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

合集下载

颜家家训全文及译文

颜家家训全文及译文

颜家家训全文及译文《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

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序致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着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已通:以)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

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序致篇】译文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

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

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教子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颜氏家训》序致篇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古代圣贤们的著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

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

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

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

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注释」①诚孝:即忠孝。

②检迹: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③已:通“以”。

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

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著述。

⑤模(xiāo 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2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

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

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家训书籍,由颜之推所著,内容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方式、处世原则等方面,对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影响。

以下是《颜氏家训》的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氏家训》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立身立业,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时耳顺从,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但不越过规矩。

这段家训强调了人生不同阶段应有的心态和行为准则,提倡孝顺、忠诚、诚实、宽容等传统美德,对于家族内部的和睦相处和个
人品德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颜氏家训全文

颜氏家训全文

颜氏家训全文《颜氏家训》全文:家训一则,乃坐风落下,损坏不堪收拾,因取一瓮,盛此汁浆,灌缝其口,慎勿泄漏。

又欲使人省惜字画,必须平整素纸,勿用新绫。

又欲节惜灯油,须揩去前面浮灰,后用湿纸,再用火烘令暖,次将一盏热油灌下,即便灭火,不可便冷,恐凝结不灭。

又欲数计家人衣服,每至端午五月之时,单与布匹,又不得剪裁,只用木头、草茎、蒲根为角黍,以五色丝绳相贯,于节日穿戴,亦得团聚。

又须勤约奴仆,若不小心看顾,打著夹袄、裙衫,恐有烧灼处分,皆是难养。

又使奴客无得戏笑主人家儿女,令其生长,有所损失。

又主人皆是随事打杀,又纵容婢妾,在他家中,或调戏良人,或指示故物,出言大骂,此皆不忠,却人自言清高,见解超俗。

又不思立身扬名,止求苟活,却慕王侯,亦是鄙薄。

又饮酒多者,令人头昏眼花,丧失智慧,所以不饮为上也。

家训三则,但有称名、连呼、对面、临时、相向、相背、共语、与坐,长幼之礼,皆要依次行之。

若独行,或当大众,辄生不敬。

又宜设几杖,用以供养父母尊长,使起居有常,饮食得节。

凡事从轻,不得备办大排筵席,不得盛设广坐及广行音乐。

家训四则,用药须相其阴阳,尝其滋味,不得以毒药服之,须于病人量其脉息,细细诊之,斟酌其性命,切不得信巫不信医,唯信一人,又须问疾病之事,未可全说休咎,致受祸殃。

家训五则,知足之法,若衣食、衣服、住处、医药、常作一事,已有盈余,便须焚毁,不得使人心劳,有为不成之事,况又亲友眷属,又须酬应,既重费用,仍不得免饥寒。

家训六则,若事非礼要,不得迎师,访友,不得容易入城观看妇女,至如街市饮食之处,酒肆歌唱之场,不得存心习听。

家训七则,要循礼度,便是导引强健,犹当节制,何况恣情纵欲,其弊尤多。

家训八则,在家孝顺父母,出外信义为先,受屈不辩,闻过则喜。

家训九则,见未真者勿轻言,知未的者勿轻动,见人善者,须思齐之,知人恶者,莫道能之。

家训十则,立身扬名,以礼为首,学必实用,勿求虚浮,非唯财货,不得贪冒。

家训十一则,凡天下之事,常患言多,不贵人寡,当令彼此详悉,更无遗失。

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以后,影响更大。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文言文《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简介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

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

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

577年齐亡入周。

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

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原文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今不修身而求个名於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於镜也。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於彼。

”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

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

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尝於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

颜氏家训全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全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

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教子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颜氏家训》全文

《颜氏家训》全文

《颜氏家训》全文序致第一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教子第二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不为则不为。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

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狎则怠慢生焉。

子之孝,不可以简;简则慈孝薄矣。

狎侮父友,谓之无礼;加之以声色,济之以忿怒,非下材而何?兄弟第三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 梲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 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 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 良由是乎!
赵孟頫《浴马图》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 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 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 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 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 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 修身利行,秋实也。
议宗庙事,引据汉书,博
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 经术。”收便忿怒,都不
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
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 达明,乃来谢曰:“不谓
唐寅《春山伴侣图》
玄成如此学也。”来自夫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
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 史,终蹈流沙;匿迹漆园, 卒辞楚相,此任纵之徒耳。 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 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 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 之业,弃之度外。
赵孟頫《浴马图》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鲁灵光殿 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
外,所诵经书,一月废臵,便至荒芜矣。然人
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
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
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
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 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 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 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 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 瞑目而无见者也。
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
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 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 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
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
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 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 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 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 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 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 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 睫耳。
《 教 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 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 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 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师保固 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 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 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 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顾恺之《洛神赋图》
《 涉

物》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 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 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
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
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
习事;

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 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 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 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 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 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 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 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 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 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赵佶《听琴图》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 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 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 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 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 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 能兼美,吾无间焉。
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
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 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
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
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
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
神所不能隐也。
沈周《青园图》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 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
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颜宗《湖山平远图》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
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
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
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颜宗《湖山平远图》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 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 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

董其昌《岩居图》

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
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 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 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 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 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 积而能散也;
董其昌《岩居图》
唐寅《石林消夏图》

而平叔以党曹爽见诛,触 死权之网也;辅嗣以多笑 人被疾,陷好胜之阱也; 山巨源以蓄积取讥,背多 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 才望被戮,无支离拥肿之 鉴也;
唐寅《雪山旅行》
钱选《山居图》

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子,
悲不自胜,异东门之达也;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
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
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
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
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 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 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 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
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 苦假借不
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 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邺平之后,见徙入关。思鲁尝谓吾曰:“朝无禄位,家 无积财,当肆筋力,以申供养。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 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当以养为心,父当 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 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藜羹缊褐,我自安 之。”

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 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 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董源《潇湘图》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
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
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
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
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
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 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
范晖《溪山远眺图》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 古人,何其蔽也哉?……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 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 之,无不利于事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 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 以致甘嫩,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赞大猷,
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元帝在江、
荆间,复所爱习,召臵学生,亲为教授,废寝
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 吾时颇预末筵,亲承音旨,性既顽鲁,亦所不 好云。
顾恺之《洛神赋图》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
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 之外,义疏而已。吾初入邺, 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 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 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 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 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 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 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 集示之。
唐寅《落霞孤鹜》

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
杨无咎 《四梅 花图》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 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 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 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 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 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 尝乘骑,见马嘶歕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 “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勉 学》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 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 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 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 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 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 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 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
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
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
岂得同年而语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