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数学大师华罗庚

合集下载

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精选9篇)

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精选9篇)

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精选9篇)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精选9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篇1在中国现代数学洪荒之地,有一位抱定“战士死在沙场幸甚”的开拓者,他就是华罗庚。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个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行列最杰出的代表者。

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等式”等。

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

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和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

他是美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外籍院士的中国学者。

他还当选为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名字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88个数学伟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喜泪沾裳。

为了重建自己的家园。

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丢下了优厚的薪俸、汽车和洋房,怀着一腔热诚,携全家,登上一艘轮船于1950年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他在户口簿的文化程度一栏中填上了:“初中毕业”4个字。

这对华罗庚来说是个难忘的字眼,而对别人来说又是个费解的事情。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着他的成才道路吧。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贫苦家庭。

因家贫辍学、只有中学学历而自学成才的著名中国数学家是( )

因家贫辍学、只有中学学历而自学成才的著名中国数学家是( )

因家贫辍学、只有中学学历而自学成才的著名中国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

1924年从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华罗庚便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里当伙计。

他的中学老师很欣赏他的数学才华,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

19岁那年,华罗庚突然染上伤寒,此后在腿部留下了残疾。

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

有一次,他发现一个有名的教授的一篇论文中有错误,一个数值算得不对。

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

1930年,这篇文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

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注意,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

大家都说不知道。

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知道华罗庚这个人。

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
一个自学青年。

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人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

1931年,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从浙江来的华罗庚。

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拄着拐杖走进了清华园。

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

华罗庚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

华罗庚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

华罗庚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杰出贡献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东亚第一数学家”。

他的成长历程中,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于数学事业的坚定信念。

下面就让我们来讲述华罗庚的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庭条件并不富裕。

然而,华罗庚从小就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对于数学的兴趣。

然而,华罗庚的家庭经济状况使他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于是他决定退学,在家自学数学。

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阅读各种数学书籍和文献,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他的自学之路并不容易,但他从未放弃,坚信只要自己有恒心和毅力,一定能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

华罗庚的自学之路得到了他家庭的大力支持。

他的父母为了帮助他谋生,开了一家小商店,让他能够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同时,他的姐姐也经常给他寄送书籍和文具用品。

这些支持和帮助使华罗庚能够专心致志地自学数学。

在华罗庚的努力下,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他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数学论文,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一直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希望能够在国际数学界取得一席之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华罗庚决定去英国留学。

然而,他的家庭经济条件无法承担留学费用。

于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清华大学数学竞赛的冠军,并以此为契机,获得了留学的机会。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获得了许多国际数学家的认可和赞赏。

华罗庚的留学经历不仅提高了他的学术水平,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他回国后,积极推动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他还倡导将数学应用到工业和科技领域,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华罗庚还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担任过多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授和领导职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和科研人才。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的勤奋学习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的勤奋学习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的勤奋学习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华罗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然而,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通过自学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数学家。

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被同学们戏称为“呆子”。

然而,他从小就非常勤奋,对数学充满了热爱。

他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和研究数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曾经说过:“勤奋就是我的天赋。


在中学时期,华罗庚遇到了一位数学老师王维克,他非常欣赏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并给予了他很多指导和帮助。

在老师的鼓励下,华罗庚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并在19岁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数学论文。

然而,华罗庚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无法支付去国外留学的费用。

于是,他决定在国内自学数学,并逐渐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数学家。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数学界赢得了荣誉。

华罗庚的勤奋和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我们就能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这个故事展现了华罗庚对数学的热爱和勤奋精神,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

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

《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华罗庚。

华罗庚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上学。

但是他特别喜欢数学,总是自己找书看,自己琢磨。

有一次,他在一本旧书里看到了一道数学题,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他就不停地在纸上写写画画,连吃饭都忘了。

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还在油灯下思考。

终于,他想出来啦,高兴得跳了起来。

还有一回,他去一个老师家里借数学书。

那天下着大雨,路很难走,他摔了好几跤,浑身都是泥。

可是拿到书的时候,他一点都不在乎身上的脏和疼,马上就看起来。

就这样,华罗庚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学会了很多很多数学知识,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数学家。

小朋友们,华罗庚是不是很厉害呀?《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华罗庚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华罗庚就算生病了,躺在床上,也不忘学习数学。

有一段时间,他生了很重的病,只能躺在床上。

可是他心里还想着那些数学题,就让家人把书和笔放在床边。

他一边养病,一边做题。

有时候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停下来。

而且呀,他还经常和其他喜欢数学的人交流。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小朋友也很喜欢数学,就和他一起讨论问题,还鼓励小朋友要坚持学习。

后来,华罗庚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大家都很佩服他。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华罗庚学习哟!《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华罗庚的事儿。

华罗庚没有好的学习条件,但是他从不放弃。

比如说,他为了能多看书,经常去旧书摊找数学书。

有时候为了省一点钱买书,他连饭都少吃。

还有啊,他在工作之余,也会抓紧时间学习。

别人休息玩耍的时候,他在算题。

正是因为他一直这么努力,最后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华罗庚一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

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

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

但他并不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

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

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

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

熊庆来爱才‎心切,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

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

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

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

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著有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本,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一列宋尼博‎物馆,被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数学家小故事:华罗庚的一生

数学家小故事:华罗庚的一生

华罗庚的一生: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

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高度赞赏了他的才华,并让他去清华当助理员,管管图书馆和收发文件等。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

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华罗庚勤奋成才的故事

华罗庚勤奋成才的故事

华罗庚(1910—1985)男,汉族,江苏省金坛县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

生前曾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当代数学发展及其应用作出重大贡献。

他初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边做工边自学。

1930年春,他的学术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引起了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高度重视,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工作。

随后,华罗庚出版了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和一系列学术论文,并先后赴苏联、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美国一所大学给他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

他在多复变函数、数论、代数及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

在生命的最后20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之中,特别是“双法”——优选法、统筹法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嘉庚物质科学奖。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

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是中国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想象这大数学家也曾在数学这一科 考试不合格吧?这是他读初中一年级时候 的事情.有人曾问他是不是因为他曾触犯那 位老师 ,老师故意不给他合格,他说:“不是, 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 试卷又写得潦草,怪不得老师的.” 经过这次 教训,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就知道用功了. 一用功锋芒立显,数学老师每逢考试的时候, 就把他拉过一边,悄声对他说道:“今天的题 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
1927年春天,华罗庚到了上海,考进黄 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读职业学校 的费用虽然较少,一个学期(半年)的 膳费和杂费也得五十块洋钱.华罗庚因 是清贫学生,申请免交学费已得学校当 局批准,但膳费是必须自己出的,他的父 亲已经罗掘俱穷,这五十元是再也筹不 出来了,于是华罗庚虽然只差一个学期 就可毕业,还是被迫退学,回乡帮父亲料 理那间小小的杂货店.
十九岁那年, 母亲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极其 可怕的伤寒病,这几乎毁了他的一生. 这场大病,从 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足足病了半年.请来的老中 医对他父亲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 吃点什么吧.”但即使是在病重的时候,他也还是神 智清醒的.家人在楼下替他占卦算命,他都知道. “奇迹”出现,他并没如医生断定那样夭亡,到了第 二年端午节那天,他终于能够起床了.这“奇迹” 或许正是由于他那顽强的求生意志,才能战胜死 神吧.但可惜“奇迹”的出现也未能使他恢复如 初,而是造成了一个“终身缺憾”. 他左腿胯关节 骨膜粘连,变成僵硬的直角.从此,他必须扶着拐杖
杂货店生意不好,他父亲帮人收购蚕丝, 白天收购,晚上算账.有一晚算错了一千多元, 算不清明天就不能开工.金坛有“拜狐仙” 的迷信风俗,有人就点上香烛,求狐仙帮忙. 可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华罗庚在屋 子里闻得香气,出来说道,不要求狐仙了,让 我来帮你们算账吧.父亲不相信儿子有这本 领,但抱着姑且让他一试的心情,把两大本账 薄交给他.结果华罗庚牛刀小试,没花多少时 间就把账目算清了.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 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 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 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 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 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 哈代与J.E.李特 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 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 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 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 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 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 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 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 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 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 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 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 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 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 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 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 奖.
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 —华罗庚
数学家简介
华罗庚
(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 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 日卒于日本东京.从小喜欢数学,但因家 境不好,只读完初中,便不得不退学去当 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他 在数学的很多领域中都有贡献.从20世 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 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 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 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 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 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 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 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 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他父亲四十那年生下他,生下来 就用两个箩筐一扣,据说可以“生 根”,容易养活.“箩”字去了“竹” 是“罗”,“庚”“根”同音.贫穷 人家的父母,最担心的儿女长不大, 华罗庚的名字,就正含着父亲对他 的祝愿啊!
他曾获得上海市珠算比赛第一名. 参 加这个比赛的绝大多数是上海各个银 行的职员和各个钱庄的伙计,“打算盘” 可说是熟极如流的.而他,虽然从小帮父 亲料理店务,打这算盘,但毕竟不是专业, 比得过那些高手吗?他谈起那次比赛,笑 说:“我是斗智不斗力. ” 原来他发现一 个简单的珠算算法,这就压倒了那班只 凭“手熟”的“高手”了.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 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 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 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 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 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 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 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变成跛子,但并没有 倒下去.他在数学书籍中发现了广阔的天地. 于 是他凭着一支笔,一张纸,和从王维克那里借来 的几本书,后来又添上了上海出版的《科学》 杂志,每天在杂货店关门后,在昏暗的油灯下,不 管家人的埋怨,苦读,钻研. 他能够得到的数学 书籍虽然不多,但根基却是极为扎实,现在他还 保留有过去在自学中一本厚厚的习题簿,墨迹 都已褪色变黄了. 他好学,又能深思读过的书在 他脑中由繁化简,真正做到了触类旁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