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合集下载

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

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汇编)

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汇编)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

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

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

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当代大学德语2第6-10单元课文+中文翻译

当代大学德语2第6-10单元课文+中文翻译

Lektion 6Text 1 Mein LebenYang Fang:Du, Anna,im Deutschunterricht soll morgen jeder erzählen, was er bisher gemacht hat, über seine Schulzeit und so. Erzähl doch bitte mal von dir. Dann weiß ich,was man da so sagt.杨芳:安娜,明天的德语课上每个人都要讲一下自己至今为止做的事情,关于学校生活等等。

给我做个示范吧,这样我就知道该怎么讲了。

Anna:Gern, aber viel kann ich noch nicht berichten. Ich bin ja noch jung. Also, mein …V ortrag“:Ich heiße Anna Schubert und bin 1984 in Potsdam geboren. Mein Vater ist Beamter in der Stadtverwaltung, meine Mutter arbeitete damals als Sekretärin. Sie machte dann noch eine Ausbildung und ist jetzt Kindergärtnerin. V on 1990 bis 1994 war ich wie jedes Kind in der Grundschule, ab der fünften Klasse besuchte ich das Gymnasium in meiner Heimatstadt. In der 13. Klasse beendeten wir mit dem Abitur die Schule.安娜:好的,可是我讲的不是很多,我还年轻,报告开始了:我叫Anna Schubert,1984年出生在Potsdam。

当代大学德语 课文中文翻译

当代大学德语 课文中文翻译

Studienweg Deutsch 3 Kursbuch Lektion 1Text 1:Erstsemester-TagebuchDer ganz normale Wahnsinn我是否应该为了能登记上一节研讨课而要在凌晨四点就起床?在食堂吃饭时,我应该用红色的酱汁还是白色的那个?并且要在什么时候去参加派对呢?大学新生马努埃尔在学期初面对着一大堆的问题。

这是他的第一印象。

星期一今天是我上大学的第一天。

今天应该是这样开始的:对知识的追求,为了好成绩奋斗并且得到派对的请帖。

第一次来到食堂:说不清楚的红色酱汁,说不清楚的白色酱汁,说不清楚的棕色的肉。

祝你胃口好?倒不如说:(吃这些)需要的只是勇气。

在这之后我会去法律研讨课报到。

先到者先磨(先到者有优先权)报到时间实在下午四点,现在是一点半。

时间还很充裕,我这么想。

报到是在地下室举行的,在地下室里有书架,暖气管,一辆自行车和许多的学生。

一些学生坐在椅子上,一些坐在箱子上,还有的坐在地板上。

一位女士对我说:“你是第33个,今天会收15人(前15人才有机会上课)。

”在这里(这件事中)那句格言又被印证了:生活会处罚到的晚的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星期二早上四点我的闹钟响了我要能够在历史初级研讨课有一席之位。

(就是说得到上课的机会)这就是我今天所有要做的事。

现在马上要到五点了并且天还很冷在历史研讨课(报到处)站着一位女学生,“来报到的?”她的话中透露着一丝疲惫。

我点了点头。

她说:“(我今天)三点一刻就起来了,四点钟就等在了这里。

”顺带提一句,我叫桑德拉。

20分钟之后来了第三个学生,在五点半的时候我们这有5个人。

其中有一个人说,今天会收22个学生。

我觉得冷因此两只脚不停地跳(来取暖)。

桑德拉问我是否有多动症。

在马上就要六点半的时候来了第10个人。

我总是觉得冷因此继续不停地跳。

桑德拉说,我就是有多动症。

在七点十分时有25个人来到了研讨课教室,一些学生又得离开了。

笔译复习笔记整理

笔译复习笔记整理

笔译考试内容分享一、翻译理论1. 翻译的三种概念是什么,区别是什么?奈达对翻译下的概念是什么,属于三种中的哪一种?答:(1)三种概念:普通概念: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语言学:前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指原文本或篇章的转换。

文学上:前苏联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家索伯列夫说:“翻译的目的就是把一种语言中的内容和形式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2)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2. 翻译的三种策略是什么,英语的相对词语是什么?请举3-5个英语句子来说明这三种策略的不同。

答:三种策略: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借译(归化)domesticated translation. 举例:(1)Seeing is believing.直译:看到的就是可信的。

(完整word版)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点

(完整word版)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点

1. 归化(domesticating method )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2. 异化(foreignizing method) 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3.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如把汉语文本译文英语文本。

4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指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如把方言译成民族共同语,把古代语译成现代语。

5 连续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 又称即席翻译,用于会议发言、宴会致辞、商务谈判、学术研讨等场合,发言人讲完全部或部分内容之后,由口译人员进行翻译。

6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通常用于大型正式会议上,要求译员利用专门设备,不间断的进行边听边译。

7信达雅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8可译性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

9.形合( hypotaxis )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一种语言形式手段(如连词或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10. 意合(parataxis) 之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11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即直接翻译,指译文基本上按原文的形式和结构进行翻译,但也并非是死扣原文,字字翻译12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 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按译文的习惯将原文意义表达出来。

(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

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

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

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作品位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

卡特福德(J .C. Catford)于一九六五年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次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性质、类型、方法、条件和限度,并运用层次、范畴以及级阶等语言学概念来论述语际转换的根据,提出翻译对等只能是话语对等和功能对等,开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奈达(E. A. Nida)于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先后发表了《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两部著名的翻译理论著作,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应用于翻译的理论研究,大胆地提出核心句的概念,并试图建立一种最有效、最科学的三阶段翻译转换模式:1)将原语句子简化为意义最清楚的核心句(原语深层结构);2)翻译核心句(译语深层结构);3)将译语核心句转换成译语表层句子。

此外,奈达将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信息论、交际理论也引人翻译研究,提出极有影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标准,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德国的翻译理论家威尔斯(Wilss)以描述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基础,批判的继承了斯莱尔马郝和洪堡的语言观,提出翻译应该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科学,其理论模式必须“客观”,“程序方法不受价值观念影响。

他断言翻译是语际交际过程,并对翻译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和界定;详细探讨了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对语言学、交际学和翻译学三种等值进行了经验性描述。

除上述三位翻译理论家以外,德国的卡德、英国的斯坦纳、法国的穆南以及俄国的费道罗夫均从语言学的理论中吸取营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一很明显,翻译科学派虽然承认翻译是技巧,是艺术,但他们始终认为翻译首先应该是科学,可以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描写,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使之公式化。

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发韧于本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家认为,无论是语言还是从文学方面着手的传统的翻译研究都已日益显露出固有的局限性,而奈达将乔姆斯基深层结构引入翻译研究结果似乎也不能令人满意。

翻译研究派借用了俄国早期形式主义的理论成果,以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翻译中文学作品的主题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作品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往往是通过作品的表层结构特征体现出来。

同时,翻译研究派还认为,翻译研究应从狭隘的原文和译文内部关系扩展到翻译的外部关系—社会历史因素。

利维(Jiri Levy)是捷克翻译理论家。

他以布拉格学派雅各布森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将翻译方法论建立在符号学和诠释学原理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作品的文学性可以通过作者的独特的风格形式转换而来,而文学的表层特征或作者的风格都可以分割成独立的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另一种符号系统的风格特征来替代,产生出艺术性、文学性基本一致的译文。

利维一反重内容、轻形式的传统翻译观念,使结构形式特征成为翻译中头等重要并必须刻意追求和再现的因素。

他认为忠实与创造是统一的,译者有权做适当的调整,其理论促进了翻译研究派雏形的形成。

霍姆斯(J,S. Holmes)是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72)是该派的成立宣言。

他首先认为翻译理论应产生于对翻译过程的科学描述,再将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

诗歌翻译可被视为一种元文学,它既是对原作所进行的评价和阐释,同时自身又是崭新的、独立的文学作品。

翻译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译文与原作作为两种文学自足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译文与译入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对等或忠实。

比利时学者列费维尔(A. Lefevere)反对传统翻译研究的文学、语言学两分法,认为这两种翻译模式并不相互排斥。

翻译不仅仅是意义跨文学的共时转移,同时也是翻译标准的历时嬗变。

他归纳出七种翻译方法,详细论述了各种方法的利弊得失(Gentzler,1993:94)。

翻译中完全的等同是不可能的,译者必须做出抉择。

布罗克(R. Van den Broeck )与列费维尔一样,反对传统翻译的对等论,希望在皮尔斯的符号学、史蒂文森的哲学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等值观,并认为对等只能是功能和交流价值的近似。

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从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出发,将翻译中原作与译作的两极关系视为社会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反对将原作(男性)看做主导性的,将译文(女性)看做从属性的,认为翻译应该是双向的。

多元体系派(Polysystem Theory)翻译理论产生于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合乎逻辑的延伸与发展。

多元体系派这一名称由佐哈尔于七十年代首先提出,最终成为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以色列学者翻译理论与思想的旗帜。

多元体系派与翻译研究派一样,认为应将翻译的理论概念置于更大的文学、社会和文化的框架之中来考察,必须在截译研究中引进文化符号学。

翻译研究派与多元体系派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翻译的一对一的等值关系,而后者则认为接受文化的社会和文学标准决定了译者的美学假设,因而影响着翻译的全过程。

多元体系派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特别是通加诺夫的观点,认为文学与超文学世界可以划分为多层结构系统,文学作品是一个系统,社会环境又是另一个系统,它们相互联系,辩证地相互作用,共同协调某一特定形式因素的功能。

佐哈尔(Itama Even-Zohar)创立的术语“多元体系”是指在一定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主要和次要的文学系统,而高雅文学在其中又居于重要地位。

在研究翻译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时,他指出,翻译文学并非在所有国家均处于无足轻重或边缘的地位。

翻译文学作品不仅引进新的思想,而且还提供新的形式和模仿的样板。

如果翻译文学在一个民族中处于次要地位,译者就常常牺牲原作的形式,竭力使译文与接受文化的现行标准保持一致。

图里(Gideon Toury)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现翻译抉择的文化制约规律。

波波维奇认为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之间的迁移( shift)主要体现在美学原理的差异上,而图里认为文本之间的迁移与美学和语言学关系甚微,大多数作品的选择源于意识形态。

许多译文虽只是部分与原作等值,并且不符合现有的翻译理论,但仍被目标文化广泛接受,这是目标文化的文化策略与价值观念所致。

翻译既为目标文化带来新的信息和陌生的形式,又因文化标准的改变使原文结构发生迁移。

忠实的标准因此只能是相对的,翻译理论的主要任务不是评定译文,而是阐述译文形成的过程,发现目标文化系统的文学趋向对译文的影响。

在图里之后,巴斯奈特、列费维尔和廷莫科等转向用演绎的方法来研究超文学的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列费维尔应用“折射文本”,即为特定读者而专门处理过的文本,来研究“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深人研究诸如鼓励、宣扬,或阻止、审查等社会行为对文学转型的作用。

解构主义翻译派(Deconstruction)又称翻译创新派。

解构主义派反对传统的翻译观,认为文本的结构与意义既不确定,又难以把握,反对翻译中原文戏革文的两极划分,反对原文是主人、译文是奴仆的观点,认为原文与译文处于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之中。

翻译的目的不再是追求等值或同一,而是更注重原文与译文的相互关系以及译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作用。

福科(Michel Foucault)认为,由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异、不确定和变化性,语言本身并不和谐统一,而是存在着种种差异、矛盾和歧义。

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有赖于作品的历史性----即不同时期对该作品的注释的积累。

每个作家的作品“都在修正我们对过去的观念,正如这些作品将修改我们对未来的观念一样”。

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不同的理解不断地、反复地修改和重建原文。

译者因此绝对不是,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模仿者。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人类的命名和概念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不能用来完整地再现语言,只能用语言自身的变化来说明语言本身。

他认为语言与观念的局限约束了人的思维,必须努力消解这些局限。

其次,他否认原文和译文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主张翻译是用其他语言的思维来解释我们自己,翻译中应使用陌生化的手法,使用陌生的词汇和结构,打破读者现有的观念类型,使译文达到原语作品可能产生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