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闭关锁国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第4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第4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16课闭关锁国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2.“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学情分析1.本课开始之前,教师可提问: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给出答案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用生动的史实强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

2.“明清经济的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方面内容,教师可以分列四个细目分别讲授。

应讲出农业、手工业、商业较前代的突出进步,以体现“发展”的含义。

资本主义萌芽部分也应区别出明清两朝的差异和变化,使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3.关于农作物引入和推广的知识,首先,应清楚交待引入和推广的过程。

例如,原产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

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4.关于手工业,教材选取了棉纺织业、丝织业和制瓷业以反映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最突出的进步是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学习这一知识,教师可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提供相关史料,由学生研究史料,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化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是明清社会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由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

第16课《闭关锁国》

第16课《闭关锁国》

16.《闭关锁国》教学设计董范静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发展历程,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原因、影响,并予以评价;2.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政策,明确对外开放是国富民强的必富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落后。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明朝洪武年间,法令严格禁止人民”与外洋番人贸易”.这种政策当时称为”海禁”.嘉靖时,因为倭寇之患,又厉行海禁。

2.清初实施海禁,至台湾统一,始设四海关通商贸易。

1757年,清廷以广州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

3.清朝统治者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趋于保守和封闭,把西方殖民者视为“夷”或“藩臣”4.乾隆朝时清朝由盛转衰。

5.‘‘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体现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二、合作探究1.什么是闭关锁国?为什么名清朝闭关锁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含义:清王朝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

原因:①自然经济为根源;②防范自卫的产物;③自大心理的反映影响: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妨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最终无法阻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唐朝时国力强盛,对外呈现出开放、包容的一面,明清朝时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由此,得到什么启示?唐朝中外交往活跃,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遣唐使来华,体现出开放包容的一面;明清时期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盲目自大,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

三、课堂检测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已通有无”。

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_______A.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D.对外贸易2.张华瑞同学对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_______A.闭关锁国,固守疆域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D.增设关税,加强管理3.下列不属于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的是()A.中国仍以自然经济为主B.统治者自大C.防范自卫的产物D.中国富强,无需与外国交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闭关锁国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闭关锁国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导学案
课题:闭关锁国
主备人
沈绍琰
审核
班级
姓名
1、学习目标
1、知道明清闭关锁国的发展历程。
2、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
3、加深对“闭关衰国,开放兴国”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92—94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颜色笔做好记号,不能仅仅画直线,要标出问题,需要分点的问题用①②③等符号标画出来。
四、当堂小结练习·达标测试
1、见PPT练习题
2、作业:完成《绩优学案》第5题阅读材料。
五、我的收获:
我存在的疑惑:
导学提示
教师复备
学生笔记
1、小组尝试探讨法:明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时值西方资本主义兴起,面对西风东来,明、清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2、在预习中我们可以采取比较法进行学习。
1、通过明清海禁的比较,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的后来居上,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开始衰落。
2、通过课本小字部分,比较乾隆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奢侈豪华刮民膏脂,导致内乱。
3、通过马戛尔尼见乾
(1)、明朝:
海禁松驰严禁
开禁
2、清朝:
海禁设关闭关
2、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从统治者、官吏方面分析)
三、合作探究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由汉、唐的对外开放,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到清朝的闭关锁国,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16课教学设计

16课教学设计

16课《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探究“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分析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出示《张骞出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让学生观看,提出问题导入。

二、展示课题,呈现学习目标。

三、指导自学
1、梳理出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过程。

1)、明朝:
洪武:。

洪武后:。

嘉靖:。

倭患平息:。

2)清朝:
清初:。

台湾统一后:。

1775年后:。

2、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

②。

③。

2)影响:①。

②。

四、学生自学,小组合作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本内容,对本课进行探索和整理,并提醒遇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五、师生交流,归纳整理(见课件)
六、拓展延伸
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什么警示?
七、小结
八、课堂练习(见课件)
九、作业(课本96页阅读与思考题)
十、板书设计。

第16课 闭关锁国公开课教案

第16课  闭关锁国公开课教案

第16课闭关锁国初一年吴杰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最后一课,重点是讲清末的社会危机。

标题为《闭关锁国》,教材从闭关的产生过程、清政府的自大与封闭心理和闭关锁国产生的重重危机三方面来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闭关锁国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把闭关锁国的影响当作重点来讲述。

以史为鉴,因此闭关锁国的影响对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尤其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国之必行,是富国之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已有认知水平及现实的影视作品,对近代中国的清政府的贪污腐败、愚昧无知及落后挨打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话,就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清中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之事实,今天,国家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开放之必要性。

从情感上讲学生是爱国的,他们都希望祖国永远强大,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却落后挨打的原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闭关锁国的原因、影响。

2、了解明清“海禁”的过程。

3、古代中国有过辉煌的外交历程,近代中国却将大门紧闭,明清政府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4、闭关锁国是中学生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二)能力培养:正确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梳理出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分析清王朝统治者的自大封闭心理对历史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大封闭下形成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落后的政策。

2、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繁荣昌盛。

也使学生明白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来之不易,是几代先人及共产党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的,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影响是本课重点。

因为古代的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国家,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学生应该了解的。

闭关锁国教案

闭关锁国教案

课题: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目标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问:明朝还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板书:1.农业:明朝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这些作物传入中国后得到明朝和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广。

过渡:为什么统治者会大力推广这些外来作物?这些新作物的引进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便参考以下材料,边解决问题。

2.手工业:问:那么,明代跟清代的丝织业中心分别是哪里呢?板书:2.丝织业中心:明代苏州;清代南京问:青花瓷主要产自那个地方?(景德镇),景德镇在当时在全国的地位怎样?(全国制瓷中心)3.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过渡: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很多物品在满足了自身消费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就被投入到市场中去买卖,这就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3.商业:全国性贸易城市:北京和南京。

(引导学生看p117《皇都积胜图》(局部)过渡: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之下,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悄然而生。

4.出现新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讲述(表演或阅读)p117小字最后一段“施复夫妇”的故事。

问题:施复夫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大机户的原因有哪些?(自己织丝、善于经营、再投资、扩大规模、雇佣工人等。

)问: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明朝中期以后。

苏州、松江等地。

纺织业。

)板书:时间:明朝中期以后。

地点:苏州、松江等地。

历史九年级上册16课导学案.docx

历史九年级上册16课导学案.docx

编号:C0916编制人:丁再已 审核人:宋祖流 执教教师:丁再已单元主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扩人和国际工人运动 课题 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tl 本明治维新 俄国、日本两国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人(□读课文5分钟)点画课文屮重点地方。

任务(二):填空(1)背景:农奴制限制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

俄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加(2)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是沙皇政府推行的带有 性质的改革。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促进了俄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人转折,但保留了大量的 __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一个 的封建国家。

怡53年, 国强行打开了日本的(7)斗争过程:武士、商人、 _______ 、新兴地主等组成 __________ 派,1868年,倒幕派军队推翻(8加强 __________ 集权;创办近代企业,引进技术;允许土地买卖,承认 _____________ 私有;改革封建军制,建 立 __________ 化军队;提侣 __________ ,大力发展教育。

③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影响: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木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 ____________ 的危机。

16课《闭关锁国》教案设计

16课《闭关锁国》教案设计

16课《闭关锁国》教案设计(七年纪历史,新授课政治类)朱丽媛科组标志:知、悟、用课型种类:新授课(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对外交往类、民族关系类)、复兴课、练习课、讲评课一、设计构想“闭关锁国”是中国文明从(古代)辉煌走向(近代)耻辱的重要原因,因而它在教材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因而怎样在本课很好的落实知、悟、用标志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

鉴于“闭关锁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起的转折性作用,在设计上从大历史观出发,以“我们的文明”影片让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认识到“闭关锁国”是文明陨落的重要因素,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复兴文明与个人努力的关系。

本课在设计的创意还在于巧妙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充满挑战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解决本知识点枯躁乏味的问题。

而小组合作评价表的创设也是一次有效促进全员参与的尝试。

二、教学目标知:(1)、知道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2)、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而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悟:(1)、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闭关锁国的原因,感悟封闭、自大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2)、从大历史观出发,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通过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变化,感悟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辉煌和耻辱是可以转变的。

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3)、认识青少年是中华振兴的主力军,懂得民族的复兴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靠每一个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用:懂得以史为鉴,运用所学分析实际问题三、教材简析本课重点讲述了闭关锁国政策,阐述了清帝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影响。

属于典型的政治课类型,抽象难懂,是历史课新授课型中比较难讲的一类。

重点:“闭关锁国”政策难点:“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教法:竞赛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评价表(组长负责在相应处打√,课后交给科代表加分,组长每4人推荐一名,由组员监督,加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闭关锁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识记
(1)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2)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3)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知识梳理】
限制通商:明朝“海禁”的情况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闭防范自卫的产物
关“闭关锁国”的原因:自然经济的根源
锁自大心理的反映
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西方殖民者“闭关锁国”的影响入侵的作用。

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预习检测】
限制通商
1.明朝:年间实行“”洪武以后,海禁松弛。

时,厉行禁海;平息倭患后,允许。

2.清朝:清初实施。

台湾统一后,设四个通商贸易。

1775年清廷传谕外商,以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而且加以种种限制。

闭关锁国
1.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

对西方殖民者深怀
和。

但又地视之为“夷”或“蕃臣”。

他们
,确实是自卫的需要,但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却导致了中国和世界的。

【共同探究】
1.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有哪些?
2.清王朝“闭关锁国”造成的影响怎样?
3. 对清王朝“闭关锁国”的评价:
4.感悟历史
▲对比郑和下西洋与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

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2 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3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拓展练习】
1..“海禁”开始于
A.洪武年间
B.嘉靖年间
C. 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2.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此港是
A.上海
B.宁波
C.青岛
D.广州
3.小明对.清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4.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商业发达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5.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6.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
A、闭关锁国
B、扩大对外贸易
C、限制农业生产D鼓励对内贸易7.清朝前期,英国商船曾几次到中国贸易,企图建立长期商业据点的地方是
A、泉州
B、上海
C、宁波
D、广州
8.清朝政府规定:“外国船只只准在广州一口同上贸易,对中国出海的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

”该规定说明清朝
A 禁止对外贸易
B 实行闭关锁国
C 加强思想控制
D 鼓励商业发展
9.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叙述正确的是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者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下列各项,是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落伍的是
A 休养生息
B 重农抑商
C 八股取士
D 闭关锁国
11.清朝中后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一地对外通商,该地是
A 广州
B 上海
C 南京
D 武汉
12.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 自然经济为根源,
B 清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C 自大心理的反映
D 防范自卫的产物
13.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大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A 无力抵御鸦片贸易
B 鄙薄科学技术
C 愚昧自大和固步自封
D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4.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表现是
A 禁绝对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 关闭所有的对外港口
D 封闭外界,固守疆域
15.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清朝政府禁止商民出海,对违禁者处以死刑。

这种政策当时被称为
A 闭关锁国
B 海禁
C 抗倭
D 抗清
16.下列成语能够深刻概括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是
A 自力更生
B 刻舟求剑
C 缘木求鱼
D 夜郎自大
17.正当西方列强以咄咄逼人之势不断向东扩展时,清朝皇帝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益显出疲惫的老态,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原因是
①使国家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阻碍手工业的发展②不同外国进行科技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③使清朝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④使西方殖民者找到侵略中国的借口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8.准确的理解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条件,下列对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严厉禁止对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度外贸易
C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D 对对外贸易放任自流
19.清朝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近代社会最大的影响是
A 彻底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B 使沿海的居民不再遭受倭寇之苦
C 中国文化不能向世界传播
D 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0.下面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
A 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
B 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
C 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
D 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
8.阅读材料:
材料一: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请回答:
(1)结合材料谈谈清朝此时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
(2)这种政策的影响如何?
(3)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9.阅读下列材料:
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谒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

双方互赠礼物。

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有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等;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物有丝绸、宣纸、各种工艺品等。

请回答:
你从这两份礼单的比较中能看出中英两国的差距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