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一
我用阳陵泉——精选推荐

我用阳陵泉、委中穴的经验摘要人体有十二条经络,而行于侧面的为足少阳胆经,胆经共有四十穴,其中最常用且最神妙难诉的莫过于「阳陵泉」。
「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经气最强,腰背部的经络几乎为膀胱经所占注,故委中所治疗的面积甚广。
前言以五输穴的说法来论,阳陵泉乃是胆经的合穴,什么叫做「合」呢?合者,北方冬也。
阳气入脏故为合,谓其经脉肎此而入脏与诸经相合也。
也就是说,经脉走入合时其经气为最强的时机。
由此论断,可以得知,扎阳陵泉一穴,因为它的经气最强,入脏很深,故通上达下的作用也是最强的。
阳陵泉在足少阳胆经中,它扮演什么角色?它的穴性有舒筋脉、清胆热、驱腿膝风邪、疏经络湿滞之功,主治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偏瘫、胸痛、胆囊炎。
除此之外,在针灸治疗常用穴中尚有「外伤阳陵泉」之说,也就是阳陵泉可治一切外伤的疾患,与八会穴的筋会阳陵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一切筋的毛病都可以找阳陵泉;所以阳陵泉是一个很重要的穴道。
临床心得一、依我临床用阳陵泉的心得把它报告如下:治偏头痛颇为灵验。
一般的偏头痛都容易发生在沿胆经走向的路线,用背歌诀的方式,我把穴位的走向依序记之如次:「足少阳胆瞳子,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毕,正营承灵脑空摇……」。
偏头痛最易发生的位置就是沿着胆经走的路线,阳陵泉为胆经合穴,经气最强,入藏最深,故扎此一穴,即可通上达下,而把偏头痛轻易的治好。
许多人有后头痛的经验,这个后头痛指的是风池穴的地方按压痛,而非指膀胱经的后头痛。
对于风池穴产生的后头痛,一般的医者大抵都是在风池穴上下功夫,这是属于局部的取穴法,方法并没有错,但根据内经所云,上病下取及远处取穴的方法以疏导经络的滞气,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若碰到这种症状,大抵都先取阳陵泉,祗要阳陵泉取穴准,针感强,常能一针见效,当场即可测试风池穴酸痛消失的有无,如果针在风池穴上,就没有当场可以测试的机会,当然疗效上大打折扣了。
浅析古代文献中手五里穴禁针学说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4), 800-805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4123浅析古代文献中手五里穴禁针学说严 亮,庞伊霖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收稿日期:2023年2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6日摘要 手五里穴,昉见于《灵枢》,属手阳明大肠经。
自《灵枢·本输》中明确指出手五里穴“刺禁”以来,历代医家多将其列为禁针穴之一,但是,在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却不乏使用针刺手五里治疗疾病的记载。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手五里穴禁针说的历史源流与发展嬗变,及其刺法运用的发展,认为应对针刺手五里穴持慎重态度,手五里禁针学说在当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手五里穴,针灸禁忌,禁针,古代文献,针刺应用Acupuncture Contraindication Theory of Point Shouwuli (LI13) in Ancient LiteratureLeung Yim, Yilin Pang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i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Feb. 9th , 2023; accepted: Apr. 17th , 2023; published: Apr. 26th , 2023AbstractFirst seen in Lingshu, Point Shouwuli (LI13), belongs to the LI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Yangming). Since the Lingshu ·Benshu clearly stated that Shouwuli is contraindicated in needling, physicians of all dynasties have listed LI13 as one of the contraindicated acupuncture points.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record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in the LI13 to treat diseases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ori-gination of the contraind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mutation and its use of thorn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According to the study, acupuncture at Shouwuli should严亮,庞伊霖be cautious, and moxibustion should be the main method in accordance with ancient medical books.KeywordsPoint Shouwuli (LI13), Contraind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ntraindication in Needling, Ancient Literature, Acupuncture Applica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手五里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第一章艾灸概述什么是艾灸➢艾----即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
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净化空气驱除蚊蝇。
➢灸----是拿易燃的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灸穴道,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穴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
概述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柱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
是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
(一)作用原理:➢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还可弥补中药和针疗的不足。
灸法是利用艾叶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通过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
➢新针灸学;说,是由于它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这种作用,在于依靠集中在一定穴位上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传导的反射作用而达到的。
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作用的机制是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这与传统的认识是一致的。
艾灸疗法的功效(一)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运用灸法的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达调和阴阳之效。
(二)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人体36个致命穴位的神奇功效

人体36个致命穴位的神奇功效人体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意思是在遭受点击或击打后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之忧之处。
其实死穴就是人体中一些特殊的穴位,因为死穴处于人体位置的解剖特点及特殊作用,有的穴位有大动脉经过,有的穴位下有神经组织有的离内脏较近,这些因素都会使这些穴位在遭受突然而强大的外力作用时更易出危险,甚至夺人性命。
但养生理疗手法轻柔,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联系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百脉之会,贯达全身。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
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主治: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注意:此穴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2、神庭神庭,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发际。
属督脉。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在左右额肌之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平刺0.3~0.5寸;可灸。
注意:此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3、太阳穴太阳穴是奇穴,位置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就是太阳穴。
按摩时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坐站皆可,但要身体端正,脊背挺直,挺胸收腹,情绪稳定,精神集中。
一般都采坐姿。
坐或站好后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
也可以将手掌贴在头上,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两边的太阳穴上,稍用力使太阳穴微感疼痛,然后,顺逆各转相同的次数。
一般按摩的次数可多可少,可以自己按照大脑疲劳的程度调整。
经络腧穴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经络腧穴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90题,每题1分,共90分)1、睛明穴针刺不当易引起A、延髓损伤B、眼内出血C、外伤性气胸D、膀胱损伤E、晕针反应正确答案:B2、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是A、督脉B、心经C、任脉D、肺经E、心包经正确答案:D3、手足太阳交接于A、目内眦B、鼻旁C、颧D、耳上角E、目外眦正确答案:A4、奇经八脉中与脑、脊髓、肾有密切关系的是A、维脉B、冲脉C、任脉D、督脉E、带脉正确答案:D5、属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是A、中极B、天枢C、梁门E、中脘正确答案:D6、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是A、大陵B、劳宫C、内关D、曲泽E、间使正确答案:A7、足厥阴肝经的循行是A、“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B、“连目系,上出额”C、“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D、“上抵头角,下耳后”E、“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正确答案:B8、足少阳胆经与阳蹻脉会于A、目外眦B、以上都不是C、头顶D、目内眦E、项后正确答案:E9、与督脉脉气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A、公孙B、后溪C、外关D、太渊E、列缺正确答案:B10、善于治疗胃痛、呕吐、热病、中暑的腧穴是A、间使B、内关D、劳官E、曲泽正确答案:E11、肝经循行中未发生联系的部位是A、耳中B、喉咙C、唇内D、目系E、颊部正确答案:A12、善治出血证的腧穴是A、阴陵泉B、阳陵泉C、公孙D、隐白E、三阴交正确答案:D13、素髎穴的取穴法是A、骨度分寸法B、手指比量法C、体表标志法D、简易取穴法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C14、后溪穴的特定穴属性是A、经穴B、荥穴C、输穴D、郄穴E、络穴正确答案:C15、箕门穴位于血海上A、8寸C、2寸D、10寸E、4寸正确答案:D16、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是A、丰隆B、飞扬C、昆仑D、委阳E、委中正确答案:B17、手少阳三焦经运行到下一条经脉的是A、手阳明大肠经B、手厥阴心经C、足少阴肾经D、足少阳胆经E、足阳明胃经正确答案:D18、不属于八会穴的是A、绝骨B、太渊C、膈俞D、大杼E、太白正确答案:E19、次髎穴主治下列何种病症A、便秘B、腹泻C、痨疮D、头痛E、月经不调正确答案:E20、阴郄穴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侧远端横纹上B、2.5寸C、1.5寸D、2寸E、0.5寸正确答案:E21、治疗皮肤疾病应首选A、偏历B、三间C、曲池D、迎香E、臂臑正确答案:C22、与督脉会于巅的经脉是A、足少阴经B、足厥阴经C、手太阳经D、手少阳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B23、地五会是A、输穴B、原穴C、荥穴D、络穴E、胆经上的穴位正确答案:E24、冲阳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何穴A、井穴B、合穴C、原穴D、络穴E、输穴正确答案:C25、善于治疗呃逆的腧穴是A、太溪B、承山C、照海D、攒竹E、外关正确答案:D26、循行中不与胃联系的下列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太阴脾经C、足厥阴肝经D、手太阴肺经E、手太阳小肠经正确答案:A27、足厥阴肝经的起始穴是A、期门B、隐白C、章门D、大敦E、涌泉正确答案:D28、治疗咽痛、掌中热首选的是A、鱼际B、尺泽C、列缺D、太渊E、少商正确答案:A29、足少阴肾经的母穴是A、然谷B、太溪C、阴谷D、涌泉E、复溜正确答案:E30、有关经脉腧穴叙述错误的是A、手阳明经首穴商阳,末穴迎香B、手太阳经首穴少泽,末穴听宫C、手少阴经首穴极泉,末穴少冲D、手太阴经首穴少商,末穴中府E、手厥阴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正确答案:D31、治疗表里经同病宜选A、下合穴B、背俞穴C、郄穴D、络穴E、原穴正确答案:D32、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为A、三间B、二间C、肘髎D、阳溪E、温溜正确答案:E33、下列各穴为肝经穴的是A、曲泉B、水泉C、天泉D、廉泉E、涌泉正确答案:A34、有关奇穴,叙述正确的是A、无固定位置B、无固定名称C、又称为天应穴D、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E、又称为压痛点正确答案:D35、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是A、束骨B、京骨C、金门D、申脉E、昆仑正确答案:B36、八会穴中的血会是A、中脘B、太渊C、膈俞D、章门E、血海正确答案:C37、根据《灵枢•经脉》,下列不属于足太阳经循行的是A、从巅至耳上角B、起于目锐眦C、入腘中D、挟脊内,过髀枢E、入循膂正确答案:B38、太阳穴治疗头颞部及眼部的疾患,这是腧穴的什么作用?A、远治作用B、相对特异性作用C、近治作用D、双向良性调节E、以上皆非正确答案:C39、在归属上有关阳陵泉穴错误的是A、回阳九针穴之一B、五输穴C、合穴D、下合穴E、八会穴正确答案:A40、肺的募穴所属的经脉是A、肾经B、胃经C、脾经D、任脉E、肺经正确答案:E41、肝俞穴位于A、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B、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C、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D、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E、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正确答案:C42、针刺太渊不当易刺伤A、头静脉B、桡动脉C、桡神经D、尺神经E、尺动脉正确答案:B43、《灵枢•经脉》:“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描述的是A、手太阳络脉B、手少阳络脉C、手阳明络脉D、手少阳经脉E、足少阳经脉正确答案:C44、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是A、支正B、小海C、养老D、后溪E、腕骨正确答案:C45、循行“绕肩胛”的经脉是A、足太阳膀胱经B、手少阳三焦经C、足少阳胆经D、手太阳小肠经E、手阳明大肠经正确答案:D46、胆的募穴是A、阳交B、率谷C、期门D、日月E、京门正确答案:D47、治疗急性胃痛应首选的腧穴是A、天枢B、内关C、梁门D、内庭E、梁丘正确答案:E48、属于胆经的穴是A、期门B、章门C、关门D、冲门E、京门正确答案:E49、是郄穴的是A、期门C、率谷D、日月E、阳交正确答案:E50、腧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是A、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B、经穴、络穴、阿是穴C、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D、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E、络穴、郄穴、五输穴正确答案:D51、可以治疗血证的通用穴位是A、膈俞B、心俞C、外关D、委中E、脾俞正确答案:A52、属于八脉交会穴的有A、大钟B、支沟C、大都D、太白E、照海正确答案:E53、悬钟穴的定位是A、在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凹陷中B、在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雕的外侧凹陷中C、在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D、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E、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正确答案:E54、下列不属于曲泽穴主治病证的是B、咳嗽、胸满C、胃痛、呕血D、心痛、善惊E、肘臂挛痛正确答案:B55、手阳明大肠经起于A、大指之端B、无名指端C、大指次指之端D、小指次指之端E、中指端正确答案:C56、心的募穴是A、鸠尾B、天池C、极泉D、巨阙E、膻中正确答案:D57、曲池穴主治的病证是A、无汗,多汗B、咳喘,口㖞C、瘾疹,湿疹D、惊悸,怔忡E、咳嗽,无脉症正确答案:C58、俞穴偏于治疗A、筋病B、髓病C、脏病D、腑病E、血病正确答案:C59、何经脉循行“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督脉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阳膀胱经正确答案:E60、在食指衔接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B、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C、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D、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E、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正确答案:C61、下列穴位中,治疗口疮口臭应选用A、鱼际B、内关C、中冲D、郄门E、劳宫正确答案:E62、有关足三里的论述何项错A、胃经五输穴之一B、八会穴之一C、下合穴之一D、十二合穴之一E、四总穴之一正确答案:B63、位于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的腧穴是A、曲池B、手三里C、尺泽D、商阳E、合谷正确答案:A64、患者头痛,颈部不适,外耳道流出少许液体,目赤,咽喉痛,发热,神志异常,乳房肿痛,经针刺足太阳经腧穴后仍然无明显好转,应取下列哪条经脉穴位治疗A、手少阳B、手太阳C、手少阴D、足阳明E、足太阳正确答案:B65、以下腧穴中,胆的募穴是A、胆俞B、章门C、期门D、日月E、阳陵泉正确答案:D66、膀胱经的合穴是A、委中B、昆仓C、承山D、至阴E、京骨正确答案:A67、既循行至目锐眦,又循行至目内眦的经脉是A、足太阳膀胱经B、手太阳小肠经C、足厥阴肝经D、手阳明大肠经E、手少阳三焦经正确答案:B68、接续于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手阳明大肠经E、手厥阴心包经正确答案:B69、既用于治疗耳病,又可点穴治疗呃逆的穴位是A、翳风B、膻中C、耳门D、耳和髎E、角孙正确答案:A70、既为脾经络穴又属于八脉交会穴的是A、丰隆B、列缺C、后溪D、阴陵泉E、公孙正确答案:E71、下列经脉中,在大腿部没有经穴分布的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阴脾经E、足少阴肾经正确答案:E72、下列除何处之外均属于手少阴心经循行A、入掌内后廉B、上肺C、下膈D、入缺盆E、上挟咽正确答案:D73、下列腧穴中,不属于任脉的是A、中极C、水沟D、膻中E、廉泉正确答案:C74、足少阴肾经的络穴是A、复溜B、然谷C、太溪D、大钟E、涌泉正确答案:D75、下列除何项之外均为心经络脉的叙述A、在腕上1.5寸B、在腕上1寸C、在通里穴处别出D、循行别走手太阳E、主治支膈,不能言正确答案:A76、足太阳膀朓经的主治特点是A、后头、背腰病,脏腑病B、侧头、耳病,胁肋病C、前头、口齿、胃肠病D、前头、鼻、口齿病E、后头、肩胛病,神志病正确答案:A77、阳经郄穴跗阳为何经穴位?A、膀胱经B、脾经C、小肠经D、肾经E、肝经正确答案:A78、属胆经穴的是B、翳风C、听会D、听宫E、耳门正确答案:C79、小海穴位于A、在肘外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凹陷处B、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C、在肘内侧,当肘内侧横纹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D、在肘外侧,当肘外侧横纹头与尺骨鹰嘴之间凹陷处E、在肘外侧,当肘外侧横纹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正确答案:B80、手太阳小肠经的合穴是A、血海B、少海C、气海D、照海E、小海正确答案:E81、阴谷穴的特定穴属性是A、合穴B、络穴C、郄穴D、原穴E、经穴正确答案:A82、下列哪个穴位于腘窝横纹A、足三里B、犊鼻C、阳陵泉D、阴陵泉E、委中正确答案:E83、肝经的郄穴A、外丘B、阳交C、中都D、光明E、蠡沟正确答案:C84、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的腧穴是A、公孙B、三阴交C、阴陵泉D、血海E、悬钟正确答案:B85、阴跷脉的郄穴是A、大钟B、地机C、筑宾D、交信E、照海正确答案:D86、在十二经脉中,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的是哪条经脉A、任脉B、肺经C、心包经D、督脉E、心经正确答案:B87、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相平的是A、第3胸椎棘突B、第6胸椎棘突C、第2胸椎棘突D、第5胸椎棘突E、第7胸椎棘突正确答案:A88、小肠经“出肩解”的“肩解”是指A、肩胛冈B、肩锁关节C、肩关节D、肩峰E、肩胛骨正确答案:C89、肾的募穴是A、日月B、京门C、阳交D、期门E、率谷正确答案:B90、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的腧穴是A、少海B、神门C、通里D、少冲E、阴郄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有关原穴说法正确的有A、原含有本原、原气之意B、阳经在输之后另置一原C、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腧穴D、是五输穴中之“输穴”E、阴经以输为原正确答案:ABCE2、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有A、率谷B、腹通谷C、照海D、水泉E、环跳.解析: BC正确答案:BCD3、头临泣至脑空连线上的腧穴依次是A、目窗B、头临泣C、正营D、脑空E、承灵正确答案:ABCDE4、下列哪些穴位不属于足少阴肾经A、涌泉B、复溜C、石门D、太溪E、太白正确答案:CE5、络脉与经脉的不同点是A、循行方向是从头面、躯干向四肢B、循行部位浅,分支细小C、网络全身D、从经脉中分出侧行E、只行于四末,不走于胸腹正确答案:BCD6、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是A、纵行的B、可深入体腔C、左右对称D、与脏腑直接联系E、横行的正确答案:ABCD7、针刺睛明应注意A、患者闭目B、出针后按揉针孔片刻C、医者用押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刺手缓慢进针D、注意针刺深度E、不捻转,不提插正确答案:ABCDE8、下列经脉中起于胞中的有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蹻脉正确答案:ABC9、经过踝部的经脉有A、足厥阴B、足少阳C、足阳明D、任脉E、手少阳正确答案:ABC10、属于背俞穴的是A、肺俞B、肝俞C、膀胱俞D、厥阴俞E、腰俞正确答案:ABCD。
针灸的禁忌——精选推荐

脾脏位置
成人正常的脾脏约掌心大,外形似蚕豆。位 于左季肋深处,被九、十、十一肋所遮盖。 脾周围的腹膜皱襞与附近脏器相连,形成各 条韧带,对脾脏起支持和固定作用。
较易导致脾脏损伤的穴位
脾脏在体表投影区无经穴分布,其位置较固 定,又为肋骨保护,故在通常情况下,针刺 不可能伤及。但如果脾脏肿大,向上伸展, 抬高膈肌,向下可伸入左上腹。巨大的脾脏 有时能达左髂部,甚至进入右腹腔。此时左 侧的章门、京门、腹哀在针刺时穴可导致损 伤,而且涉及到更多的其它腹部穴。
肝脏位置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 肌保护,不容易伤及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 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 中线而达左上腹。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五 肋上缘,下界齐右肋缘,肝脏右叶下缘在上 腹中线可达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较易导致肝脏损伤的穴位
鸠尾、巨阙、上脘、右侧期门、日月、章门
周围神经损伤范围
包括颅神经和脊神经二类。
其中,针刺所致的颅神经损伤以面神经损伤 多见,亦有引致动眼神经和三叉神经损伤的 病例。
针刺引起的脊神经损伤的范围涉及较广,包 括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深神经、桡神 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以及膈神经等,引起 多种周围神经障碍。
针刺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穴位
凡是穴位深部有神经干或主要分支经过,均 有可能发生损伤,如翳风、下关、环跳、足 三里、阳陵泉、曲池、内关、神门、列缺 等。
头痛头晕不适,出冷汗,频繁呕吐,重者呕 吐物呈栗壳色,随即意识丧失而转入昏迷, 面色潮红或苍白,呼吸深沉而带有鼾音,脉 搏缓慢有力,大小便失禁,偶见抽搐,血压 升高等,同时出现口鼻歪斜,肢体偏瘫。 不及时抢救,能迅速导致死亡。
针灸造成脑出血的穴位
膝部穴位针刺安全浅析

f] 方 晓丽, 9 郑俊江, 俊武. 郑 郑魁 山教授“ 温通针法” 临证运用规
律 总结[ 】 中国针 灸, 07 2 () 2 7 J. 20 ,7 4 : 8 .
【 】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 M. 南京
防对 神 经血 管刺 激过 度 而造 成损 伤 , : 陵泉 穴 如 阳 向下 斜刺 施 用 强 刺激 时应 注 意 掌 握刺 激 量 , 刺 针
操 作 时 以 1 3次放 射 到足 部 为 宜 , ~ 以免 过 度 刺 激 对腓 总 神经造 成 损伤 ; 刺委 中并刺 激胭 神 经 时 , 针
针刺 时宜直刺 0 5 1 。 .~ 寸 2 3 针 刺 手法 不 同 的针 刺 手 法 产 生 的 针 刺 作 . 用不同, 当医 者施 以不 同手法 时应 掌握 刺 激 量 以
膝 后 区 : 窝 处 由浅 入深 有 股 神 经 、 胭 胭静 脉 、
胭 动脉 , 其外 上 缘还 有腓 总 神经 , 刺 损伤 将 导致 针 下肢 活动 障碍[ 。
si lf n s o l ea n r et s o e tr t mu a o u d b t et t e i r t . i h o oh me f b e
1 na d k e itau u c r;ciets n adzt n t tr s ne on;cp t e ac n;t d ri i c j n u d a ao
有血海、 丘 、 顶、 阳关、 梁 鹤 膝 内膝 眼 、 曲泉 、 阴谷 、 犊鼻 、 关、 膝 阴陵 泉 、 三 里 、 足 阳陵 泉 、 郗 、 中 、 浮 委 委 阳、 阳等 。这些 穴各 自发挥 其 功效 , 临床 各 合 在
人体经脉穴位常识介绍

人体经脉穴位常识介绍(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无图)2007-11-15 14:07:42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显示次数:9494 编辑:hpc 进入论坛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
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一)正常字体放大字体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
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
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
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BL1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
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
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
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
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
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
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
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
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内较为安全;1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
如超过1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1.7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图2.承泣(Cheng qi)ST1足阳明胃经【取穴】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
血管分布: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
神经分布: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为填充分于眼球、眼球诸肌、眶内骨膜之间的脂肪团块,对眼球起固定作用)→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病人双目正视或上视,持30~32号毫针,快速点刺破皮,针尖略朝上,缓缓进针,至0.5~1.2寸深,以有针感为宜。
如无针感,可稍作留针即停针待气后再略加调整针剌的方向或深度。
如再无针感,即应留针,不必强求。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若深度超过1.5寸时,多可损伤眼动脉主干;超过1.9寸时,即深达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可造成有关组织的损伤。
针剌方向若针尖贴近眶下壁,当进针深度超过0.4寸时,即有剌入眶下沟之危险,可伤及眶下动、静脉,出血较严重。
故当必须深剌时,针尖应稍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下壁剌入。
*图3.攒竹(Cuan zhu)BL2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有额肌及皱眉肌,深部为额骨。
血管分布:额动、静脉。
神经分布:额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皱眉肌据解剖学研究,眶上切迹存在变异现象。
对1320例头颅调查:二侧出现切迹的为59.2%,而二侧均为眶上孔的占36.1%,一侧为切迹一侧为孔的占4.7%。
所以,攒竹穴的定位为眶上切迹,实际上眶上孔的变异出现率为36.1%。
同时,还发现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上缘的位置关系也存在变异,眶上切迹或孔居眶上缘内1/3者为61.0%,居内、中1/3间者占33.7%[1]。
故本穴在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变异的情况。
【针剌方法】1、直剌:一般0.3~0.5寸,如解剖变异为眶上孔,可从眶上孔刺入,进针1~1.2寸。
2、斜刺:向下斜剌透睛明0.3~0.5寸,以疗眼疾。
3、平剌:用透刺法,透鱼腰0.8~1.2寸,治疗头痛、面瘫。
4、如无解剖变异,从眶上切迹向外下斜剌眶上孔0.3~0.5寸,治疗眶上神经痛。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本穴一般浅刺,从眶上孔刺入时应用30号细毫针缓慢送针,如有阻力,不宜再进。
如剌破深部血管可引起明显出血,严重者表现为局部肿胀,上眼睑下垂难以睁眼。
针刺方向直剌时不进入眶上孔一般较安全,平剌时要操作熟练,以减轻疼痛;斜刺透睛明时,应避开血管,以防出血。
4.球后(Qiu hou)EX-HN7经外奇穴【取穴】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
血管分布:浅层为面动、静脉,深部为眶下动、静脉。
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有眼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患者目上视可正视,用拇指轻托眼球固定,沿眶下缘针尖略向内上方,朝视神经方向缓慢进针,深度0.5~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此穴不宜深剌,一般不可超过1.5寸,若超过2寸时,容易损伤视神经、海绵窦、颅内动脉及垂体等眶内和颅内的结构。
更不宜提插、捻转。
此穴因血管分布丰富,针剌易引起出血,患者可有眼球突胀感,局部呈现青紫。
针刺方向本穴宜直刺。
5.下关(Xiaguan) ST7足阳明胃经【取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
血管分布: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
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或向耳侧斜刺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本穴下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直刺过深可刺中该神经的主干或分支,引起损伤。
所以如果病人感受到穴区疼痛、发热或触电感,即应将针上提,不可再深刺。
刺激方式本穴多因穴位注射不慎而出现意外,故应避免使用浓度过高或过低、酸碱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液进行穴位注射。
6.四白(Sibai)ST2足阳明胃经【取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穴位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眼轮匝肌、上唇方肌。
血管分布:面动、静脉支,眶下动、静脉。
神经分布: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斜刺0.5~1寸,平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过0.5寸或进行平刺时一般不会发生损伤性意外(机械性损伤),但如针尖进入眶上孔(约在针刺深度超过0.5寸),并继续进入眶下管时,如进针深度超过1寸,即有可能损伤眼球,所以不宜过深。
针刺方向当针尖进入眶下管时,应按45°角朝上,75°角朝外的方向进针。
另应注意:向眶下孔斜剌时,须选取30号或32号的细毫针,且要避免反复提插或捻转,以免刺破眶下动脉。
7.水沟(Shuigou)DU26督脉【取穴】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口轮匝肌。
血管分布:上唇动、静脉。
神经分布: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针刺方法】取仰卧位,直刺0.3寸或向上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是人体中针感反应最为强烈的穴区之一,临床上出现的意外多为诱发癔性发作。
据观察,这类意外事件常发生于刺激过强之时,所以,本穴的针刺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重(急救除外),对有癔病史者,尤应如此。
另外,也有报道因针剌本穴,因间接反应,造成脑出血性中风。
8.哑门(Ya men)DU15督脉【取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项韧带和项肌中,学问为弓间韧带和脊髓,内上方正对延髓。
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
神经分布:枕大神经和第3颈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俯伏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经第2项椎棘突上缘向下颌方向垂直缓慢剌入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
因该穴深部有脊髓,故不可深剌,进针要缓慢,不可行重度提插捻转手法。
进针深度最深不可超过1.5寸,否则可剌伤脊髓颈段。
病人出现传向四肢的闪电麻木感,或头痛、头晕等症状。
较重者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针剌方向应向下颌方向针剌,切勿向上朝眼的方向针剌。
因其深部正对延髓,可造成延髓损伤,有生命危险。
哑门穴,以刺向耳垂最安全(男可刺46.34mm,女可刺至45.13mm),其次为针向口或下颌(男可刺至44.92mm和42.42mm,女分别为43.33mm和40.99mm)。
若向后正中线直剌亦可从第一二颈椎之间剌入椎管。
另外,也不可向左右任意偏斜,以防误伤椎动脉。
9.风府(Fengfu)DU16督脉【取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颈韧带、项肌中,深部寰枕后膜、硬膜、蛛网膜、软膜的延髓,上方为枕骨大孔,下为寰椎后结节。
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
神经分布:为第三颈神经及枕大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向下颌方向垂直剌入0.5~1寸,缓慢进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5.3cm左右。
因该穴深部有延髓,故针刺过深有生命危险,一般应控制在1.5寸内较为安全,其极限则不得超过2同身寸。
若刺入延髓,针下有松软感,患者全身有触电感,恐慌惊叫,轻者可有头痛,眩晕、心慌,出汗等,重者呼吸困难,继而昏迷。
针刺方向风府穴,以针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达45.43mm,女为44.46mm),其次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易发生危险的是直刺(男性不宜超过36.83mm,女性不宜超过30.9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