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国成功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分析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分析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是两个重要的经济政策,这两种政策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在选择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这两种政策时,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首先,出口导向是指国家通过鼓励企业出口产品来促进经济增长。
出口导向政策可以带来外汇收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并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出口导向政策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增加销售额和利润,从而刺激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活动。
此外,出口导向政策可以加强国际交往,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进口替代是指国家通过限制进口来促进发展本土产业。
进口替代政策可以保护本土企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推动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并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进口替代政策可以促进国内就业,减少对外国产品的依赖,减少国内资本外流,从而推动国内经济持续发展。
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选择政策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内经济状况、国际贸易环境、行业竞争情况、政策出台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等。
如果国家已经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且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那么出口导向政策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并获得外汇收入,从而推动国内的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
但是,如果国家的产业技术并不具备竞争力,那么出口导向政策就可能会导致国内产业被挤出市场,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进口替代政策则更适用于那些产业落后、技术较弱、依赖进口并受到外国竞争压力的国家。
通过限制进口,国家可以刺激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
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进口替代,会导致国家的产业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从而限制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都是有效的经济政策,但选择哪种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政策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技术水平、国际贸易环境等因素,通过合适的政策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分析-韩国的出口导向战略(1961~1979)

案例分析-韩国的出口导向战略(1961~1979)第一篇:案例分析-韩国的出口导向战略(1961~1979)案例韩国的出口导向战略(1961~1979)韩国曾经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
1910年《日朝合并条约》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 年光复后,由于美、苏两大国的介入,朝鲜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后,南朝鲜即韩国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61年人均国民牛产总值不足100美元,人均收人、工业生产能力上都落后于北朝鲜。
为了振兴国家经济,韩国采取了“先工后农”和“贸易立国”的发展道路,对外贸易成为韩国外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
1963年前后,韩国基本实现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到80年代后期,韩成为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韩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转变为富裕的国家。
考察1960~1980年代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该国出口导向战略分不开。
1961年朴正熙将军通过“5·16”军事政变上台,提出“经济问题高于政治问题”、“通过出口建设国家”的主张。
1967年在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出口第一主义、出口导向战略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根据该项计划,韩国出口贸易5年要翻一番,平均每年递增16.7%。
这一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农林渔和工矿业、公共设施及服务业增长的幅度。
该计划制定者希望通过出口贸易的产业关联把国内经济带动起来。
根据这一战略,政府和一些公司为商人确定了具体的出口指标,并把这些指标看作是必须完成的指令,除非有正当的理由,否则完不成出口指标任务公司将受到政府严厉地行政制裁。
60年代韩国制定扩大出口战略,政府成为韩国公司的主要决策人。
不仅如此,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国内成本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政府以各种方式奖励出口企业,包括给予出口企业种种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1964年停止);免征进口税,对加工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免征进口税(后来改为进口退税);减征国内税,在规定范围内对出口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和法人税;对出口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等。
韩国经济

旅游业:韩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韩国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确定为国家战略 产业之一。2004年韩国开通高速铁路-KTX,在首尔至釜 山412公里线上,时速300公里的KTX将以往4个多小时 的行程缩短为2个小时,一条堪称韩国旅游的“黄金线” 就此打造:高科技产业荟萃大田,政治商贸工业重镇大 邱,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庆州,“现代”汽车产地蔚山 点缀其中,青山碧水美丽风光一路开展。 KTX已经成为 韩国旅游业的新的亮点,为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新 的契机。
能源业:韩国本土资源很少,必须依靠大量的进口来满 足需要。煤炭、石油是韩国的重要能源。核电和天然气 是近20年的能源开发重点。韩国是第四大原料产品买主, 其石油完全依赖进口。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能源挑战。 韩国政府制定了下列的能源政策目标:一是确保跟稳定 的能源供应;二是建立一项总能源需求量管理系统;三 是改善能源工业与能源市场的效率;四是建构一项通过 东北亚能源合作与亚洲大陆相连接的能源系统。
第二阶段是起飞阶段-20世纪70年代。该时期 韩国电子工业发展特点是,韩国本地企业逐步 替代外资企业,但韩国电子企业的技术供应仍 然主要来源于国外,而且所生产的电子产品也 主要销售到国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市场。 第三阶段是跨越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6、纺织工业:韩国是世界第五大纺织品出口国,在中国、 意大利、美国和德国之后。化纤维生产能力居世界第四, 合成纤维织物生产能力居首位,棉花生产能力居十六位, 总体上,韩国纺织工业在全球排名第七位。 7、化学工业:韩国目前有三个大型石油化学联合企业, 二是丽川石油化学联合企业,三是大山石油化学联合企业。 8、零件和材料业:零件和材料业在韩国起着关键作用, 占整个制造业产值的29%,年营业额为152亿韩元。该行 业负责全部出口额40%以上的任务,价值623亿美元。在 2001年创下了出口顺差50.68亿美元的记录。
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

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摘要: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从资源匮乏、基础落后的小小半岛国快速发展,并成为了经济上的新巨人,跨越了在资本主义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并创造出了汉江奇迹,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到惊叹。
当前的韩国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其现代化方式与朴正熙的政权是分不开的,本文就探究了在朴正熙政权下的工业化出口导向战略及其现代模式。
关键词:朴正熙;政权;工业化;出口导向曾经的韩国非常落后。
特别是在1910年的《日朝合并条约》之后,朝鲜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而1945年二战结束后,因为美国、苏联两个大国的介入,让朝鲜处于了南、北分裂的状态。
朝鲜战争后,南朝鲜,即现在的韩国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在1961年,人均民国生产总值还不到一百美元,人均收入、工业生产能力等均落后于北朝鲜。
因此,为了振兴国家经济,韩国采用了先工后农、贸易立国发展道路,对外贸易成为了韩国外向经济支柱,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带头的作用。
在1963年前后,韩国基本实现由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1]。
在此政策的带动下,八十年代以后韩国才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并且从一个贫穷的国家成为富庶的国家。
以下,就展开详细的介绍。
一、出口代替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优劣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朴正熙政权所面临的选择极其重要。
在选择的前期,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说法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所以路径依赖没有比此阶段更重要的。
当货币改革没有成功之后,朴正熙政权就转向了出口所主导的工业化战略中。
1、外汇不足由进口替代政策在二战以后的冷战模式下,因此韩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韩国处在冷战的前端,也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因素,使得韩国在冷战期间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走的很近,这也使得韩国当局认识到,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在此局面的影响下,面临严重的资金缺乏,所引用的资金本息偿还压力反过来又规定了其政权的政策方向,因此,政府的政策的制定也就想当然的需要优先支持和鼓励哪些可以赚取到外汇的产业。
亚洲经济奇迹日本韩国与的现代化之路

亚洲经济奇迹日本韩国与的现代化之路亚洲经济奇迹:日本、韩国与现代化之路亚洲经济奇迹是指亚洲一些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现象。
其中,日本和韩国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文将探讨日本和韩国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一、日本的现代化之路日本的现代化之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明治维新是关键的历史事件。
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日本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全面的改革。
明治政府实行了中央集权、官僚统治的体制,推行了西式的教育、法律和制度,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实行了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政策。
政府重视工业化发展,实行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大力扶持私人工业和企业。
通过吸收西方的技术和资本,日本的工业迅速崛起,出现了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工业体系。
日本的经济现代化还受益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日本人勤劳、纪律性强的个人品质,以及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日本政府实行了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经济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日本在二战后面临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包括战后重建和高速增长后的经济泡沫破裂等问题。
不过,日本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经济自由化、金融改革和产业调整等,成功推动了经济的再次复苏。
二、韩国的现代化之路韩国的现代化之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韩战后的经济重建是韩国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
韩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国家发展战略,注重工业化和出口导向,通过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和进口替代政策,推动了韩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韩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韩国政府通过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培育本土的产业,重点发展钢铁、化工、造船和电子等产业。
此外,韩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贸易政策,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韩国的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论韩国“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外向型经济模式

关 键词 : 韩国; 出 口导 向; 进 口替代 ; 外 向型 中图分类 号 : F 1 2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0 — 1 7 5 1 ( 2 O 1 3 ) 0 5 — 0 6 6 2 — 0 5
J o u r n a l o f Li a o n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o 1 .3 6 N O. 5
Se p. 2 01 3
济 具有较 高 的对 外 依存 度是 “ 外 向型 ” 经 济 的基 本 特 贸易 原则 , 采 取各 种激 励 措施 扩 大 出 口 , 而 在进 口领 与出 口产 业密 切相 关 的进 口部 门除 外 ) 则进 行 保 征, 是 区别 “ 外 向 型” 经 济 与“ 内向 型” 经 济 的主 要 标 域 (
准 。 由此 可 以对 “ 外 向型 ” 经 济做 如 下 定 义 : 以经 济 护和 限制 , 明显 带 有 “ 保 护 主义 ” 色 彩 。我 们 将 韩 国 发 展为根 本 目标 , 依 托 国 际市 场 积 极 参 与 国际 市 场 这种 出 口 自由而进 口却 受 到 限 制 的、 具 有 重 商 主义
出 口导 向 +进 口替 代 ” 的 和 国际竞 争 , 在 内销 与 出 口的政 策 选 择 上 表 现 出多 特征 的外 向型经 济称 之为 “ 样性 和动 态性 , 但总 体 上更 偏 好 于鼓 励 出 口, 对外 经 外 向型经 济 。 济依 存度 、 国际化程 度和开 放水平 较高 的经济 。
论 韩 国“ 出 口导 向+进 口替 代 " 外 向型经济模 式
韩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产业转型升级的“韩国经验”自二次世界大战至今,韩国政府根据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机遇。
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
适时而稳健地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换升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韩国创造出了辉煌的产业发展业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汽车、电子和半导体制造业大国之一。
一、韩国产业升级的历程战后至今。
韩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1961年以前的进口替代阶段。
1961年以前,由于战争的破坏,使得韩国经济处于萧条状态,面对缺少资源和资本技术实力的形势,韩国实施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着重点是保护和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以满足内部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和社会,这一政策对当时经济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1962~1971年的出口导向阶段。
由于重视进口替代而忽视了出口带动作用,大量的进口导致韩国国际收支逆差巨大,对海外进口的依赖性明显。
为缓解这种不均衡局面,增强韩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力,韩国产业政策导向开始从“进口替代”逐步转向“出口导向”。
从19 62~1966年,韩国积极从国外引进技术,优先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
韩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出口贸易的政策和支持出口的金融机制,设立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机构。
1967年4月,在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初期,韩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纺织工业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使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出口的主力,为韩国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创造了条件。
(3)1972~1979年的重化工产业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期,韩国产业政策转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其战略是促进中间材料与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并促进资金密集工业的发展。
如造船、钢铁、汽车、有色金属与石油化工等。
这些工业被称为战略工业,国家给予了各种奖励措施,主要的政策有:一是由建立国家投资基金,以优惠利率提供大型投资所需的资金:二是为这些“新生产业”提供保护措施,直到它们在国际上拥有竞争能力为止;三是允许某些工业进行垄断性生产以克服小规模的国内市场问题。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对比分析

1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对比分析08经济学一类一班 黎鑫(0802010260)【摘要】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起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此次金融危机导致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大批出口企业的倒闭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出口导向在带给我们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也逐步增大。
外贸依存度增大直接的影响就是金融危机时美国国内需求减少,致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产品出口困难而国内需求又不足,在企业产品堆积无法外销的情况下也就引发了出口企业大批倒闭,中国的金融危机随之到来。
那么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选择“进口替代型” 还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这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对比分析一、 对进口替代型战略的分析不如食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 进口替代的政策措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
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三) 进口替代的利弊2 1. 进口替代的优点(1) 有利于保护幼稚产业的发展根据李斯特的幼稚产业论,对于我国这样经济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对本国有发展潜力的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防止外国工业品的竞争,有利于实现幼稚产业的成熟,提高其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
幼稚产业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竞争力较差,很难与外国的同类产品进行市场较量。
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已充分证明,在一个没有保护的市场中进行竞争,落后国家的幼稚工业会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工业面前败下阵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案例:韩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改变了单一的畸形经济结构和对发达国家的严重经济依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于60年代初完成了重化工业的调整。然而新的问题也凹现出来: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这促使韩国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实行出口导向性发展战略。
论韩国成功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
论文摘要:经济基础很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如果想发展本国经济的话,应当根据本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实行适当措施(进口替代政策,它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代替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对本国的经济进行保护和引导其发展,等到本国经济根基牢固了,便是这个国家可以放心在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政策是外向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并通过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用精细加工制成品代替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政策。)的情况下,放飞本国经济,让其在国际贸易的国际经济之中翱翔之时。
正是因为韩国从自身国情出发,把握历史机遇,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从进口替代型战略转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才会为本国经济打下坚实基础,并扎下深深的根。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下,韩国国内生产总值跌至-6.9%,1998年金大执政后,推行企业、金融、公共部门和用工制度四大改革,因为坚实的经济基础,韩国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经济危机。中国亦是如此,建国60多年来,这两项合适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已经扎下了深深地根。
关键字: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国情,
前言:任何一个经济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都必须经过这两个过程来发展本国经济。比如韩国,它是一个经济薄弱的农业国,要想跳过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灵活的与国际进行贸易往来却没有占优势的产品出口,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口别国的工业产品,即使能够进口,由于国内的贫穷,进口的工业产品也无法很好的在国内销售,因为经济太薄弱啦!“不会走还想跑”,与其先将资金投资在“跑”上,不如投资在“走”上。因此,每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先在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上进行“投资”,才会把本国经济发展成功。
就从韩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及国情来说,我非常赞同韩国政府从进口替代政策转向了出口导向政策。给出口企业进行直接资金补贴并免征出口税和提供低息贷款。这不但降低了企业出口成本,而且鼓励国内企业出口产品,从而开拓了国外市场,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再扩的出口的同时,还用当在外国寻找原材料应地,以及多进口加工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因此韩国政府对加工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免征进口税,减征国内税,并优先提供进口设备、原材料所需外汇。这些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大大引进了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国外创新的经营管理知识,出口加工区也建立了。试想韩国当初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则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劳动密集型产品到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也许至今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韩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出口产品逐渐变为计算机、半导体、汽车、彩电视机等高级术密集型产品。韩国出口贸易的大发展和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变,又通过关联效应对就业和产出产生了相应影响,极大地带动了经济高速发展,GDP持续增长一直延迟到1996年。
对案例的评论与分析:韩国从自身国情出发,把握历史机遇,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从进口替代政策转向出口导向政策,我非常支持其政府的策略这是一项非常明智的策略选择,也是韩国走向成功的关键。
在另一方面,韩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其政府能根据本国国情的实际情况,现将本国经济保护在摇篮中,并引导其发展当经济发展到有了坚实的根基,再打开本国市场,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积极对外开放。
我觉得,国际市场的稳定,是韩国与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时,“二战”刚结束,遭受战争疾苦的世界人民要求和平,各国政府也大力支持,并且那时各国经济都在经过战争的影响之后,处于萧条状态,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将战后的经济恢复过来,也无精力去挑衅别国经济。这种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为韩国与中国的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尤其在出口导向政策上,使这两个国家可以放心的依赖国际市场。这样一来,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发展了国际市场经济也在上升,韩国与中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韩国市场狭小,资源短缺,经济快速增长,产品的大量生产固然是好事,如果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不足该怎么办?生产的大量产品卖不出去又该怎么办呢?韩国进行进口替代政策,虽然限制了外国工业品的进口,保护了本国贸易,但国内的进口竞争工业在缺少竞争的情况下发育成长,损环了国内消费者利益的同时,还降低了韩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造成其国内市场狭小,产品过剩。另外,资源的经济短缺使生产工业品的原材料不足,造成了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等弊端。种种弊端的产生迫使韩国政府寻找国外市场。根据韩国当时的国情:国内某些工业部门已经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并拥有较充分的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工业产品还是有一定竞争能力,韩国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韩国与中国缔造了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神话。
结论:任何一个经济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经过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来发展经济。这正是所谓的先学会走才能够放心地去跑。
参考文献:董瑾---《国际贸易学》----2006
薛荣久-----《经贸研究与论文写作》-----2006
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2006
韩国实施该项政策,旨在以国外为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利用扩大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发展。政府以各种方式鼓励出口企业,包括给与种种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免征出口税;对加工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免征进口税;减征国内税;对出口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同时,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采用国际金融惯例,大量引进外资。相对灵活的金融市场,有利于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以扩大出口为目的的出口导向战略,使得韩国的出口贸易(1960~1980)以年均14%的速度高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顺利完成了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变。
沙健孙------<<中国近代史纲要>>-----2010
纯文字:3289
其余文字:208
共:3497字
论韩国成功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
姓名:彭妮妮
所属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0Q3
学号:20103001057
韩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二战”刚结束之时,韩国还是一个落后而农业国民走经济还很落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韩国政府首先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为了发展消费工业替代消费出口减少进口商品对本国工业的冲击,韩国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限制其进入或规定其出口数量。而对建立替代工业所需的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则减免关税,并利用集中的外汇资金,进口国内所需的机器设备。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韩国建立了想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完成了重化产业的结构调整,摆脱了对发达国家经济依附的同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政策预演:无独有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成功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从建国初到1978年,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禁运”和“封锁”,顶起外国的经济压力,密切配合外交斗争,我国实行国家管制下的内向型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政策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副作用,如对国内企业保护过度,造成国内竞争力低下,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缓慢等。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随后又建立了多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19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由进口替代转变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政策。对资本、技术密集部门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政策,而在劳动力密集部门实行出口导向政策。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原外经贸部下放部分权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措施,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扩大出口。
作为一个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国家,本案例中中国政府实施的经济策略我是非产赞同的。中国应当首先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来保护本国经济。与韩国相同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寻找销售市场;与韩国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集人口、资源、面积都超过韩国的国家。然而,中国的经济很分散,基础很薄弱,就算实行再长的进口替代政策,中国经济噎无法发展到韩国经济的那种状态。毕竟,国际上总体经济是在发展进步的,若一味的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来保护本国经济,无异于“闭关锁国”的升级重演!因此,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将国内贸易保护到一定程度后,中国必须调整策略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策略。进口国内技术欠缺的产品,一边来弥补技术,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条件。对于自己的优势产品,或者是已经升级的产品,,政府要鼓励并采取措施来出口。在进口中出口,在出口中进口,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创新,我坚信:中国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