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的故事

中国探月工程的故事
中国探月工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工程,旨在探索月球、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和实现人类登月等目标。
自2004年国家正式批准探月计划以来,已经完成了多次成功的月球探测任务。
其中,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颗卫星,它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
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嫦娥一号通过微波测距完成了中国首次对月球的精确测绘,绘制出了第一张月球表面的三维地图。
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升级版,它于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并完成了更高
精度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二号还成功飞越了月球轨道,对月球以外的天体进行了探测。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三个任务,它于2012年12月13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地区。
嫦娥三号搭载的月球车“玉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巡视勘察,并传回了大量数据和照片。
嫦娥四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四个任务,它于2018年12月8日成功发射,并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嫦娥四号搭载的月球车“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进行了巡视勘察,并发现了月球背面的新物质和新现象。
除此之外,中国探月工程还有其他的任务和计划,例如未来将进行的采样返回任务、小行星探测任务等。
这些任务将不断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做出贡献。
《中国探月工程》课件

科研人员
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参与了 中国探月工程的研发、设计和实 施,他们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骨干 力量。
03
中国探月工程的技术和成果
中国探月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无人月球探测技术
中国成功研发了无人月球 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的 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通过探月工程的实施,将带动相 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和技术的进步。
05
结论
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性和影响
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中国探月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在航天 技术、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发展,提升了国 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
探月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高 水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推动了科技 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月球磁场研究
通过对月球磁场的观测和研究,深入 了解了月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磁场与月 球的相互作用。
中国探月工程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提升国家形象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提 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
位。
促进科技发展
中国探月工程的实施,推动了 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提高了国家的科技实力。
带动经济发展
建立月球科研基地
长远规划在月球南极建立科研基地,为深空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奠 定基础。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探月工程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探月工程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技术难题
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月面采样 技术、月面起飞技术、月面着陆 技术等,需要不断攻克和突破。
资金压力
探月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 何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是面临的挑 战之一。
我国探月工程计划是哪三步走战略

我国探月工程计划是哪三步走战略我国探月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自2004年启动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实现我国探月工程的三步走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也展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雄心壮志。
那么,我国探月工程计划究竟是哪三步走战略呢?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揭开这一谜题。
首先,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是绕月探测。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这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迈出了第一步。
嫦娥一号卫星完成了对月球的绕月探测任务,成功地传回了大量有关月球的科学数据,为我国后续的探月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步是月面着陆探测。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卫星,实现了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步。
嫦娥三号卫星不仅完成了对月球的绕月探测任务,还成功地实现了月面软着陆,并释放了月球车玉兔号,开展了对月球地表的探测和研究。
这一壮举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最后,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三步是月球样品返回探测。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卫星,实现了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三步。
嫦娥五号卫星不仅完成了对月球的绕月探测任务,还成功地实现了月球样品的采集和返回,为我国航天事业再添一项重大成就。
总的来说,我国探月工程的三步走战略,即绕月探测、月面着陆探测和月球样品返回探测,是一个渐进式、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雄心壮志,也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探索宇宙、推动科学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

中国探月工程之嫦娥卫星
嫦娥一号: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主要探测目标: 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 影像; 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 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 点;
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 亮的空间环境。
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中国探月工程之嫦娥卫星
嫦娥二号: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
主要探测目标: 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 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 球极区表面数据。 为“嫦娥三号”实现月 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 技术试验。 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 高精度成像,进一步探 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 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 境等六大任务。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升空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程的总任务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
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 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探测月壤特性;
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中国探月工程的目标计划
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 航天工程系统;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 程积累经验。
中国探月工程的步骤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 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 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 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 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 探测。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 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 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中国探月工程之嫦娥卫星
嫦娥三号:第二阶段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
主要探测目标: 工程目标: 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 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 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 技术; 建立地面深空站; 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 三类科学探测任务 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 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 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 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12月10日成功降轨。 文观测。
中国探月工程发展规划方案

中国探月工程发展规划方案一、绪论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探月工程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对提升中国航天实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全面、系统的中国探月工程发展规划方案对于推动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方案将围绕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优势、发展策略和发展机遇等方面展开阐述,全面提出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规划,以期为中国探月工程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1、短期目标在2025年前,完成月球的软着陆探测任务,实现对月球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初步勘察,并为后续月球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中期目标在2035年前,实现月球着陆探测任务的自主化,同时发展无人探测器、月球车等月球探测设备。
并实现对月球地下结构、磁场、行星表面地质等方面的深入探测。
3、长期目标在205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任务,建成具有独立探测、勘察和资源利用能力的月球基地,为月球资源开发提供支持。
三、发展路径1、探测器的发展在我国探月工程中,探测器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首先需要对着陆探测器、月球探测器、登录器等进行不断改进和提升,使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在探测器的发展中要与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接和合作,不断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2、成果的应用在探月工程的发展中,要不断地对探测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月球表面地质构造、地下资源分布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我国月球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技术的攻关在探月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攻关一些关键技术,比如软着陆、自主导航、月面机械作业等方面。
加大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争取在这些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
四、发展优势1、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对探月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这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政策支持。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神秘而诗意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探索月球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探月工程进行知识总结,带领大家了解这项壮丽的科技事业。
一、中国探月工程概述中国探月工程,全称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和实施的月球探测项目。
该工程旨在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表面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奠定基础。
二、探月工程发展阶段1.“嫦娥一号”: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飞行、月球软着陆、月球车巡视等任务。
2.“嫦娥二号”:2010年,发射“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
3.“嫦娥三号”:2013年,成功发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玉兔号”,开展月球表面巡视探测。
4.“嫦娥五号”:预计2020年左右,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返回。
三、探月工程成果1.首次获得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为月球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2.发现月球表面多种矿物和岩石类型,为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揭示月球表面形貌、物质成分、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奥秘,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4.提高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后续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四、探月工程未来展望我国探月工程将继续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开展月球探测。
未来任务将包括月球极区探测、月球背面探测、月球样品返回等,为人类了解月球、利用月球资源作出更大贡献。
总结:中国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中国探月工程(China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4年启动的一个旨在探索月球的航天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发射登月器和月球车,实现人类对月球的实地探测,并为未来的探测活动建立技术和经验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意义,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任务,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进行了月球绕月轨道飞行,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进入月球轨道的历史突破。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发射,成功进行了月球环绕器与着陆器的分离试验,并将月球车“玉兔”成功送入月球表面。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发射,成功实现了着陆器和月球车的分离,并成功实施了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果为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嫦娥一号任务中,通过携带的科学仪器,中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月球表面影像和圆盘高分辨率成像数据,并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月球特征。
嫦娥二号任务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月球表面的光谱测量和地质构造的勘探。
通过月球车“玉兔”所获得的数据,中国科学家可以更详细地研究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月壳动力学过程。
嫦娥三号任务的目标是深入研究月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进一步推进嫦娥四号任务的前期准备。
中国探月工程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嫦娥一号任务是中国首次实施近地飞行和月球环绕的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月球探测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嫦娥二号任务则是中国首次成功着陆月球,并将月球车送上月球表面,展示出中国在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技术方面的能力。
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了着陆器和月球车的完全分离,为后续任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的下一步目标是实施嫦娥四号任务。
嫦娥四号任务是继嫦娥三号任务之后的第四次月球探测,主要任务是在月球背面完成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
中国探月工程史

中国探月工程史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探月之旅。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国探月工程在不断发展壮大,迈向了国际舞台。
下面将为大家概述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
一、嫦娥一号:成功的第一步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次探月任务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嫦娥一号是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将人造卫星送入月球轨道的国家。
嫦娥一号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月球绕飞和拍摄月面影像,为后续的探测任务提供数据支持。
二、嫦娥二号:实现着陆探测2010年10月1日,中国的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这次任务的重点是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实现着陆探测。
嫦娥二号携带了月球车“玉兔”,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成功展开探测设备。
这是中国首次实现月球着陆和月面巡视任务,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三、嫦娥三号:成功落地2013年12月2日,中国发射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的软着陆。
嫦娥三号任务的重点是在嫦娥二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月球表面巡视和探测工作。
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玉兔”成功行驶并展开了各种科学探测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像。
四、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2018年12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壮举。
嫦娥四号携带的探测器和巡视车成功落地,展开了一系列科学探测和实验。
这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进入了新的阶段,为未来的月球探测奠定了基础。
五、嫦娥五号:成功采样返回2020年11月24日,中国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嫦娥五号携带着月球样品返回舱,在月球上进行了采样工作,并成功返回地球。
这是世界上自1976年以来,第一次有国家成功地从月球上获取到样品并带回地球。
六、中国探月工程的未来展望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探月工程,计划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等探测器,进一步深入探索月球,开展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探月工程概况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
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探月工程标识中国探月工程标识设计者顾永一弧两点,写意探月“我在这个作品中给观者留下一些思考空间,那对脚印可以是每个人的。
”创作灵感来自书法顾永江是浙江绍兴人。
长在书法圣地兰亭之畔的他,深受乡风熏染,从6岁开始临摹碑帖从未间断。
扎实的书法功底为“月亮之上”灵感打下铺垫。
顾永江告诉记者,中国书法文化内涵深厚,是取之不尽的设计源泉。
回忆起两年前,顾永江说他偶然看到网上征集探月标识的启事后便决定参与投稿,因为创意设计是他的职业,而中国探月工程也引发了他对太空探索领域的浓厚兴趣。
谈到创作灵感,顾永江说:“一开始就想到‘月’在古文中可以写得圆圆的,就像个月亮。
中间那两点可以用脚印来代替,象征着人类登上月球。
”就是这“两点”,使这个设计既有中国元素,又有跨文化的世界胸怀,从而避免了思路的狭隘。
虽然投稿的时间非常紧,但顾永江从理清思路到最终交稿就花了1小时左右。
对于这个设计,顾永江最满意的就是那对小脚丫。
他说:“我在这个作品中给观者留下了一些思考空间,那对脚印可以是每个人的。
”“月亮之上”意味深长2006年2月10日,顾永江设计的月球探测标识“月亮之上”在网民投票中一举夺冠。
专家评论说,该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小脚印踏临其上,象征着探测月球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当时应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之邀,顾永江曾与众多评委和专家进行交流沟通,在标识的细节方面进行了进一步修改。
他们将初稿中弧形的红色改成蓝色,寄寓人们探索宇宙的恒久梦想;落笔的飞白改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探月工程目标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从而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区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覆盖整个月面的影像;中国如能获取全月面三维影像,对于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将争取比国外已有的此类图像做得更完整、更精细。
二是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美国已做了5种有用元素的全球性分布与含量,嫦娥1号将探测月面钛和铁等14种可能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元素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三是探测月壤特性。
中国将首次开展月面的微波辐射探测,获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量。
目前月球上已知矿物有100多种,其中5种是地球上所没有的。
尤其是氦3。
它是一种安全、高效、清洁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可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但在地球上十分罕见。
每100吨氦3原料足可以解决全球一年的电力供应,而月球上的氦3储量据估算有500万吨,可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
每克黄金价值11美元,而每克氦3是400美元。
月球潜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已成为各主要航天国家组织重返月球和开展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动力。
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将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上述前三项工作国外还未曾进行过,第四项为中国首次在地球静止轨道以外获取空间环境数据。
中国探月卫星工程还有五大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二是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三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四是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五是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为此要突破月球探测卫星的关键技术;初步建立中国的深空探测工程大系统;验证有效载荷和数据解译等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中国深空探测技术研制体系;培养相应的人才队伍。
月球探测工程准备探月计划酝酿10年1994年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月球探测工程立项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
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
携带仪器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搭载的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有效载荷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
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
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
还有用于拍摄地球表面照片的CCD相机。
嫦娥一号准备使用的科学仪器包括:CCD立体相机(用于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伽马/X 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测仪(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以及月球背面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信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使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低能离子探测器。
任务与目标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四大科学任务: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工程系统五项工程目标:1、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2、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3、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4、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技术难点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嫦娥系列卫星“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
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
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嫦娥一号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
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
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
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
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
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
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
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
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
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
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