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顺序1-10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 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By 杜小二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 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 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 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1、子曰:学而 /时习之,不亦 /说乎?有 自远方来,不亦 乐/ 乎?人不知 而/ 不愠, 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曾子曰:吾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 而/ 不 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 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y 杜小二
5、学而不思则罔( 6、思而不学则殆( 7、诲( )女(
w)dăà知n)ig之)乎
8、是知(huì )也 rǔ
9、弘毅( Zh)ì
10、然后知松yì柏之后凋( )也
11、其恕( )乎
diāo
shù
By 杜小二
◆听范读课文,处理好 停顿和语速、语调。
齐读课文,纠正节奏
By 杜小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y 杜小二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 终/ 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By 杜小二
(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
论语人物顺序1-10

《论语》人物
按出场顺序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中国山东曲阜 fù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全国各地也有孔庙祭祀孔子。
“礼”是孔子认可的一整套社会行为规范,孔子认为凡事都要依礼而行,曰“齐之以礼”,当然,行孝道也不例外。
孔子墓碑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为元朝统治中国的第八位皇帝元武宗卜儿只斤.海山所封,北京国子监有元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原碑。
/view/53343.htm。
孔门十哲的排序

孔门十哲的排序前言孔门十哲是指古代儒家学派中的十位杰出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门十哲的排序是指将这十位哲学家按照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和贡献进行排序。
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孔门十哲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探讨他们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并进行排序分析。
一、孔子1.1 孔子的生平和贡献•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被尊为中国儒家学派的鼻祖,被后世奉为圣人。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伦理的重建和发展。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强调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1.2 孔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核心人物,他的思想成为了儒家学说的基础。
•他的道德观念被儒家学派奉为核心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弟子们将他的思想传承发扬,并形成了儒家学派的传统。
二、孟子2.1 孟子的生平和贡献•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君,鲁国践土(今山东临沂)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第二代大师。
•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民贵王轻”的主张。
•他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对政治伦理和社会关系提出了独到见解。
2.2 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儒家学派的第二代传人。
•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的道德观和政治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荀子3.1 荀子的生平和贡献•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无极(今河北无极)人。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儒家学派的第三代大师。
•他对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
•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约束和治理。
孔门十哲[孔子十大弟子](论语之诲人不倦)
](https://img.taocdn.com/s3/m/318c833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70.png)
孔门十哲[孔子十大弟子](论语之诲人不倦)德行科的四大弟子“德行”是个人修养,孔子最重这一科。
它的主要标志是安贫乐道。
人,看上去,呆头呆脑,笨嘴拙舌,但埋头苦干,勤学好问,而且多半是大孝子。
颜渊(颜回)、闵子骞(闵损)、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都是苦出身,为这一科的代表人物。
他们四个,冉伯牛最大(比孔子小7岁),闵子骞次之(比孔子小15岁),仲弓又次之(比孔子小29岁),颜渊最小(比孔子小30岁)。
但颜渊反而排第一。
颜渊是孔子姥姥家的人,孔子最心疼。
他的特点是,从不多说,从不顶嘴,从不怠惰,特能琢磨老师的想法,老师最喜欢。
闵子骞,也不爱说话,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11.14),孔子也很欣赏。
他是有名的大孝子,闵家的人,谁都夸他,没一个不说好(《先进》11.5)。
这里排第二。
冉伯牛有什么美德,不知道。
《论语》提到他,就一件事,只说他有恶疾(麻风病),临死,怪可怜的,孔子去看他,拉着他的手,惋惜得不得了(《雍也》6.10)。
这里排第三。
仲弓最后。
孔子夸他,“雍也可使南面”(《雍也》6.1),有人君之相。
他的特长,本来在政事,似乎应入政事科,但他有一大美德,曰“不佞”(《公冶长》5.5),很合格。
他也是一不爱说话的主儿。
孔子认为道德好,学问好,应该做官,但这几位,只有仲弓,接替子路,做过季氏宰(《子路》13.2)。
闵子骞,太清高,季氏派他当费邑宰,他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到汶水的北边(《雍也》6.9)。
颜渊、冉伯牛,也没当官的记录。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8.13)。
他生活的时代,分明无道,当学生的该怎么办?是躲家里,枕着胳膊喝凉水,还是死乞白赖找官做,管他干净不干净,先参与一把?孔子很矛盾。
安贫乐道躲家里,道德肯定最高,但高尚的结果,是无所作为,和隐者没什么两样,孔子又不乐意。
孔子喜欢老实巴交,“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
《论语》十二章

--64—67岁,去陈适卫,事卫出公。
69--73岁(前483—前479年)孔子返鲁
--69岁,儿子孔鲤卒。
--71岁,根据鲁国的史记,改编成《春秋》一书。颜 回死,孔子大哭一场。
--72岁,子路死于卫国内乱,结缨而死,惨烈,孔子 大哭。
字词解释:
(1)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2)疏食:粗粮。 (3)水:在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 “汤”指热水。 (4)曲肱:弯着胳膊。肱(gōng),胳膊, (5)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 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段解: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的精神。
34--35岁(前518—前517年)孔子适周适齐
--据说,上周朝的图书馆问礼于老子 --前517年,去齐国找工作,齐景公不用 --在齐国,最大的收获是听古典音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6--50岁(前516—前502年)孔子返鲁
--孔子从齐国回来,没官做,只好退修诗书礼乐, 教书育人做学问,自娱自乐。这一段是他做学 问的黄金时代。 --孔子这个人,一心想当官,但不是当官的命。 --估计是阳货(季氏的陪臣)阻止他当官。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逝 这,河水 舍弃
翻译:孔子对着滔滔的江水,感慨地说: “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 呀!”
理解:
感慨时光的流逝:
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从人物出场顺序看《论语》

从人物出场顺序看《论语》作者:贾志刚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3年第06期《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是经典,经典中的经典。
中国人读《论语》,读了两千多年,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近代也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论语》”,其实不然。
对于尊孔尚儒的人来说,《论语》就是《圣经》,字字句句都是真理;对于反孔轻儒的人来说,《论语》就是垃圾桶,装满了封建糟粕。
所以,中国人读《论语》,只有两种《论语》。
自从国学热开始之后,所谓卖什么吆喝什么,基本上对于《论语》的解读就一边倒地圣经化了。
我们知道,西方人翻译《水浒传》,把书名翻译成了“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固然可笑,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解读了这本书。
如果按照同样的方式来翻译《论语》的话,基本上就应该翻译成《私校校长和他的学生们的话》。
孔子在当时的社会标签就是私立学校校长,如果从学生层次来说,也可以说是民工学校校长。
我们知道,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清华、北大的校长肯定不是委员就是代表,开口闭口都是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可是门头沟技校的校长恐怕主要给学生介绍的就是怎么找个工作混口饭吃,怎样去大城市铁岭打拼一二。
所以,孔子固然伟大,固然有很多高屋建瓴的东西,可是更多的还是讲怎么与人相处,怎样考上公务员等等。
所以,孔子实际上很俗,没有三俗,也有两俗。
《论语》就是一部俗书,当然俗没什么不好,俗是真实的,雅是假装的。
大家知道,《论语》是曾参率领弟子们编纂的,曾参是总编,曾参的水平比孔子又差了很多,所以,《论语》这本书的编纂比书中的内容又更俗一些。
俗点好,俗的东西能读懂,而且实用。
到这里,肯定有人说你个王八蛋在这里满嘴喷粪,玷污祖先。
且慢,有书有证据。
整部《论语》的编排比较杂乱,可是学问就在杂乱之中,该有序的地方一定有序。
就像一台晚会可能很杂乱,但是主席台或者贵宾席的安排一定不能出差错。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整篇内容看似杂乱无章,其实稍加总结,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孔子及其十大弟子ppt课件

子贡以言语著名,利口巧辞,长于外交。
齐相田常伐鲁,他奉命出使,游说诸侯,存鲁,乱齐, 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举而动五国之政。
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子贡毅然使楚,引来救兵, 终解陈蔡之围。
子贡还精于理财,经商有道,“货殖焉,臆则屡中”, 家累千金。每出使则结驷连骑,车仆之盛,拟于王侯, 所到之处,直可与国君分庭抗礼。
23
子游—文学第一
• (前506--前443)姓言,名 偃 【yǎn】 ,字子游,亦称“言 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 。 胸襟广阔,位列文学科第一名
• 孔子曾称赞他:“吾门有偃,吾 道其南。”故言偃被誉为“南方 夫子”
闵子拜师
• 闵子长大后回到他的祖籍鲁国拜孔子为师。当 时闵子家贫交不起充当学费的束修(腊肉),他 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 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修?”孔 子闻言,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 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修百条。” 至今,宿州市一家酒厂生产的白酒仍名“曹溪 一滴”。
(公元前484年),齐师伐鲁,兵临城下。冉求慷慨 赴敌,率军击退齐师,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季氏问 曰:“学之乎?性之乎?”冉求答曰:“学之于孔 子”。季氏遂招孔子。孔子(68岁)返鲁,冉求侍师 殷切,朝政之余,必登门受教。但季氏旅泰山、伐颛 [zhuān]臾(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平邑镇) 、用 田赋,皆不能救,或反助之。公元前483年季康子改 为按每一户的田亩数来征收,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收 入。冉求为季氏家臣,曾参与其事。孔子(69岁)斥 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冉求亦 尝婉言以“力不足”告罪于夫子。孔子面斥之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未闻冉求有愠色, 师事孔子恭谨如初。
21
论语知识点

论语知识点《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包含了大量的政治、道德、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仁: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们应当保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包括仁爱、正义、诚信等。
2. 礼:儒家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诸侯朝聘、祭祀、丧葬等仪式。
3. 颜渊:论语中的一个著名人物,被认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 孔融: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展现了他谦虚、尊重他人的品质。
5. 子路:论语中的一个著名人物,被认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后世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孟轲: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强调了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7. 曾参: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强调了自我反思和自责的重要性。
8. 子贡: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思想,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
9.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被称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被称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道德的完善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人物
按出场顺序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中国山东曲阜fù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全国各地也有孔庙祭祀孔子。
“礼”是孔子认可的一整套社会行为规范,孔子认为凡事都要依礼而行,曰“齐之以礼”,当然,行孝道也不例外。
孔子墓碑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为元朝统治中国的第八位皇帝元武宗卜儿只斤.海山所封,北京国子监有元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原碑。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论语。
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论语》有子、曾子、闵子皆称子,此外冉求亦称子,此冉子当是冉求。
《论语》何以独於此四人称子,未能得确解,但当存疑。
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名录
鲁定公前494年-前468年;鲁哀公;鲁悼公
秦祖(子南)郑国(子徒)
乐亥欠(子声)巫马施(子旗)公西赤(子华)步叔乘(子车)漆雕开(子开)公伯缭(子周)石人郢(行)司马耕(子牛)
叔仲会(子期)颜无繇(路)公哲哀(季次)任不齐(送)
南宫括(子容)公治长(子长)宓不齐(子贱)漆雕哆(子敛)颛孙师(子张)施之常(子恒)颜之仆(叔)奚容点(子晰)
壤驷赤(子徒)端木赐(子贡)公孙龙(子石)公祖句兹(子之)公西点(子上)石作蜀(子明)澹台灭明(子羽)漆雕徒文(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