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楼盖设计

合集下载

混凝土单向板楼盖设计

混凝土单向板楼盖设计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形楼盖一.设计资料某多层民用建筑,采用砖混结构,楼盖结构平面如图1所示。

图1结构平面布置图(1)楼面构造层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打底,10mm厚水磨石面层,20mm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2)活荷载:标准值为4.5kN/m2。

(3)恒载分项系数为1.2;活载分项系数为1.3。

(4)材料选用:混凝土采用C25(f c=11.9N/mm2,f t =1.27N/mm2)。

钢筋梁中受力纵筋才采用HRB335级(f y =300N/mm2)和HRB400级(f y =360N/mm2 );其余采用HPB235级(f y =210N/mm2)。

二.板和次梁按弹性方法计算 1.板的计算板的215400mm 31800mml l ==,按单向板计算。

板的厚度按构造要求取11800mm 8042.54040mm mm l h =>==。

次梁截面高度取25400mm4003601515mm mm l h =>==,截面宽度200mm b =,因此,板和次梁不做刚度验算。

板尺寸及支撑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板的尺寸和计算简图(1) 荷载 恒载标准值20mm 厚水泥砂浆 0.02 m ⨯20 kN/m 3 = 0.4 kN/m 2 80mm 钢筋混凝土 0.08 m ⨯25 kN/m 3 = 2.0 kN/m 2 20mm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0.02 m ⨯17 kN/m 3 = 0.34 kN/m 2 10mm 厚水磨石面层 0.01 m ⨯25 kN/m 3 = 0.25 kN/m 2g k = 2.99 kN/m线恒载设计值 g = 1.2⨯2.99 kN/m = 3.588 kN/m 线活在设计值 q = 1.4⨯4.5 kN/m = 5.85 kN/m 合计 9.438 kN/m 每米板宽 g + q = 9.438 kN/m11' 3.588 5.85 6.513kN/m 22g g q =+=+⨯=11' 5.85 2.925kN/m 22q q ==⨯=(2) 内力计算 边跨 1580120/2200/21740mm 22n a bl ++=++= ≥1720m 22n h bl ++=则 01720m m l = 中间跨 01800m m c l l ==≥1.11760mm n l =则 01760mm l =计算跨度差(1760mm -1720mm)/1760m =1.1%<10%,说明可按照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统一取01720mm l =)跨内和支座最大弯矩及剪力按下式计算,即2200M Kgl Kql =+ 连续板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表1。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楼盖设计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楼盖设计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楼盖设计要求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结构类型,楼盖设计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楼盖设计要求,包括楼盖设计的目标、荷载计算与分析、设计参数等。

一、设计目标混凝土楼盖设计的目标是确保楼盖在使用阶段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用户使用的需求,并且能够承受预期荷载。

具体来说,设计要求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强度要求:楼盖需具备足够的强度以承受荷载,包括常规荷载、临时荷载和自重等。

设计时需要根据使用条件确定设计荷载,并确保楼盖的抗弯强度、剪切强度和抗压强度等指标满足要求。

2. 刚度要求:楼盖需要具备足够的刚度,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用户的舒适性。

设计中需要考虑楼盖的挠度和变形限值,并通过适当的结构配置和构造措施来控制挠度和变形。

3. 稳定性要求:楼盖在使用和施工阶段应保持稳定,不得发生倾覆、折断等失稳现象。

设计时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确保楼盖满足抗倾覆和抗滑移的要求。

二、荷载计算与分析楼盖设计需要对各种荷载进行计算和分析,以确定合适的断面尺寸和钢筋布置。

主要的荷载包括:1. 常规荷载:如建筑物自重、人员活动荷载、地震作用等。

2. 临时荷载:如设备安装、装修施工、雪载、风载等。

3. 不利荷载组合:根据设计规范和结构性能要求,将各种荷载按照设计组合方式进行考虑,以提供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

荷载计算与分析的目标是确定楼盖受力情况,包括弯矩、剪力和轴力等,并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断面尺寸和布筋。

三、设计参数楼盖设计中,还需要确定一些设计参数,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主要的设计参数包括:1. 强度等级:根据楼盖所处的环境和使用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如C30、C40等。

2. 钢筋等级:根据楼盖的受力情况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钢筋等级,如HRB400、HRB500等。

3. 断面尺寸: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楼盖的合理断面尺寸,包括楼板的厚度、钢筋的截面面积等。

4. 钢筋布置:根据楼盖的荷载情况和受力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钢筋布置,以提供足够的受力传递路径和承载能力。

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

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

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第一部分:课程介绍1.1课程名称: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1.2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工程实践提供基础支持。

1.3课程对象:本课程适合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工程师、技术人员。

第二部分:课程大纲2.1基础知识介绍2.1.1钢筋混凝土结构概述2.1.2肋梁楼盖的定义和特点2.2肋梁楼盖结构原理2.2.1肋梁楼盖的受力特点2.2.2肋梁楼盖的结构构造2.3肋梁楼盖设计规范2.3.1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概述2.3.2肋梁楼盖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2.4肋梁楼盖结构计算方法2.4.1荷载计算原理2.4.2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分析2.4.3肋梁楼盖设计的计算方法2.5肋梁楼盖实例分析2.5.1典型肋梁楼盖设计案例分析2.5.2肋梁楼盖结构设计的实际问题解决2.6肋梁楼盖设计软件应用2.6.1计算软件介绍2.6.2肋梁楼盖设计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技巧第三部分:教学方法3.1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3.1.1理论课程讲解3.1.2实例分析和案例教学3.1.3软件应用实践3.2学生参与式教学3.2.1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设计案例分析3.2.2班级讨论和分享3.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3.1强调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3.3.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第四部分:教学内容详细介绍4.1基础知识介绍4.1.1钢筋混凝土结构概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组成和特点4.1.2肋梁楼盖的定义和特点肋梁楼盖的结构形式和用途4.2肋梁楼盖结构原理4.2.1肋梁楼盖的受力特点肋梁楼盖受力特点的分析和理解4.2.2肋梁楼盖的结构构造肋梁楼盖结构构造的要点和设计原则4.3肋梁楼盖设计规范4.3.1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概述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的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4.3.2肋梁楼盖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肋梁楼盖设计的规范和标准要求4.4肋梁楼盖结构计算方法4.4.1荷载计算原理肋梁楼盖设计中荷载计算的基本原理4.4.2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分析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4.3肋梁楼盖设计的计算方法肋梁楼盖设计计算的相关方法和步骤4.5肋梁楼盖实例分析4.5.1典型肋梁楼盖设计案例分析典型肋梁楼盖设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4.5.2肋梁楼盖结构设计的实际问题解决肋梁楼盖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4.6肋梁楼盖设计软件应用4.6.1计算软件介绍目前常用的肋梁楼盖设计计算软件的介绍4.6.2肋梁楼盖设计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技巧肋梁楼盖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第五部分:课程实践5.1设计案例实操5.1.1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际案例,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肋梁楼盖设计5.1.2学生对设计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5.2现场考察与实习5.2.1参观相关工程实践现场观摩相关肋梁楼盖工程实践现场,了解实际施工情况5.2.2实习实践学生参与相关工程实践,了解设计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操作第六部分:考核与评估6.1平时成绩6.1.1课堂参与度6.1.2作业完成情况6.1.3课堂小测验成绩6.2期中考核6.2.1设计案例分析报告6.2.2考试成绩6.3期末考核6.3.1综合项目设计报告6.3.2实际操作能力评估第七部分:课程材料7.1参考书目7.1.1教材:《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7.1.2辅助教材:《钢筋混凝土设计手册》7.1.3专业期刊:《土木工程学报》7.2教学案例7.2.1肋梁楼盖设计实例资料7.2.2相关工程实践现场资料7.3软件操作指南7.3.1钢筋混凝土设计软件操作手册7.3.2肋梁楼盖设计软件使用指导第八部分:课程总结8.1学生学习效果总结8.1.1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8.1.2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情况8.2教学反思和改进8.2.1学生反馈意见整理8.2.2教师教学方法总结与反思8.3课程展望8.3.1对学生今后工程实践的指导与建议8.3.2对相关课程的拓展与发展建议以上为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大纲,希望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设计

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设计

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结构形式。

它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空间适应性和经济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中。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的设计。

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通常由板、次梁和主梁组成。

板将楼面荷载传递给次梁,次梁再将荷载传递给主梁,主梁最终将荷载传递给柱或墙等竖向承重构件。

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地分散荷载,提高楼盖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条件。

这包括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建筑的跨度和柱网尺寸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结构的耐久性、防火性能和抗震要求等。

设计时,荷载的计算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楼面活荷载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准确取值,常见的如住宅、办公室、商场等场所的活荷载标准值各不相同。

恒载则包括楼板自重、面层重量以及吊顶等固定设备的重量。

在计算荷载时,还需要考虑荷载的组合情况,以确保结构在各种不利工况下都能安全可靠。

接下来是板的设计。

板的厚度需要根据跨度、荷载大小以及板的支撑情况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单向板的厚度不小于跨度的 1/30,双向板的厚度不小于跨度的 1/40。

板内的钢筋配置包括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

受力钢筋沿板的短跨方向布置,承受弯矩产生的拉力;分布钢筋则与受力钢筋垂直布置,主要起固定受力钢筋位置、分担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等作用。

次梁的设计需要考虑其截面尺寸、内力计算和钢筋配置。

次梁的截面高度一般为跨度的 1/18 至 1/12,截面宽度为截面高度的 1/3 至 1/2。

内力计算通常采用弯矩分配法或连续梁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次梁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

根据内力计算结果,配置相应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

主梁的设计与次梁类似,但由于主梁承受的荷载较大,其截面尺寸和钢筋配置通常也更大。

在主梁与次梁相交处,会产生主梁的集中荷载,需要对主梁进行局部加强。

钢筋的选择和布置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混凝土楼盖的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楼盖的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楼盖的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楼盖的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楼盖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楼盖结构,它具有承载力强、稳定性好、抗震能力高等优点。

混凝土楼盖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荷载计算、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

一、荷载计算在混凝土楼盖设计中,首先需要进行荷载计算,以确定楼盖所承受的力的大小。

荷载可以分为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两种。

静力荷载包括楼板自重、墙体压力、楼盖上的人员和家具等。

在计算荷载时,需要考虑楼盖所处的地理位置、建筑物的用途、使用情况等因素。

一般来说,居住建筑的楼板荷载为2.5~4.0kN/㎡,而商业建筑的荷载则较大。

动力荷载包括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风荷载是指由风压引起的楼盖的力。

根据气象数据和建筑的高度、形状等信息,可以计算出楼盖的风荷载。

地震荷载是指当地发生地震时,楼盖受到的震动力。

地震荷载的计算需要考虑地震的震级、频率、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等因素。

二、结构设计在进行混凝土楼盖的结构设计时,需要确定楼板的形式、尺寸和材料等。

楼板的形式主要有平板、板梁和中空板等。

平板是指无梁的连续楼板,适用于跨度较小的情况。

板梁是指在楼板下方设置梁的形式,可以增加楼板的承载力和刚度。

中空板是指在楼板底部设置空心部分,可以减小楼板的自重。

楼板的尺寸设计需要考虑楼盖的跨度、间距、楼层高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跨度越大,楼板的厚度和梁的尺寸就要增加。

楼板的材料一般为混凝土和钢筋。

混凝土是建筑材料中的常见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压、抗弯等性能。

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提高楼盖的整体强度。

三、施工工艺在混凝土楼盖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合理的工艺措施,确保楼盖的质量和稳定性。

首先,需要进行楼板模板的搭设。

模板是用于定型混凝土的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在搭设模板时,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支撑和固定,以保证模板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其次,需要进行钢筋的布置。

钢筋是混凝土楼盖中的主要受力构件,必须正确地布置在楼板的上下面。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钢筋的间距、连接和固定等要求,确保钢筋与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建筑课程设计混凝土楼盖

建筑课程设计混凝土楼盖

建筑课程设计混凝土楼盖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混凝土楼盖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混凝土楼盖的设计和计算,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混凝土楼盖的基本概念,包括楼盖的类型、功能和构造。

其次,学生需要掌握楼盖的设计原理,包括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和平面布局。

然后,学生需要学习楼盖的施工技术,包括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

最后,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楼盖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

首先,我们将介绍楼盖的类型和功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楼盖及其适用场景。

其次,我们将讲解楼盖的设计原理,包括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和平面布局。

然后,我们将介绍楼盖的施工技术,包括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

最后,我们将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手体验混凝土楼盖的施工过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将运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混凝土楼盖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

其次,我们将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我们将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最后,我们将进行实验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混凝土楼盖的施工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确保学生能够获取准确的知识。

参考书将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混凝土楼盖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士]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计算书模板

[学士]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计算书模板

表 2:连续板各截面弯矩计算
离端第二 离端第二跨跨
截 面 边跨跨内
中间支座
支座 内、中间跨跨内
弯矩计算系
1/11
-1/11
1/16
数α
-1/14
M (g q)l02
(kN / m)
4.17
-4.17
2.87
-3.28
6
课程设计用纸
教师评阅:
7
课程设计用纸
4、板的配筋计算及构造:
教师评阅:
b 1000mm, h 120mm, h0 h as 120 20 100mm,1 1.0, 连续板
计算201mm2 实配251mm2 Φ8@200
计算160mm2 实配251mm2 Φ8@200
计算201mm2
实配251mm2 Φ8@200
计算137mm2
实配251mm2 Φ8@200
计算201mm2 实配251mm2 Φ8@200
计算123mm2 实配251mm2 Φ8@200
计算201mm2
课程设计用纸
一、设计资料:
教师评阅:
某多层厂房,采用混凝土现浇单向肋形楼盖,其三楼楼面结构布
置简图如图所示,楼面荷载,材料及构造等设计资料如下: 1、楼面构造层做法: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15mm 混合砂浆板底。 2、活荷载:标准值为 3KN/㎡。 3、恒载分项系数为1.2 ;活荷载分项系数为 1.4。 4、材料选用:
合详见表 8、表 9;将以上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的四种弯矩图及三种剪
力图分别叠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即可得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及剪力包
络图,如图(图 7)
课程设计用纸
19
主 梁 的 弯 矩 图 及 包 络 图 : 教师评阅:

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

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

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掌握混凝土楼盖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理解混凝土楼盖的结构特点,掌握楼盖设计的步骤和技巧,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混凝土楼盖的定义、分类和结构特点;2.掌握楼盖设计的原理、步骤和计算方法;3.熟悉混凝土楼盖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混凝土楼盖的设计和计算;2.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混凝土楼盖问题;3.能够撰写混凝土楼盖设计报告并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同学们对混凝土楼盖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同学们对工程安全、质量和美观的意识;3.培养同学们团队协作、创新和持续学习的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楼盖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楼盖的定义、分类和结构特点;2.楼盖设计的原理、步骤和计算方法;3.混凝土楼盖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4.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上课1-2周:混凝土楼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上课3-4周:楼盖设计的原理和步骤;3.上课5-6周:混凝土楼盖的计算方法;4.上课7-8周:混凝土楼盖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5.上课9-10周: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混凝土楼盖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同学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同学们了解混凝土楼盖在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同学们进行混凝土楼盖设计的实验,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混凝土楼盖设计与施工》;2.参考书:相关论文、规范和工程技术标准;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和图片等;4.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实验模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结构计算书一:设计资料设计某三层轻工厂房车间的楼盖,拟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平面及柱同布置如图示(楼梯间在此平面外)。

结构平面及柱网布置图(1)楼面构造:楼面为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顶棚为15mm 厚混合砂浆抹灰;梁用15mm 厚混合砂浆抹灰。

(2)活荷载:标准值为3/5.4m KN 。

(3)恒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3。

(4)材料选用:混凝土采用C20(22/10.1,/6.9mm N f mm N f t c ==);钢筋:主、次梁受力筋采用HRB400级(2/360mm N f y =),板中受力筋用HRB335级(2/300mm N f y =);其它用HPB300级(2/270mm N f y =)。

二:板的计算板按塑性理论方法计算。

板的33.32000660012>==l l ,按单向板设计。

板的厚度按构造要求取为)5040200040(801h mm mm l mm h <===。

次梁截面高度取 )44015660015(4502h mm l mm h <===,截面宽度取为mm b 200=,板的尺寸及支撑情况如下图1—1所示。

图1—1(1)荷载 恒载标准值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 23/4.0/2002.0m KN m KN m =⨯ 8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23/0.2/2508.0m KN m KN m =⨯ 15mm 厚混合砂浆抹灰 23/255.0/17015.0m KN m KN m =⨯ 2/655.2m KN g k = 线荷载设计值m KN g /186.3655.22.1=⨯=线活载设计值 m KN m KN q /85.5/5.43.1=⨯= 合计m KN q g /036.9=+即每米板宽为m KN /036.9 (2)内力计算计算跨度 mm m m m m a l m m m m m h l n n 82.184.1212.022.012.00.2282.1208.022.012.00.22>=+--=+=+--=+边跨取。

m l o 82.1=中间跨 m m m l o 8.120.00.2=-=计算跨度差%10%1.18.1/)8.182.1(<=-m m m ,说明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为简化计算起见,统一取m l o 82.1=)。

取1m 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1—2所示。

图1—2连续板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表1.1表1.1 连续板各截面的弯矩计算(3)截面承载力计算mm b 1000=,mm h 80=,mm mm mm h 5525800=-=,0.11=α,连续板各截面的配筋计算见表1.2。

表1.2 连续板各截面的配筋计算板带部位截面边区(①~②,⑤~⑥轴线间)中间区板带(②~⑤轴线间)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内、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内、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m KN M ⋅2.721-2.7211.871-2.1382.721-2.7211.871×0.8=1.50--2.138×0.8 =1.71 201bh f M c s αα=0.094 0.094 0.064 0.074 0.094 0.094 0.0520.059截 面 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内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弯矩计算系数m α111 -111 161 -141 2)(l q g M m +=α)/(m KN ⋅721.2721.2-871.1 138.2-sαξ⨯--=*2110.099 0.099 0.066 0.0770.099 0.099 0.0530.061yc s f f bh A /10αξ=2/m m17417411613617417493107选配钢筋8/6φ196@8/6φ196@6φ196@6φ196@8φ196@8/6φ196@6φ196@6φ196@实配钢筋面积2/m m236236 170 170 302 236 170 170中间区板带②—⑤轴线间,各板内格板的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各跨跨内和中间支座考虑板的内拱作用,计算弯矩降低20%。

连续板的配筋示意图如图1—3所示。

(a )(b )板的配筋示意图1—3,边区板带(a );中间区板带(b )三.次梁计算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取主梁的梁高mm mml mm h 500126000126003==>=,梁宽mm b 250=。

次梁有关尺寸及支承情况如图2—1所示。

次梁尺寸图2—1(1)荷载恒载设计值由板传来 m KN m m KN /372.60.2/186.32=⨯ 次梁自重 m KN m m m m KN /22.2)08.045.0(2.0/252.13=-⨯⨯⨯ 梁侧抹灰 m KN m m m m KN /23.02)08.045.0(015.0/172.13=⨯-⨯⨯⨯ m KN g /82.8= 活载设计值由板传来 m KN m m KN q /7.110.2/85.52=⨯= 合计 m KN q g /52.20=+ (2)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边跨 mmm m l n 355.6225.012.06.6=--= m mm a l n 475.6224.0355.62=+=+ m m m l n 475.651.6355.6025.1025.1>=⨯= 取m l 475.60=。

中间跨 m m m l l n 35.625.06.60=-== 跨度差 %10%97.135.6/)35.6475.6(<=-m m m说明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计算简图如图2—2所示。

图2—2连续次梁各截面弯矩及剪力计算分别见表2.1和表2.2 。

表2.1 连续次梁弯矩计算截面 边跨跨内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内 中间跨跨内中间支座弯矩计算系数m α111 111-161 141 2)(l q g M m +=α)/(m KN ⋅78.2121.78- 51.71 10.59-表2.2 连续次梁剪力计算截面 端支座内侧离端第二支座外侧 离端第二支座内侧 中间支座内侧、外侧 剪力计算系数v α0.450.60.550.55nv l q g V )(+=αKN / 58.68 78.24 71.67 71.67(3)截面承载力计算次梁跨内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为 边跨mmb mmmm mm s b mm mm l b f f 20002000180020033.215864753131'00'==+=+>=⨯==取第二跨和中间跨 mm mm mm mm l b f 2000,200067.2116635031310'取为>=⨯==梁高 mm h 450=,mm mm mm h 410404500=-= 翼缘厚 mm h f 80'= 判别T 形截面类型:按第一类T 形截面试算。

跨内截面193.0415/80024.0'==<=mm mm h h o f ξ,故各跨内截面均为第一类T 行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第一内支座按布置两排纵筋考虑,取mm mm mm h 385654500=-=,其他截面按布置一排纵筋考虑,mm h 4100=。

连续次梁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分别见表2.3和2.4 。

表2.3 连续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边跨跨内 离端第二支座 )/(m KN M ⋅78.21—78.2120'1/h b f M f c s αα=(201/bh f M c s αα=)0.0240.275ξ0.024 0.329y c f s f f h b A /10'αξ=)/(10y c s f f bh A αξ=2/m m531.3 675.9选配钢筋 216+114 216+214实配钢筋面积/2m m556 710截面离端第二跨跨内、中间跨跨内 中间支座 )/(m KN M ⋅51.71—59.1020'1/h b f M f c s αα=(201/bh f M c s αα=)0.0160.183ξ0.016 0.204y c f s f f h b A /10'αξ=)/(10y c s f f bh A αξ=2/m m352.71 446.08选配钢筋 212+114 212+214实配钢筋面积/2m m380 534表2.4 连续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端支座内侧 离端第二支座外侧 离端第二支座内侧 中间支座外侧、内侧 kN V /58.28 78.24 71.67 71.67 Nbh f o c c /25.0β196 800>V 184 800>V 184 800>V 196 800>V N bh f o t /7.0 63 140>V59 290<V59 290<V63 140<V选用箍筋82φ82φ82φ82φ21/mm nA A sv sv =101 101 101 1012/7.0m m bh f V h A f s ot o sv yv -=<0 554 848 1311实配箍筋间距2/m m s200 200 200 200次梁配筋示意图如图2—3所示图2—3四:主梁计算主梁按弹性理论计算柱高H=4.5m,设柱截面尺寸为300mm×300mm。

主梁的有关尺寸及支撑情况如图3—1所示。

图3—1(1)荷载恒载设计值由次梁传来kN/82.8=⨯6.658mkN21.m主梁自重(折算为集中荷载)25/.0252.13=⨯⨯⨯⨯-6.0(.0mmmmmkN8.708)0.2kN梁侧抹灰(折算为集中荷载)172.13=/.0015⨯⨯⨯⨯⨯kN6.0(-mmmm.0mkN6408)2.00.2.=66kNG65活载设计值由次梁传来kN7./=6.6⨯11=Q22mmkN.77合计 kN Q G 87.143=+ (2)内力计算边跨 m m m m l n 73.515.012.00.6=--=m m m m b a l m m m b l l n n 06.623.0236.073.52202.623.073.5025.12025.10=++=++<=+⨯=+=中间跨 m m m l n 7.53.00.6=-= m m m l 0.63.07.50=+=跨度差 可按等跨连续梁计%,10%33.00.6/)0.602.6(<=-m m m 。

由于主梁线刚度较柱的线刚度大得多(4560003003004500600250I I I I 33>=⨯⨯⨯⨯===梁柱柱梁柱柱梁梁柱梁l l l l i i ),故主梁可视为铰支柱顶上的连续梁,计算简图如图3—2所示图3—2在各种不同分布的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可采用等跨连续梁的内力系数表进行,跨内和支座截面最大弯矩及剪力按下式计算,则KQKG V KQl KGl M +=+=00(式中m l m l m l 01.6B 0.6;02.6000===取;对支座对中跨取对边跨取)式中系数K 值由附录7中查得,具体计算结果以及最不利荷载组合见表3.1、表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