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室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docx

智慧教室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docx
智慧教室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docx

智慧教室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它兼顾了知识学习、兴趣培养、素质提升、学科串联等作用,将“科学知识原理”转化为趣味性、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深入浅出,将科学知识还原为最浅显的生活原理,激发孩子的联想,培养多方面的能力素质。而智慧教室潮流的到来更是让小学科学课程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让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

一、智慧教室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的变化

智慧教室汇集了计算机的多媒体展示、互联网的信息广泛共享、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旨在消除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沟通受限、学生思维发散程度低等许多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传授科学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知识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尚处于建立阶段,习惯于依靠记忆掌握知识,但同时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强烈,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智慧教室的发展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全景展示取代了多媒体展示,能够为课程提供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第二,泛化信息共享让师生的问题交流上升到大数据级别的问题交流,汇集了全国各地同龄人面对同样知识

提出的不同问题;第三,智慧管理系统在学生分组学习和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解决了学习小组的问题,在试验中也能与学生就实验的问题进行互动。第四,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让课堂内外无缝衔接,智慧教室通过互联网终端向外延伸。

二、智慧教室环境下科学课堂面临的问题

1.利用智慧教室教学形式大于内容尽管智慧教室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各地也都在进行借助智慧教室开展教学应用的尝试。从目前的实践状况来看,智慧教室虽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践行学生本位的教学思路,但是智慧教室的教学应用需要充裕的教学时间,所以对智慧教室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小学阶段,并且也主要是应用在公开课上,将智慧教室作为一种展示教室教学设计的工具,却并非将其作为学生全方面发展需要的、新的学习环境。

2.因智慧教室而简化课程教学流程应用智慧教室开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并不能将此简单理解为分配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例如四年级科学课中的《电与我们的生活》强调学生对电路的初步认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授与示范,在实验示范中讲解知识难点,将知识难点与小组讨论的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但是一些教师因为智慧教室的存在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转而通过多媒体设

备展示实验,用大数据代替课堂总结来获得问题,简化了教学流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优质的智慧环境小学科学课堂

1.智慧教室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智慧教室不应当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或者是课堂教学设备的智慧化,而是应当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教学智慧化,并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设备更好地开展教学。智慧教室可以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要求,可以通过教学资源云平台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向学生提出拓展性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继续进行个人的学习和提升。

2.课堂设计融合智慧教室特色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一般可以分为“情景导入———知识教授———实验示范———分组实验———问题解决”这样的教学流程,而智慧教室则可以从教学理念层面融入教学设计。在情景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教师中的虚拟现实进行情景展示,比传统多媒体展示更加生动逼真,也更加贴近生活;在实验示范—分组实验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实时交互系统来进行差异性教学,并借助大数据工具显示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教师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在问题解决阶段,智能题库可以进行差别性筛选,便于教师及时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近生活 走向智慧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走向智慧 ——谈科学课开放式考核的一次尝试 一、考前调查:怎么考?——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我在学生中作了一次题为“今年的考试怎么考?”的调查。很多学生纷纷向我表示“希望能够开卷考试。”——他们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考过就忘的死记硬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求在考试中增加实验操作——他们非常渴望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今年仍希望申请免考。”——他们无疑是班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分,有着足可以证明自己可以免考的能力和成绩。 综合学生的意见,在解决“怎么考”的问题时,强调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考试前一周,将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作答,一周后收卷。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实际,认识自然,运用科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解答的办法和结果。 二、考卷设计:考什么?——走进自然,走近生活 在确定试卷考什么时,力求使试题能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以具体常见的自然事物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在三年级的考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题:采集两株植物,并将它们做成标本,贴在试卷空白处。要求:(1)一株是须根植物,一株是直根植物;(2)给植物各部分标上名称(3)写出植物名称。四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题:搜集棉、麻、丝绸、合成纤维布料各一块,并将它们贴在相应的表格中,要求:(1)写出上述布料的特点;(2)写出它们的作用。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为了知道植物的名称,他们有的去问自己的父母,有的去问老师,还有的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去查资料;为了找合适的布料,很多学生都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了针纺城,有的为了知道布料的特性还亲自做实验,有的则在父母的建议下,去询问裁缝,总之,学生们为了找到试题的答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把他们引进大自然,引入了生活中,使他们真正经历了一个认识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 2、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定为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科学教育应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试题时,注重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力求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他们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领悟和了解。如四年级试卷中有一题:“我们也来搞研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我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主题的确定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2)在研究之前,我有一个猜想: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先说一下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自己的猜想——兰本达教授说过:“孩子在提出一个问题前,心中其实早就有了一个答案”;(3)我打算这样来进行我的研究——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适当工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过程,(4)我的研究成果展示——这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青岛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1走近工程师教学设计

21.《走近工程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近工程师》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设计与发明》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指导学生先通过了解“中国天眼”工程,再进一步认识了解工程师,认识到工程的建造需要工程师的智慧,通过了解认识更多的工程和工程师,意识到工程师的重要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问题与猜测,通过著名工程“中国天眼”为切入点,引出工程师,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工程师,工程师是做什么的,这些工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为后面的学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部分探究与实践,通过展示古今伟大工程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经验交流讨论自己对于工程和工程师的了解,同时通过展示多组工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工程的雄伟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程师是运用了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第三部分拓展与创新,通过认识了解工程和工程师,动手实践感受工程师的设计创造。通过设计纸船和测试载重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知识应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伟大工程与它背后的工程师,通过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工程师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工程师的伟大。 【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比较重要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建立初步的探究意识,他们开始摆脱幼儿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时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工程师的作用,知道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室友工程师设计创造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科学技术的学习影响下,对设计制作载重量大的纸船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尝试设计创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讨论了解工程和工程师的过程中,感受伟大的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感受工程师的设计创造过程,意识到设计与发明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了解工程师的作用,知道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室友工程师设计创造的。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A4纸

智慧教室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docx

智慧教室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它兼顾了知识学习、兴趣培养、素质提升、学科串联等作用,将“科学知识原理”转化为趣味性、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深入浅出,将科学知识还原为最浅显的生活原理,激发孩子的联想,培养多方面的能力素质。而智慧教室潮流的到来更是让小学科学课程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让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 一、智慧教室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的变化 智慧教室汇集了计算机的多媒体展示、互联网的信息广泛共享、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旨在消除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沟通受限、学生思维发散程度低等许多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传授科学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知识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尚处于建立阶段,习惯于依靠记忆掌握知识,但同时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强烈,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智慧教室的发展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全景展示取代了多媒体展示,能够为课程提供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第二,泛化信息共享让师生的问题交流上升到大数据级别的问题交流,汇集了全国各地同龄人面对同样知识

提出的不同问题;第三,智慧管理系统在学生分组学习和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解决了学习小组的问题,在试验中也能与学生就实验的问题进行互动。第四,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让课堂内外无缝衔接,智慧教室通过互联网终端向外延伸。 二、智慧教室环境下科学课堂面临的问题 1.利用智慧教室教学形式大于内容尽管智慧教室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各地也都在进行借助智慧教室开展教学应用的尝试。从目前的实践状况来看,智慧教室虽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践行学生本位的教学思路,但是智慧教室的教学应用需要充裕的教学时间,所以对智慧教室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小学阶段,并且也主要是应用在公开课上,将智慧教室作为一种展示教室教学设计的工具,却并非将其作为学生全方面发展需要的、新的学习环境。 2.因智慧教室而简化课程教学流程应用智慧教室开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并不能将此简单理解为分配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例如四年级科学课中的《电与我们的生活》强调学生对电路的初步认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授与示范,在实验示范中讲解知识难点,将知识难点与小组讨论的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但是一些教师因为智慧教室的存在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转而通过多媒体设

让智慧在动态的科学课堂中闪光

让智慧在动态的科学课堂中闪光 发表时间:2012-08-21T10:38:24.95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杨绍省 [导读]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辨证统一。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第四中学杨绍省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基本途径。然而,在不知不觉中,科学课堂教学却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发问来“牵着”学生,使学生就范;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被动接受。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 “被缝了翅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或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新课标出台后,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民主”地说: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结果还是一起来学习教师“喜欢”的问题,一起来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新课程应摒弃这种假主体现象,还课堂清新、率真,已刻不容缓。 一、弱化单一预设,摈弃重重遮蔽下的“近视镜” 为什么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时只能落实为“主动接受”?笔者认为,这是人们所持的知识观在深层次地起着支配作用。因为在潜意识里人们普遍认为:既然知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无数次地论证了的客观事实,那么,个人只能旁观和接受,而不能使之发生改变,知识成了人们接受的对象,而不是思考的对象,求知者没有争辩权利,只有接受义务。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正是受这一知识观的支配,从备课这个环节起,教者总认为学生不再有直接面对复杂世界的必要,尽力规避学生可能会碰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觉得学生碰到的问题越简明,越直截了当越好,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成了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回答,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教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一直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中。 于是,课堂生成常常被不经意地省略,学生间的差异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见解被“巧妙”地搁置,学生总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等,这样的预设是教师的话语霸权。 当真理以独断方式呈现时,儿童习得的是独断,是整体上的盲从、迷信和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在这样的课上,教师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等,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便成为一种必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了,棱角磨平了,个性磨灭了,学生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也许能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接受一个个知识,学生能把教科书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然而他们失去的却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失去的是天真的个性。 二、强化课前预见,架起顺应时代要求的“望远镜” 过分强调预设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当然不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康的个性,理当被新课程所唾弃。但是,淡化教师主观的指令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精心指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位置,少些权力主义的刚性“预设”也并不意味着要与充满弹性的预测说再见,教学不可能完全搞“放羊式”的一套,不可能一切跟着学生走,由学生去。何况,中学生思维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行动缺少理性,自控力弱。如果一切学习活动任其自主进行、自由摸索,势必会走许多弯路,浪费时间,也很难与精彩相约。 鉴于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为防范教学可能出现的偏差和漏洞,我们在弱化预设的同时,必须充分运用未来学预测原理,强化教学的预见性:学生对哪些学习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感到困难?可能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是教学的关键点?哪些是教学必须达成的硬性指标?为达成这些目标,自己将如何现场处理、相机诱导,即用何种方式、手段调动学生?可以指导学生用哪些方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与各类学生对话?一句话,要心中有数,要从更高层面、更复杂的机制上预见、控制教学,构建“粗线条”式的教学预案,把握知识要点,确定具体目标,设计教学的大体走向。这样,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教学才能既不偏离目标,又伸缩有度。 如何对教学进行预见性把握呢?一是应重视反馈信息的积累和分析。通过多种途径接触,了解学生。课上讨论发言、合作、探究,课外作业、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方法、态度、完成质量,诸如此类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都要及时收集并深刻分析,因为正是它们蕴含着以后教学的必然性,指示着今后教学的发展趋向。掌握了这些信息,就摸清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就发现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生长点”,也就意味着在更高的层面上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从而可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分配学习时间,准确预测学情,设想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而不盲目被动。二是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预见能力和综合素养。非预设性教学比完全依赖教案、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的教学难度自然更大,对教师的要求自然更高。教师既要吃透教材、了解学情、丰富教学经验,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课堂上出现的偏差和漏洞进行巧妙的调整、弥补,实现教学意图。 例如,在学习“参照物”知识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以风为参照物,地球会运动吗?课前我没有深思预设,当学生质疑时,既不敢口出妄言,又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热情。只得坦言自己的无知,让学生课后去查资料。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打折了。如果在预设中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做多角度教学行为预设,这样的尴尬就会少发生。 三、归还学生的主体性,反射课堂探究价值的“平面镜”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辨证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的能动作用才是对教育教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才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教育,它着眼于现实的完整的人的培养,其基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能够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学习,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协作性,即促使其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 讨论探究式教学理念的提出,切中了传统教学之弊端,为我们的科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探究作为科学教学的新形态,既要有形,更要有效。它不仅体现了课堂活动之状态,还内含了教学主体之自觉,也道出了理想课堂之境界。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对话”的内涵理解肤浅而出现偏颇,认为探究就是“互相讨论与交流”,致使探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流于平庸,失去灵魂。课堂上,追求的

小学科学论文巧用“追问”构建科学智慧课堂

巧用“追问”构建科学智慧课堂 [摘要]科学地处理好科学课中的“追问”是构建科学智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中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到实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达到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的具体体现。因为科学课中科学、合理的“追问”能使课堂生辉,科学探究活动更有效,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科学思维更卷入,对科学概念理解更深刻,。 [关键词] 巧用追问科学课智慧课堂 新课标下的课堂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将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些特征需要教师对课堂中随时出现的学情进行灵活、正确地辨析与判断,并根据课堂生成的学情对教学预案随机应变。因此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一个智慧的课堂。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智慧除了体现在对教学预案的随机应变外,还体现在教师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课堂艺术上。驾驭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与评价,但更需要教师在学生解除学习困惑、排除思维障碍、自主构建概念等情况下进行科学、恰当的追问。因为巧妙的追问引导能让指导策略更有效,逻辑推理更严密,思维参与更深入,概念构建更科学,对科学概念理解更深刻 一、围绕探究技能进行追问让探究策略更有成效 在动手操作类的探究活动中,需要老师围绕探究活动技能作适时、科学性追问,在追问中让学生明确活动关键,清晰动手技能。下面是我与另一位老师分别在教《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安装我们的小缆车这一环节所收到的不同活动效果。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追问的: 师:我们班的同学非常聪明,能够想到用很多种方法让小车动起来。这么多种方法我们是不能在一节课中都进行研究的,因为时间不允许。所以今天我们就选择一种方法,就是研究用绳子拉动小车。 师:要想研究小缆车,我们要先安装小缆车。老师要求大家把绳子系好后,不用手牵着小车,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 生:在绳子下面挂上钩码。

从分享智慧走向专业成长

从“分享智慧”走向“专业成长” ——2016年度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金伟平 “一人本姓王,怀里揣着两块糖”打一字——“金”。我突然意识到:怀揣两块糖,将一块赠人分享,一块留给自己品尝,就会获得金子般的结果。这种分享,看似失去了一块糖,其实收获了很多糖以外有价值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快乐会让这个人付出一糖比吃两块糖还觉得值得。如果能让教师在培训的同时享受到分享的快乐,那一定会有兴趣去投入。为此,我把名师工作室活动定位为“分享智慧”,尽可能地把培训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融合起来;与教师的专业特长联系起来。一年来承载着区教育局名师工程建设的期望、承载着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梦想,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金伟平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团结一心,不懈努力,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分享课堂,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根据名师班成员的任课情况,我把任同一个年级的老师编到同一个小组内开展分享课堂活动。每次活动前,确定一个研讨主题,作为课堂中共同关注的一个观察点。现在已经开展过的主题活动有: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关注目标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长时探究;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根据主题,小组内成员统一上课内容,定一个时间,到一所学校,人人都来上这堂课,上完课后大家针对主题进行研讨,形成一个共案,再选一个教师到另一所学校实施教学,供全区教师观摩。 这种课堂分享活动,既有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团体的协作智慧。活动目标明确,操作实践性强,还可以持续改进。在活动中,每个人都上一堂课,再自我反思,诉说困惑,提出疑问,每个人都能通过教学研讨得到同伴的支持、指导与帮助。如此螺旋上升,执教教师已融众人智慧于一课。因为课堂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因此教师不觉得有负担,活动中能与同小组内成员分享课堂,又能从其他教师中分享到智慧。这种方式对保持教师的研究兴趣和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

智慧启迪梦想,科学点亮人生 —信息技术教学汇报

智慧启迪梦想,科学点亮人生 —信息技术教学汇报 双王城卧铺小学 双王城卧铺小学位于寿光市西北部,占地80余亩,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7人,教职工48人,学历达标率为100%。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的培训和应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化学校”、“寿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等,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根据市局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始终坚持“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宗旨,抓项目促建设,抓应用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把学校信息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卧铺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介绍 一、建制度,确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战略地位。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成立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决策,包括软硬件建设。学校把智创客空间建设、中小学编程教育、慧化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组建学校信息中心,具体负责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中的各类技术保障,包括校园网络的维护,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考核等。 二、配资源,提供教育现代化物质保障。 我校在硬件上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建设各种功能室:多媒体教室8个,一体触摸机教室4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还创建了科学探究1个实验室及数字图书室。各功能室配备了触摸一体机等设备。 二是学校在2016年8月底,邀请寿光移动公司对学校网络硬件升级改造,同时接入移动100兆光纤,每个办公室、教室、微机室、功能室都有节点,100兆有线到桌面,真正实现了全校网络化,同时办公室都进行了无线覆盖。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了台式电脑,教师用机比已达到1:1,教师更方便使用学校网络资源及市局提供的教学资源平台,学校实现了班班通。 三是学校对1-6年级的4个教室进行了教学多媒体终端的配备,主要包括触摸一体机等数字化设备。 在软件设施方面重点做好四个方面: 一是学校网站建设,学校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建立好了适合自己的学校网站,网站内容丰

利用智慧教育推进小学科学项目学习

利用智慧教育推进小学科学项目学习 一、教育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从传统的讲授法到现在的科学探究,小学科

学越来越贴近生活,以生为本的理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科学课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探究的机会,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还不能得到充分体现。项目学习是以学科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制作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或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并使技能得到提升。因此,项目学习是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方法。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让项目学习插上智慧教育的翅膀,必将全面提升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二、智慧教育对项目学习的推进作用 1.提高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效率。 科学就是用事实说话,小学科学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要用事实说话,如实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这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功。综观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都有详细的实验记录。科学记录是学生最好、最真实的教科书,因为它记录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这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他们探究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 在项目学习中,我们需要不停地收集各种数据以助力项目学习的开展,除了探究实验中需要记录的实验数据外,还需要记录学生参与情况的数据、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等,这些数据量比较大,而且记录非

智慧树知到《走近科技大学生创新实践》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3D打印应用 1、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机上,打印头的喷嘴的工作温度是()。 A.50度左右 B.100度左右 C.150度左右 D.200度以上 正确答案:200度以上 2、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机上喉管处PLA耗材没熔化。()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使用3D打印技术,云冈石窟第18窟实现了一比一高精度模块化复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机上,挤出机使用了()个步进电机。 A.1 B.2 C.3 D.4 正确答案:1 5、光固化成型3D打印机使用紫外线集成灯珠,其波长为( )。

A.405nm B.850nm C.1310nm D.1550nm 正确答案:405nm 6、将Solidworks 软件中建好的模型保存为STL格式,直接用SD卡拷贝到3D打印机打印。()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见面课:单片机应用交流 1、可以用普通A4打印纸和502胶水做出方杆。()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SCT89C52 单片机有()个引脚。 A.20 B.30 C.40 D.50 正确答案:40 3、SCT89C52 单片机的I/O口输出的电压(或电流)可以无限大,不需要电机驱动模块。()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擂台小车项目,其研究重点:自主登台技术。其技术难点:机器人如何识别出自身在台上和台下,并针对自身不同位置,启用登台机构完成登台动作。()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2014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以及来自挪威的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夫妇获得2014年诺贝尔()。 A.生理学或医学奖 B.物理学奖 C.化学奖 D.和平奖 正确答案:生理学或医学奖 6、嫦娥三号任务中航迹推算获得的定位结果仅作为视觉定位方法的初始参考,通过视觉定位方法实现巡视器的精确定位。()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见面课:科技创意交流 1、3D打印假肢配备了肌电传感器和一个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它们共同工作,使被截肢的儿童能够抓住物体,并单独移动手指。() A.对

科学课堂的习惯养成

科学课堂的习惯养成 威海市千山路小学徐连超 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财富。作为科学教师的我,在科学教学探究中始终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引导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科学探究情节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一、课前准备和课后延展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延展活动,不仅能为课堂的探究活动铺设好“垫脚石”,也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厚度。 科学课前,教师须准备的内容很多,备教材、备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准备实验材料等,须投入很多的精力。如果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不仅能减轻教师的部分工作负担,而且也强化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课前,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们搜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资料,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材料或进行调查、统计等准备活动,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准备也宜分小组合作,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而且发掘了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了合作意识。 课后延展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后得以扩展和深化。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尚存疑问之处或再提出新的探究要求,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仔细观察的习惯 我在教学《浮与沉》这一课时,把看似一样的两块胡萝卜,放入水槽中,一个沉在水中,而一个却浮在水面。让学生带着疑惑去观察、去发

现。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他们的感知深刻,理解透彻,掌握起来很是容易。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三、善于做出各种假设的习惯 科学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科学教材的设计也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在科学探究中好多问题都存在于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的方法、结论进行猜测。如教学“水落盐出”,让学生猜想盐从水中析出的方法,烧煮、晾晒、风吹等等,设计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范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在猜测中既体现了科学的人文性又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假设能力。 四、实验操作的习惯 实验操作是科学的主题,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环。实验操作一般是以组为单位,组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操作是有目的的,有秩序的。因此,教师要明确实验要求: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这样使实验忙而不乱。良好的操作习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与人协作的作风,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交往、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做科学的习惯。 五、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一是让他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让他们在思想上克服单打独斗的心理。要求他们积极勇敢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甚至争辩,相互启迪,促进智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二

走进生活 让科学课充满生活力

走进生活,让科学课充满生活力 走进生活,让科学课充满生活力 新区实验小学冷伟江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简而言之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所谓生活力主要指生命个体维持生命、适应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本领,它由众多的素质要求组成。学生拥有生活力的指数是衡量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标杆。 科学课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及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课本中的好多内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学校实际,紧随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力?下面谈谈我再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教育心理学家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品种繁多的土壤岩石等都是小学生探究的对象。田野、山林、果园、工厂都是小学生探究的操练场,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着广阔的渠道。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动物》这一章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蜻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诱发了学生从小有研究科学的兴趣,又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使他们认识了这些极小的动物,并产生了爱怜之情。我还在课上出示了金鱼、公鸡、青蛙等动物,让学生观察研究,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并参照家乡丰富的动物资源,让学生饲养一种小动物。每个学生都饲养了一种小动物,并能成功养殖。通过学生的这种行为,既让他们观察到了动物一生的变化和生活的习性,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是他们新接触的学科,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没有动力,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味同嚼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精心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就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采用实验的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全面提高科学的学习质量,做好科学实验是关键一环,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动手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马芯兰教师也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

基于智慧教育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8320540.html, 基于智慧教育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堂 作者:沈春晖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8年第12期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融入智慧教育,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微视频、APP、平板电脑等手段,使抽象、枯燥的知识焕发出勃勃生机,使学生对教材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立体。有了智慧教育的融入,突破了小学科学教学“时空”限制,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水到渠成地突破所教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智慧教育走进学校,走向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使师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沟通、反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关键词:智慧教育;科学课堂;趣味化 一、智慧教育,使科学课堂趣味化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有内容没有丰富的形式,那么学习就会变得很枯燥,而智慧教育在形式上,大多采用动画、微视频、平板电脑等形式传播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唤起兴趣——情境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原动力,而动态的画面比静态的画面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智慧教育,把静态的事物变为动态,能创设情境,把知识多角度地呈现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种子的萌发》一课中,在教学时,利用微视频,把种子成长的全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种子是怎样发芽的,如蚕豆种子是先长根还是先长叶一目了然,无需过多的语言,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教学《动物的卵》时,虽然学生对小动物很感兴趣,但在教学时,教师只用讲解或出示一些图片,很难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其中教学小鸡的孵化时,如果用视频出示小鸡由胚胎慢慢发育成形,最后小鸡破壳而出的场景,在这种情境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调动起来了。 2.增添情趣——趣味化 充满情趣的小学科学课堂更具生命力,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知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化。如《花、果实和种子》在教学给花传粉时,无论用语言描述还是出示图片,总觉得平淡无奇,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