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的真谛教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7.1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节《自由平等的真谛》是学生在学习了《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后,对自由、平等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的一次深化。
教材从自由、平等两个方面出发,通过阐述自由的边界、平等的表现,引导学生理解自由平等的真谛,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增强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由、平等观念,但可能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容易混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过自由的边界问题,对平等的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公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由、平等的含义,明确自由的边界,了解平等的表现,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自由的边界,知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由权利。
2.了解平等的表现,认识到平等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增强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由平等的含义和表现。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行使自由权利,维护平等。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由、平等的含义。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正确行使自由权利,维护平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的材料,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权利义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自由的边界和平等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行使自由权利,维护平等?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巩固(10分钟)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正确行使自由权利,维护平等。
自由平等的真谛-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

自由平等的真谛-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和平等的概念及其意义2.自由与平等在现实社会中的体现3.如何维护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理解“自由”和“平等”的概念,并明确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2.掌握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以及如何维护这些权利;3.增强对自由和平等的重视,学习珍爱自由和平等的态度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1.自由和平等的概念及其意义;2.现实社会中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方式;3.如何维护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四、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自由”和“平等”的概念;2.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自由和平等实现的难度,并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动。
五、教学方法与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自由和平等,以及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方式。
例如:某些人因为户口制度而被限制了自由,某些人因为性别、民族、宗教等原因而受到歧视等。
2. 知识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自由和平等?2.为什么要保障自由和平等?3.现在的社会中,自由和平等有哪些不足?4.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由和平等的权利?3. 讨论概念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自由和平等的概念及其意义,让学生了解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能够理解自由和平等的价值与意义。
4. 探究现实社会中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社会中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方式,例如:不同的人类之间没有差异的主人公、法律的公平、同意、财产、思想等。
5. 提出维护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思考通过参照提出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自由和平等的保障方式,并提出行动方式。
例如:通过媒体监督和个人行动抵制歧视、支持包容并且享受自由平等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探究现实社会中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方式,以及如何维护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7.1《自由平等的真谛》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7.1《自由平等的真谛》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由平等的真谛”,主要让学生理解自由的含义、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平等的意义以及平等与法律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由和平等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由和平等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自由和平等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自由和平等的真正含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由的含义,知道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2.让学生理解平等的意义,知道平等与法律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自由和平等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由与法律的关系2.平等与法律的关系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由和平等的真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情境。
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人们都在享受什么?这些享受是否是无条件的?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处理自由和平等问题的。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自由是什么?自由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平等是什么?平等与法律有什么关系?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由和平等的真谛。
例如,学生可以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进行模拟法庭活动。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自由和平等概念的理解。
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维护自由和平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了解的例子进行分享。
自由平等的真谛 优秀教学设计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自由的含义。
2.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3.理解平等的含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能力目标1.通过辨别、分析,体会自由的受限制性和相对性。
2.理解法治是对自由的保障。
3.增强对平等含义的理解,树立平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围内的自由。
2.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平等观念。
【教学重点】1.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学难点】1.自由是有限制、相对的。
2.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有关宪法规定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情境一:教师出示幻灯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个词语。
情境二:引入习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
习近平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部分报告中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
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理念。
八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

八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由的含义、意义,知道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掌握平等的含义、两层含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了解法治与自由平等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正确辨别自由与法治、平等与法治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学会在生活中依法行使自由权利、平等对待他人,提高践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增强法治意识。
认同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的保障,培养尊重自由平等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由的含义、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平等的含义、平等在法律意义上的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正确把握自由与限制的尺度。
区分不同情况下平等的具体体现,理解平等的复杂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人们在广阔天地自由奔跑、不同种族和性别在公平环境下工作学习等,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和平等对人类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由平等的真谛。
(二)讲授新课1.无法治不自由自由的含义:讲解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例如,公民有言论自由,但这种言论自由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自由的意义:阐述自由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如自由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创新等。
同时通过一些因自由受限而阻碍发展的反面案例和自由得到保障而蓬勃发展的正面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详细讲解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例子,如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影响他人,分析这种限制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强调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7.1+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7.1自由平等的真谛一、学习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自由平等的含义,懂得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道理2.道德修养: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3.法治观念:在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处事诗人4.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观5.责任意识:做一个富有法治精神的人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教学难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歌曲《光辉岁月》教师解读:《光辉岁月》是为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创作的一首歌曲。
曼德拉一生致力于为黑人争取平等自由权利的斗争,歌曲表达出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又是真正的平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由平等的真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探究自由之路】活动一:小调查之从生活谈自由1、你自由吗?2、你渴望自由吗?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自由对我们很重要,自由的意义:①对个人: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②对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小调查之从生活谈自由:3、你渴望的自由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多媒体展示两幅十字路口图片:有限制的“自由”和没有限制的“自由”,看到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活动二:研读材料,探究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多媒体展示材料:2021年2月19日上午,仇子明在戍边官兵誓死捍卫国土的英雄事迹报道后,为博取眼球,发布2条微博,歪曲戍边官兵的英雄事迹,诋毁、贬损戍边官兵,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
微博引发公众强烈愤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2021年5月31日,法院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当庭判处被告人仇子明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7.1《自由平等的真谛》教案

板书
设计
目标
“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
达成
由。
”洛克在《政府论》中的这一名言启示我们()
A.法律只会限制人的自由
B.法律制约并保障人的自由
C.离开法律的约束更加自由
D.人的自由可不受法律约束
教学
“现在的生活自由是否重要?结合你所渴望的自由说一说自由为什么重要?”反思
此设问,不仅能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同时能够去思考,自己渴望的自由是否有意义。
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有意义的。
讨论:随着法治的进步,人的自由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经过老师的简单引导,即法治的进步是什么意思。
学生基本上都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有人认为自由越来越多,因为法治进步意味着规矩更加完善健全,我们的权益更好的被保护。
还有同学说自由是在法律之内的自由,所以法治健全,就因为着自由的范围会减小。
更有同学说,看对什么人而言了,对坏人而言,他们的自由少了,而对遵守法律的人而言,会更好的享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7.1《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7.1《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由平等的真谛》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自由的含义,认识到自由是有限度的,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
同时,让学生理解平等的含义,认识到平等是社会的基本原则,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出发,深入理解自由和平等的真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由的含义,认识到自由是有限度的,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
2.让学生理解平等的含义,认识到平等是社会的基本原则,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2.平等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由和平等的真谛。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2.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自由和平等相关的图片,如人们参加集会、选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体现了哪些自由和平等的概念?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生活实例,如学校规定上课期间不允许使用手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规定是否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为什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讨论结束后,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其他场景出发,分析自由和平等的概念。
如购物、乘车等场景,让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如何体现自由和平等?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成果,强调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以及平等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
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第90页“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结合三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自由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产生混乱。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
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
活动一:小故事——断线的风筝
(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1.思考:(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
提示:(1)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
(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教师讲解: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活动二:探究网络自由
(阅读教材第91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3.查一查: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提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
会秩序的;(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是遵守道德和法律。
4.教师讲解: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活动三:案例回放
福建省漳平市一俞姓男子与前妻因感情纠纷发生争吵后,迁怒于无辜市民,驾驶车辆高速冲进一处人行道,在人行道上横冲直撞,撞击多名行人及数辆摩托车后逃离现场。
这起恶性事故最终造成一人重伤、三人轻微伤,11辆摩托车损毁。
近日,漳平市人民法院最终认定该男子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
5.思考:结合这一案例谈谈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提示: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目标导学二:法眼看平等
活动四:探究平等事例
少数民族代表出席
全国人大会议
1.问题:结合上图,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
提示:如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2.教师讲解: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其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3.教师补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活动五:查资料——男女平等
4.问题:请你列举我国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
提示:在宪法第二章权利与义务的第四十八条第1款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在继承法的第九条中明确规定:“继承权
男女平等。
”在劳动法的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
活动六:知识补充
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残疾人教育;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申请入学,不得拒绝招收。
”“残疾人家庭应当帮助残疾人接受教育。
”“残疾人参加国家教育考试,需要提供必要支持条件和合理便利的,可以提出申请。
教育考试机构、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提供。
”
5.思考:《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反映了什么道理?
提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6.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意义,明白了法治和自由的关系,全面掌握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知识。
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认识自由,行使自由,努力做到法眼看平等。
3板书设计
自由平等的真谛⎩⎪⎪⎨⎪⎪⎧无法治不自由⎩⎪⎨⎪⎧自由的含义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自由法治和自由的关系法眼看平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