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第16课导学案
第16课五四运动导学案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导学案【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难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自主学习】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背景)1.“二十一条”:(1)背景: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________趁机加快侵华步伐。
(2)时间: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____________政府递交。
(3)目的: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1)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________召开和会。
(2)中国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3)欧美列强决定将________在________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思维拓展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国内背景:一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二是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
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国际背景:一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二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解放道路;三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是这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特点:【思维拓展二】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⑴反帝的根据:①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
②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⑵反封建的根据:①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②从斗争口号看:“内除国贼”。
(3)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

博 学 笃 行 自 强 不 息第16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小组规则: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小组将获得有关西域的奖品作为鼓励。
一、教学目标:1.知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2.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 由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新课——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二)前置性作业——计时赛大比拼: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内容P91-94,根据下面提纲预习新课。
1.路在何方——西域的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 和 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丝路再现——丝路示意图:班级展示: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拿到讲台上展示。
(三)讲授新课 板书:一、丝路探险1.路在何方:观看微视频《图说西域》,导入西域概念的学习。
2.乡关何处:阅读教材P91-92,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合作探究张骞的精神?并展示交流。
3.天涯归路:阅读教材P92,掌握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明确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投笔从戎:阅读教材P93-94,观看微视频《投笔从戎》,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故事。
板书:二、丝路辉煌1.梦回千年 丝路再现:阅读教材P92,根据动态地图探究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2.穿越千年 商旅不绝:模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掌握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
3.扬帆起航 行者无疆:阅读教材P93,观看微视频《海上丝路》和地图,了解海上丝绸之路。
4.丝带飞舞 铸就辉煌:合作探究,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并展示交流。
板书:三、丝路重生展示现代丝绸之路的图片,有感情的朗诵短诗,情系丝路,祝福丝路!四、当堂检测——擂台赛,大比武!1.选择题(1)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的探险家是 ( )A.张骞B.班超C.甘英D.安敦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C.公元 138年D.公元 119年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C.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4) 汉朝和西域往来日趋频繁始于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5)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6)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亚 ②河西走廊 ③欧洲 ④今新疆境内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7)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下列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 ) ①汗血马②葡萄③核桃④小麦⑤打井技术⑥西域魔术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 (8)成语典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2、读丝绸之路示意图,回答问题:(1)丝绸之路开辟于____(朝代),它是古代连接___洲和___洲的陆上要道。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6课+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学案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导学案整体探究1.为什么李白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未让人感觉到低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次筵席是一场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地追求享乐。
这样会使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哀叹人生苦短会让生命白白地消磨。
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有如昙花一现。
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般的玉洁、清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暂呢?2.分析诗人为何与诸从弟夜宴并作诗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因有四:一、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人生不过一场梦而已,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今夜正乐,当然应宴饮作诗,以恣欢乐了。
二、古人也秉烛夜宴。
这是宕开一笔,古人夜宴是有原因的,那么自己夜宴也是有原因的,借古人之行为说自己之行为。
三、美景在前,不容辜负。
春景美如画,春光暖人心,一切都是那么融和,岂能虚度?四、共享天伦,机会难得。
能和兄弟们一起共度良宵,实在不易,亦为人生一大乐事。
再加上“群季俊秀”,那就更要一展才华,不传千古,也能聊以自慰了。
再说“不有佳作”,又怎能一伸雅怀?恰当的时间,美好的情境,欢乐的气氛,怎不生感慨,发诗情?作者于短小的篇幅中一一道来,有条不紊,精巧紧凑。
3.本文主要写了几个场景?分别有哪些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部探究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秉.烛夜游秉:举着B.大块假.我以文章假:授,给予C.吾人咏歌,独惭.康乐惭:惭愧D.不有佳咏,何伸.雅怀伸:伸张【解析】伸:抒发。
【答案】 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万物之.逆旅也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B.①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②夫子何命焉为.C.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②绘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D.①飞羽觞而.醉月②怀帝阍而.不见【解析】A项,“之”,①助词,的;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号卧龙,谥号武乡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著有《诸葛亮集》。
2.交流背景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3.读准字音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险躁.(zào) 遂.成(suì) 穷庐.(lú)【课堂活动】任务一: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味1.一读平稳深沉的语气。
(想象诸葛亮在临终前面对着8岁儿子的复杂心情和殷殷期望来读这篇文章。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 二读句中短暂的停顿。
(出示停连的有关知识,语气助词“夫”和“也”字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读的时候声音应该拖长。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三读文末悠长的韵味。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生自由朗读。
4.自由背读。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大意通过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
1.解释字词:诫、书、夫、静、淡泊、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枯落、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补充解释:(1)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学生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内容【学习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梳理】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19世纪中期的世界(1)经济方面①后半个多世纪,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②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外交方面: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①英国在美洲、非洲争夺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
②法国从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③19世纪40年代,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④美国也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
⑤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
2.19 世纪中期的中国: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1)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
(3)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中国英国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军事军备废弛,装备落后,冷兵器船坚炮利,热兵器对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文化思想僵化,科技落后思想解放,近代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综合国力强大,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和。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
英国认为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思考:清政府派林则徐禁烟的原因有哪些?虎门销烟有何积极影响?提示:鸦片导致大量白银外流,损害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危及了清政府的统治。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第16课诵读戒子名篇聆听谆谆教诲——《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
3.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重点难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重点)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体会文章主旨。
(难点)【任务群】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任务二:朗读课文·读通诫子之文任务三:疏通文意·知晓诫子之意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学习过程】《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是一篇教育名篇。
穿越到古代的你正好赶上诸葛家为诸葛瞻招聘伴学,而考察的内容正好是《诫子书》,请你完成相应任务,应聘诸葛家的伴学,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诸葛家伴学初选采取常识闯关的形式进行遴选,以期了解所选伴学对诸葛家的了解和学识,请你闯关,通过伴学初选。
1.第一关: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诸葛亮(181—234),字,(今山东沂(yí)南)人,三国时蜀汉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后辅助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代表作有《》《诫子书》等。
2.第二关:根据课下、查阅资料和下面的资料链接,补全下面空缺。
资料链接《说文解字》:“诫,敕也。
”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声旁“戒”。
“戒”字,下面是一双手,上面是兵器,即双手持戈,警惕备战之意。
故“诫”的本义是“敕”,即用话语使人警觉、清醒。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 ;又称“尺牍”“信札”。
第16课 抗日战争导学案(教师版)

第16课抗日战争【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复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学习难点:抗战中两个不同的战场及其关系;客观评价国民党初期的抗战【自主复习】一、日本的全面侵华1.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年,制造事变,此后侵占东北。
(2)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侵略。
(3)1932年,在东北建立。
(4)1935年,制造事变,威胁平津。
(5)年,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制造了事变。
2. 日军的滔天罪行(1)1937年12月,日军在屠杀和平居民三十万人。
(2)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惨案。
(3)日军在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部队”二、全民族的抗战1.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路线。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
2.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会战、会战、会战、会战。
3.1940年,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百团大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
4.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6.意义: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和;也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正在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地位得到提高。
[巧记妙思]1.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关系2.抗日战争【我的疑惑】【合作探究】探究一:日本侵华1.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16诫子书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3.结合作者生平,理解文意,体会文章主旨。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草庐.()淫.慢() 淡泊.()遂.成枯落()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静以.修身。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意.与日去。
(8)遂.成枯落。
(9)悲守穷庐..。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今义:(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今义:(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今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时期著名的家、家。
课堂探究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3.作者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素养提升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太,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
编写人:张伟莉审核人:伏开丽审批人:
【学法指导】
1、依据知识结构,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并掌握记忆重点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了解美苏争霸局面形成原因和表现
2、掌握两国核军备竞赛及影响
【重点难点】
认识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实质
【预习案】
一、剑拔弩张的美苏争霸(阅读教材74页完成)
1、时间:20世纪50、60年代。
2、背景
1)斯大林逝世,______________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开始对外政策进行调整。
2)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也提出了对苏的两手政策。
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____”的迹象。
3、表现
1)外交上“和解”——戴维营会谈
2)军事上对抗——柏林危机
A原因:
①“和解”只是表面的,美、苏两国没有放弃对____________的争夺。
②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苏联提出限期结束西方国家对西柏林的占领。
美、英、法拒绝苏联的要求。
B经过: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第二次危机达到高潮。
C结果:这一次危机以修建隔绝东西柏林的__________ 而暂告结束。
二、激烈的核军备竞赛(阅读教材75-76页完成)
1、原因:美、苏两国把_____________作为争霸的砝码。
2、表现
1)194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核武器的国家。
2)1949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3)20世纪50年代,美苏新一轮的竞争围绕着___________的研制和运载工具进行。
4)20世纪60年代,美、苏围绕核武器数量展开竞争。
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大体形成均势。
三、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阅读教材75-76页完成)
1、古巴导弹危机
1)背景: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处心积虑推翻革命政权,苏联向古巴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
2)过程
A1962年,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
B美国立刻采取强硬态度,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古巴。
3)结果
A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B美国也作出不进攻_______________等保证。
2、核军备竞赛的影响
1)美苏两国的争霸多次发生危机,把人类推向战争的边缘。
2)美苏尽管争夺激烈,危机不断,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1、二战后初期至50、60年代苏联对外战略政策的调整及影响?
探究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美苏争霸态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探究3、通过古巴导弹危机,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检测案】
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出现某种缓和,其主要原因是
A.苏联需要美国技术
B.美国需要苏联市场
C.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D.苏联谋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2、美苏核军备竞赛的结果是
①造成了核战争危机笼罩世界②美国是最后的胜利者
③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边缘④两国之间因此发生了直接战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3、“冷战”时期有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卡斯特罗(病人)说:我
比你更觉得疼,这幅漫画反映了
A.柏林危机
B.马歇尔计划
C.苏联导弹击落美国U-2飞机
D.古巴导弹危机
4、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爱因斯坦苦笑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打法——用石块和木
棒!”这说明
A.爱因斯坦不明确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
B.美苏的战略核力量足以把地球毁灭
C.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D.美苏间核战争一定会发生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