紧箍咒,” 老百姓当然举双手赞成。
但从停止服务角度而言,势必会使目标群体的一些既得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可能遭遇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抵抗。
3 、相关组织毫无疑问,政策执行活动是组织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完成,而政策终结通常会伴随相关组织的缩减或撤销。
有些组织机构是为执行某项政策专门设立的,伴随政策的终结,这类组织机构当然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而另一些组织,由于同时承担多种政策的执行职能,某项政策的终结并不足以导致组织的撤销,往往只是对其规模、经费等方面构成影响。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终结和周期

9.1.4 政策终结的策略
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政策终结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 重视说理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 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 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 ❖ “力场分析”、传播试探性信息与“闪电”策略 ❖ 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
关系
9.2 政策周期
9.2.1 政策周期的内涵 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
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 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 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 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应包括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 几个阶段。政策制定是核心;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估是 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政策监控是政策运行 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始终,通过政策 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从而提高政策绩效, 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终结则意味着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在我国,一项政策的进行,表现为传达期、贯彻期和变通期。这是 中国政策周期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 ❖ 所谓传达期,即“传达动员”阶段。传达动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 而下的有组织的内部传达;另一种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动员 ❖ 所谓贯彻期,即“贯彻实施”阶段。在传达中央精神之后,各地方开始 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 所谓变通期,即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阶段。地方政府从 本地区利益出发,以地方利益为标准,想出各种变通方法,对付中央, 阻碍政策的顺利推行。
9.2 政策周期
9.2.2 研究政策周期的意义
理论意义: 政策周期研究可以丰富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内容,
完善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政策更新、政策发展、政策进步的新起点。
政策终结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政策终结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政策绩效。
本文简要回顾了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的缘起、内涵、类型、方式、影响因素、促成策略以及发展方向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公共政策终结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终结,理论研究行政有着古老的历史,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行政所赖以治理社会的工具主要是行政行为。
即使是公共行政出现之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也还主要是借助于行政行为去开展社会治理,公共行政与传统行政的区别在于,找到了行政行为一致性的制度模式,确立了行政行为的(官僚制)组织基础。
到了公共行政的成熟阶段,公共政策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与传统社会中主要通过行政行为进行社会治理相比,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降低社会成本、调节社会运行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但是,如果一项政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又继续被保留下来了,就可能会发挥极其消极的作用。
因此,及时、有效地终结一项或一系列错误的或没有价值的公共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更新与发展、推进公共政策的周期性循环、缓解和解决公共政策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优化和调整公共政策系统的目标。
这就引发了学界对政策终结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自政策科学在美国诞生以来,公共政策过程理论都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
1956年,拉斯韦尔在《决策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个阶段,即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
此种观点奠定了政策过程阶段论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一时间,对于政策过程各个阶段的研究成为政策学界的主要课题。
然而,相对于其他几个阶段的研究来说,政策终结的研究一直显得非常滞后。
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有了明显的改善。
70年代末,由于理论完善和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政策终结研究开始被很多专业人士和学者关注。
许多研究公共政策的学者对政策终结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使得政策终结成为政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政策终结研究的兴起,不仅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促进政策优化,而且有利于从政策发展历程的逻辑上进一步完善作为政策过程基础性范式的政策过程阶段论。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背景与兴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终结的研究在政策科学的发源地美国都是很少的。
随着美国1994年国会大选使民主党凭借一篇关于精简政府的竞选纲领获得了两院的控制权以及其后美国再造政府运动的推展,需要终结的机构和过时的政策法规的增多,美国的研究者和政府官员都认识到了终结在美国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政策终结的研究在美国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丹尼尔斯(Mark R. Daniels)在《公共项目的终结》一书中,对美国政策终结的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我们不妨作简要的介绍。
1976年,《政策科学》杂志出版了关于政策终结的一期特刊。
作为这一特刊的编辑,巴达克(Eugene Bardach)在导言守首次力图对政策终结为什么出现、如何出现以及会遇到何种障碍等问题做出概括。
他的“作为一种政治过程的政策终结”一文是这期特刊的主要文章。
该文对“终结的形式,由谁支持终结,为什么终结很少被接受,怎样减轻终结的困难”等问题作了分析,他将终结看作政策采纳的一种特殊场合——采纳政策A,就意味着终结政策B。
在这期杂志中,有本恩(Robert Behn)的一篇关于“马赛诸塞公共培训学校的终结”的文章,通过对这一成功政策终结案例的研究,他提出了关于政策和组织终结的12点建议。
对政策终结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人物还有考夫曼(Herbert Kaufman)和德龙(P. Deleon)等人。
考夫曼在他的《政府组织是不朽的吗?》和《时间、机遇和组织》两本著作中,考察了组织的活动,通过对大量政府机构的数据分析和整理,他发现组织并不像有机体一样经历“年轻、成熟、变老、最后死亡”的生命过程,组织在现实中生成和壮大,但是很少死亡。
而公共组织比私营组织更难以在现实中终结,他认为,这是因为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使组织自身抵抗终结的能力不断增强,而这正是组织难以终结的根本原因。
只有在组织保持活动的能量和其他必要的资源流失以至于组织不再能适应环境时,组织才会死亡。
考夫曼在组织死亡的研究领域里建构起基本的理论框架。
德龙则提出了一个关于政策终结障碍的理论框架(termination obstacles framework),它包括6种障碍:(1)心理上的抵触;(2)机构的持久性;(3)组织和机构对环境的适应性;(4)反终结的联盟;(5)法律程序上的障碍;(6)终结的高成本。
这三位学者的理论成果为政策终结领域的其他学者提供了研究途径或概念框架,被应用到具体的政策终结案例上。
这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缪勒(Keith Mueller)等人应用了考夫曼的组织生命周期模型分析联邦卫生计划案例和地方政府重组的案例,而诺里斯•蒂雷尔(Norris Tirrell)则应用了德龙的政策终结障碍的理论框架分析非营利机构的组织终结——儿童伤残服务机构的解体。
新近的政策终结研究成果则体现在《国际公共行政学杂志》1997年的一期论政策终结的专刊上,这期专刊的名称是“公共政策和组织终结”,收入了5篇论文,它们全部建立在先前论政策终结的文献特别是考夫曼和德龙的著作的基础上。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涵义从字面上看,终结是终止、结束之意。
所有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到衰亡(终结)的过程。
因而终结既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例如,死亡、退休、破产等都是终结的表现。
政策终结是一个专门的政策科学术语。
从政策过程的阶段看,政策终结发生在政策评估之后,是人们采取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提高政策绩效的一种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不仅意味着旧政策的了结,而且标志着新政策的开始。
关于什么是政策终结,国内外学者下了不同的定义。
德利翁认为,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深入评估而加以结束或终止的过程”。
德龙认为,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深入评估而加以结束或终止的过程”。
丹尼尔斯认为,德龙的定义没有考虑到组织自身终结不合适政策的主动性,也不能应用于政府精简、削减预算的终结行为上来。
因此,丹尼尔斯给政策终结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政策终结是对政府项目、政策、组织的终结,也是组织为削减预算对自身的调适和政府服务民营化而产生的削减。
关于终结与政策过程的关系,他指出:政策终结位于政策过程的末端,对一项政策的终结意味着一项新的政策的开始,所以政策终结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布鲁尔定义则将政策终结定义为“公共部门对某一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加以审慎的结束或中止”。
还有西方学者将政策终结简要地界定为“对政府特定的职能、计划或组织的故意的结束或终止”。
在我国,陈振明教授认为,“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环,是理性化政策过程的最后结果,但也被认为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它不仅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也意味着修正或调整。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行为”。
张金马教授认为,“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发现该政策已成为多余、不必要或无法发挥作用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陶学荣教授认为,“政策终结是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的决策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台湾的林水波认为,“政策终结这个概念不仅隐含了一套期望、规则和惯例的终止,政策活动的停止,机关组织的裁撤;而且还包含了新期望的提出,新规则、新惯例的建立,崭新活动的展开,机关组织更新与发展”。
因此,可以一般地将政策终结定义为: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1)强制性。
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
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2)更替性。
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特殊表现;(3)灵活性。
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三、公共政策终结的类型和方式(一)公共政策终结的类型早期的政策终结研究者对终结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巴达克根据终结行为持续的时间将政策终结划分为突然暴发型、逐渐衰退型和混合型等三种类型。
德利翁根据终结目标的不同,将终结分为功能终结、机构终结、政策本身终结以及项目终结。
此后,德利翁在与布鲁尔的合著中又根据政策终结的程度,将政策终结划分为完全终结和部分终结。
在1983年与布鲁尔的合著《政策分析的基础》一书中,他详细阐释了五种部分终结的类型:(1)代替型。
这是用能够满足同样要求的新内容来代替陈旧内容的类型。
一般以革新的结果出现,是重新更换低效的技术和程序的类型;(2)合并型。
这是正像在企业领域中为追求规模经济和有效控制而经常进行的企业合并和企业集中化一样,因整合政策或项目而部分地终结的类型;(3)分离型。
这是把原来的政策划分为几种,从而用重新调整政策受益集团来弱化抵制,以此来达到逐渐终结的形态;(4)渐减型。
这是在美国那样稳定的政治体制下最普遍的类型,是通过缩减预算或项目调整的方式逐渐重新组成政策和制度,从而达到终结的形态;(5)断绝型。
这是用新的政策来代替旧的政策,在其目标和需要也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达到终结的类型。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丹尼尔斯在《公共项目的终结》一书中认为,政策终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政策效力减弱的自然老化;二是与强烈抵制政策终结的力量博弈,使其终结,这一过程需要运用终结的策略,也需要强有力的终结执行者,总之,这一过程困难重重。
一般而言,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如下六种:(1)政策废止。
即直截了当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
政府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不定期地清理、废止了大量不合时宜、过时了的政策。
例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当即宣布废止了830余项与WTO规则不相符合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2)政策替代。
指的是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
在这里,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修正,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旧政策所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充分实现政策的目标。
(3)政策合并。
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