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节日活动一览

合集下载

锡伯族风俗禁忌

锡伯族风俗禁忌

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锡伯族风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锡伯族风俗禁忌宗教性禁忌:锡伯族先民认为,人生的一切均受超自然力——神灵和妖魔的支配,人们对这些超自然力无力抵抗,只得以敬畏的心理审慎的对待他们,惟恐触犯神灵,招致灾厄,遂形成种种禁忌,在行动上共同恪守。

对头的禁忌:锡伯人认为灵魂对依附于人的头部,故视人头为神圣的部位,不可受辱,不容他人从自己的头上跨过,忌讳头顶处在女人脚下,故不进上面有女人的草棚或楼房。

不论是谁,如若从他人头部跨过,就被认为是践踏了对方的灵魂,必遭诅咒。

对头发的禁忌:锡伯人相信离开头皮之发亦有灵魂感应,故所剃之发须精心处理,不得轮仍。

认为头发若被鸟儿衔去筑巢,人体内的灵魂便会惶恐不安,一旦灵魂出走,人就会生病或死亡。

忌在夜间剃头,惟恐打扫不净;女人每天早晨梳头时脱掉的头发,须捡起来卷好,或藏于墙缝或放入灶中火化;儿童剃发,往往在其脑门或头的一侧留少许头发,以示保全林灵魂,使其平安无事。

男性死者,须给其剃光头发,意亦希望其灵魂尽快转升。

婚丧禁忌:锡伯族在婚、丧大事上有许多禁忌。

婚礼的主要仪式,诸如:缝被褥、挂幔帐、布置新房、接新娘、喝交杯酒、拜火等,均禁止寡妇参与。

新娘在出嫁之日,不能直接踩于地面;在娘家,由其兄长用毡子(或褥子)抬上喜车;到婆家后,则从铺好的毡子上走进屋内。

接新娘的喜车,不论路程多远,一旦上路,既不能停歇,也不能离开车辙,更不给车让路,必须马不停蹄的一口气赶到婆家。

如遇对面行来的也是喜车,则在两条车辙正中插一把刀,各自顺一条车辙错过。

新娘从上车直到婆家,不论喜车如何拐弯,一路上须面朝事先定好的方向而坐,亲人则帮助其不断的挪动身子。

锡伯族的丧葬禁忌:是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的的产物。

死于他乡者,其遗体或骨灰不得接回家中,否则,其灵魂不肯离开,家人难以安宁,故只能停放于村外举行仪式,直接运至墓地埋葬。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锡伯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1.饮食习惯:锡伯族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马肉和奶制品为主。

在节庆和重要场合,人们会享用烤全羊(骆驼)。

此外,他们还爱饮用奶茶。

2.服饰文化:锡伯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多样,常见的服饰
有满洲式衣袍、蒙古袄和马靴等。

男性通常佩戴锡伯特色的帽子,而女性则喜欢戴手工编织的色彩丰富的头饰。

3.牧民生活:锡伯族以畜牧为生,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牧
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擅长驯化马匹,骑马技艺精湛,并且热爱马术运动。

4.音乐舞蹈:锡伯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他们善
于演奏民族乐器如歪头琴、杜干琴和马头琴等,同时也擅长歌唱和舞蹈表演。

5.民俗节庆:锡伯族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

其中,最重要
的节日是“那达慕”(宝岛节),他们会在这一日集结起队伍进行传统的马术竞技、歌舞演出和射箭比赛。

6.宗教信仰:锡伯族传统上信仰蒙古族的萨满教,他们认为
大自然和祖先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并具有一定的巫术和祭
祀仪式。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是他们丰富多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锡伯族依然保留和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锡伯族传统节日

锡伯族传统节日

锡伯族传统节日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锡伯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古尔邦节”、“纳合布苏日”和“察合台节”。

这些节日不仅仅是锡伯族的文化瑰宝,也是锡伯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方式。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初三至十五举行。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锡伯族的祖先——裕固族。

古尔邦节期间,锡伯族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祭祀祖先、舞龙舞狮、表演传统歌舞等。

此外,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饰,品尝传统美食,比如手抓羊肉、糖葫芦等。

在古尔邦节的晚上,锡伯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共庆佳节。

纳合布苏日纳合布苏日是锡伯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意为“欢度新年”。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时间为腊月二十九至腊月三十。

纳合布苏日的庆祝活动包括掸春、祭祀祖先、舞狮子、表演传统歌舞等。

在纳合布苏日的晚上,人们还会点燃传统的篝火,围坐在篝火旁边唱歌、跳舞,共迎新年的到来。

察合台节察合台节是锡伯族的传统牧民节日,意为“祈福丰收”。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为夏季牧草丰美、天气晴朗的时候。

察合台节的主要活动包含牧歌表演、牧区竞技、牛羊赛跑、摔跤比赛等。

牧民们会穿着传统服饰,骑马赛驰,展示锡伯族牧民的英勇和灵活。

在察合台节的期间,人们还会举办丰收祭祀仪式,祈祷农牧业丰收、人民幸福。

结语锡伯族传统节日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锡伯族人们传承祖先智慧、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通过古尔邦节、纳合布苏日和察合台节等传统节日的举办,锡伯族人民得以展示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彰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这些节日也为不同的文化交流和了解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愿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永远绽放光彩,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贡献。

锡伯族节日:西迁节主要特点(中国传统节日)

锡伯族节日:西迁节主要特点(中国传统节日)

锡伯族节日:西迁节主要特点(中国传统节日)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在延续200多年的时空当中,形成如下显著特征: 1、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生成的崇拜大自然、"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的古老渔猎习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

2、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

萨满教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起到"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的作用。

在民间留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为我国和世界探究萨满文化提供着最为珍贵的活资料。

3、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

锡伯族从西迁屯垦戍边时起直至20世纪40年代,长期学习使用满语满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锡伯文。

为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着极为难得的"活化石"。

4、传承着锡伯族军民屯垦戍边的爱国奉献精神。

为了戍守祖国西部边境,当年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从蒙古北路向西域行进,沿途战胜无数困难,将原定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零三个月,行程一万余里,就抵达伊犁,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戍守卡伦抵御外侵,维护地方安定,参加平息叛乱斗争,付出重大牺牲。

同时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

由此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新疆西迁节民俗艺术所要弘扬的永恒主题。

5、西迁节民俗艺术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与过去的庙会形式逐渐演变,成为由本民族部分人到全民族成员踊跃参与,由民办到官办、由新疆向东北地区普及,由所在地区其他民族成员也共同参与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一个跨越时空和地域、纵横传播的文化空间。

锡伯族

锡伯族
锡伯族形象大使 佟丽娅
•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 民族”癿美誉。他们能歌 善舞,“东布尔”是锡伯 族特有癿弹拨乐器。在祖 国癿西北、东北、内蒙部 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 骑善射癿人们,他们时而 跃马扬鞭迚行跑马竞赛, 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 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 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 习几回丼重……他们就是 锡伯族。
特色锡伯佳肴
全羊宴
锡伯族癿食俗(二)
• 发拉哈喀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丌开癿日常主 食 •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 为主 • 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癿咸菜,叫哈吐浑索吉 (咸菜),也称花花菜 • 米顺是锡伯族调味用癿具有民族特色癿面酱
锡伯族癿宗教信仰
• 锡伯族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还有信仰原 始信仰和萨满教癿现象。上述信仰现象,作为一 种文化现象,在民间仍有一定程度癿存在。在原 始信仰斱面,既有狩猎、渔猎生产斱式癿特点, 又有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斱式癿痕迹。如自然崇拜、 精灵崇拜、神祗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 其中喜林妈妈崇拜和对牲畜神癿崇拜是最典型癿 原始信仰现象。
谢谢大家!
锡伯族癿民族节日
• 西迁节 • 抹黑节
西迁节
•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癿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 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 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癿“贝勒恩”。 姑娘们癿“抖肩”,小伙子们癿“鸭步”惟妙惟 肖,以表达对故乡癿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癿憧 憬。
抹黑节
•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 癿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 “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 是为了祈求五谷丌之丌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 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 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癿抹黑布(抹锅底癿黑灰) 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癿对象。闲丌住 癿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 年人也丌放过,丌过要跪地斲礼请安,再向老人 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 有人能逃脱脸上丌被抹黑癿,此时姑娘们也毫丌 畏惧代,锡伯族癿男子服装喜用青、兰、棕等颜 色,女子喜用各种格布,幼儿多穿各色花布服装。 男子服式均不满族服式基本相同。为便亍骑马和 操作,都穿左右开又癿长袍和短袄,戴囿帽;妇 女穿旗袍,扎裤脚,着白袜花鞋。姑娘们都是单 长辫子,结婚后结发。妇女喜欢戴耳环,手镯和 戒指,年老癿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 冬季戴棉帽。到了清末,由亍锡伯族不汉族经济、 文化斱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饯不汉族逐渐相同 了,唯有西迁到伊犁地区癿锡伯族妇女,仍喜欢 穿旗袍。

锡伯族清明习俗有哪些,2篇

锡伯族清明习俗有哪些,2篇

锡伯族清明习俗有哪些,2篇锡伯族的清明习俗有哪些1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

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阖家去扫祖先之墓(一是祭供,二是培土)。

锡伯族的清明节有两次,农历三月间的“鱼清明”和农历七月间的“瓜清明”。

农历三月正是产鱼季节,人们习惯上拿鱼肉去祭供,故称“鱼清明”;而农历七月正是瓜果成熟季节,扫墓的人都以新鲜瓜果祭供,故称“瓜清明”。

在坟地举行祭供仪式后,大家回家聚餐。

锡伯族的清明习俗有哪些2清明节锡伯族的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

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抹黑节锡伯族人有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互抹黑的习俗,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为锡伯族传统的“抹黑节”。

人们清晨起来,把准备好用来抹黑的布或毡片带上,挨家挨户,不分男女老幼互相往脸上抹黑,据说这是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

过节这天天亮时分,人们就走出家门,拿着沾满泥水和灶灰的抹布、毡片,走街串巷,逢人就往脸上抹一点儿黑,一直到天亮才肯收场。

被抹了黑的人非但不生气,还视此为大吉大利,认为抹黑后天火就不会烧身,庄稼也不得黑穗病。

现在过抹黑节,早已没有了迷信色彩,只剩下娱乐的性质了。

西迁节西迁节也称杜因拜扎坤节、四一八节,这是锡伯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西迁节是锡伯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

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因拜扎坤”。

西迁节是二百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的.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

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锡伯族简介

锡伯族简介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在中俄分布。在古代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 和蒙古,中国。口语中称为“siwe”,书面则为“sibe”。历史上 有须卜、室伯、失韦、史伯、西伯、席北、席伯、锡北等20多种记 载,都是其音转和异写。“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清代, 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二字,但未能统一,直到辛 亥革命以后,始渐趋统一。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才名正言顺地 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置身于祖国民族大家庭之中。
锡伯族的饮食种类较丰富,面食 有发面饼、死面饼、锅盔、馒头、 面条、拉面等,馅食有包子、饺子、 菜合子、肉馅饼等,米食有大米干 饭、抓饭、大米(小米)稀饭。发 拉哈喀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不 开的日常主食,肉食来源主要依靠 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 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的咸菜,叫 哈吐浑索吉(咸菜),也称花花菜。 熬各种果酱、制作罐头食品是锡伯 族妇女的拿手技艺。
锡挂(迅如方一中古 族( 北锡 伯在瑞走虎大种迷时 民瑞 朝伯 族住兽。而泽神失南 间兽 拓族 标室)锡五(兽了迁 传) 跋是 志西的伯爪呼在方时 说, 鲜古 性或习族,伦前向, 中又 卑代 图北俗保文贝引,在 说称 有鲜 案墙。留如尔路被鲜 ,“ 相卑 。上将有狸草乃困卑 锡鲜 同人 ,绘供而原得在山 伯卑 的的 久制奉色)出山( 族郭 图后 而的“青。山里今 先洛 腾裔 久兽鲜,这,。大 民” 。 之形卑大种才后兴 。 锡 就图兽如兽来来安 在 伯 成案”狗,到,岭 鲜锡 鲜族 为, 而状南有) 卑伯 卑与 , 兽 ——“ ——
农 历 正 月 二 十 五 日 为 “ 填 仓 节 ”
正 月 十 五 为 元 宵 节 , 也 称 灯 节 。
阿 聂春 ”节 (为 大农 年历 )正 。月 初 一 , 锡 伯 族 称 “ 阿 木 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伯族节日活动一览
锡伯族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锡伯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着许多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西迁节(俗称“四一八节”)和抹黑节。

想要更多地了解锡伯族文化,就先跟随世界风俗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他们的节日活动有哪些吧!
西迁节(又称“四一八节”)
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

这是二百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又有怀念亲人之意。

2006年锡伯族“西迁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

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

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月节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

这天,收回“喜利妈妈”。

为了送“喜利妈妈”还位,用荞面和成面团再用刀削成不规则形的面片,
名叫“荞面特合勒”。

下锅煮熟后,拌红糖吃。

近族各户男女老少都去叩头,吃荞面片。

家家户户用灶塘中的灰,从井台撒到家门,撒成一条较宽的灰道,叫做“领龙”(或“引龙”)。

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

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

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据传说,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

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

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

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

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填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

这一天农户家向粮仓焚香礼拜,在粮囤里插上香,周围洒上灰圈,以避邪,求丰收。

祭地节
祭地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耕开始前选日进行。

节日这一天,每家选择一头肥猪,在自家后院设置的祭坛上,先用清水浇猪身,家长烧香在猪身上晃三下,口念着祝词,面向西天行跪拜礼,祈求地神和天神保佑人畜两旺,喜获丰收。

然后宰猪,将猪血洒在鬃毛埋进土里。

在把猪头煮成半熟品供在祭桌上。

如果节日的这天或隔日下于,那么这年就是丰收年吉兆。


果节日这天或隔日刮大风,那么这年可能是灾年的凶兆,就要到祈年树下祭拜地神和天神,祈求消灾灭难。

抢千烛
抢千烛,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

接前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做烛。

烛是一种特殊的用面和清油做成,做好后送到指定的庙里。

烛的数量不限,然后有喇嘛将烛排好,庙里做一只特大的烛放在中间向着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群星。

十月节
锡伯族称“专拜依车”,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下元节”。

为缅怀祖先,每年这一天也要上坟将用纸叠成的衣、裤一起烧化,谓之“送寒衣”。

锡伯族春节
锡伯族的春节大致与汉族春节类似。

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晚间送灶王上天,报人间吉样,称为“祭灶”。

到除夕之夜,换以新灶王神像,名曰“迎灶”。

除夕,即腊月三十(或二十九),锡伯族家家杀年猪,炸果子、烙年悖悖、蒸供馒,做各种佳肴。

午后请出各种神祖之像,如“喜利妈妈”和家谱等,摆设祭祀供品;男家长携子孙,带纸钱、木铣上坟地,将坟堆上积雪打扫干净,回来之后在大门口摆设饭桌,祭祀祖宗,全家叩头,然后进屋吃团圆饭。

这天锡伯族在外的亲人都要回家过年;已出嫁的姑娘,不许在娘家过年,除夕晚上点长明灯,所有房间、马厩、磨房、碾房、仓房等都点上油灯、蜡烛或灯笼,使室内外灯火通明。

天黑后拜年“辞旧岁”。

半夜子时(11时至1时)俗称“诸神(新神)下界”,家家在院中摆供纸画天地码子(神位),插于香斗上(斗内装满高粱,口上糊上红纸),中间插上整股香。

供奉干果,焚香燃烛,鸣鞭炮。

锡伯族全家男女长幼,都穿新衣,向神位叩拜,叫做“接神”。

“接神”后煮饺子吃,饺子叫“元宝”,饺子汤叫“元宝汤”。

吃完饺子,男子到村庙中焚香叩拜,叫做“行香”,“行香”完了才能回家睡觉,也有彻夜不睡者,谓之“守岁”。

说一夜不睡,精神一年。

初一天不亮煮饺子,全家团聚欢度新春佳节,之后晚辈向长辈请安叩
拜,全族互拜,叫做“迎新年”。

正月初一到初五,锡伯族在神祖像前焚香,每日早、午、晚焚香三次,焚香人要向神像行叩拜礼。

大年初一、大年初三、大年初五锡伯族早晨吃饺子。

正月初二、正月初四锡伯族早晚吃米饭、炒菜、白肉片、血肠等。

锡伯族人吃“火锅”,除用猪、羊、牛肉外,还用野鸡肉、抱子肉、鹿肉等,菜类还放大量切得细的酸菜、细粉,也有用蘑菇下锅的。

这几天内锡伯族忌讳将屋内灰土污水倒在外边。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亲戚朋友不往来串门。

初二、初三、初四,锡伯族家家多吃节前准备好的食品如饺子、白面豆包、钻面豆包、勃面饺子、勃糕等。

正月初六,俗称“出行日”。

农村锡伯族各家男女都骑马驾车,按占卜吉利的方向飞驰,来到有横道的路上,锡伯族全家人下车下马,撮土烧香,鸣放鞭炮,向四方叩拜,然后返回,这叫“出行”。

所有人等,在“出行”后,方可出门办事、谋生或寻亲访友。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从初一开始,顺序排列为: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等)。

这天天气晴朗锡伯族则认为人们全年吉祥如意;天气阴晦,锡伯族则认为全年不利,有病有灾。

这天锡伯族要吃饺子,吃年糕,下面条,意味着年高寿长。

锡伯族清明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

过节时,锡伯族人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