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文化在韩少功寻根小说中的体现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作品中,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山塞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
这里的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
"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山上的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
然而,无疑,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规则,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即,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
鸡头寨无疑是一个奇异的地方,然而似乎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
一般“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
韩少功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韩少功寻根小说中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56
姑这一人物形象 , 作者显然是在痛切地思索了人生之后, 将人性中某些带本质的问题反刍出来重新咀嚼, 将 民族文化心理中隐蔽的思想情绪加以大力地批判。 在 爸爸爸 中 , 丙崽是一个智力不全、又痴又呆的侏儒 ,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受周围客观存在环境 的影响, 他的身上产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守的民族心理积淀, 而这种心理积淀恰恰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向 前发展并且使社会越来越缺乏活力的惰性基因。如果面对思维发育不全、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及其不平衡的 丙崽 , 我们既感到丑陋又充满同情 ; 那么有着悠久历史却患了严重的心态滞后症的鸡头寨民们, 在我们心中 唤起的就不仅仅是悲叹和怜悯 , 而是一种深沉的传统反思和民族现状自省。正如樊篱所说, 爸爸爸 凝聚 了作者对湘西少数民族落后文化心理原因和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命运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民族心理因 [ 2] 素的思考。 韩少功正是执着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之中, 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清醒的展示、冷峻的描写和象 征性的渲染, 进而做了深远观照和深刻内省 , 并对于这种落后文化心理的惰性基因作出了深刻地反思与批 判。 二、 从阿 Q 到丙崽 : 对批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鲁迅, 以 巴人 的笔名发表了 阿 Q 正传 , 反映了那个 特定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斗争和文化反思冲突的某些本质内容, 成为我们民族苦难历程和悲剧历史的一面镜 子, 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而在 80 年代中期 , 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地反思 与考察的作家韩少功的 爸爸爸 则在继承 阿 Q 正传 批判传统的基础上又具有创新的时代意义。尽管 处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但依然可以看出两部作品间的异同点。 首先, 阿 Q 正传 有着清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 而在 爸爸爸 中作者却有意隐去了它的时代和社会 背景。 阿 Q 正传 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 , 特别是中国农村, 一方面社会矛盾急速加深, 革 命大潮猛烈冲击着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 新旧文化思想交相融汇, 激烈相撞 , 又激励并强化 了人民群众掌握历史命运的主体意识和反抗精神 , 而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又使占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 阶级不能彻底摆脱精神奴役, 迅速觉醒走向改造社会的现实斗争。其结果是病态的国民性对人民群众自觉意 识的腐蚀和麻痹作用愈加严重。在全景式的规模中 , 在深广的民族文化背景上 , 通过被残酷现实作践、愚 弄、扭曲的形象 流浪汉雇农阿 Q 悲惨的一生, 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历史画面和人文精神心 态轨迹, 生动地画出了现代中国社会和人生。 而 爸爸爸 则像一片民族文化的遗迹 , 超越了时间的风化 , 成为一块历史的活化石。它只有一个地点 鸡头寨 , 但这村寨也不知来自何处。这种手法表明作品并 不是直指某一现实, 某种模糊不清的超时的社会存在的外观, 而是对包括纵向和横向的更为开阔的生活所进 行的象征性模拟 , 通过创造和现实相当的对应物 , 造成深切的寓意来间接暗示作家所要着重表现的隐蔽的思 [ 3] 想情绪和抽象的人生哲理。 爸爸爸 通过古朴冷峻的笔调 ,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湘山鄂水的近乎原始状态 的民俗图 , 几乎囊括了民俗社会的一切阴暗面, 深刻挖掘民族历史文化中的胚胎与原型 , 表现出深沉的文化 反思和批判精神。 其次, 鲁迅笔下的阿 Q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存在, 但仍旧属于写实的范畴, 并不乏现实中人的丰富性和 具体性。如在辛亥革命前 , 阿 Q 被剥夺了土地, 辗转于城乡之间 , 靠给人家打短工来赚钱充饥, 在被 古 训所筑成的高墙 的包围下的未庄过着悲惨的奴隶生活 , 在阿 Q 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被压迫的某些本质 : 质朴、勤劳。如 舂米便舂米 , 割麦便割麦 , 撑船便撑船。 对大受未庄居民尊敬的两位太爷 独不表格外 的崇奉 。相比之下 , 丙崽这一人物形象虽然看似写实却已高度变形, 他的形象是耐人寻味的 , 丙崽眼目无 神, 行动呆滞, 畸形的脑袋很大, 像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他只有背篓高, 仍然穿着开裆的红花裤 ; 只会说两 句话 爸爸 和 妈妈 ; 每天在门前戳蚯蚓, 搓鸡粪 , 玩腻了就挂着鼻涕打望人影。这个永远穿开裆裤 的小老头 , 这个智力不随年龄增长的丙崽, 这个喝毒汁不死的怪物 , 究竟象征着什么呢 ? 作为儿童, 他是人 类童年心态的象征; 作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存和活动的个体, 他又是所处的那个种族群体心理的象征。 个体思维和种族思维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的。前者受后者的制约和规定, 并映显着后者的一般特征。在 作品中, 丙崽行为的荒诞与整个鸡头寨氛围的荒诞是和谐互渗的。群体原始心态的写实不仅补充和丰富, 衬 [ 4] 托和完成了丙崽的形象, 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丙崽象征意蕴的注释。 丙崽就是这样一个无论在智力上还 是在形体上都处在童稚状态, 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返祖现象的人物形象 , 由于他身上的特征和鸡头寨人的 行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因而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共有的蒙昧、愚痴和麻木。 再次, 阿 Q 与丙崽在遇到困难与迫害时, 采取的方式不同。众所周知, 阿 Q 身上有着典型的 精神胜 57
寻根文学论文 韩少功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摘要】“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少功。
本文通过分析寻根文学的背景等结合韩少功的作品来探寻寻根文学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在作品里的表现。
寻根文学立足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以“文化寻根”为主题,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的文学形式。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派”作家往往会选择一个地域作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因此寻根文学往往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
韩少功作为“寻根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乡野文化寻根这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他的作品,如《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都是在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地域为背景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是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经历影响而来的。
而正由于他曾经居住过这样的封闭的乡土地方,所以他的乡土小说中对于那种乡土人文环境的描写就更有其代表性。
下面将通过他的几部作品来分析他的寻根文学观念。
《归去来》中,主角黄治先初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当以恐慌的心境逃出了乡村重返城市, 但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在被误认者的角色位置中难以自拔,好像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了。
作为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很明显这是体现他寻根理念的。
其实这写的也是作者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当时的那种迷茫困惑感。
一方面他们插队在乡村,远离了城市,但当他们再度回到城市的时候却发觉那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城市了。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文艺民族化视野下的“寻根文学”解读——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所 谓 文 艺 民族 化 ,是 指 文 艺 家 在尊 重 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基础上 ,运用各种独特的富有 民族 色彩 的艺术手法或形式来 反映新 时代 的社会面貌 ,而且 所创作 的文艺作 品必须具有本
民族 的 民族 风 格 和 民族 气 息 。
三、 寻 根 文 学 衰落 的原 因 分析
关键 词 : 文 艺 民族 化 ; 寻根文学 ; 解 读
中图分类 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7 — 0 0 0 6 — 0 1
一
、
何 谓 文 艺 民 族化
文化 中落后 、 畸形 、 病态 的一面 , 挖 掘出“ 文化劣根” , 以此来警
( 1 ) 寻 根文 学 远 离 了 现实 生 活 。 寻 根 文 学 的理 论 宗 旨是 同
避政治 , 所 以作 品多是对封闭 、 静态文化的探讨。 例如 , 韩少功 的《 爸爸爸 》 中故事发生 的年代背景 是模 糊的 , 鸡头寨与世 间
的风 云 变 幻 毫 无 纠缠 。作 者 完 全 靠 着 民俗 风 情 的 丰 富 性 来 取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 生命之根” 。 纵然被挖掘 来 , 就连作者
自已 也难 以确 切 的 肯 定 其价 值 ,反 而 陷入 不 断 寻 找 和 拆 解 的
恶性循环 中。 由此看来 , 寻根文学的短暂命运也就可以解释 的
通了。
治 目的服务 ; 而是结合 自身 的生活经历 , 用 多彩 的文笔描绘缤
本质上讲 ,文艺民族 化在 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 民族文 学艺术 的发展成熟。 文艺作 品要实现民族化 , 就必须 以本 民族
最新 韩少功从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人性命运悲剧的缘由-精品

韩少功从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人性命运悲剧的缘由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的创作者大多是经历过知青生活,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蕴含了这一时期的记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韩少功从中国传统揭示人性命运悲剧缘由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悲剧意识是对人类生命在世的悲壮性的意识。
生命悲壮性是由人类既有生存发展的强烈欲望又没有达到目的的可靠能力,只能依凭追求生存发展的意志和有局限性的能力冒险在世这一生存处境决定的。
”“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文化把握。
它既有反映现实的一面,又有主动地认识现实、结构现实的一面。
”寻根小说打破伤痕、反思和改革文学的话语束缚和英雄式的书写模式,开始关注小人物、弱者的命运,试图从中国之根出发,揭示人性存在的命运悲剧缘由。
韩少功的小说《归去来》《蓝盖子》《爸爸爸》《女女女》等作为寻根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极大的热忱关注人类生存中焦虑、彷徨、无所依的症状,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揭露滋生现实悲剧之根。
一、传统文化浸染下的集体无意识生成悲剧意识的产生绝不是凭空想象、捏造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悲剧意识各有千秋。
西方海洋文明背景下产生的悲剧意识,具有浓烈而悲壮的特征。
中国在农耕文明下产生的悲剧意识具有沉着而内秀的特征。
中国这种悲剧意识是长期在儒、释、道文化浸染下的集体无意识生成。
首先是儒家文化尚“仁”“礼”的传统。
封建社会“仁”“礼”在维护社会稳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作为封建统治者捍卫自己的权利、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手段,扭曲了其本来的含义。
对统治者言听计从成为“仁”“礼”的标准,使国家意志高于一切,这必然会限制了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使人长期在“仁”“礼”的约束下失去了话语权。
因此儒家学说虽然说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有其积极价值,但是不能盲目地崇拜儒学,不同的社会形态都会有与之相应的价值体系。
在小农经济制度下产生的儒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特点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写作特点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试从小说中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手法等方面方面来论述《爸爸爸》中是如何体现“寻根文学“的特点的。
关键字:地域的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特征一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80年代受到到普遍认可的小说观念是,“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1】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也曾这样说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所以不少作家重视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时代变迁,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言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成为拓展创作试镜的凭借。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生活抒情诗”。
有学者曾经指出:“韩少功是一个深受楚文化和近世湖湘文化影响的青年作家,而且他是一个有意识地在发掘这种“根”,并使之在现实中发扬光大的湖南作家。
”【2】韩少功在自己的楚人血统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走进传统的湘西世界,在神秘的巫楚文化里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基本上是以这一地域文化为土壤而展开的。
《爸爸爸》中对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的描绘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关传说及其相关行为。
《爸爸爸》中的蛇好淫及特殊的取蛇胆方法;"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敬天神及杀人祭神以求宽恕;追求女人及“花咒”之术;放蛊害人及放蛊者益寿延年之说;巫术占卜凶吉及杀牛卜战争结果之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民族文化在韩少功寻根小说中的体现
前言
韩少功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特征。
其提倡的“寻根文学”更是引起了社会思潮,使得当时的文学界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最初《月兰》对文化的探索到《马桥词典》更加大胆、执着地批判,无一不体现韩少功先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名族文化的关心与深刻思考,对文化寻根的坚持。
纵观韩少功寻根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针对专制文化进行的反思;接着体现对原始地域文化的思考;最后是对市场经济热潮期间人文精神的批判和解析,在这些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坚决与阻碍名族文化发展的弊端进行无情的批判和解剖。
一、对专制文化的批判
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其本质是忠、孝,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和屏障。
另外、五四运动期间曾出现过许多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武装自己对专制主义及传统文化进行了辛辣地批判和反对,等到了文革时期,专制主义卷土重来,有一次成为我国发展的障碍。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韩少功登上文坛,其第一步作品《月兰》一问世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小说着眼于对专制主义文化和官僚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人性的审视。
其笔锋直指封建文化的深处,通过月兰的悲剧,对传统专制文化进行有力的抨击。
以第一人称饱含忏悔的叙述,带有明显的启蒙意识。
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启蒙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展开了激烈地批判。
但是,韩少功笔下的人们生活在新社会却仍保持着惧管的思想形态,不得不让人感叹封建传统文化对民主影响只之深。
在这一阶段,韩少功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西望茅草地》,该文章与《月兰》有所不同的是,该不作品中的民众不再一味地惧怕权威,惧怕专制统治、传统官僚主义,对其不再是完全的顺从,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反驳,想法设法地讲道理。
这反映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觉悟有了进步,并在人格上取得了独立性,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不再是盲目的惧官。
小说中,年轻的知识分子主张科学种田,虽然最终以宣告失败,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开始勇于向权威发出挑战,此时人们再也不愿任由专制权威摆布和控制,专制官员们的权威性被大大地削弱,并且逐渐失去对民众基本的控制作用,民主意识在人民群众心中开始萌芽。
70年代,最初韩少功着眼于对传统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和反思,带有强烈的启蒙主义色彩;80年代,则转而注视农村文化以及历史文化深处的名族劣根性,体现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特征的启蒙主义。
从注重文化启蒙到对名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体现了韩少功在文学创作时对名族文化反思的深入。
二、对原始地域文化的反思
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跟》一问发表,韩少功开始提倡文学寻根,因而引发了一场文学界向文化寻根的热潮。
寻根给我们一种远离现代化、回归传统文化的直觉印象。
韩少功说:“我力图写出农民这个中华民族主题身上的种种弱点,揭示封建意识是如何在贫穷、愚昧的土壤上得以生长并毒害人民的”。
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这种观点,一方面韩先生在其寻根作品中寻的是绚丽的楚文化。
韩先生深刻的知道造成民族群众苦难的原因,并希望能像鲁迅先生所想的那样通过追寻灿烂的民族文化找到能拯救民族的精神根本。
并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形成独立的民族风格。
他所寻找的是乡土中凝结的野史、俚语、民歌民谣、风俗习惯、笑料这些没有被载入正轨文化资料中的乡土文化,虽然这些之中的许多内容不多见于经典,但是却更能显示出生命所具有的自然风貌。
韩先生曾受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因而在小说中有意识地探寻那似乎不存在的、已经流亡的楚文化,使得其小说的叙述方式光怪陆离,常常将愚昧乡野、荒僻山寨作为叙述的背景。
这里的人们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原始楚文化色彩,人们具有很强烈的信仰,崇尚天人合一。
尽管韩先生对这些方面的叙述充满着神秘和诡异的色彩,但是却有着令人深信不疑的真实性。
对历史探寻以及对神秘野史文化的痴迷于追崇,共同构造了那真实而又诡异的小说环境,传说与现实、想象与真实浑然一体,让人难以分辨。
穷乡僻里虽说有着浓厚的民风,但距里现实较为疏远,从古到今荒僻山野便是落后以及愚昧的真实写照。
因此在韩先生的作品中寻到更多是对落后的传统文化的无情批判,对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遗留,并流传到现实生活中的民族的消极方面,进行了更加有力地描绘和批判,更加引人注目。
虽然韩先生坚信传统民族文化是灿烂的、是炫目的,但是他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存在与民间背景之下的种种落后、野蛮与愚昧。
韩先生的寻根文学给人一种不以传统资源抵抗现代入侵的感觉。
通过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韩少功文化寻根的理念是以一种现代意识来关照传统文化世界。
他以犀利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社会发掘深刻,鞭辟入里,甚至将对传统文化的抨击进一步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剖析和批判之中。
韩少功寻根小说的代表作是《爸爸爸》以及《女女女》。
前者仅取材与湘西美丽但又偏远的小山村,那是一个贫穷、荒僻并且世代与世隔绝,偏离甚至背离正统文化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从不了解正史,也不相信正史,但却坚信那些野史所流传的真假性尚不可辨的关于神鬼传说的历史。
《爸爸爸》明显地揭示了民族文化中存在的许多负面东西,更是在鲁迅先生批判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力度及深度。
如果说前者是对传统文化保守性、落后性的批判的话,那么后者则揭示了人在文化支配下邪恶的一面,同样也是揭露了传统文化的弊端。
多少年,传统儒家学说的无情压制导致无数的灵魂及无辜的生命被抹杀,最为人们所知的是祥林嫂、阿Q这些鲁迅先生笔下鲜活的生命,其实进行封建文化弊端的揭露和抨击在鲁迅那个年代就已经是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了。
新时期在韩先生寻根的旗帜的号召下更是将批判的声音推向了高潮,并将封建文化的诟病暴露无遗。
其实,韩少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抱着即认同又批判的态度。
首先,他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审美以及思维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他从文化价值的方面对传统文化开展了无情地抨击,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的态度,使得他的作品在明显批判名族劣根性的同时却又有着美的一面。
韩先生1985年以后的作品又一改以前的风格,虽然在作品中开始构筑奇异鬼怪、光怪陆离的世界,但是其作品的精神以及独特气质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民族自尊和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焦虑,并且感觉是那样强烈。
三、对市场经济热潮之下人文精神的深度剖析
受金钱的诱惑,以及经济热潮的影响,90年代可以说成是一个人民群众都丧失理想及信念的糜烂年代。
韩先生清楚地了解到现实的问题,在深刻地思考之后发出这样的言论“我们身处在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一个不相信灵魂的时代"周围的情感正在沙化。
博士生们在小奸商面前低头哈腰争相献媚。
女中学生登歌台便如己经谈过上百次恋爱一样要死要活。
白天造反的斗士晚上偷偷给官僚送礼。
满嘴庄禅的商人盯着豪华别墅眼红。
先锋派先锋地盘剥童工。
自由派自由地争官。
耻言理想,理想只是在街上民主表演或向海外华侨要钱时的面具。
蔑视道德,道德的最后价值只是用来指责抛弃自己的情妇或情夫。
什么都敢干,但又全都向往着不做事而多捞钱。
到处可见浮躁不宁面容紧张的精神流氓”。
可见,韩先生对这种无信仰现实的不满已是义愤填膺,他用犀利及睿智的文笔对现实的负面性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抨击。
市场经济之下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理想的缺失,以及人们道德尺度上得丧失,过去文学上所不耻的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赤裸裸的展现,并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态势。
在文坛如此萎靡及混乱的情况之下,韩少功再一次当起了启蒙先驱者的角色,对现代化以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潜藏的危机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控诉,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有志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批判精神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忧患意识。
韩少功在其作品中所做的批判并非对民族文化的完全抛弃,提倡的寻根也并非是保守地捍卫名族文化,而是一种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韩少功先生在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乏对现代化发展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马桥词典》中韩少功不仅对其封建文化所造成的余毒进行了批判,同时对当时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毫不留情地讽刺和揭露。
虽然,他认为传统文化存在弊端在许多的方面都是显而易见而且十分严重的,绝对有进行批判的必要,但是话说回来对于这些文化我们绝不能一概而论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应不断地认知、深入地反思。
因而韩少功文化寻根的过程是辩证的,他在批判传统文化的诟病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是民族文化更加灿烂、民族更加强大的道路。
结语
当今的文学世俗化、商业化俨然已成为一种发展流行趋势,而坚持批判、寻跟文化的韩少功注定成为孤独的战士。
从70年代对专制文化的解剖到80年代对地域文化的思考在到90年代对市场经济的忧虑,到21世纪重新地认识韩少的功寻根文化及文化批判对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宗健.韩少功近作三思[J].文学评论,1987(02).
[2] 王铎润.从“寻根文学”的兴起及衰落时代对文学之要求[J].大家,2011(04).
[3] 吴励生.从词典到“象典”——评韩少功的两部长篇小说[J].山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