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
我国近现代主要文学作品

我国近现代主要文学作品
1、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代表作:小说集《呐喊》收录了《阿
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共14篇小说。
《彷徨》收录了《伤逝》
《祝福》等共11篇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共10篇小说。
杂文集:《坟》《华盖集》
2、郭沫若,我国新诗奠基人。
代表作:诗集《女神》
3、朱自清,我国近现代散文家、学者、诗人。
代表作:《背影》《匆匆》《荷塘月色》
4、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代表作品: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残雾》
《龙须沟》
5、矛盾,原名沈德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主要代表作品:小说《春蚕》
《子夜》《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
6、巴金,原名李晓棠,我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
代表作:《雨》《电》《雾》“爱情三部曲”
《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7、曹禺,原名王家宝,我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
京人》
8、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代表作:《边城》
9、钱钟书,我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者。
代表作:《围城》
10、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
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人生》
11、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
《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蛙》等。
鲁迅的主要作品

鲁迅的主要作品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故事新编》、《呐喊》、《朝花夕拾》、《阿Q正传》、《彷徨》、《狂人日记》、《野草》等。
《故事新编》是鲁迅最早出版的文学作品集,收录有《鹅·鹅·鹅》、《庄子》等故事,其中有许多作品展现出鲁迅对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农民吴三桂在革命战争中展开的激烈斗争,描写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英勇的行为,以及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抗争精神。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有《追忆逝去的时光》、《春》、《再别康桥》等经典作品,充分展现出鲁迅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阿Q正传》是鲁迅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农民阿Q在反帝斗争中的奋斗史,反映了中国农民群众在抗争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的伟大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彷徨》是鲁迅的杰作,内容描写了一个年轻人在孤独、迷茫和痛苦中不断探索生活真谛的过程,使人们认识到真理是每个人必须去努力追求的。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他在精神危机后的痛苦挣扎,深刻反映出鲁迅的个性和精神境界。
《野草》是鲁迅的随笔集,收录了他在1930年代前后的众多随笔,充分表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一、引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俄罗斯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主题为中心,深入解析和探讨他的文学创作。
二、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哲学论著等多个领域,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托尔斯泰对生活、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于人生、理想、信仰的思索。
三、《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历史背景,以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
通过战争和和平的对比和冲突,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和平对人类生活的美好。
主题中的战争与和平二字,在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其中,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政治、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四、《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龙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重要话题。
作品中对于爱情、婚姻、自我牺牲等主题的深入剖析,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五、《复活》《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俄国沙皇时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尼古拉•罗斯托夫的艰难命运和对社会的觉醒,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肖复兴的主要作品

肖复兴的主要作品肖复兴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其创作涵盖了绘画、雕塑等多个领域。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他的主要作品。
一、绘画作品1.《田野》这幅画是肖复兴在1983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清新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画面中展现了一片宁静的田野,油菜花盛开,一只鹰盘旋在空中,一只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河边牧歌》这是肖复兴在1987年创作的,画面中展现了一幅浓郁的民族风情。
画面中有一位唢呐手正在吹奏着乐曲,耳边传来牛羊的鸣叫声,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温馨自然的感觉,色彩鲜艳明快。
3.《青春芳华》这是肖复兴在1991年创作的一幅抽象画。
整个画面的构图非常简单,主体是一条黄色的线条贯穿全局,线条两侧的颜色非常鲜艳,呈现出活力四射的感觉。
这幅画展现了艺术家对青春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二、雕塑作品1.《明月几时有》这是肖复兴在1983年创作的一座石雕像,高2.8米,宽2.2米,由一块6000多斤的花岗石雕刻而成。
雕塑中展现了一对青年男女相互拥抱的场景,情意绵绵,给人浓浓的爱的感觉。
2.《韶华》这是肖复兴在1993年创作的一幅铜雕。
整个雕塑的形状像一朵鲜花,花瓣由四个不同的面部组成。
这座雕塑展现了美好的青春时光和爱情的美好。
3.《当代》这是肖复兴在2003年创作的一幅装置艺术作品。
整个作品非常抽象,展现了一个红色的突起物和一个蓝色的带状物体。
整幅作品非常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了当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以上就是肖复兴的主要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韩愈的主要文学作品

韩愈的主要文学作品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主要文学作品有:
1. 《师说》: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表达了他对教师的尊重和
对教育的重视。
2. 《进学解》:这是韩愈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他对学习的看法和
对学生的期望。
3. 《祭十二郎文》:这是韩愈的一篇祭文,表达了他对逝去的侄
子的思念和悲痛。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韩愈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
了早春的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5.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是韩愈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
他被贬谪的悲愤和对亲人的思念。
6. 《山石》:这是韩愈的一首七言古诗,描绘了山石的壮美和自
然的神奇。
7. 《原毁》: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看法和
对人性的反思。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韩愈的思想和情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佚名的主要作品

佚名的主要作品
佚名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作者群体,其中许多人都有着出色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佚名作品:
1.《红楼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据说作者是曹雪芹,但有人相信它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其他人之手,也有可能是多人合作完成的。
2.《金瓶梅》:这是另一部中国文学史的杰作,被认为是中国古
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也有人认为它是多人合作完成的。
3.《源氏物语》:这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据说作者
是女性文学家紫式部,但它也有人认为它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其他人之手。
4.《百年孤独》:这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据说
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但它也有人认为它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
5.《战争与和平》:这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据说作
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但它也有人认为它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
6.《傲慢与偏见》: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据说作
者是简·奥斯汀,但它也有人认为它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
这些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沈从文,是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影响力极大,其主要作品丰富多彩。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不拘泥于传统,他的作品充满现实感和民间风情,语言鲜活、生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以下将详细介绍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一、小说集《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的成名之作。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位于边境的小城镇,描写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风俗以及各种人物。
其中最为经典的角色是少女兰,她在小说中被描写得非常细腻、温柔,受到广泛赞誉。
《边城》的文学价值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充满了诗意、哲理以及沈从文的人文关怀。
二、长篇小说《孽障》《孽障》是沈从文创作的另一部杰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小说以“孽障”鲁四家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们在动荡岁月中的生活,以及他们与时代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在描绘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方面非常出色,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
三、散文《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以旅行为背景的散文集。
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家乡湘西风光、民族生活和人文风情等内容,以及他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感悟。
这部作品展现了沈从文的洒脱、豁达、超脱的气质和独特的风格,是现代散文的一部经典之作。
四、文集《东篱乐府》《东篱乐府》是沈从文的文集,收集了他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游记等多种文体作品。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沈从文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从整体上讲,这部作品与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一样精彩,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杰出代表。
五、小说集《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之恋》是沈从文创作的又一代表作品,描写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及女性在那个封闭的环境中所反叛、所革命的故事。
小说以其崭新的写作方式,新颖的主题和时代感吸引着大量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经典的小说之一。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丰富多彩,作风大胆、开拓,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主要作品1

11、《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 奇短篇文言小说。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 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 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 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12、《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 篇讽刺小说。作者清朝小说家吴敬梓,他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 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 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 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 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13、《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的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 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篱玉的爱 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作者 清代 曹雪芹。
古代主要作家、作品: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内容涉及政治、 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是有 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儒家的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经 汉代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4、《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闸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 的史实。《勾践灭吴》是从中节选而来。 5、《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 编年体历史著作、散文名著。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 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相传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作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
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耶辙。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
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
《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遂自刭。
……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
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余因而列焉。
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
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
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
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
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
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徐悲虹-雄狮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
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
”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
量。
《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
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
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
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
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
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
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
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
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
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
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
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
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
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
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