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上))_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小学阶段数学家和故事介绍

小学阶段数学家和故事介绍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1910--1985)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
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 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老师连连点头称赞他的运算能力。
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与死神搏斗半年,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数学才华,便问周围的人,“他是哪国留学的?在哪个大学任教?”当他知道华罗庚原来是一个19岁的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
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 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
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1958年以后,他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
”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轰动日本列岛的中国数学家——陈建功中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1893--1971) , 1929年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时,他的指导老师藤原教授在庆祝会上说:”我一生以教书为业,没有多少成就。
不过,我有一个中国学生,名叫陈建功,这是我一生的最大光荣。
获沃尔夫奖唯一华人数学家——陈省身(1911 ~2004)在数学领域,沃尔夫奖与菲尔兹奖是公认的能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数学大奖。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
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
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
但他并不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
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
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
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
熊庆来爱才心切,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
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
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
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
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著有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本,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一列宋尼博物馆,被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

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14):记叙了华罗庚中学毕业失 学在家,自学数学的过程。 第二部分(15-39):在金坛中学当会计期间, 继续钻研数学。
(一)(15-21):写华罗庚得到王维克老师的器重, 破格担任数学教员。 (二)(22-35):写华罗庚大病一场,但依然痴心于 数学,关心那篇数学论文的下落。 (三)(36-39)论文被杂志录用,华罗庚激动不已。
•
总之华罗庚自学数学的成功因 素,主要是他自己的主观努力,但 与他中学的老师和社会上的贤明人 士对他的帮助也分不开。
• 二、华罗庚以初中毕业的基础自学数学, 并指出大数学家的错误,这表现华罗庚 怎样的精神?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后练习二) •
明确: • (1)不迷信权威,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做事慎重。 • (2)启示:不迷信权威,要敢于独立思考。 但自己认准了正确的也不妨向周围的前辈商量 • 请教,使自己的结论更有把握。
• 课后练习一
• 一.归纳华罗庚自学数学成功的因 素?
• 提示:大家学了哲学,分析因素(原因) 时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 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看,各个方面又可以 具体找找。
• 明确:
• 1.华罗庚本人有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坚持顽 强自学的精神。
• 他用5年时间一点点地自学高中3年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 课程,为未来独立研究数论,打下了坚实的牢固的基础。
华罗庚勤于思索, 一有所得便记在身 边的物品上,他的 扇子、请柬等都有 他辛勤思考的记录。 这张照片摄于1985 年6月1日他赴日访 问前夕。
华罗庚(左二)在哈尔滨向群
华罗庚经常去工厂和工人一起总结生产实践中的经验,进 行科学研究工作,使科学研究工作为生产服务。这是他在北 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和工人陈炳才一起,研究用统筹优选法 提高生产效率问题(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华罗庚简介资料_华罗庚个人资料介绍

华罗庚简介资料_华罗庚个人资料介绍你了解华罗庚么?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委员,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华罗庚简介资料_华罗庚个人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华罗庚简介华罗庚(1910.11.12—1985.6.12),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人物生平成长历程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1922年,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中,王维克老师发现其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
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
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193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
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
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出国求学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
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
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
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
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
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
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
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
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
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
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
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
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
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
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
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
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
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年仅28岁。
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数学家故事PPT课件

有一天高斯在走回家時,一面走一面全神貫注地看書,不0 j _- @: ^/ Q( R' _ 知不覺走進了布倫斯維克 ( Braunschweig ) 宮的庭園,這時布倫& S1 e/ }* G: ^3 s' j5 ~ 斯維克公爵夫人看到這個小孩那麼喜歡讀書,於是就和他交談, [+ ? Q8 W$ X' j ,她發現他完全明白所讀的書的深奧內容。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的家裡很窮,在冬天晚上吃完飯後,父親就要高斯上 床睡覺,這樣可以節省燃料和燈油。高斯很喜歡讀書,他往往9 q/ T9 ], m) C; c: ~ 帶了一梱蕪菁上他的頂樓去,他把蕪菁當中挖空,塞進用粗棉0 D/ H$ [6 I/ t. H$ e, v 捲成的燈芯,用一些油脂當燭油,於是就在這發出微弱光亮的. }6 V* y4 C& | 燈下,專心地看書。等到疲勞和寒冷壓倒他時,他才鑽進被窩8 U! X3 A) H3 S( O; |' Z$ f; ?1 v 睡覺。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1795年10月他離開家鄉的學院到哥庭根 ( Gottingen )去念大" K) _; I; r) e1 z% S 學。哥庭根大學在德國很有名,它的豐富數學藏書吸引了高斯% X4 n: C, |) n4 G, S( q 。許多外國學生也到那裡學習語言、神學、法律或醫學。這是 一個學術風氣很濃厚的城市。 # F& d4 O5 o1 D4 H. I: x
& ?8 H0 G& K( g1 K; J 二十歲時高斯在他的日記上寫,他有許多數學想法出現在& {: r d8 L+ X/ ~
自学成才的中外名人故事_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

自学成才的中外名人故事_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古往今来,不少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一起来看看吧!自学成才的中外名人故事篇1:数学家华罗庚1910年,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城——金坛。
他小时候,家中清贫,父亲在小镇上开了个小杂货铺,代人收购蚕丝,一家人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
华罗庚上初中时,对数学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他的老师王维克很器重这个聪明机灵的少年,常常单独辅导他,给他出一些难题做,这使少年华罗庚得益匪浅。
华罗庚在金坛中学念完初中后,因家里无力再供他上学,只得辍学到父亲的小杂货店里帮助料理店务。
可这位酷爱数学的年青人,人虽然守在柜台前,心里经常琢磨的还是数学。
王维克老师借给他几本数学教材: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一本微积分。
华罗庚便跟着这几位不会说话的老师步入了高等数学的大门。
华罗庚18岁那年,在王维克老师的帮助下,到金坛中学当了一名会计兼管学校事务工作。
他曾回忆当时艰难的生活:“除了学校里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料理小店的事务。
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
清理好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
”不久,金坛县流行伤寒,华罗庚不幸染病,卧床半年。
后来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脚却弯曲变形,落了个跛足的终身残疾。
华罗庚在贫病之中刻苦自学,不但读了许多书,而且还勤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
19岁那年,他发觉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写错了。
便把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叫《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于次年发表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
随后,华罗庚又连续发表了几篇数学论文,署名“金坛人”。
这个在数学论坛上崭露头角的“金坛人”,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当他打听到这个数学奇才原来是个只读过初中的小青年时,深为震惊,便写信邀华罗庚来当时北平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当管理员。
到清华后,华罗庚的进步更快了。
他自学了英语、德语。
24岁时,已能用英文写作数学论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华罗庚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
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为(终身终生)教授。
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依然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他在信中袒露出了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他开始了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的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2.【概括内容】请你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句子】华罗庚为什么写信告诉留学生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A.美国虽然繁华,但住久了就会不习惯。
B.他认为留学生们应当回国报效祖国。
C.美国虽然舒适,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
D.美国虽然繁华,但不如自己的家乡。
4.【理解句子】对文中画“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数学是属于世界的,但是数学家对自己的祖国有深厚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简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商人家中。
小学毕业后,华罗庚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
读初中时就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并展示出了数学才华。
数学老师王维克早年留学法国,学识渊博,他发现华罗庚很有数学才能,于是对他格外精心培养,并经常鼓励他努力攀登数学的高峰。
这对华罗庚后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5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毕业后,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
后来由于交不起学费,没有毕业就失学了。
18岁那年秋天,华罗庚刚在金坛中学谋到一个事务员的职位,金坛瘟疫蔓延,华罗庚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病。
当他挣扎着爬起来时,发觉左腿大腿骨弯曲变形,从此落下了终身残疾。
历史业绩
1930年,华罗庚从上海发行的《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文章,谈到五次代数方程的解法,作者是一位教授,名叫苏家驹。
文章很长,但是华罗庚很快抓住了它的核心,经过独立运算,发现教授错了,于是,他写了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寄给上海的《科学》杂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向鼎鼎大名的数学家挑战了。
他那缜密、明快而别具一格的数学论文,第一次公诸于世了。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在《科学》杂志第二期上看到了华罗庚的文章,慧眼识英才,便向华罗庚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清华工作和深造。
此时,25岁的华罗庚已经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
清华大学破格提升他为助教、讲师,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1936年夏天,由该会资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的论文,已经超过了博士论文的水平。
在剑桥大学他未正式攻读博士学位,因而没有得到博士学位。
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迁到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华罗庚由英国回国,任教于西南联大。
在这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先后写了20多篇论文,并于1941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华罗庚毅然放弃了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登上一艘邮船,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回国后30多年来,华罗庚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并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所用的方法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一王(元)方法”。
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
学家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