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误差原因的研究

合集下载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探讨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探讨

在输液的同一臂侧抽血。

这样不仅使血容量发生改变,而且输液中的成分直接影响检测的结果,如血糖、肾功异常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等,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

⑤抽错标本,主要发生在住院病人,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所致。

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发生,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因数,而又不容易被实验室人员所发现。

3 血液的孵育①孵育的方式,常推荐的是恒温水浴法,该法不仅可以加快血液的凝固,还可以保持一定的湿度,使血液中的成分含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恒温孵箱孵育法,可以加快血液的凝固,但它同时使血液中的一部分水份蒸发导致结果偏高,尤其是临界值的指标。

建议各实验室统一使用恒温水浴法。

②孵育的时间,未加抗凝剂的血液需要孵育30~60m in 才能析出血清,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未达到所要求的时间。

致使血清分离不完全,部分凝血因子散落其中,形成血清凝块,堵塞仪器的管道,影响测定结果。

4 血清的离心分离血清的离心条件是1500~2000rp m 10~15m in,血浆的离心条件是2000~2500rp m 10~15m in 。

而有的实验室往往未达到离心时间的要求,致使血清(浆)分离不完全,在其中存在一些微粒成分,除了影响检测结果外,还有可能堵塞仪器的管道,致使仪器无法正常工作。

5 标本的移取在大多基层实验室,由于仪器的原因,往往无法将离心的标本直接测定,需要人工移取血清(浆)标本。

在移取的过程中,有些实验室人员一个吸头多用,造成交叉污染影响测定结果;有的甚至加错标本,造成结果完全错误。

这些都是要引起大家所重视的。

此外有的实验室同时使用血清与血浆来作生化项目的测定,虽然对一些指标没有显著的差异,但两者的介质却存在差异,血浆中的一些微粒对测定项目的比色有干扰。

因此在选择标本前要先做对照实验,结果没有差异后再慎重选用。

综上所述,影响血标本准备的因数很多,需要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的同志要全面了解影响的各个环节,规范自己的操作,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

血液分析仪与手工法计数儿童血小板误差原因分析

血液分析仪与手工法计数儿童血小板误差原因分析

血液分析仪与手工法计数儿童血小板误差原因分析目的:分析血液分析仪与手工法对儿童血小板计数产生的误差。

方法:用两种血液分析仪及手工显微镜计数法对600例血液标本进行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成人血小板值高于正常参考上限(300×109/L)的比率低于儿童,两种血细胞分析仪测的儿童血小板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分析仪分析时出现异常报警(URI),直方图尾部有异常升高的血小板值与显微镜计数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使用血液分析仪计数儿童血小板时如出现,计数有警示信号(URI);MCV0.05)。

MEK-6108测得的值[(204.0±80.5)×109/L]与手工显微镜计数值[(190.0±65.3)×109/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将MEK-6108血液分析仪分析时出现异常报警(URI)的28例标本的血小板值[(486.0±98.7)×109/L]与显微镜计数的结果[(279.0±76.5)×109/L]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不同的血液分析仪虽然有不同的生产厂家,且分析原理及试剂有所不同,但在分析时只要按其要求操作,所取标本合格、操作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15~60 min),所得的血小板结果无明显差异[1],笔者的结论也与之相符。

血液分析仪所测得的血小板值高于正常参考上限的儿童多于成人,考虑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某些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溶血性贫血、川崎病、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喘息发作期、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可引起血小板增高,这可能与血小板活化参与其发病机制有关[2],而这几种疾病儿童的发病几率要大于成人。

②在采集儿童静脉血液时由于儿童与工作人员难以很好地配合,采集到的标本很容易造成红、白细胞破坏形成碎片。

由于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的测定是与红细胞在同一个计数池中进行,其原理是在一定体积(2~24 fl)范围内的颗粒被计数为血小板[3]。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影响策略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影响策略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影响策略在当前医疗技术的与促进作用之下,血细胞分析仪被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室当中。

经验显示:血细胞分析仪作用于检验,具有操作简单,响应迅速、重复性好、以及数据精确度高在内的多方面确切优势[1-2].但受到自身检测原理的限制性影响,导致在临床对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大量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对血小板的检测而言,计数结果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成为了临床中反应较多的问题之一。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如何明确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血小板过程当中的影响因素,落实相应的纠正与控制方法,这一问题备受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选取2021年1—3月,健康体检对象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其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XX1 资料与方法XX1.1一般资料XXXX 选取自2021年1-3月,健康体检对象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男27例,女23例,年龄1~72岁,平均(34.5±2。

6)岁。

XX1.2 方法XXXX使用希森美KX-21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工作。

由希森美提供溶血剂以及稀释液.在空腹状态下,分别实施静脉抽血(血样剂量为2ml)以及末梢采血(血样剂量为120μl),使用0.15mg单位EDTA抗凝管储存分析。

分别实施仪器法以及手工法两种检测方案。

计数作业分别进行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计数结果。

XX1.3观察指标XX对仪器法以及手工法下,不同时间状态下所对应的血小板计数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同时对静脉血以及末梢血下的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XXXX 1.4统计学处理XX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XXX 2 结果XXXX在分别应用仪器法以及手工法进行血小板计数的过程当中,即刻测定状态下,仪器法检出数据明显低于手工法检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置10p=0。

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

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

浅析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推广和普及,血液分析仪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血常规分析中。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但是由于自身检测原理的限制以及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破坏等特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常常会出现假性减少现象,这是临床经常反映的问题。

为此,现将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出现假性减少的原因进行简单的探讨。

1.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的缺陷造成:准确计数血小板实非易事。

迄今为止,所有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标本,其准确性都比较差,都存在不少缺陷。

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无论是阻抗法还是光散射法,对于血小板数及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一般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和/或形态异常者,所得结果误差甚大,有时甚至难以计数。

其原因是: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依据细胞的大小进行区分和计数的,而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相差甚大,可自2fl至20fl以上,其体积分布直方图不是对称的,而是明显地向右延伸,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

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地增加。

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等分开,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红细胞而未计入血小板总数中,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1。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造成:血小板为多功能的细胞,在生理止血及某些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血小板的特点易于粘附、聚集,当标本中血小板体积偏大和俄聚集成较大颗粒时,血小板被误认为小红细胞而未计入血小板总数中,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2。

3.采集血液标本不顺利造成:采血过程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采血速度和出血是否顺利是保证血小板数目准确的关键。

手指采血时若方法掌握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都会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3。

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出现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应注意阅片,必要时重新采血4。

关于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误差原因的研究

关于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误差原因的研究

关于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误差原因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细胞分析检验血小板过程中发生血小板检查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纠正办法。

方法:选择2012 年8 月~2013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血小板检查的患者标本400 例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的标本均分为两份,一份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一份使用显微镜检查,对比观察检测结果。

结果:400 例标本出现误差34 份,主要原因包括:采血不顺利15 例,抗凝剂依赖10 例,小红细胞6 例,血小板体积增大3 例。

结论: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进行检查可能会出现误差,且导致误差的原因较多,需要高度重视显微镜检查的必要性。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血小板;误差在科技的引领下,血细胞分析仪被广泛的引用于医学,它能够自动定量的分析各种血细胞参数,从而更加方便医生寻找参考数据,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1]。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血细胞分析仪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在血小板计数时出现的误差较多[2]。

为了分析出现这种误差的原因,现将2012 年8 月~2013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血小板检查的患者标本400 例做一个回顾性的分析,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8 月~2013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血小板检查的患者标本400 例,其中男性216 例,女性184 例,年龄3~78 岁,平均年龄43.6 岁;其中中医科82 例,普外科78 例,内科76 例,儿科84 例,妇产科80 例。

其测定值作为第一次测定列入结果统计。

分析前,仪器做常规保养,本底计数正常,中、低两个批号的质控血检测值均在控,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血程序上机检测。

1.2 方法对照组:对400 位例患者抽血2ml,分别加入1ml 于EDTA-K2、NaF 抗凝管(C管)和EDTA-K2.NaF 抗凝管(D 管)中,充分混匀,室温放置1h 后,分别上机检测。

观察组:由2 位经验丰富的护师对400 位例患者重新抽血2ml,分别加入1ml 于EDTA-K2 抗凝管(A 管)和EDTA-K2.NaF 抗凝管(B 管),充分混匀,室温放置1h,同时由实验室人员取患者末梢血20ul 加入含0.38ml 草酸铵稀释液的试管中,严格按照第2 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血小板人工显微镜计数。

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检测异常影响因素研究

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检测异常影响因素研究

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检测异常影响因素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检测异常影响因素。

方法对4862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发现412例标本出现血小板检测异常,并进行手工显微镜检测,血小板无异常,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发生异常情况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结果采血因素2208%,溶血剂因素1917%,抗凝剂因素1941%,标本放置时间因素849%,试剂因素1820%,检测仪器因素1262%。

结论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检测异常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在检测中从标本采集、试剂、溶血剂、抗凝剂等因素进行重视,避免异常发生,提高检测精度。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检测异常;影响因素1 资料与方法11 仪器血细胞分析仪采取Sysmex KX21 型(日产)及相应配套试剂;显微镜使用CX31光学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

12 检测方法①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采静脉血20 ml于EDTA K2真空抗凝管,充分摇匀上机进行检测。

②显微镜检测:采取手工显微镜检测计数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草酸铵法: 血液20 μl加入038 ml血小板稀释液,进行充分混匀、充液、进行镜检)对每个样本进行3次计数, 取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取经抗凝血样进行血片推制,采取瑞士染色,推制血膜符合标准具有显著的舌状, 头、体、尾,经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的大小、形态、有无凝集, 以及血片中白细胞及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碎片。

③观察内容:对4862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发现412例标本出现血小板检测异常,并进行手工显微镜检测,血小板无异常,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发生异常情况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2 结果4862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发现412例标本出现血小板检测异常,并进行手工显微镜检测,血小板无异常,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发生异常情况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影响因素具有较为多的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412例检测血小板发生异常影响因素(例,%)3 讨论在外周血细胞中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细胞,它具有较多的功能的细胞,主要参与机体自行止血整个过程,在内外凝血系统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具有特性容易被破坏和发生附、聚集、变性等其他因素的干扰。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的分析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的分析
2结 果
更多增加 , 本文 中 l 1 例多 为原 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 、 血小 板无力 症、 急性心梗 患者等。 3 . 5 高胆 固醇 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 , 低密度脂蛋载脂蛋白可促进血液 高凝状 态 , 血 液凝 血因子 活性增 强 , 纤 溶性减 低 , 血小板 凝集 性增 高, 部分患者可引起假性血 小板减少。此时应采末梢血 手丁计数血
范围。血 小板直方图出现 明显 波峰右移 , 在病理情况下, 大血小板会
常规样本 中, 将P L T 小于 6 5 x 1 0 9 / L的标本选 出 3 6 0 例, 血涂 片复检 , 去除血片 中无聚集血小板 、 散在分 布与 人T显微镜计数值相 符的标 本, 即是假性 血小板减少 , 作 为实验标本 , 共计 7 8例 , 其 中男 4 3例 , 女3 5例 。 1 . 2 仪器 与试剂 X E 一 2 1 0 0全 自动血细胞计数仪 ( 日 本S y s m e x 公司 ) , 稀释剂 、 校准物 、 溶血剂 、 质控 品倩 、 中、 低) 、 清洗剂均为 S y s m e x 公 司配套产品 。E D T A — K : 抗凝管 , 显微镜( 日本 O L Y M P U S 公司) , 瑞氏 染液 。 1 . 3 方法 清晨空 腹采集 肘静 脉血 2 m l ,置于 E D T A — K 抗 凝管 中 。 X E 一 2 1 0 0全 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 ,计 数在采血后 3 0 m i n内完成 ; 人 丁 显微镜 计数法 , l 取 2 0 l 全血 加入 3 8 0  ̄ 1 血小板稀 释液 中 , 由有经 验 的检验人 员严格按 全 国临 床检验操 作规程 ( 第2 版) 程序进 行血 小板 人T 显微镜计数 , 计数 三次取平均值 ; 血涂 片 , 抗凝血涂 片经瑞 氏染 色显微镜 下观察血小板形态及 分布情况 。 1 . 4 统计 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1 7 . 0 统计学 软件分析 , 应 用配对 t 检验 进行统计学处理 , 以P <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

当代医学 2008年9月总第149期 C ont em pora ry M edi c i ne,Sept e m ber 2008,I ss ue N o.149临床医学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i n e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在检验工作中广泛应用,但是我们每天的血细胞分析中都会遇到白细胞、红细胞直方图正常,但是血小板直方图异常且血小板数目减少的标本。

根据血小板直方图的提示,再次用分析仪进行复查并进行显微镜下计数。

我们发现有很多的标本是假性的血小板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如不及时纠正会给临床医生误导,有时会引起医疗纠纷。

因此,必须重视和纠正这样的情况。

现就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如下。

1采血是否顺利采血是否顺利是造成血小板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后,组织凝血因子易于混入血液标本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也就是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常见因素。

对这样的标本应该涂片复检后建议重采血测定。

2标本的放置时间用乙二胺四乙酸(ED TA )盐作为抗凝剂已被国际血液学标本化委员会(I CSH )认定,并广泛应用。

ED TA K 2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

此时测定血小板,结果偏低,直方图尾部抬高或成锯齿状。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ED TA 使血小板变形,可逆聚集体破散,此时测定血小板,就可以避免血小板假性减少。

3大血小板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多分布在2~15fl 区域内。

仪器通常设定血小板阈值,且仪器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区别颗粒的性质血小板与红细胞在同一通道内计数。

当血小板体积大于24fl 时,血小板会被误认为是小红细胞而不纳入血小板的计数范围。

因此而使血小板计数降低的这种情况多见于肿瘤、白血病、肝病患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误差原因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3-11-07T10:43:55.500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杨春兰
[导读] 其次,抗凝管出现凝块,主要是采血后没有充分及时的摇匀抗凝管,出现采多管血时也一样没有做好[5]。

杨春兰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卫生院 674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细胞分析检验血小板过程中发生血小板检查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纠正办法。

方法:选择2012 年8月~2013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血小板检查的患者标本400 例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的标本均分为两份,一份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一份使用显微镜检查,对比观察检测结果。

结果:400 例标本出现误差34 份,主要原因包括:采血不顺利15 例,抗凝剂依赖10例,小红细胞6 例,血小板体积增大3 例。

结论: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进行检查可能会出现误差,且导致误差的原因较多,需要高度重视显微镜检查的必要性。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血小板;误差
在科技的引领下,血细胞分析仪被广泛的引用于医学,它能够自动定量的分析各种血细胞参数,从而更加方便医生寻找参考数据,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1]。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血细胞分析仪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在血小板计数时出现的误差较多[2]。

为了分析出现这种误差的原因,现将2012 年8 月~2013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血小板检查的患者标本400 例做一个回顾性的分析,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8 月~2013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血小板检查的患者标本400 例,其中男性216 例,女性184 例,年龄3~78 岁,平均年龄43.6 岁;其中中医科82 例,普外科78 例,内科76 例,儿科84 例,妇产科80 例。

其测定值作为第一次测定列入结果统计。

分析前,仪器做常规保养,本底计数正常,中、低两个批号的质控血检测值均在控,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血程序上机检测。

1.2 方法
对照组:对400 位例患者抽血2ml,分别加入1ml 于EDTA-K2、NaF 抗凝管(C管)和EDTA-K2.NaF 抗凝管(D 管)中,充分混匀,室温放置1h 后,分别上机检测。

观察组:由2 位经验丰富的护师对400 位例患者重新抽血2ml,分别加入1ml 于EDTA-K2 抗凝管(A 管)和EDTA-K2.NaF 抗凝管(B 管),充分混匀,室温放置1h,同时由实验室人员取患者末梢血20ul 加入含0.38ml 草酸铵稀释液的试管中,严格按照第2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血小板人工显微镜计数。

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检测方式找出由于采血不顺利,抗凝剂依赖,小红细胞,血小板体积增大四种因素影响的人数。

1.3 统计学分析根据上文检测出的数据可得知,血小板误差原因所占人数经过统计学的分析和处理,P 值小于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经过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对血细胞的检测,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检测出现的误差有34 例,主要的原因是采血不顺利,抗凝剂依赖,小红细胞,血小板体积增大四种因素,其原因所占人数的情况如图1。

图1 影响血小板出现误差的因素
3.讨论
经过以上图1 的现实情况表示,在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是抽血不当和抗凝剂依赖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对这两种因素的分析如下。

3.1 采血不当
采血不当主要指的是在皮肤有损处采血或者采血方式上的不当,如何做好采血工作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首先,在皮肤上采血时,要在完好无损的部位上进行采血,皮肤受到损害的地方应尽量避开。

同时,采血处的皮肤尽量保持干燥,有水分或者汗液,应将其擦干[3]。

其次,在静脉上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要保持在1min 以内,而且病人在输液时,要避免采血与其同侧[4]。

3.2 抗凝剂依赖
首先,由于EDTA-K2 水溶液是定量的,当抽血量不准时,就会出现两者的比例不协调,从而导致仪器分析时出现误差,所以要实现定量抽血。

其次,抗凝管出现凝块,主要是采血后没有充分及时的摇匀抗凝管,出现采多管血时也一样没有做好[5]。

参考文献
[1]徐延云.三分群COULTER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因素.临床医学工程[J].2010,(11):42-43
[2]周艺,陈春兰,冯文安,李琼花.血细胞分析仪中MCV、PDW 对PLT 计数的影响的调查研究.中国卫生检验杂志[J].2011,(07):21-23
[3]万腊根.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质量控制及比对试验.试验与检验医学[J].2008,(04):21-22
[4]李宝琴,张永珍,张丽,张雪梅.抗凝剂致血小板计数便差的原因探讨.河北医药[J].2009,(10):65-64
[5] 孟艳平.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误差原因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J].2011,(05):5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