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人口迁移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群从一个地区或国家移居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它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口迁移不仅对源地和目的地产生影响,而且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融合,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在经济方面,人口迁移可以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但也有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本文将分别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迁移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融合。

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们迁移到新的地方,他们携带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合丰富了目的地的社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文化冲突和社会不稳定可能会发生。

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时,他们可能面临相互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因此,目的地社会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消除可能的紧张关系。

其次,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可以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当人口从源地迁移到目的地,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技能和劳动力。

这对于提高目的地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吸引高技能移民,填补了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短缺,促进了创新和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当大量人口涌入某个地区时,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能会面临压力。

这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公平。

因此,目的地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以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人口迁移还对个体和整个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迁移可能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移民到潜在的发达地区,他们可能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然而,迁移也可能带来困难和挑战,例如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和面临歧视。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人口迁移可能影响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现象在当代社会日益显著。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联系。

首先,人口迁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口迁移可以带来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可以使得劳动力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地区向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地区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地区迁移过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种人口迁移的结果是劳动力供需的平衡,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

而经济相对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可能会出现人口外流的情况,造成人口减少和劳动力流失。

这就形成了“人去楼空”的现象。

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从内陆地区迁移过去,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外流现象。

然而,人口迁移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原有社会结构的破裂。

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使得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会给目标地区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房地产泡沫、社会治安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给当地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在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举措来引导和促进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劳动力短缺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当地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人口涌入。

同时,政府也可以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确保迁移人口的稳定就业和生活。

总的来说,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人口迁移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提升。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是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对经济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一、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人口的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将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

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吸引了农民工和其他农村居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发展机会。

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带来了更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是人们聚集的地方,人口的集聚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口迁移将有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道路、桥梁、住房等,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流动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他们通过打工、创业等方式获取更高的收入,并通过汇款或者返乡投资的方式将资金回流到农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也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

二、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1. 促进产业升级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市场需求,提高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同时,城市化也刺激了市场经济的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了城市的产业发展。

2. 增强创新能力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创新。

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和各种资源的集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城市化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3. 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有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中的高水平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提升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水平。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会影响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方向;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会影响人口迁移。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升,对于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来说,他们会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寻求更好的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例如,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通常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这些人将为城市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源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其次,人口迁移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口迁移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例如,一些地方的人口密集程度过高,导致社会资源的供给短缺,这时候人口迁移就可以将人口和资源配置的更加合理。

另外,人口迁移还可以促进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加快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经济发展需要人口迁移的支持,同时人口迁移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人口迁移政策,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现象使其成为一个有趣且复杂的研究领域。

人口迁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区域、城市和都市圈的视角来看。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一些有关政策建议。

二、中国人口迁移的背景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悠久,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增强,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人口迁移模式。

人口迁移现象主要分为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和城市到城市的流动。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而城市人口流动则是因为城市间的经济差异和资源配置的不均。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人口迁移会导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改变不同地区的劳动力供需关系。

如果某个地区的人口流入远大于流出,将导致该地区的劳动力供应过剩,劳动力价格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该地区进行投资。

其次,人口迁移还会改变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

四、不同视角下的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区域、城市和都市圈的视角下,人口迁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区域视角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人口迁移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一方面,人口流动会促进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人口流出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经济衰退等问题。

因此,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2. 城市视角从城市的角度来看,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首先,人口流入会增加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其次,人口流入还会对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给城市发展带来挑战。

人口迁移对社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口迁移对社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口迁移对社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人口迁移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和迁移。

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能够对社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对社会结构的影响1.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形成了具有特定社会结构的现象。

城市的形成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多样化,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还会导致城市里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增加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1.2 人口迁移与社会融合人口迁移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融合。

当人口流动跨越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时,不同地域的人们会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彼此的认同和融合。

这种社会融合对于社会结构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3 人口迁移与家庭结构人口迁移还对家庭结构产生了影响。

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迫面临分离、聚合和重组的情况。

这不仅对家庭关系产生了影响,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而改变了农村家庭传统的联结性,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疏离感。

二、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1 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人口迁移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可以改变不同地区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对就业和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城市的人口流入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和劳动力集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度。

而农村地区人口的大规模外流,则使得工业用工短缺,对经济发展造成压力。

2.2 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人口迁移还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跟进,这将带动城市的发展。

同时,人口迁移还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城市经济的变革和发展。

2.3 人口迁移与消费市场人口迁移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这种迁移可以是国际间的,也可以是国内间的。

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间的人口迁移,都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

人口迁移可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劳动力在各个地区之间更加均衡地分布。

当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时,人口迁移可以填补这一空缺,促进产业的发展。

同时,人口迁移还可以带来技能和知识的流动,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创新。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大量的劳动力流入,这些劳动力带来了丰富的技能和经验,推动了该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消费市场上。

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地区的消费市场也会扩大。

人口迁移通常会导致人口增加,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口需要消费食品、衣物、住房等生活必需品。

这将刺激地区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导致了该地区消费市场的扩大,推动了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人口迁移还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当人口迁入一个地区时,对住房的需求会增加。

这将推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促进房地产业的繁荣。

同时,人口迁移还会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一些地区可能需要开发新的住宅区来满足人口的居住需求,而另一些地区可能需要转变土地用途,发展商业或工业用地。

这种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将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人口迁移也可能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流失。

当人口大量迁出一个地区时,该地区可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从而影响地区产业的发展。

其次,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人口流入一个地区可能会导致该地区的社会资源过度集中,而其他地区则可能因此而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推动产业的发展;扩大消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引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经济中心南移、人口迁徙

经济中心南移、人口迁徙

第一,两次鸦片战争后,首先是东部沿海自然经 济解体,并产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客观上有利于 经济发展。
第二,近代企业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来自,信息 和对外贸易便利,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变化。
第三,东部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经济文化 教育较内地发达。
第四,南京国民政府的企业以及新中国“一五” 计划以后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1)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 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四、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
重要。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 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 社会经济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还把人口和劳动力 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力强大的象征。因此人
力资源倍受重视。
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①对生
育子女者,免征赋税;②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 ③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 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但人口的过多增 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 滥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 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边疆地区 都有积极作用。
五、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
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和社会
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相 协调。因为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成互成 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的增长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 的动力;反之,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1990年后我国区域经济重心 向东、南的移动,同时伴随的是省区 间经济和收入差距也在继续拉大,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 移的主要动力,因此不发达地区劳动 力向东南部地区流动。根据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长表资料推算,1995年11 月~2000年10月,我国常驻地发生变 化的人口即流动人口为13 714万人, 在全部流动人口中15岁及以上的就业 人口为8 341万人。在全部跨省流动的 就业人口中,广东所占比重最高,达 到41.39%,是跨省流动就业人口的主 要流入地;排在第二位的浙江占9.42% ,其他排位在前6位的依次是上海、江 苏、北京、福建。这6个地区流入的跨 省就业人口占全国的近73%。从劳动力 的迁出省份看,主要集中在安徽、江 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
2 经济、人口重心转移与区域经济 差距
研究区域差异常采用基尼(GI) 系数,但它体现的只是区域差异的静 态变化。本文利用具有空间可分解性 的Theil系数分析省际差异总体变化 过程,以期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4] Theil系 数 ( 以 G D P 比 重 加 权 ) 计 算 方法如下:
式中,T 为Theil系数,测度区域 总体差异;gi为第i 个子区域的GDP值; pi为第i 个子区域的人口值;G 为区域的 总GDP值;P 为区域的总人口值。
和四川。这8个省市区流出的跨省就业 人口占全国的65%。跨省流动人口就业 人口呈现出由中部地区流出,集中在 东南部地区就业的格局。根据2000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10%资料显示,东部地 区跨省迁移近65%集中在东部其他各省 (市),中部地区跨省迁移超过84%集 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跨省迁移超 过68%集中在东部地区。[8]不难看出, 人口迁移的流向成为影响人口重心迁 移的重要因素。
供科学依据。
1 1978~2004年我国经济和人口重 心的演变轨迹 1.1 指标的选取及计算
经济重心是指在区域经济空间里 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经济 力量能够维持均衡。[2]区域重心的概念 是:假设某一个区域有N 个子区,其中 第i个小区的某种属性值为Di ,其几何 坐标为(Xi, ,则区域在该属性意义 下发展指标的重心点计算公式为:
笔者利用式(2)计算得到的1978 ~2004年Theil系数也印证了GDP重心 演变轨迹中得出的结论。
影响经济重心变动的直接因素是 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假若经 济重心向某一个方向移动,则表明在 这一个方向上经济发展速度更快,经 济实力增强更多。显而易见,改革开 放以来到80年代末我国经济重心的主 要变动方向由北向南,显示出南方的 经济发展速度要明显快于北方,因而 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南北 矛盾。从90年代初期以后,南北差距 逐渐缩小,而东西差距有所扩大,区 域经济差距的矛盾由南北矛盾转向东 西矛盾。区域经济差距于1989~1993 年间由原先的南北矛盾转变为东西矛 盾,而人口重心滞后于经济重心的变 迁,在1990~1995年由东向西大幅移 动。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自 然增长率高于东部沿海省区,主要呈 现出东西方向的差异,但人口重心在 90年代后主要由北向南迁移,下面就 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变化出现的时 滞和不一致进行分析。
绿色经济 GREEN ECONOMY
经济人口重心的动态
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王心1 李志俊2 (1.陕西省林业厅 计划财务处,西安,710082; 2.陕西师范大学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06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北向南,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南北矛盾。 90年代中期以后,南北差距逐渐缩小,而东西差距有所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由南北转向东西;人口重心主要在南北方向 上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重心滞后于经济重心的变化,人口迁移的流向是影 响人口重心迁移的重要因素。有计划地促进沿海和内陆地区间较均衡的经济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区域经济差距;人口迁移
Abstract: The economic median point in China change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since the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economic gap of region chiefly incarnates in north-south contradiction. After the medium-term of the 1990s, north-south gap is narrowed, while west-east gap is broadened. The contradiction of economic gap transfers from north-south to west-east. But the population median point is unbalanced in north-south. The population median point lags behind that of economic because economic gap leads to population migration. Hence promot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coastal regions and interior regions in a planned way will help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nomic median point; population median point; economic gap of region; population migration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梯 次推进”经济发展战略。由于经济基 础、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的差异,逐步 形成了东、中、西的梯次格局。对于区 域经济差距的研究,已经有较为丰富的 文献,多关注东、中、西三大地带之 间的差距,但这种地带的划分由于经济 发展的日趋多元化而显得比较简单。 本文采用各省、市、区的人口和经济数 据,利用区域重心模型,分析反映区域 发展指标在数量上与重心方向上的对称 性,它便于我们了解区域发展要素在空 间的聚集性与重心点。[1]区域重心在时 间维上的变化,表示区域差异的动态转 移,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在时间维上的 变化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人口和区域经济 时空格局的演化过程。这一视角有助于 深化对我国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 从宏观上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
由图2可见,1978~2004年,人 口重心呈现缓慢、稳定地向西南方向 移动。1978~1990年人口重心基本在 东经113.53~113.69、北纬33.12~ 33.01,人口重心向西移动14.78千米,
向南移动12.20千米,西移的速度稍 快于向南移动的速度。1991年以后, 人口重心向南移动18.86千米,向西 移动4.62千米,南移的速度明显快于 西移。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 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逐渐趋向晚 婚、晚育、少生;而西南地区是我国 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之一,经济比较落 后,生育观念还较为传统,生育率普 遍高于东南部(见图3)。人口重心移 动轨迹说明了90年代后我国人口分布 在东西方向上趋于均衡而在南北方向 上趋于不均衡。
94 ECOLOGICAL ECONOMY
1978 1989
1991
1978
图1 1978~2004我国经济重心迁移轨迹
图2 1978~2004年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轨迹
图3 1978~2004年我国省区间的Theil系数
心向南移动的速度明显快于向西移的 速度,说明东西差距有所减小而南北 差距迅速扩大。这可能是由于20世纪 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国家对西部特别 是西南巨额投资还在发挥作用;而且 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政策向华南地 区倾斜,加之其经济基础好,区位条 件优越,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 展的第一引擎率先启动并高速发展。 1991~2004年之间,GDP重心向东 移动41.78米,向南移动41.04千米, 东移的与南移的速度基本持平。其中 在1992~1995年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的 同时,东西差距迅速扩大。因为在此 期间,国家实行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 策,我国经济重心的沿海化趋势日见 明显。1995年以后主要体现为东西差 距,但经济重心向东、向南移动的速 度变慢,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的变化 速率明显减小。
Dynamic Transition of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Median Point and Region Development
WANG Xin1, LI Zhi-jun2 (1.Finance Office of Shaanxi Province Forest Department, Xi´an Shaanxi 710082, China; 2.Center for Research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anxi No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1978年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显 性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经 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城 镇的就业机会,并扩大了地区间、城
95
绿色经济 GREEN ECONOMY
乡间收入水平的差距。[5]1984年以来, 城乡户籍制度管理政策的放宽和商 品粮等供给制度的取消,使得自发性 人口流动大量增加。1982年全国流动 人口规模约3 000万人,1985年升至 5 000万人,1988年增至7 000万人。 1992年以来,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 推动下,流动人口有了较快增长。[6] 而流动人口分布及其演变过程,实际 上是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 崛起,短期内大量人口流入广东,在 1990年人口普查时广东成为全国外来 人口最集中地区。[7]到了90年代,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始加 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极点,因此 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