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世界化学历史的贡献
中国古代化学

中国古代化学中国古代化学是指在中国古代时期,人们对化学的思想、理论、实践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创造性的贡献。
中国古代化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代和唐代的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体系,并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在古代化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探索和发现,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典型的领域。
一、烟火制造烟火的制造是中国古代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制造烟火的技术。
烟火由火药、烟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火药是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
古代人通常将硝石、炭和硫磺混合在一起,用竹筒封住,当其遇到火花时自燃,便产生火药燃烧的气体,从而产生威力强大的火药爆炸。
二、瓷器生产中国的瓷器是世界知名的,而瓷器的生产过程也涉及到化学领域。
古代中国人从自然材料中提取出对釉下颜色的菜色料,釉渣料、釉料等,从而成功地生产出了胎体纯净、釉色浑然一体的瓷器。
三、钩镰草药制备钩镰草药是中国古代药学中的一种重要植物,被广泛用于医疗和保健领域。
钩镰草药的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分离和提取等方式加以提高,其中包括酚类的成分和多种碱性物质等。
四、纺织染色古代中国人通过天然植物和矿物颜料进行染色。
其中,茜草是最常用的染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可以把茜草变成茜染料。
除此之外,与茜草等天然植物染料不同,铜绿和朱砂等矿物染料也被广泛应用于纺织染色。
五、药品制造在中国古代,药品的制造往往涉及到天然物质的提取和加工。
比如说,像龙骨、仙人掌、地黄、桂皮、玄参等药材都是通过提取和混合等化学过程加工完成的。
药品制造在古代医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化学的创新和发展源自中国人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宽了化学方面的领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化学家的爱国情怀

中国化学家的爱国情怀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
暂且撇开以前的不谈,近代以来,有多少先进分子和志士仁人为了祖国的独立和束缚,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他们的思想和举动可歌可泣,又有多少先进分子和志士仁人为了祖国的兴盛和贫弱,呕心沥血,坚决不移,他们的思想和举动异样可歌可泣。
中国的化学家,为了祖国化学的开展作出了贡献。
下面我们举例式地描画几位化学家的事迹。
中国著名化学家、化工专家侯德榜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侯德榜生于1890年,他在青年时代目击了本国列强在中疆土地上的霸道行为,他以为本国列强之所以敢欺负中国,是由于他们的迷信技术先进,因此,中国要想不受人家欺负,就要走 ''迷信救国〃的路途。
我国知识界的 ''迷信救国〃思想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发生的。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阅历了洋务运动、变法维新,但是这些都失败了。
19门年迸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完毕了帝制,树立了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后,一方面支持列强瓜分中国的革命妥协日益高涨,另一方面中国依然落后,国外交治形势混乱,在许多知识分子和留先生中间,尤其是在学习迷信技术的知识分子中间,逐渐发生了迷信可以救国的思想。
他们要用他们所掌握的迷信技术救国。
这表示他们是国度的主人,他们要投身到救国的事业中去。
因此,关于从事迷信技术任务的知识分子来说, ''迷信救国〃的思想是一种爱国思想。
''迷信救国〃代表了一些迷信家寻求救国路途的一种想法,许多人抱着这种想法去尝试、去实际、去妥协。
他们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迷信技术,并带回祖国,对开展祖国的迷信技术事业起了积极作用。
固然,在事先的历史条件下,仅仅经过开展迷信技术是难以完成救国的愿望的。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中,关于中国人寻求救国的路途,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
他写道: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度寻觅真理。
历史化学教案:掌握历史事件和化学发展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历史化学教案:掌握历史事件和化学发展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一、引言历史与化学是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然而,在深入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事件和化学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历史化学教案,揭示历史与化学之间的奇妙关系。
二、历史事件对化学发展的影响1. 古代文明中的药物和颜料古代文明如埃及、中国和印度等国家都在医药和颜料领域有着重要贡献。
例如,中国古代医药理论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推动了药物研究的发展。
同时,大量使用颜料也催生了对金属提取和合成染料等方面的研究。
2. 工业革命时期的发展工业革命时期带来了一系列科技进步,其中包括许多与化学相关的发明。
例如,朗克福特(Lancaster)在18世纪末使用蒸汽引擎驱动生产机器,这对于改进化学实验室设备有着深远影响。
此外,该时期的炼焦炉和化学肥料等发明也推动了农业和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
3.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科技进步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而在这些战争中,化学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毒气被广泛使用,并催生了防毒器材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引发了核能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三、化学对历史事件的影响1. 火药的发明与军事变革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并将其运用于军事领域。
火药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了军事战略和国家格局。
此后,火药逐渐传入其他地区,并推动了全球性冲突模式的转变。
2. 医学与卫生科学的进步众所周知,医学和卫生科学是历史事件和社会进展密切相关的领域。
近代医学中对微生物和感染原理的认识始于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的贡献,他是细菌学和抗菌手术的奠基人。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手术和医疗方法,使得更多人能够幸免于感染。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化学技术的应用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例如,已经被广泛使用的催化剂在车尾气排放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读后感故事发生在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
那时候,他在清华学堂,是他刚入清华学堂的第一年(也是最后一年,因为入学成绩特优,他只需要在清华学一年就可以去美国留学)。
入学之前,他在符离集(出烧鸡的地方)铁路上工作了三年,1910年考上的清华,1911年去的。
没办法,他家穷,侯家世代务农,他爷爷出于为未来的期望,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大家都知道“富清华、穷北大”那时候清华学堂的人还是比较看不起这个比较穷而且大一点的插班生的,别人可是在这个英文授课的学校里学了好多年了(清华学堂学制十年,第十年正常毕业就可以直接留学美国)。
在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再没有看不起他了。
就在这次考试上,他拿了十个满分。
1913年,他去了MIT学化学。
河里在讨论皮革,其实最早的化学家颇有学制革出身的。
刘楚青便是,侯德榜也学过制革,原因很简单,看到中国的原料就这么白白溜走,别人拿走钱就这么简单,心有不甘。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就是制革,而不是制碱。
侯德榜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对那段日子他从未忘过。
幼年家贫不能上学,就在私塾外面听。
他天资甚高,学堂里面还没记住,他在外面过耳不忘,被教书先生视为奇才,原意免费收他这个学生。
同样的故事还有一个人,是邢其毅的父亲刑端。
我是在查邢其毅这个贵阳人和蔡智诚这个老乡的关系中了解到这段轶事的。
邢其毅和蔡智诚没什么关系。
因为刑端家贫且务农出身、属于寒门士子,二十一岁即中进士离开了贵州入翰林院(最后一批)并再没有回去过,这时候邢其毅最多刚出生。
回到侯德榜上来,他彻底突破了苏尔维法的秘密之后,用英文写了《制碱工业》这本书,书的封面上,就是一个在南方稻田里,留着长辫子,脚蹬水车,手捧书本的英俊少年。
这本书把苏尔维法从原理到工艺再到设备以及参数的设置写了个底掉,从此中国人,把原来一盎司黄金一磅的纯碱做成了白菜价。
如果这是山寨货,那么我希望中国这样的山寨货越多越好。
干化学和化工实际上是两个方向,化学要考虑的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出来,化工要考虑的就多多了。
化学家简介(中国)

【魏伯阳】(约100~170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炼丹家。
名翱,号伯阳,后人称他“云牙子”。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一部炼丹著作,记录了我国古代炼丹的理论与实践。
他认为“易经”理论、道家哲学和炼丹术三者是统一的。
该书记录的有关化学知识和观察到的化学事实主要有:(1)水银容易挥发,也容易跟硫黄相化合,(2)氧化铅能被炭还原成铅,(3)几种不同金属可以组成合金,(4)从汞矿石可以制得红色硫化汞,(5)黄金不容易氧化,(6)物质起化学反应时的比例很重要等等。
鉴于炼丹术和道教相结合,披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所以在《周易参同契》中有很多神秘荒诞和隐奥莫测的内容。
【葛洪】(约281~340年)中国东晋的炼丹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公。
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内容比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丰富而具体,而且隐讳的内容较少。
它涉及的知识有:(1)最早详细地记录反应的可逆性和物质相互转化的实验现象,(2)叙述了金属置换作用的实验事实,(3)制得外表如黄金、白银的几种合金,(4)列举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及升华提纯的操作要点,(5)汇集了多种炼丹的矿物原料,说明人们认识和应用天然矿物质的范围扩大了。
由于历史条件,在《抱朴子·内篇》中仍充满了迷信色彩,宣扬了服丹长生不老之说,但该书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在化学上的成就。
葛洪是我国炼丹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颇受国内外化学史界的重视。
【沈括】(1031~1095年)中国北宋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字存中。
杭州钱塘(浙江杭州)人。
宋仁宗嘉祐年进士。
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
他担任过司天鉴、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等职务,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
化学家的传奇故事

化学家的传奇故事化学家的传奇一生充满了许多精彩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化学家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家的传奇故事篇一1990年8月7日,侯德榜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落成,以纪念这位对世界制碱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为中国争得了巨大荣誉的著名化学家。
纯碱,化学名称为碳酸钠,俗称苏打。
他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制造玻璃、肥皂、纸浆、洗涤剂和炼制石油等。
纯碱可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纯度低,产地分散,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
1862年,比利时人苏尔为最早用化学方法制造纯碱。
他所用的制纯碱的主要原料是食盐和石灰石,制造的基本方法是:先将浓的食盐水通入氨水饱和后,再利用石灰石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上述氨化饱和是盐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
碳酸氢铵按进一步与食盐反应,就得到碳酸氢钠和副产物氯化铵。
碳酸氢钠溶解度小,经过滤分离后,在加热,就得到纯碱并放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再利用。
氯化铵可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氨气,氨气被收集起来循环使用。
这种制碱法被称为苏尔维法,垄断世界制碱行业达70多年。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氨气可循环利用,工艺简单,原料易得。
但是,它也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食盐利用率太低,只有70%左右;二是氯化铵和石灰乳反应生成的大量氯化钙用处不大,无法处理,甚至造成环境污染。
当时,虽然许多国家的化学家也曾试图对此法加以改进,但都没有。
1920xx年10月,侯德榜怀着发展祖国化学事业的雄心壮志,从美成回国,首先在塘沽等建永利碱厂。
当时,国际资本集团垄断者制碱技术,要想发展自己的民族制碱工业,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
侯德榜排除种种阻力,深入现场,亲身实践,深入钻研制碱技术,不断解决设备和工艺上的问题,最终在1920xx年建成了碱厂。
该厂日产白花花、亮晶晶的纯碱180吨。
塘沽制碱厂的建成,在技术上突破了国际上苏尔维集团的垄断,经营上战胜了朴内门公司的排挤。
世界十大化学家简介

世界十大化学家简介世界十大化学家简介1.勒沙特列(1850-1936),法国科学家勒沙特列一生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和工程技术有关,唯一重要的化学理论贡献就是化学热力学中的勒沙特列原理,这一原理概括了化学平衡的根本性质。
它甚至可以超越化学,成为和物质能量守恒定律相提并论的,描述自然世界的一般性规律。
伟大的思想不在于他的篇幅,而在于他的深刻。
只有两句话的勒沙特列原理足以使勒沙特列跻身一流化学家的行列。
2.凯库勒(1829-1896),德国化学家苯环,如此美丽的分子,它的对称和谐之美,足以使人陶醉。
凯库勒最早论证了苯的环状结构,为以苯环为基本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是有机化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
同时,凯库勒还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他是第一届国际化学会议的发起人的主要组织者,为国际学术交流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另外,他也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他的学生之中,有三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本人没有获奖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与诺贝尔逝于同年。
3.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一位杰出的化学工程师,一位成功的商人,不过至多只能算是二流的化学家,他对于化学理论实在是没有什么重要的贡献。
他大概是化学领域名气最大的人,不过这不是因为他的科学成就,而是因为他的巨额遗产。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把能分到他的遗产看作一项至高的荣誉。
他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安全炸药,成为人们开山劈石,进行各种工程建设的利器,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同时,这项伟大的发明也被广泛用于战争,可以快速有效地杀伤敌人。
诺贝尔,一个传奇,因为科学成就而获得大量财富,因为处理财富的伟大方式而不朽。
4.范霍夫(1852-1911),荷兰化学家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
1875年,他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这些观点成为立体化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的化学

中国古代的化学中国古代的化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悠久,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理论。
古代中国的化学研究主要包括金石学、药物学和冶金学等领域。
一、金石学金石学是中国古代化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金属和矿石的性质、提取和利用。
在古代,中国人发现了许多金属,如铁、铜、锡等,并掌握了一些金属冶炼的技术。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其制作技术高度发达。
古代冶金学家通过研究金属的熔点、硬度等性质,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冶金工艺,使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二、药物学中国古代的药物学也是古代中国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草药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和药物疗法。
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家研究了许多中草药的性质和功效,并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药方。
其中最著名的是《本草纲目》,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和药物知识,对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冶金学中国古代的冶金学是古代中国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在冶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们发现了铁和铜等金属的存在,并掌握了一些金属冶炼的技术。
中国古代的冶金学家通过研究金属的性质和冶炼工艺,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冶金技术体系。
这些技术不仅应用于青铜器的制作,还推动了中国古代冶铁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四、其他领域除了金石学、药物学和冶金学之外,中国古代的化学还涉及到许多其他领域。
例如,在染料和制造颜料方面,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也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贡献。
他们通过研究植物、动物和矿石等材料,发现了许多具有染色性质的物质,并掌握了一些染料制备的技术。
此外,中国古代的火药技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之一。
古代中国人通过研究和实践,掌握了制造火药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化学在金石学、药物学、冶金学以及其他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古代中国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对世界化学历史的贡献
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争彩。
为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现将在化学史上有重大发现的我国学者作一摘要介绍。
6rC
一、墨翟
墨翟(公元前479—381),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
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
……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
……端,是无间也。
”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
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
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
二、刘安
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
他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意思是说铜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
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
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
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
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
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
”这句话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
刘安在西汉时能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他对磷有所了解。
而德国的布朗特是在1660年从尿中发现磷的,他的发现比刘安晚1000年。
那么磷的最早发现者应该是刘安。
三、魏伯阳
我国东汉时期炼丹家。
生卒年代不详。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撰有《周易参同契》,此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专著。
其中化学知识丰富。
记载着“丹鼎”这一化学反应装置,记述了汞易挥发的特性以及汞和硫化合为丹砂(硫化汞)、汞和铅汞齐(汞铅合金)等化学
四、葛洪
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
著有《抱朴子》一书,所含化学知识丰富。
他曾谈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HgS+O2 ====== Hg + SO2↑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HgS:Hg + S ====== HgS ③黑色HgS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HgS: HgS
这一事实说明葛洪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初步有所了解,这一了解在当时化学还处于萌芽时期是
很了不起的。
五、蔡伦
我国东汉和帝时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
宦官。
桂阳人(今湖南来阳县人)。
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用便宜的材料: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经过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被称为“蔡伦纸”。
后世人们将蔡伦称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
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材料大致都是依照蔡伦的办法加以推广的。
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人打仗,唐军败,士兵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
阿拉伯。
然后相继传给了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
六、陶弘景
我国南北朝(公元5世纪末)时期有名的医学家和炼丹家。
他著的《本草经集注》就有焰色反应的记载。
书中这样写到:“先时有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消大同小异,月出月出如握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朴消指的是硫酸钠,消石指的是硝酸钾(当时的“消”和“硝”混用)。
所以说陶弘景是最早运用焰色反应的人。
德国化学家本生是在1854年才发现焰色反应的,比陶弘景的发现晚1000年。
七、马和
我国唐朝的炼丹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
马和写的一本书叫做《平龙认》,书中谈到:空气的成分复杂,主要由阳气(N2)和阴气(O2)组成,其中的阳气比阴气多得多……马和还进一步指出:阴气还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盐)等物质中。
如果用火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
他认为水中也有大量阴气,不过常难把它取出来。
马和的《平龙认》一直流传清代,后来被德国侵略者乘战乱抢走,我国现无保存。
不过,在1807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德国汉学家朱利斯·克拉普罗兹(Klaproth)宣布了一篇论文,文中说他见过《平龙认》的中文手抄本。
近代一些国外专著也提到了马和及《平龙认》。
如英国梅勒的《无机化学大全》,苏联湿克拉索夫的《普通化学》教程。
湿克拉索夫写到:“在8世纪时,中国学者马和的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了空气组成的复杂性,提出了制备氧气(阴气)的方法,并发展了燃烧的假设。
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是18世纪70年代,比马和的发现要晚1000年。
八、孙思邈
我国唐代医学家。
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
最早记录了黑火药的配方。
他写的《丹经内伏硫磺法》载于孟要甫的《诸家神品丹法》第五卷中,对黑火药的配方就有记载。
到宋朝时黑火药的生产和应用就很熟练了,火药武器就很先进。
公元1225年—1248年由商人将黑火药传入阿拉伯等国家。
九、沈括
北宋仁宗进士,杭州钱塘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
写的《梦溪笔谈》一书是世界上科技史上一本重要著作,反映了我国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高度。
为了纪念他,1979年国际上曾以沈括的名字命了一颗新星沈括在《梦溪笔谈》这本书中最早记载了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我国古代称石油为“石漆”、唐代叫“石脂水”、五代时叫“猛火油”。
沈括第一个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后来世界各国也基本上采用了“石油”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十.宋应星
我国明代著明的科学家。
江西奉新人,出身官僚。
一生著作很多,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开工天物》。
该书发表的初期轰动全欧洲,在日本兴起“开物之学”。
就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仍有许多学者对《开工天物》很感兴趣。
《开工天物》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名著。
《开工天物》中的化学知识是相当丰富的。
像该书中叙述的连续鼓风的活塞木风箱比欧洲早100多年。
记述的锌的冶炼和铜锌技术是世界上首次文献记载。
所以说宋应星是锌元素的发
现者。
《开工天物》中有对磷火的记述:“暮夜鬼火游烧……孤野墓坟……直待日黄昏,此火中隙而出……”说明宋应星生前已发现磷的自燃现象。
这一发现要比德国的布朗特发现的早。
因为布朗特是1669年从尿中发现的,而宋应星已于1661年(历史辞典中)去世。
他的《开工天物》在1661年以前早已完成。
所以说宋应星发现磷的自燃现象比布朗特发现磷早。
十一、徐寿
我国清末科学家。
江苏无锡人。
我国近代化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他一生著作很多,在化学方面主要有《化学鉴原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书籍。
他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此外他于1875年在上海创立了“格致书院”(格致即格物致知,清末时对物理、化学的总称)公开讲演自然科学知识,还进行化学演示实验,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氧气的名称就是徐寿命名的。
他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所以就命名为“养气”即“养气之质”,后来为了统一就用“氧”代替了“养”字,便叫这“氧气”。
十二、侯德榜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
早年留学美国。
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1921年回国。
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世界著名的制碱专家。
他与范旭东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制碱企业。
1925年国产“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他写的《制碱》一书1932年在美国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纯碱工业生产的专著。
1939年侯德榜首先提出联合制碱的连续工程,在世界上被称为“侯氏制碱法”,该法的特点是将制碱厂、合成氨厂、石灰厂联合了起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用率,制碱的同时生产化肥(NH4Cl)。
这是世界制碱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对制碱和化肥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化学史上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