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用
孔子故里研学旅行内容

孔子故里研学旅行内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故乡位于山东省曲阜市。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人,了解和感受孔子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进行一次孔子故里的研学旅行,必将是一次难忘而有意义的经历。
一、参观孔庙和孔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祭祀建筑之一。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石碑、牌匾、神像等。
参观孔庙,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感受到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孔府是孔子的家族宅邸,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在孔府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感受到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触摸到孔子的家庭生活,了解他的家族传统和家教。
二、走访孔子故居孔子故居位于曲阜市内,是孔子的出生地。
这里是孔子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开始传播学问的地方。
走访孔子故居,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出生地、童年生活的环境,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人生哲学。
三、参观孔子墓孔子墓是孔子的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墓葬群中最为重要的之一。
孔子墓位于曲阜市南部的孔庙之后。
参观孔子墓,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崇高地位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陵墓文化和祭祀仪式。
四、参观孔子文化博物馆孔子文化博物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孔子文化专题博物馆,也是一个集教育、研究、展览和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和多媒体展示,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发展历程,了解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五、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除了参观各种文化遗迹和博物馆,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围棋等。
通过亲身参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感受到孔子思想的生动实践。
六、参观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为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而设立的机构,遍布世界各地。
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

新课 程 倡 导平 等 的 师生 关 系 .强调 师 生与 新 课程 共 同成 长 在 《 语 ・ 灵 公 》 里 , 日 : 当 , 让 于 师 。 论 卫 篇 子 “ 不 ”
教 师 不 是 圣 人 . 不 是 万 能 。 在 “ 理 ” 前 , 师 与 学 生 也 真 面 教
而 》 里 , 日 : 自行 束 修 以 上 , 未 尝 无 诲 也 ” 凡 十 五 篇 子 “ 吾 (
岁 以 上 , 没 有 不 收 教 的 。) 孔 子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 来 看 , 我 从
富 有 如 冉 有 、 贡 , 穷 如 颜 渊 , 贵 如 孟 懿 子 , 贱 如 仲 子 贫 显 卑 弓 . 惰 如 宰 子 … … 都 成 了 孔 子 的 弟 子 , 无 贵 贱 亲 疏 之 懒 并
不 能 从 一个 极 端走 向另一 个 极端 : 人 认 为新 课 改 是 “ 有 搞
运 动”是 “ 折 腾 ”有 人 认 为 改 革要 重 视 对传 统 的继 承 , , 瞎 ; 不 能 一 味 追 求 “ 化 ” 不 能 玩 “ 鲜 ” 语 。 近 读 《 语 》 两 , 新 术 论 , 拿孔 子 的“ 言 只语 ” 新 课 程 的 “ 心理 念 ” 对 照 . 片 与 核 相 令 人 惊 喜 的是 , 课 程 改 革绝 非 两 方 的 舶来 品 , 承 继 、 新 它 吸
二 、 展 反 思 性 教 学 , 使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开 促
大 批 “ 才 兼 备 ” 学 生 . 累 了 丰 富 的 教 学 经 验 . 的 德 的 积 他
教 育 思 想 博 大 精 深 其 中 的 精 华 部 分 与 新 课 程 改 革 有 诸
多相 同 之 处 , 值 得 我 们 研 究 、 习 和 借 鉴 。 很 学 关 键 词 :新 课 程
走进孔子

上杭县第四中学 龚金汉
考点目标: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 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 基础。 2、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盛情, 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体会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 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 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 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孔庙,全称至圣庙,亦称阙里孔庙,
位于山东曲阜城中心。 前479年孔子逝 世,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故所居 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岁时奉祀
孔府,全称袭封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孙历代衍圣 公的官衙住宅。孔子后代赐爵始于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孔 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历经宋、金、元、明、清延续880年。孔子 去世后,"因宅立庙",后代子孙附庙而居,故称庙宅。孔府现占地约 73300平方米,有楼、房、厅、堂480余间。整个建筑座北朝南,以南 北为中轴线,三路布局,七进院落。中路前为官署,后为内宅。最后 是花园。东路称东学,西路称西学。
(四)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不 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 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 佾》)这里,孔子主张哀乐中节,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 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但 万变不离其宗,都要以“中”、“正”、 “宜”为准。 中庸思想在实际运用中,注意避免“过” 与“不及”;强调不可则止。
孔子认为“仁”的标准包括“恭、宽、信、敏、 惠”。 恭—恭敬,子曰:“恭则不侮”。 宽—宽和,子曰:“宽则得众”。 信—信用,子曰:“信则人任焉”。 敏—敏锐、敏捷,子曰:“敏则有功”。 惠—恩惠,子曰:“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认为仁者应当运用“忠恕”来行道。 孔子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仁比生命 还重要,主张杀身成仁。
走进孔子的作文

走进孔子的作文走进孔子的作文孔子是个伟人,那么你了解孔子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5篇走进孔子的,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文一:走进孔子我盼望以久的山东旅游终于来到了,我兴奋得那一天晚上都没睡着。
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收拾好了,准备第二天的旅游。
第二天早上到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上了车,大约做了8个多小时的车子,就来到了山东曲阜,来山东曲阜的人都要去看一看远近闻名的孔庙,孔林,孔府。
我们晚上在宾馆住了下来。
这一天我们坐着车子,穿过了十几道桥来到了孔府。
刚刚进入孔府我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四处都是又粗又高的柏树。
这些柏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看见一块石碑上刻着几行字:孔子是中国古代以为对后市影响至为深远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杰出的世界文化巨人。
他所创立的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中国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逝世虽然已经2400多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发挥着作用。
孔庙、孔林、孔府是2400多年来尊孔崇儒的结果,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国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以及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瞻仰。
我们坐着光缆车来到了孔庙。
孔庙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古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
最后的一座古建筑是一个孔子庙,上面写着万世师表,斯文在兹。
我们又来到了孔林: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
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
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的坟墓。
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
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
鲁教版必修一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进孔子》教案

课题走进孔子年级五年级课时安排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孔子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知道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2、初步了解孔子的著作,并掌握一些孔子的名言、警句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汇报资料的能力。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思。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馈第一阶段激发兴趣,确立小组研究主题第1课时确立主题制定活动方案一、激趣导入:出示孔子的图像1、你认识他吗?2、你还知道他说的那些千古名言孔子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
(板书课题)二、问题提出:孔子,姓孔明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鲁国人。
千百年来,历代帝王都尊孔诵经,有的封以官爵、有的尊为先师。
民间更是把孔子作为读书人的祖师。
是什么使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孔子用什么打动了亿万人心?你想认识他吗?讨论一下,提出你想了解的问题?共同归纳整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你喜欢把哪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主题呢?组织开展评价活动方案。
选择一、二个组活动方案为示范,帮助学生分析找课前准备:1、收集孔子的生平简介。
2、思考要了解有关孔子的那些问题。
生:认识,他是孔子。
生:“三人行,必有吾师”、“有朋自远方来不易乐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汇报交流:(我想知道的问题)一起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并组成研究小组。
选出活动组长,进行小组分工。
根据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填写“活动方案”。
各组汇报的活动方案,相出问题。
三、总结:孔子之伟大,并不是后人给他立碑修庙,而是他的思想深入人心,让我们带着问题,共同去探索孔子的奥秘吧!互找出问题,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馈第二阶段调查观察实验查资料阶段一、激趣导入:出示图片——孔庙曾有弟子三千、《论语》万古流传、历代帝王封官加爵、年年祭拜,谁有如此殊荣?让我们继续《走进孔子》。
(板书课题)二、新知探究:1、启发各组小组长介绍:“你们小组针对主题都做了哪些工作”。
作文:走进孔子_1000字

走进孔子_1000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的确是悬挂在古今世界的明灯,照亮了暗暗的时代,像是一颗启明星,在黑暗中带给人们希望。
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写春秋,又为中华民族留下中华圣经《论语》,为中华所做的贡献不可数之。
过去的孔子周游列国,广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用行动影响了一群又一群人,如今的孔子以仁为矛,《论语》为盾,用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便是其中之一,并收获颇多。
我与孔子的偶遇要由邢老师说起。
记得那是初二,运动会结束后,邢老师带我们去文庙祭拜孔子,走进文庙,每次落脚都十分轻盈,脸上露出庄严肃穆的神情,生怕打扰了在这里休息的神灵。
走到孔子圣像面前,仿佛全身流过从未有过的严肃感和压迫感,令人对孔子无比敬仰。
再看那孔子圣像,一袭布衣,却掩盖不住满身金光,垂耳微笑。
如果说记忆是海滩上的散沙,那么我与《论语》的美丽相遇便是最美妙的贝壳了,我读《论语》的琅琅声就是贝壳鸣出的动人心弦的海之声吧。
回到家,已是夜晚七时,顾不上吸尘除垢,径直打开《论语》,迫不及待接受思想教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无法不为这句话而感动。
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知识,并不代表你有素养,只有学会承担,才真正能被人真心相敬。
我的境界又高了一层。
而那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令我怦然心动。
匹夫尚不能被夺志,那么我呢,三军将帅可夺,那么各种职业怎么能一步青云呢?想不到当代的生存精神早已被古人演绎。
孔子是圣人,《论语》是圣书,很荣幸的,人生路上我遇到了孔子,碰见了《论语》,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
课下的时候,每仰望头顶的孔老夫子,都不禁为他的一生而慨叹他以有教无类做宗旨,。
走进孔子PPT资料优秀版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 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 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 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 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 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 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最主要的经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而成。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政治思想: “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人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自读文本 走近孔子 素材(1)(鲁人版必修3)

走进孔子、走近孔子摘要:孔子,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甚至于世界的教育格局。
孔子一生有很多著名的言谈到现在也对人有深刻影响,但是世人并不能理解孔子的思想,在这篇文章的引导下,希望可以使人们走近孔子的世界。
关键词:生平、思想体系、《论语》一、关于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 教育的局面。
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 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
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 最基本的教材。
②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2.目的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 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 礼、仁、义、孝、 忠、信、智(中庸)
⑴“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②地位: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方法:“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 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 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 从不回头的强人。
一、孔子的家世
❖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他的先祖是宋 国的贵族,因宋国内乱而逃到鲁国,世为鲁人。孔 子的祖父叫孔父嘉,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做过鲁 国的下级武官,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过仗。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 主要体式有四种:
❖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论;
❖ (2)问答体,即先指出问者
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 回答;
❖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
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6)“鬼神”思想
❖ 鬼神思想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神秘恐惧心理 的表现,也是人类对人生命运的一种虚幻 寄托。孔子对鬼神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敬而 远之的态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 能可贵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7)务政思想
❖ 《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 思想的具体体现。
追求礼乐的一生
❖ ①立志学习礼乐 ❖ ②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 ③从政失败 ❖ ④周游列国 ❖ ⑤整理典籍(“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 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人们实现人 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 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 “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 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 学者。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 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半部《论语》 治天下”
①对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
名著导读
2020/6/24
名著导读《论语》
1
万
百
世
代
师
馨
表
香
道, 贯 古 今
, 德 配 天 地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 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 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
❖ 《世家》说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葬在防山。母亲 没有告诉他父亲的葬地,后来,他十七岁时,母亲 去世,问了别人才知道父亲的葬地,将父母合葬了。 但是,这种说法的可信性难以肯定。
二、求学生涯
❖ 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他求学范围很广,他学 无常师,好学不厌 。孔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 名求利之学,而是“志于道,据于德”,是求道德 的完善,寻求合理的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他所学 习的内容,既不同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不同 于观察自然的科学道理,而是着眼于伦理道德和政 治社会的实际,即“务实致用”的“政本位”人生 观、文学观、政治观等等,这是儒家哲学的特点, 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 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 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
❖ 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要 言行一致,举止端庄;要眼光远大,依次而 进。“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8)治国安邦之理
❖ 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即“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
❖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 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 学》、《中庸》、《孟子》 合为“四书”。《论语》共 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 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 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 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
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 的宗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 响极大的儒家学派。
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四、离开鲁国
❖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 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 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 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 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所以, 就在公元前517年(34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
②对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的是韩国。
③对越南: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越南 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国 浓厚得多。 ④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 《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 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
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说: “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 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 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 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 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 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 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 出了贡献。”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 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 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 依据。
周 游 列 国
八、晚年情况
❖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曾经与鲁哀公谈论政事, 季康子也曾经专门向他请教过,孔子对他们都是讲 王道仁政,但是,似乎孔子本人并没有在朝廷做官。 倒是他的弟子冉有、子路等在季康子手下做官,辅 佐朝政,不过,弟子的行为一直都是向孔子请教的。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门徒,整理 典籍。尤其是在整理典籍方面,成就最突出。“六 经”至此才成为定本。也许是因为政治社会的理想 未能真正实现,所以,孔子才更加重视以书面的形 式来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 灵的自信。
❖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 越容易迷惑。
❖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 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 解与包容。
❖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 系统,才能把压力变 成生命的张力。
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 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参 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 霸”。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 兵,而是非常实用的。 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于
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 送了八十名美女,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 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了,孔子知 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 率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 四年的生涯。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 是做会计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 羊)。
三、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 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 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 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 的重任。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 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 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君子人格
❖ 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 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 其一,君子必须重视仁德修养。 ❖ 其二,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 其三,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⑵“仁”的思想
❖ ①含义: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 一切美德)
❖ ②地位: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 ③方法: “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恕”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
④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 孔子的晚年生活是不幸的。回到鲁国的第二年, 他唯一的儿子年仅五十岁的孔鲤去世,又过了 两年,最喜爱的弟子之一颜回也死了,这对孔 子打击很大。就在颜回死的那年,齐国国君被 大夫所杀,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请求鲁 哀公出兵讨伐,但是鲁哀公因为有所顾忌而未 答应,孔子在政治上又受到一次挫折。接着, 弟子子路又死于非命。到了鲁哀公十二年四月 十一日,孔子与世长辞,时年七十三岁。
❖ 治国的前提在于严于律己,还应重视才智礼仪 仁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