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石地质学基础

合集下载

矿物学基础资料

矿物学基础资料

二向延展型
指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
发育,矿物形态呈板状、片 状。如重晶石、石膏等呈板 状外形;云母、石墨呈片状 外形。 云母
三向近等型
指晶体沿三维空间的三个
方向发育程度大致相等,矿物
形态呈粒状或立方体状如橄榄 石、黄铁矿、盐岩等。
黄铁矿
(2)矿物的形态特征
矿物集合体及其形态 自然界中的矿物晶体主要以集合体形式出现, 呈单个结晶多面体或规则连生体产出的则很少。 矿物集合体是指同种矿物的许多单体聚集在一起 的集合体形矿物整体。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特征,是 鉴别不同矿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钙铝榴石
固态矿物根据其内部结构可分为结晶质 矿物与非晶质矿物。 矿物内部质点不作有规律的排列、不具 有结晶格子特征,而且几何外形不固定的 称为非晶质体。如欧泊、琥珀等。
欧泊
琥珀
矿物内部质点(包括原子、离子、分子等)呈有 规律的排列、具一定的结晶格子特征和一定的几何 外形的称为晶体。如食盐(NaCl)晶体内部的Na+离子和
土状聚合体:
组成矿物集合体的矿物呈粉末状,矿物
单体难以用肉眼分辨,质地松软,如一些 粘土矿物集合体。 埃洛石
(3)矿物的物理性质 ①矿物的光学性质
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自然光 的反射、折射和吸收等所表现出来的各 种性质。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 和透明度。
光源
能反射或者折 射光的物体
神经系统
粒状集合体:矿物单体肉眼可见,单体呈粒状体, 具 不规则聚合,如橄榄石、黄铁矿等集合体:
矿物单体肉眼可见, 重晶石集合体 单体呈板状,具不 规则聚合,如重晶 石、黑钨矿等集合 体。
片状集合体:
矿物单体肉眼可见,单体呈片状,具不规则聚合,如云母集合体。

宝玉石鉴定

宝玉石鉴定

现以标准圆钻型为例,了解刻面造型的基本要素。
冠部 腰部
亭部
宝石的特殊光学效应
1.猫眼效应:当宝石中含有平行排列的丝状包体时,丝 状包体会将入射光反射到宝石的表面。如果宝石表面 为弧形,丝状包体的反射光将在某一区域集中,从而 造成弧形宝石表面存在两头窄、中间宽的亮带,因形 似猫眼,故称之为猫眼效应。宝石界仅将具有猫眼效 应的金绿宝石称其为猫眼。而其它具有猫眼效应的宝 石,在猫眼前须加其名称,如红宝石猫眼等。 2.星光效应:当宝石中含有数组平行排列的丝状包体时, 则形成象星光似的光带,故称其为星光宝石。通常有 四射星光、六射星光等。
如赤色的翡鸟和绿色的翠鸟而得名。高档的翡翠为祖
母绿色,半透明,质地细腻,无杂质、裂痕等。
主要宝玉石简介-玉石类
2、软玉 软玉是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含有少量透辉石、 绿泥石、蛇纹石、方解石等矿物的集合体。因矿物的 组成不同,软玉分为以下几类: 1)白玉 白色,透闪石含量95%,另含阳起石2.2%, 绿帘石2%。白玉是软玉中的上品,油脂—蜡状光泽。 其中,当光泽滋润、质地细腻、宛如羊脂者称其为羊 脂玉,光泽较差者则称其为白玉。 2)碧玉 菠菜绿色,含较多的绿帘石。
主要宝玉石简介
3、金绿猫眼宝石 金绿猫眼属尖晶石簇矿物(BeAl2O4) ,铝酸盐类, 斜方晶系金绿宝石中名贵的为金绿猫眼和变石(亚历 山大石)。
金绿猫眼以棕黄色(蜜黄色)、淡黄色为最佳颜
色。猫眼清晰灵活为其上品。
主要宝玉石简介
4、祖母绿 祖母绿属绿柱石簇类矿物,因绿柱石中所含的致 色离子不同,可形成几种重要的宝石。如含铬离子时, 颜色为翠绿色称之为
祖母绿;含铁的天蓝色绿柱石称之为海蓝宝石;含
铯的玫瑰红绿柱石称之为铯绿柱石等。

宝玉石地质学基础之矿物

宝玉石地质学基础之矿物

第三节 矿物
二、矿物的形态
矿物的形态即矿物单体或集合体的外貌特征。是鉴别矿物和判断成因的生 要依据。 (一)矿物的单体形态
矿物的单体形态是指矿物单个晶体的形态。固态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从宏观上看,自然凝结的、不受外界干扰而形成的晶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呈对称 性的形状。
第三节 矿物
二、矿物的形态
中级 晶族
六方 晶系
高次对 称轴只 有一个
三方 晶系
有一个L6或Li6 有唯一的高次轴L3
a = b≠c α=β=90°, γ=120°
a=b=c
α=β=γ≠90°
高级 晶族
四方 晶系
高次对 称多于 一个
等轴 晶系
有一个L4或Li4
a=b≠c α=β=γ=90° a=b=c α=β=γ=90°
第三节 矿物 二、矿物的形态
单形符号简称形号,是指在单形中选择一个代表面,把该晶面的晶面指数用{ }括 起来,用以表征组成该单形的一组晶面的结晶学取向的符号。 晶面指数是晶体的常数之一,是晶面在3个结晶轴上的截距系数的倒数比,当化为最 简单的整数比后,所得出的3个整数。称为该晶面的米勒指数。六方和三方晶系晶体 当选取4个结晶轴时,一个晶面便有4个截距系数,由它们的倒数比所得出的4个整数 则称为晶面的米勒-布拉维指数。以上两种指数一般通称为晶面指数。
第三节 矿 物
一、矿物的概念
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按 质量统计)是氧,它占总质量 的48.6%;其次是硅,占 26.3%;以下是铝、铁、钙、 钠、钾、镁。上述8种元素占 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余 元素共占1.96%。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要首推铝了。铝占地壳元素总量的7.73%,比铁的含量多一倍, 大约占地壳中金属元素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常见矿物中最多的一类即硅酸盐矿 物,即由金属阳离子与硅酸根化合而成的含氧酸盐矿物。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构 成地壳、上地幔的主要矿物,估计占整个地壳的90%以上。

地质学-宝玉石简介及图片鉴赏

地质学-宝玉石简介及图片鉴赏

宝玉石简介
二)琥珀
琥珀是碳氢化合物,它是由地质历史时期的松柏科植物的树 脂,因地质作用埋在地下, 树脂经石化而成。颜色多为黄色、橙 黄色或暗红色等。琥珀中常含有昆虫,并因昆虫的大小、清晰程 度而论价。
琥珀与昆虫
主要宝玉石图片鉴赏
一 、钻石
标准的圆钻型钻石戒面
中国最大的钻石“常林钻石”
各种颜色的钻石戒面
钻石
宝玉石简介
二、红宝石、蓝宝石
红、蓝宝石属宝石级刚玉矿物,当刚玉晶体中含有铬离子时, 呈红色,蓝色含有钛,绿色含有铁,黄色含有镍等。 在宝石界,除将红色宝石级刚玉称之为红宝石外,其它各种颜 色的宝石级刚玉均称之为蓝宝石。
红宝石、蓝宝石原石
红宝石以缅甸的鸽血红宝石为上品,蓝宝石则以印度的矢车菊 蓝宝石为最佳。因自然界产出的红宝石、蓝宝石颗粒较小,通常将 大于5克拉的优质宝石,再根据具体质量单独议价。 世界著名的红宝石为“爱得华兹红宝石”,重167克拉,现存 于英国自然博物馆。现存于美国自然博物馆的“印度之星”星光蓝 宝石,重563克拉,为世上最大的一颗优质星光蓝宝石。 印度之星
世界上重量超过620克拉(合124克)的特大宝石级金刚石共发现
10粒,其中最大的钻石出自南非的普雷米尔岩管,名为卡利南 (Cullinan),重3106克拉(合621.35克)。中国常林钻石,重 158.786克拉,1977年发现于山东临沭县,列为世界名钻。 钻石的分级十分严格,通常从四个方面衡量:净度、色级、切工 与重量。钻石经过精确的设计与细致的抛光就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2.碧玉
菠菜绿色,含较多的绿帘石。
羊脂玉配与碧玉豆荚
宝玉石简介
三)欧泊
火焰欧泊
为含水的二氧化硅非晶质矿物组成(SiO2.n H2O)。因欧泊中的 水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会消失,故欧泊易干裂,而不能长久保存。

宝玉石的基本成矿地质条件

宝玉石的基本成矿地质条件

宝玉石的基本成矿地质条件宝玉石的基本成矿地质条件!宝玉石是一种特殊的矿物(宝石)或岩石(玉石),它们的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所以在地壳范围内所产甚少。

正因如此,宝玉石才显得珍贵。

宝石和玉石的岩浆矿床宝石和玉石的岩浆矿床,就是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矿物、岩石,或是岩浆捕获的矿物(如金刚石),达到玉石的要求并富集形成的矿床;宝石矿物一般是赋存于岩浆岩岩体中,而有的岩浆岩岩体的某部分就是玉石矿体。

通常指出,花岗质岩石,部分就是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多数就是由花岗岩化后和浅熔促进作用所构成;基性、逊于基性岩体就是地幢产生的岩浆经过分异和混染促进作用构成的。

一、金伯利岩中的宝石矿床金伯利岩就是弱碱性逊于基性岩,与暗色岩密切共生,暗色岩为基性居多的熔岩、火山凝灰岩、次火山岩。

原生金刚石多产于金伯利岩中。

金刚石呈微小晶粒或斑晶分布于金伯利岩及其深源包体中,是钻石的主要来源。

主要产于南非、博茨瓦纳、扎伊尔、俄罗斯等国家。

金伯利岩钻石矿坑2.镁铝榴石镁铝榴石在金伯利岩中与金刚石并存,呈圆形斑晶发生,或产自金伯利岩的深源包体中。

二、煌斑岩中的宝石矿床金刚石呈圆形斑晶产自岩筒、岩墙、岩脉状钾镁煌斑岩中。

主要产自澳大利亚。

蓝宝石呈斑晶产于煌斑岩(方沸碱煌岩)中,见于美国。

三、玄武岩中的宝石矿床1.蓝宝石、红宝石、石榴石、锆石这些宝石,常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呈圆形斑晶生产量。

全世界的蓝宝石主要源于这种玄武岩。

玄武岩中的石榴石,多呈圆形亮紫红色。

产于玄武岩内的深源包体一一橄榄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是橄榄石宝石的重要来源。

产于中国、挪威等国家。

四、基性岩中的宝石矿床拉长石、变彩拉长石等产于斜长岩、辉长岩一一斜长岩、辉长苏长岩、苏长岩中,是装饰用拉长石的重要来源。

五、酸性火山爆发岩中的宝石和玉石矿床月光石产于流纹岩中,无色透长石是月光石的主要来源。

火山玻璃,是酸性火山岩,有些黑曜岩已经用作玉石。

碧石状的石英斑岩及霏细斑岩等细腻的岩石,被许多加工厂用作玉雕原料。

适合珠宝专业的地质学基础

适合珠宝专业的地质学基础

适合珠宝专业的地质学基础
适合珠宝专业的地质学基础
一、矿物学:
1、矿物的分类、结构和化学成分:矿物的类型、分类标准,以及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

2、矿物变质:矿物结构的变质及对应的物理特征,以及变质现场的地质环境特征。

3、矿物的形成机理:矿物组成的地质环境,以及矿物组成结构形成的机理。

4、矿物晶体学:晶体样式、晶体结构、晶体内部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矿物外观的原理。

二、岩石学:
1、岩石的分类:岩石的分类标准及其基本性质、特征。

2、岩石鉴定:用结构、质地、晶质组成等性质来鉴定岩石。

3、岩石的形成机理:了解岩石的成熟度、分选度、化学结构及其成岩过程,以及岩石在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形成机理。

4、岩石和沉积环境:熟悉沉积环境,并可以根据岩石形态特征来反求沉积环境。

三、矿物成分复合:
1、矿物成分:不同组分矿物、矿物和矿石的化学组成及其影响珠宝品质的特点。

2、矿物组合:了解矿物组合形成的机理,如硅质矿物的共生互
变,碱性矿物和酸性矿物的形成等。

3、矿物粒度分析:分析矿石成分组合的粒度特征,以此确定矿石的品质。

4、矿物图像分析:了解矿石的光学特征,如矿物层次结构、反射光谱、折射率等,以此确定矿石的品质。

宝石地质基础(可看矿物结晶学及晶体光学的PPT)

宝石地质基础(可看矿物结晶学及晶体光学的PPT)

小结
宝石中大多数为矿物晶体,少数为 非晶质体。晶体宝石生长成一定的几何 形态晶体,具有结晶均一性、各向异性、 对称性、稳定性、最小内能性和自限性 等;而非晶质体宝石是一种凝固物质, 其内部的物理性质具各向同性。
二、晶体对称与七大晶系
1、晶体对称 晶体对称是指晶体在外形上表现为相同的晶面、晶棱和 角顶做有规律的重复。换句话说,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决定了 晶体外形、特别是晶面间的角度和表面纹理以及物理性质如 硬度、解理等的对称。晶体对称性既可帮助辨认未经琢磨的 宝石晶体,又是晶体分类的最可靠的依据,还有助于在宝石 加工过程中定向和定位。 2、七大晶系 宝石矿物按晶体对称的特点分为七大晶系。见下页PPT中的 表。
诱 色 元 素 铬 代表色及矿物 诱 代表色及矿物 色 元 素 镍 绿色:绿玉髓、绿欧 泊 红|:红宝石 、尖晶石 绿:祖母绿、翡翠



黄|:金绿宝石、黄晶 绿:蓝宝石、碧玺 蓝:海蓝宝石、尖晶 石、蓝宝石 粉色:菱锰矿、蔷薇 辉石 桔色:锰铝榴石
钒 绿色:绿柱石、钙铝 榴石、变石、蓝宝石

钛 蓝色:蓝宝石、蓝锥 矿、
(2)有机宝石 主要包括以下6类 •珍珠 •琥珀 •珊瑚 •牙类 •煤精 •龟甲
(3)主要玉石:主要包括以下12类
• 翡翠(翡翠由硬玉矿物集合体组成,硬玉为钠铝硅酸盐类矿物,翡翠产于缅 甸) • 软玉(角闪石岩玉)(软玉由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矿物集合体组成,软玉 钙镁含水硅酸盐类矿物,软玉主要产于我国的新疆和田、四川、江西及台湾) • 独山玉(河南独山) • 蛇纹岩玉(辽宁岫玉) • 玉髓(绿玉髓,产于澳大利亚,常称澳玉)(碧玉、红玉髓、光玉髓) • 欧泊(白欧泊、黑欧泊、火欧泊、玻璃欧泊、脉石欧泊,有变彩效应) • 玛瑙(红、蓝、紫、白、黑花、苔纹、水胆、缠丝玛瑙) • 石英岩玉(石英占95%以上,有少量的铬云母、锂云母等) • 木变石(为石英或玛瑙交代青石棉形成的岩石,主成分为石英、青石棉约占 25%) • 绿松石(不透明玉石,强-中等蓝色) • 青金石(深蓝、天蓝、紫蓝、灰蓝、绿蓝) • 桃花石(蔷薇辉石岩玉,粉红色,像桃花)

2矿物学基础分析

2矿物学基础分析
粘土矿物集合体。
埃洛石
(3)矿物的物理性质
①矿物的光学性质
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自然光 的反射、折射和吸收等所表现出来的各 种性质。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 和透明度。
光源
能反射或者折 射光的物体
神经见光波的视觉感应。当
约390nm~770nm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
按矿物单体在三维空间发育的程度,结晶习性可划分为三种类 型:
1)一向延长型; 2)二向延展型; 3)三向近等型
一向延长型
指晶体沿三维的某一个方向 特别发育而另两个方向不太发育, 矿物形态呈柱状、针状或纤维状。 如石英、电气石、祖母绿、海蓝 宝石、托帕石等。
二向延展型 指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
发育,矿物形态呈板状、片 状。如重晶石、石膏等呈板 状外形;云母、石墨呈片状 外形。
其它形状聚合体:主要是由胶体凝聚或溶液蒸发沉淀形成的矿 物集合体。其形状多样如肾状矿物集合体、葡萄状矿物集合体 等等。
块状集合体: 由均匀聚合的矿物单体
组成,矿物单体难以用肉 眼分辨。如黄铜矿、铝土 矿等。
铝土矿
黄铜矿
土状聚合体:
组成矿物集合体的矿物呈粉末状,矿物 单体难以用肉眼分辨,质地松软,如一些
萤石
雄 黄
雌黄
赤铁矿
刚 玉
水晶
石膏
芒硝
芒硝
重晶石
重晶石
冰洲石
重晶石
孔 雀 石
黄玉(Topaz),Al2[SiO4](F,OH)2
绿柱石
Be3Al2(SiO3)6 纯净的绿柱石是无 色的,甚至可以是 透明的。当绿柱石 富含铯时,呈粉红 色,称为玫瑰绿 柱石,又叫摩根石; 含三价铁时,呈黄 色,称为黄色绿 柱石。含铬时,呈 鲜艳的翠绿色,称 为祖母绿,含二价 铁时,呈现浅天蓝 色,称为海蓝宝 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组成,密度 2.7g/cm3,化学成分主要为 SiO2、Al2O3、K2O、Na2O 等;下一层为硅镁 层,主要由玄武质岩石组成,密度 2.9g/cm3,化学成分主要为 SiO2、Al2O3、MgO、 CaO、FeO 等。地壳的平均厚度占地球半径的 1/400,地壳的总质量约 5*1019 吨,占地 球总质量的 0 .8%。
2.1.2 地球外部的圈层构造
地壳以外有三个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圈。 2.1.2.1 大气圈 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碳、氦 和氢等元素。大气的总质量 5 .13*1015 吨,约为地球总质量的 0.0009%。由于地球的
在横向上可以将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个类型,大陆地壳的厚度大,具 双层结构,即在硅美层上面有较厚的硅铝层。大洋地壳的厚度小,硅镁层不厚,但是 连续分布,硅铝层很薄,部分洋底甚至缺失,海水直接覆在玄武岩层之上。
2.1.1.2 地幔 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圈层称为地幔。地幔的质量约 4.05×1027 吨,占 地球总质量的 67.8 %,密度从浅到深由 3.32g/cm3 递增到 5.56g/cm3,在深度为 984 米 处有一个次一级的不连续面,叫雷波蒂面,此面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⑴上地幔:一般认为上地幔的物质成分类似橄榄岩,因为此地地震波的数值和在 橄榄岩中实验所得的数据类似,所以也有人把上地幔叫做橄榄岩质层。橄榄岩的化学 成分和玄武岩相比,其 SiO2 的含量更少。而 MgO、FeO 的含量更多,和宇宙中来的 数量最多的陨石相似。上地幔物质的平均密度为 3 .8g/cm3,下界温度为 1200~1500oC, 压力达到 38 万个大气压。 在深度约 50-200 公里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降低,叫古登堡软流层。据推测, 此处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大量聚集,衰变释放出大量热能,使该层形成潜柔性的塑性层, 局部甚至呈熔融状态,所以又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它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运 动和岩浆活动都可能与软流层的运动有关。 ⑵下地幔:地震波在下地幔中的传播速度作平缓增加,物质的平均密度达到 5.6g/cm3,一种观点认为,下地幔物质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组成,Cr、Ni、Fe 等成分有显著增加;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物质并不是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而是 硅酸盐物质在强大的压力下形成的一种较致密的物质。下地幔的下界温度推测为 1500~2000oC,压力达到 137 万个大气压。 2.1.1.3 地核 位于 2898 公里的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的部分叫地核。根据地震波在地核内的传播 情况,地核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三部分。外核是液态;内核一般认为是固态, 但也有人认为主要是液态。地核的物质成分争论最多,有人推测与铁陨石的成分相当, 即主要是铁,并含有 5~20%的镍。也有人认为是铁与较轻元素的合金,在已知的合金 中,由铁(80%)和硅(20%)组成的合金最接近于地核的性质。因此对于地核的密 度,前者认为约 17g/cm3,后者认为约 13g/cm3。地心的压力可达 360 万大气压,温度 2000~3000oC,也有人推测可达 6000oC。
第 2 章 宝玉石地质学基础
2.1 地球的结构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众多的像我们所见到的银河样的星系,“我们的银河”是 一个扁平的旋涡状的星系,其直径约 10 万光年,我们的太阳系的位置是在距银心约三 分之二半径的地方。据估计,银河系中有 1400 亿颗恒星,此外还有许多由气体、星际 物质组成的星云。包括九大行星在内的太阳系的直径约 1.2×1010 公里。沿银河系的直 径可以并列 90000 万个太阳系。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较小的行星,它的半径约 6400 公里,它以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公转的轨道平均约 1.5 亿公里。
人们一般认为地球是一个球形体,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上,地球的轮 廓似乎是一个正球体。但是根据测量资料分析,地球实际上近乎一个三轴椭球体,即 地球的赤道不是正圆形,而是呈椭圆形,长轴比短轴约长 430 米;平均赤道半径比平 均极半径长 21374 米,南极半径又比北极半径短约 40 米,所以它的北极突出,南极向 里凹进,从整体上看,地球大致呈梨形。
2.1.1.1 地壳 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圈称为地壳。它的表面是不包括水体的大陆地表和海洋的 底面,与地球的外部各圈层直接接触。 地壳的厚度很不均匀,大陆上许多高山地区的地壳厚度约 60~70 公里,而大洋底 部的地壳仅厚 4~6 公里。平均厚度约 16 公里。地壳内部有一个次一级的不连续面, 称为康拉德面,把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一层为硅铝层,主要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类岩
2.1.1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目前,最深的钻井不过 11 公里,更深处的物质还没有直接测量的资料。一般根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波速的变化间接推测该处物质的状态和密度。
通过对大量的天然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速度的分析研究,发现地震波在地内的传播 速度在横向上的变化小,在纵向,而且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在大致相同的深度都有类似跳跃式的变化。由于 地震波速与物质的密度有严格的相关性,所以这种现象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在纵向上有 明显的不均匀性,而在横向上相同的物质有层状的连续性。这就是说,地球内部存在 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圈层构造。
地震波发生跳跃式变化处,反映该深度上下的物质在成分上或物态上有较大的变 化,即存在一个分界面,地球物理学方面称之为不连续面。从地表到地心发现有两个 最明显的不连续面:在平均深度为 33(10~70)公里处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 或莫霍面,在 2898 公里处的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莫霍洛维奇,南斯拉夫地球物理 学家,1909 年发现莫霍面;古登堡,美国地球物理学家,1914 年发现古登堡面)这两 个不连续面就把地球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再根据次一级的不连续面把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