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内容分析:

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是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对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和进行物态变化实验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物质三态的认知是学生必备的能力,酒精灯的使用和温度计的使用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物质的三种状态生活中经常接触,其特点学生也能理解,所以简要讲解即可。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但作为研究物态变化实验的必备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应向此部分倾斜。

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柯南是什么人吗

学生:……………………

教师:柯南善于动脑筋破案,据我观察,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喜欢动脑,老师这里有一个案子要同学们帮个忙破解一下,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支撑原子弹的钢架很快就消失不见了,有谁能告诉我到哪里去了

学生:……………………

教师:在生活中老师也碰到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出示樟脑丸)我家的衣柜里经常放樟脑丸防虫,但一段时间后它就会变小甚至消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

教师:老师还注意到前几天下雨后,地上的雨水很快就消失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地上的雨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中后又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并漂浮在空中,这就是云。随着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越来越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掉下来形成下雨、下雪或其他的降水方式。在这些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水在不同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冰是水的固态,通常说的水是液态水,水蒸气是水的气态。

引入阶段设计理念:物态变化往往伴随着某种状态下物质的变少、变多甚至消失、出现,弄清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很重要,每一个物态变化伴随着一个“案子”:这种物质从哪里来或者这种物质到哪里去了第一个问题紧紧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从动画片出发,引导学生一起来破案,把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集中在课堂里。关于钢架的消失和樟脑丸的消失,学生简要回答,甚至不会回答也可以,悬而未决,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知识的意愿。云的形成作为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或询问等方式来解决,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不需要做详细的说明,到本章结束时学生自然有所了解。

【物质的三态】

教师:水在三种不同状态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验,来研究一下不同状态下水的形状、体积分别有何特点。首先我们研究固态的水,看看它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特点。(出示冰块,放入烧杯并晃动,提醒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和大小即体积)学生: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教师:接下来我们研究液态水,看看它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特点。(把水注入气球,并改变气球的形状,提醒学生观察气球的外形代表了水的形状;把一部分水装入注射器,堵住管口,向里推活塞,结果发现推不动)

学生: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就一定的体积。

教师:水蒸气的形状和体积特点与空气相似,所以在研究时我们用空气来代替水蒸气,来看看水在气态时有什么样的特点。怎样来研究气体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用气球装空气,通过研究气球的形状来研究气体的形状;在注射器内封闭一段气

体,通过推拉活塞来研究气体的体积。

演示(有条件可以分组):(向气球里吹气,系好后把气球捏成各种形状,提醒学生气球的形状也就是里面空气的形状。然后在注射器中封闭一段空气,堵住管口,推拉活塞,活塞都能移动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气体很容易膨胀,也容易被压缩。)

教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气态物质体积和形状有什么特点

学生: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教师: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在三种不同的状态下,它的体积和形状特点有明显不同(出示在熔化的冰块),而且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实验室中经常要让冰快速变成水,或让水快速变成水蒸气,就要用到酒精灯,请同学们阅读书上30页信息快递部分。

(学生阅读酒精灯的使用)

物质三态设计理念:水有三态,其他物质也有三态,以冰、水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从书本出发,尊重书本,当然为了操作方便,也可以用其他固态的物体。要把水蒸气作为研究对象,难度很大,所以在设计的时候用了空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研究水和空气时,都用到了气球和注射器,经过对水的研究,学生自然想到了对空气的研究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方法不对学生做太多的说明。酒精灯的使用学生已经接触过,在这里知识温故一下,所以也不必做详细的讲解。

【温度的测量】

教师: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变化的,以水为例,在热的地方我们常见到它的液态,在很冷的地方我们常见到它的固态,可见物质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研究物质的三态,先要学会如何去测量温度。测量温度的工具叫做温度计。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温度计,观察一下它的结构。

学生:(学生观察,讨论)温度计由玻璃泡、玻璃管和测温液体构成,玻璃泡壁比较薄,玻璃管比较厚而且管子很细,而且有刻度。

教师:关于温度计的使用请同学们带着黑板上的问题阅读书上31页《液体温度计说明书》,阅读后请部分同学回答。(学生阅读时,把问题书写在黑板上,学生阅读结束后,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总结或说明)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

(2)温度计上的标度是怎么规定的

(摄氏度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度,将0度到100度之间分为100等分,每一份是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3)液体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

看: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放: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读:示数稳定,玻璃泡保持与物体充分接触,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记:数字和单位。

教师: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请阅读书本上32页议一议部分,看看图中操作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了,错的又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

教师:某同学测量温度是温度计的示数如图,请你读一读。(例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理论知识都比较了解了,现在就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使用你们身边的温度计,测一下你们手心的温度,再测冷水的温度,然后自己调制温水,先估计一下温水的温度,然后测出温水的温度,看看测出来的温度分别是多少。测量时注意温度计的使用

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纠正错误)

教师:你们配制出来的温水的温度一样吗(不一样)看来不同的人对于温水的理解和感觉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以估计出温度的大概数值,但由于人的感觉是不稳定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师:现在流感的疫情很严峻,由于流感病毒很容易传播,所以大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流感。流感的症状之一是发烧,所以每天需要量体温,需要用到测体温的工具-----体温计。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34页,看一看体温计的构造特点和使用特点,然后和邻近同学探讨一下它在结构和使用上和一般的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学生:构造不同:量程较小,35℃到42℃。玻璃泡相对较大。玻璃泡和毛细管连接处管径特别细且略有弯曲。

使用方式不同:可以离开人体后读数。再次使用应把水银甩回玻璃泡。

温度的测量设计理念:该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包含了温度计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内容多而杂,又非常重要。温度计学生不是第一次看见,但如此近距离接触和操作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如果单纯地讲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听觉疲劳和思维疲劳。采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测量一些物体的温度,让学生对温度有切身的体会,同时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体温计作为家庭常备的工具,可以让学生自带,还可以体现出物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物理是有用的。物理课堂的特点在这部分内容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懂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教学反思:

通过实际的教学,本设计方案还是可行的,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加强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上课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些不足,最突出的问题是内容较多,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有待加强。如果引入部分课堂过于热闹,物质三态部分实验操作时间过多,就会影响到温度测量部分的教学活动,使问题的展开、学生的操作不能获得充足的时间,教学内容可能无法按计划完成。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16测量气温教案1苏教版

16.测量气温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讨论,认识到气温作为天气要素的重要性。 2.学习使用气温计,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 3.阅读资料,了解百叶箱的用途。 科学探究: 1.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2.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比较向阳和背阴处气温的差异。 2.通过百叶箱的设计,理解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解释并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及时调整。 2.懂得工具的使用能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气温计,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会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演示用气温计,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气温计模型,学生用气温计,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了《关心天气》,说说你对“气温”都有哪些了解? 2.提问:平时你在哪些情况下听说过“气温”? 3.小结揭题: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气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生活,提出“气温”的话题,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学习使用气温计 (一)认识气温计结构 1.出示气温计,谈话:这就是气温计,又叫寒暑表。请你观察气温计,说说气温计可以分成几部分来认识? 2.小结:气温计一般可分为三部分,由液泡、液柱和刻度组成。(PPT出示) 3.提问:你知道气温的单位是什么吗? 4.谈话:气温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PPT出示) 5.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计,用手握气温计外壳两边,手不能触摸液泡。气温计是一个非常容易破损的玻璃仪器,一定要小心拿放,尤其要避免气温计碰到坚硬的物体或掉落到地上,如果气温计破碎,务必要告诉老师来处理。 (二)认识气温计读数 1.出示气温计,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的结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呢?要怎么读呢? 2.请一位同学上来读一读今天的气温。说说读数的方法。 3.交流: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多少?最高气温是多少?每一大格被分成几小格?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4.气温计在读数时有什么方法呢?PPT出示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零刻度,读数起; 向上数,摄氏几; 向下数,零下几。 5.PPT出示三幅气温计的示数图(零上温度一幅、零摄氏度一幅、零下温度一幅),让学生分别表示读作、写作,并在记录单上写一写。 6.分发气温计模型,要求组内的一位同学用模型表示出5℃、37℃、0℃、-5℃、-37℃。另一位同学帮忙检查是否表示正确,而后再交换任务,用气温计模型表示出更多的温度。 7.观看视频“为什么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气温计,认识气温计的读数。] 三、创设情境,小组讨论知道准确气温有什么用 1.提问:你知道气温对于生活有哪些影响? 2.学生回答。 3.谈话:气温会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有时知道准确的气温会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一起来看以下场景,说说你知道了准确气温有什么作用?

公开课秋天的雨的教案和反思

秋天的雨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设计理念】 《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如诗如画,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展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在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设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德育目标】 感受秋雨的美,激发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余韵的美。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秋天美吗?能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秋天的美景吗? 生回答完后,出示课件。 (什么样的秋天)描写秋天的词语: 天高云淡的秋天、绚丽多彩的秋天、五彩缤纷的秋天、快乐的秋天 2、师:秋天真美啊!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秋天。 (课件出示的词语)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果实累累秋风送爽景色宜人大雁南飞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3《测量气温》精品教案

3.3《测量气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2.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2.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3.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案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图,分析获得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按计划确定5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2.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置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置。 三.指南车信箱 (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四.活动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置标小圆点)(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五.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 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微课教学设计(微教案)

微课教学设计(微教案) 授课教师名字陈雯学科英语微课名称My clothes B.Let’s learn. 微课基本信息 知识点来源新版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教学类型讲授型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10分钟以内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英语有了全新的认识;加上社会与家庭的渲染与影响,学生对这新的课程好奇心更大了,同时也更想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因此学习热情也更高了。在本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衣服类的单词,如dress, hat, pants, skirt 等,也掌握了句型I like the +颜色+衣服单词。本单元主要是讲有关衣服的单词和句型I want to wear the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句型,教师可适当讲解What colour are the…./is the …?后面的单词复数形式和单数形式的不同用法,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句子,但不要过多讲解语法,让学生从反复练习入手,逐渐形成习惯,以此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用英语表述衣服名称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coat、shirt、jacket、sweater、shorts、socks,能听懂会说句型: I want to wear the .What colour are they/is it?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在本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 握了一部分衣服类的单词,如dress, hat, pants, skirt等,也掌握了句型I like the +颜色+衣服单词。本课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衣服单词和在日 常生活中的运用展开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形式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听、说、认、读衣物类单词:coat、shirt、jacket、sweater、shorts、socks。 2.能够在情景中掌握运用举行句型: I want to wear the . What colour are they/is it?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个熟悉的人物进行旅游前的购物买衣服这条思路引 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精彩的教学 环节层层相扣,并让同学们组成男女PK赛,让整节课的氛 围更激烈。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听说认读衣物单词coat、shirt、jacket、sweater、shorts、socks 2.会在情境中掌握运用句型:I want to wear the . What colour are they/is it? 难点:1.sweater、jacket、socks、shorts的发音、朗读。 2.shirt与T-shirt和skirt音形的区别。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伤后,坚决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 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课文共6 个自然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几个部分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写作方法可让学生在读中细心体会,逐步领悟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的13 个生字,认识3 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自渎、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

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 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刘伯承的资料,了解刘伯承的生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容易少横的字:龄醉容 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贪吃的大猩猩

艺术活动:《贪吃的大猩猩》 一、设计意图 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唱歌技能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单纯的技能技巧。我们进行唱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享受美的机会,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源泉,掌握表达感情的工具,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使幼儿能在快乐的唱歌活动中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贪吃的大猩猩》这首歌曲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有趣、幽默,能力节奏感较强的幼儿都能够通过看图谱学习歌曲掌握歌词的一个音乐教材。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有喜、怒、哀、乐,又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方式,有的高兴了就拍手,就大笑,就跳起来,而幼儿处在一个模仿力很强,对刺激很敏感的时期,让他们在学习歌曲时模仿各种动物的表情和动作,幼儿是很有兴趣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儿童教育实践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幼儿刚从小班升入中班,节奏方面的接触还比较少,而幼儿在这个年龄对看图理解歌词处于敏感阶段,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以下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能享受唱歌的乐趣,知道歌曲的名称,感受歌曲诙谐、欢快的风格,体验参与歌唱的乐趣。 2、学习用歌声表达诙谐的歌曲,大胆表现大猩猩的动作、神态,有初步的音乐表现力。 3、培养幼儿学会看图谱自学歌曲及歌词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猩猩头饰、图谱、水果及洋葱图片或食物若干 2、布置场景、mp3 三、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 以参观果园的形式带领孩子边听音乐边模仿各种小动物入场坐好。 2、猜猜谁来了。

(1)引导语:今天果园里来了许多小动物,有小老鼠有大象有兔子有小鸟,还有一只大动物呢,听听它是谁?(播放mp3,出示猩猩图片) (2)师:真棒!就是大猩猩。那谁能告诉我大猩猩最爱吃的是什么呀? 幼:香蕉、苹果~ 师:大家都说了很多大猩猩爱吃的东西,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有关大猩猩的歌曲,小朋友想听吗? 3、欣赏歌曲理解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一遍,提出倾听的要求。 A、在听的过程中要安静,带着问题听。 B、歌曲里的大猩猩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猩猩?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大猩猩最后哭了?(教师一一出示图片及洋葱食物,简单介绍洋葱皮剥到最后里面就没东西) C、你听了这首歌心里觉得怎么样? 师:好!现在老师再用一些图片把它们连起来。 4、看图谱学习歌曲及歌词。 1)、出示图谱 A、让幼儿看图尝试说出歌词,师给予指导。 B、结合图谱按节奏分段朗读歌曲。 2)尝试看图谱听伴奏学唱歌曲。 A、跟着琴放慢速度完整跟唱歌曲,点出特别难掌握的歌词或者节奏。 B、听伴奏带再次歌唱歌曲。 5、表演歌曲。 A、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歌词。 B、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大猩猩吃东西的动作及神态。 C、鼓励幼儿与教师一起用歌声来边唱边表演来表现这首诙谐的歌曲。 6、请幼儿边唱边表演“到果园摘果子”的情形。 7、教师讲评。 8、活动延伸。 师:刚开始时小朋友说了大猩猩还喜欢吃xx,下节课我们将用小朋友说的这些水果进

测量气温doc 教案

3.测量气温 【教材简析】 本课是《天气》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这节课就要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由此发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聚焦部分,首先明确这节课的主题是测量气温。 探索部分,回顾气温计的使用方法;使用气温计到校园各个地点测量气温。 研讨部分,探讨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来测量气温;展示各组同学前一节课后的观察气温的数据,绘制柱状图,分析教室外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通过课堂同一时间、各个地点气温情况的测量情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拓展部分,通过调查资料,了解气象站工作者是如何测量气温的。 【学情分析】 气温是描述天气情况的要素。气温的测定是在认识气温计,练习了气温计的读数后进行的,学生用气温计测量获得的数据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将其统计成图表,就可以分析发现某个区域一天或一段时间内的气温变化规律。 每天的气温都在发生变化。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2.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以此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工具的使用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图,分析获得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按计划的5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 【教学准备】 教师:气温计、多媒体课件。 小组:每两人一支气温计、记录表、柱状统计图、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课件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 提问: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预设:气温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揭示课题 小结:看样子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气温”(板书)。 3.聚焦问题 提问: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气温呢如何来测量呢 二、探索:气温计的使用方法(预设25分钟) (一)去室外测量气温 [材料准备:每组2根气温计、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气温计,提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使用的气温计,你还记得如何使用和读数吗 2.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全班进行交流。邀请1-2名学生上台进行教室气温的读数。 3.邀请其他同学对上台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

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 本文已发表于2014年第4期《广东教育》(综合版),转载请注明。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ICT)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进入到Web2.0的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访谈、微媒体、微文明、微学习等“微”概念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是一个近几年来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并伴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 一、微课的内涵 1.微课是如何产生的? 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Microlecture)与现今中小学的微课契合度更高。在国内,微课的最早的雏形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片段)。2011年,针对传统40或45分钟的、全程实录式的教学课例制作成本高、交互性差、评审难度大、应用率低下的现状,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届全市中小学优秀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征集活动,要求教师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拍摄录制课例(同时要求提供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反思等支持学习资源),参赛的作品同步发布在网上供广大师生家长随时点播、交流和评论,活动的效果出乎意料,广大教师对这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微型课例好评如潮。此后,佛山市连续组织了三届微课作品大赛,并率先开展了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如微课与班级教学的整合、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移动学习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领了全国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 2.微课的概念是什么? 微课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既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课件、教案、课例、试题等资源类型,又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续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 3.微课的资源构成有哪些? 微课(程)的资源基本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4”是要提供四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集体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 是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3、创设情境 (1)师:今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 怎么回事吗 (2)学生情景表演。(师播放动画) (3)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 操场画进本子吗 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 操场的长80 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 米 生1:用8 厘米表示80 米,用6 厘米表示60 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现在,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 上的距离(8 厘米和6 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作出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项羽、刘邦形象的探讨、总结 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树立正确的英雄史观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前人对项羽、刘邦的评价资料 教学过程 致欢迎词: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各位老师来到我们班听课。 一、导语设计 经过前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知道《鸿门宴》故事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引人入胜。当然,鸿门宴也像道人物画廊展示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里面最为主要的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 二、文本观照:剖析性格 上节课布置大家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下面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项羽或是刘邦。 若学生无法下手,则提供以下分析思路。

要立体全面的去认识历史人物,仅仅靠一篇《鸿门宴》就显得较缺乏,下面补充几则材料,帮助大家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三、材料提供、写作展示 关于项羽的资料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解说: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缺乏忍辱负重的胸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咏项羽》解说: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是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赞美与欣赏之情。 (1)关于刘邦的资料 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高祖本纪》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苏辙 刘邦是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毛泽东解说:后世对刘邦的评价较高,但他性格上也有一些缺陷,刻薄寡恩,诛杀功臣,且手段较为残忍,毫无仁爱之心。 教师引导:结合课文《鸿门宴》你所感受到的二人形象,项羽和刘邦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楚霸王(汉王)》为题,写150左右短文。给大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每组最少推荐两名同学上来展示。请组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测量气温》优秀教案

16.测量气温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总起课后的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测量气温》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出发,逐步深入地安排了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第二部分,通过讨论,认识到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是动手活动,测量不同地方的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的气温并不相同。第四部分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了解百叶箱的用途,从而引导学生懂得测量标准化及其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气温已有了定性描述,能用多种词汇描述气温的高与低,然而缺少对气温的定量观测,不知道气温是如何测出来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 2.认识气温计,能正确读、写温度。 3. 认识到气温作为天气要素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通过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 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有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有标准化的科学测量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发现气温对生活的重要影响,更好的了解气温变化,就能更好的过好自己生活。 【教学重点】 气温计的用法。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百叶箱的设计,理解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百叶箱,视频。 学生材料:气温计,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家今天穿的衣服是谁帮你决定的? 2.生:妈妈爸爸。 3.师:那你知道爸爸妈妈是根据什么来准备你们穿的衣服吗? 4.生:温度。 5.师:温度不光光可以影响到我们穿衣,温度对天气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它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气温。 [设计意图:通过询问学生穿衣的准备,拉近学生与气温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用工具测量) 1.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测量出今天的气温? 2.生:用工具。 3.师:对,要使用气温计这个工具来测量! (一)认识气温计的构造 1.师:(展台展示气温计)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支气温计。请仔细观察,告诉我气温计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生:有数字和刻度。 3.师:你能指一指吗?(生上台指。) 4.师:我们把它叫做刻度。 5.师:还有什么?你来! 6.生:红红的东西。 7.师:是液柱,它在哪里跑? 8.生:那儿。 9.师:哪儿?你可以上来给我指一指吗?(生上台指。) 10.师:这个是玻璃管。红色液体是从哪里跑出来的?你知道,你说! 11.生,从最底下的玻璃泡跑出来。 12.师:你能来指一指吗?(生上台指。) 13.师:这个,我们叫做装有红色液体的玻璃泡,它可以感受温度,周围的温度升高了,里面的液柱会往上跑。

大班《温度计》教学设计

大班教学《温度计》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3.温度计模型,气温计、体温计若干。词卡:温度计、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水温计,并知道它是测量水的温度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3.出示温度计模型,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温度计模型,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告诉幼儿:红柱子指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0C"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出示卡片oC。)并且移动模型中的红柱子,指导幼儿记录温度,第一次可由老师记录,接下来可由幼儿上来记录。 (二)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孩子们,你们觉得测量有趣吗?现在桌上有许多的水,请你们去把它的温度测量出来,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2.在测量前提几个小要求: (1)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2)碰到困难,请仔细想一想,或与好朋友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后,请与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么困难?是否想办法解决了困难。 3.幼儿交流。

"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三)继续指导幼儿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1.第二次操作。 2.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现了什么?"(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3.老师小结:热胀冷缩。 (四)游戏:热胀冷缩。 "小朋友,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那这个"热胀"怎样来做出来?这个"冷缩"怎么来做?想出来后,师幼一起做游戏两遍。 (五)认识其他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三个小问题,请你们动脑筋告诉我答案。 (1)有位小朋友生病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发烧了呢? (2)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几度呢? (3)我们怎么知道水的温度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温度计,并告诉幼儿它们的名字: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天气情况的叫气温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叫水温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出示卡片"温度计")1.请幼儿比较三种温度计相同的地方。 2.提问:"温度计还有什么作用?你在哪里见过?"请了解后与好朋友或老师来交流。

微课教学设计及微反思知识交流

微课教学设计及微反思: 作文片段训练之人物外貌描写 陕西省绥德师范附属小学任盼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求及方法,能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较准确、具体地描述人物的外貌。 2、能够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个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难点:通过外貌描写凸现人物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想让你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外貌描写。 2、读文段,猜猜他是谁?出示图片 3、思考这么快就能猜出他是谁的原因。 (二)学习概念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三)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1、第一小妙招: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 (1)出示文段1: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可爱的我。 诊断: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建议:进行有特点的外貌描写。 (2)出示文段2:我呀,短头发圆脸像妈妈,浓眉大眼像爸爸。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 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 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点评:抓住相貌特征,较具体形象。 (3)技巧小结:人物外貌描写切记千人一面,脸谱化、格式化。 2、第二小妙招:透过外貌反映人物的内在情感。 (1)出示文段: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 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 淌着串串泪珠。 (2)技巧小结:三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位老人的外貌,却反映了 三种不同的心情。三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位老人的外貌,却反映了三 种不同的内心感情:例一表达了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例 二反映了老人为老伴儿生病而着急发愁的心态;例三写出了老人伤心、悲痛的思想感情。由此说明,描写人物外貌,一定要注意反映 人物的内心感情。透过人物的外貌感知人物的内心活动。刚才的三 个语段都抓住了老人的皱纹来刻画,皱纹是老年人的特征,作者注 意到了这一年龄段人物的特征,并运用了比喻修辞使三段描写都非 常精彩,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第三小妙招: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 过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 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可见眼睛的描写对于外貌描写的重 要性。 出示文段: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 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

unit5_let's_eat公开课教案设计和反思.doc

Unit 5 Let's eat 教案背景 1、而向学生:小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三年级上册Unit 5 Lefs eat part A Lefs learn & Lefs do 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PEP 教学课题 Unit 5 Let's eat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学材分析: 本课时为小学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5 Part B中的Lefs learn部分,主要围绕“food” 这一话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喜爱的食物以及为别人提供或请别人吃东西时的表达语,尤其是能在一定的情境下会用Here you are. Have some ...和别人交流沟通。另外,Lefs play部分是在实物展示和识别过程中,鼓励学生反复说出I like删掉hot dogs 改为(some juice). I like 删掉hamburgers 改为(egg& eggs)原因用新PEP 教材.I like some milk. Hike bread.等以达到巩固本课学习内容的目的。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比较重要,和Lefs talk部分共同构成了本单元的主体。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bread, milk, juice,做到发音清晰、语音语调正确。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Part A Lefs learn和Lefs do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初步掌握了egg, milk, juice, bread的听、说、读、写以及初步了解了复数形式eggs,不可数名词juice milk bread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I like some juice ...”是单词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了切实掌握学生的情况,我采取课前调查的方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调查, [学生情况]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我, 乐于表达。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内容感兴趣,喜欢参与游戏、竞赛等趣味活动。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我发现: 学生对于西方食物非常喜爱,对于本节课操练单词的句型I like???..,已经有75%的学生掌握,而Here you are的答语,己经有80%的学生掌握。 因此,I like...和Here you are,不能成为本节课的难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egg, milk, bread和juice四个单词的发音;初步了解可数名词复数形式:eggs. 学习目标: 1、在多媒体课件、食物、图片的帮助下,能听懂、会说、会认读本课时有关食物的4个单词egg, milk, bread 和juice

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Unit 4 of Book 7

课文文本 A Letter Home Dear Rosemary, Thanks for your letter, which took a fortnight to arrive. It was wonderful to hear from you. I know you’re dying to hear all about my life here, so I’ve included some photos which will help you picture the places I talk about. You asked about my high school. Well, it’s a bush school-the classrooms are made of bamboo ant the roofs of grass. It takes me only a few minutes to walk to school down a muddy track. When I reach the school grounds there are lots of “good mornings” for me from the boys. Many of them have walked a long way, sometimes up to two hours, to get to school. There’s no electricity or water and even no textbooks either! I’m still trying to adapt to these conditions. However, one thing is for sure. I’ve become more imaginative in my teaching. Science is my most challenging subject as my students have no concept of doing experiments. In fact there is no equipment, and if I need water I have to carry it from my house in a bucket! The other day I was showing the boys the weekly chemistry experiment when, before I knew it, the mixture was bubbling over everywhere! The boys who had never come across anything like this before started jumping out of the windows. Sometimes I wonder how relevant chemistry is to these students, most of whom will be going back to their villages after Year 8 anyway. To be honest, I doubt whether I’m making any difference to these boys’ lives at all. You asked whether I’m getting to know any local people. Well, that’s actually quite difficult as I don’t speak much of the local English dialect yet. But last weekend another teacher, Jenny, and I did visit a village which is the home of one of the boys, Tombe. It was my first visit to a remote village. We walked for two and a half hours to get there- first up a mountain to a ridge from where we had fantastic views and then down a steep path to the valley below. When we arrived at the village, Tombe’s mother, Kiak, who had been pulling weeds in her garden, started crying “ieee ieee”. We shook hands with all the villagers. Everyone seemed to be a relative of Tombe’s. Tombe’s father, Mukap, led us to his house, a low bamboo hut with grass sticking out of the roof- this shows it is a man’s house. The huts were round, not rectangular like the school buildings. There were no windows and the doorway was just big enough to get through. The hut was dark inside so it took time for our eyes to adjust. Fresh grass had been laid on the floor and there was a newly made platform for Jenny and me to sleep on. Usually Kiak would sleep in her own hut, but that night she was going to share the platform with us. Mukap and Tombe were to sleep on small beds in another part of the hut. There was a fireplace in the centre of the hut near the doorway. The only possessions I could see were one broom, a few tin plates and cups and a couple of jars. Outside Mukap was building a fire. Once the fire was going, he laid ston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