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血型与交叉配血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被检红细胞
标本新鲜 细菌污染的红细胞上T抗原激 活,与标准血清中抗T抗体结合,发生凝 集 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肝病患 者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可能使红细胞出 现凝集 标本无溶血
Rh血型鉴定
Rh血型仅次于ABO血型系统。Rh抗原有 45种,与人类最密切的为D、E、C、c、 e,抗原强弱依次为D、E、C、c、e
凝聚胺(Polybrene)配血方法
患 者 主 侧 献 血 者 次 侧
室温放置 1 分钟
主次侧均 加凝聚胺、低 离子溶液
凝聚胺(Polybrene)配血方法
阳 性 离 心 主次侧均 加重悬液 看结果
凝聚胺引起 红细胞非特 异性凝集
阴 性
微柱凝胶介质配血法
当凝胶中含有抗球蛋白时就相当于抗球 蛋白配血,不含有时就相当于盐水介质 配血法。
故细胞膜上有D抗原者为阳性,无为阴性。 其抗体多为IgG抗体。
Reaction of antibodies
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基本原理
凝聚胺实验
凝聚胺是带高价阳离子的季铵盐,溶解 后产生正电荷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减少红细胞表面的排斥力,有利于红细 胞凝集。
酶介质法
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使用木 瓜酶或唾液酶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 降低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减少红细胞 表面的排斥力,促进Rh抗原与相应的抗 体结合而产生凝集。
ABO血型鉴定实验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在ABO血型系统中,红 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 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 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或/和B 抗原→判断血型。 时间长 凝集较弱时易导致定型错误
血型及交叉合血操作规程

血型及交叉合血操作规程一、引言作为医疗机构中常见的操作流程之一,血型及交叉合血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血型和交叉配血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以提供规范的操作指南。
二、血型的基本概念血型是指个体红细胞膜上存在的抗原和抗体的组合情况,分为A、B、AB和O四种类型。
在血型鉴定中,需要使用抗A和抗B两种血清对被测血液进行试验,从而确定其血型类型。
此外,还需要测试被测血液中是否存在抗D抗体,以判断其Rh阴性或Rh阳性。
三、交叉配血的基本概念交叉配血是在输血前进行的一项重要试验,旨在检测受血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与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相对应的抗原,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具体操作如下:1. 取受血者的血清和供血者的红细胞,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试管中。
2. 依次加入适量混合胶体试验红细胞悬液和抗人球蛋白试剂,轻轻振荡混合。
3. 观察反应是否出现凝集、增浊或溶解等现象。
4. 凝集或增浊反应表示交叉配血不合格,需停止输血操作;溶解反应则表示血型和抗体基本匹配,可以进行输血。
四、血型及交叉合血操作规程以下为血型及交叉合血操作的具体步骤,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1. 准备工作a. 确认受血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血型等。
b. 根据受血者血型,选择相应的供血者。
c. 根据病情和输血需求,估计所需输血量。
d. 消毒操作台面和操作器具。
2. 操作步骤a. 将受血者的血液样本采集到干燥无菌试管中,标明受血者信息。
b. 将受血者的样本送至血库,进行血型鉴定。
c. 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在血库选择适当的供血者。
d. 从血库获取供血者的血液样本。
e. 将供血者样本标记并送至血型试验室进行交叉试验。
f. 根据交叉试验结果判断是否合适进行输血操作。
g. 如满足输血条件,按照医嘱进行输血操作。
五、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进行严格的洗手和穿戴手套等防护措施,以防交叉感染。
2. 每一步操作都需要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输血操作正确。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实验耗材应严格筛选,确保质量合格,使用后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安全设施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消防器材、应急喷淋装置等。
防护措施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实验服等。
0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最新研 究进展
血型鉴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应用
研究新型输血方法和技术,降低输血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率。
血液保护策略的探讨
探讨自体输血、血液回收等策略在临床的应用,降低异体输血的 需求。
公众教育及意识提升
加强公众对输血安全的认知教育型血
含有B抗原,在红细胞上表达,血清中产生 抗A抗体。
O型血
不含A抗原和B抗原,在红细胞上不表达, 血清中产生抗A和抗B抗体。
血型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
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通过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来判 断血型。
方法
玻片法、试管法、微柱凝胶法等,其中微柱凝胶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严格的质量控制
实施标准化操作,确保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技术的应用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测序等手段,对血液样本进行深度 分析和比对,提高交叉配血的准确性。
临床应用的拓展
将交叉配血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器官移植、新生儿的输血 等,扩大其应用范围。
输血安全与血液保护的研究热点
输血安全性的提升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汇报人:xx 2023-11-04
目 录
• 血型鉴定 • 交叉配血 •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在输血中的应用 •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最新研究进展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基本操作

观察误差
提高操作人员的观察能力,通过培 训和实践使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凝集 或溶血现象,减少观察误差。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原则
弱抗原或抗体
在鉴定或配血时,若出现弱抗原 或抗体的情况,应采用灵敏度更 高的方法进行检测,如增加血清
血型鉴定的意义
输血安全
血型鉴定是输血前的重要步骤,确保 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相容,防止输血 反应和溶血性贫血等严重并发症。
疾病诊断
亲子鉴定
通过血型鉴定可以辅助进行亲子关系 的推断。
某些疾病与特定血型相关,血型鉴定 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预防。
血型鉴定的基本原理
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03
抗原抗体反应
血型鉴定基于抗原抗体反 应的原理,通过检测红细 胞表面抗原和血清中相应 的抗体来判断血型。
报告出具
将鉴定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并通知受检者或相关医疗机构。
03 交叉配血操作流程
交叉配血的意义与要求
交叉配血的意义
交叉配血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交叉配血试验可 以检测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之间是否存在不配合的情况,从 而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交叉配血的要求
交叉配血试验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同时要保证血液样本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注意事项
在交叉配血试验中,要确保血液样本新鲜、无污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 人为误差。同时,对于有特殊血型的受血者,应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供血者。
04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的注 意事项与误差分析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过 程中,必须确保操作环境 无菌,以避免细菌污染导 致鉴定结果不准确。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结果
-
-+
+
-
O
+
--
+
-
A
-
++
-
-
B
+
+-
-
-
AB
Rh血型鉴定
一、试剂 1、IgM抗-D试剂血清 2、待检红细胞悬液
二、操作 1、取12×75mm干净小试管1支 2、滴入IgM抗-D试剂血清1~2滴 3、滴入红细胞悬液 4、混匀后3400转/分离心15秒 5、轻轻摇动试管,观察结果 6、凝集为阳性,不凝集为阴性
抗原抗体反应——在ABO血型系统中,红 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 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 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或/和B 抗原→判断血型。
实验原理
血型不相容的两人血液 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
含某种凝 集原的红 细胞
含相应凝
IgG structure
2、 IgM抗体
分子最大的一种Ig,多以五聚体形式存 在。在盐水介质中能直接连接相应的红细胞, 使之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因此又称为 完全抗体。
IgM structure
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基本原理
Reaction of antibodies
(一)盐水介质法
ABO血型鉴定实验原理
+ 集素的血 清
红细胞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试剂
抗A、抗B试剂血清 5%的A型、B型红细胞悬液 受检者血清 5%的受检者红细胞悬液 取血一滴,加
入含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 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
实验步骤
血型与交叉配血

A2型易误定血型的原因
• A2型及A2B型的抗原性较弱,如B型血清中 含抗A1多,抗A少,致使抗A血清效价低, 不能在体外与A2型,或A2B型RBC发生反应, 易误定血型,因此要求抗A效价比抗B高。
A2型易误定血型的后果
A2型常易 误定为O型
输给O型人
两型受血者的抗A 抗体均可能与输入 的A2型RBC发生
ABO血型鉴定常用方法
• 盐水凝集法
• 凝胶微柱法
1.盐水凝集法
• ABO血型抗体一般IgM,属为完全抗体
• IgM抗体分子链较长,能克服红细胞表面排
斥力,同时分子量较大,它能与相应抗原
特异性结合,在生理盐水中发生肉眼可见
的凝集现象。
• 简便,不需要特殊仪器 • ①玻片法: –操作简单,不需要离心,适于大规模血型普查 –反应时间长,易忽略较弱的凝集而导致定型错 误。不适于反定型和交叉配血。 • ②试管法: –反应时间短 –适用于急诊定型。 –可发现亚型或较弱抗原抗体反应,结果判断可 靠,为常规检查方法。
ABO血型又称为“ABH血型”。 A抗原和B抗原的合成是以H物质为前 提的,O型红细胞也有H物质但不能产 生A抗原和B抗原: 在ABO血型物质合成过程中: 基因
控制
酶
控制
合成抗原
首先是H基因控制的L一岩藻糖转移酶的合成 ,它使一个分子的岩藻糖(Fuc)加在血型前体 物质上,形成H物质(H抗原):
天然抗体与免疫抗体的鉴别
天然抗体 免疫抗体 抗原刺激 无(一般不被察觉)有(妊娠、输血) 分子量 100万 仅16万 免疫球蛋白类型 大多为IgM 主要为IgG 与RBC反应的最适温度 4℃ -25℃ 37℃ 被血型物质中和 能 不能 耐热性 不耐热 耐热(不完全抗体) 通过胎盘 不能 能(不完全抗体) 盐水中与相应RBC 能发生凝集 不发生凝集 对酶处理过的RBC反应 变化不大 能反应 特性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

一、盐水介质法
原理:ABO血型天然IgM类抗体与对应的RBC
抗原特异性结合时,在盐水介质中出现肉 眼可见的凝集。通过判断是否凝集,判断 是否有血型不合的情况
(一)盐水介质法
操作: 1、取两只小试管,标明主和次侧 2、主侧:受血者血浆2滴,献血者红细胞1滴
次侧:献血者血浆2滴,受血者红细胞1滴 3、混匀,离心,1000r/min,离心1min 4、观察结果:轻轻摇动(或捻动)试管,使沉于管底的RBC
中可产生负电荷,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减 轻细胞间排斥力,缩短红细胞距离,在离心力作 用下,可使红细胞发生发生可逆性、非特异性凝
集。低离子液可降低可增强抗原、抗体间的吸引
力,促进血型抗体与红细胞膜上相应抗原结合。
离心后加入再悬液(枸橼酸钠),可中和聚凝胺
的正电荷,正常红细胞表面恢复表面的负电荷, 使非特异性凝集散开,而特异性的抗原抗体结合 引起的凝集仍然存在。
Rh(D)血型鉴定
原理:IgM型抗D标准血清与被检者RBC表面D抗原在
室温条件下盐水介质中产生特异性反应,根据是否 出现凝集判断是否有D抗原的存在。
Rh(D)血型鉴定
加抗D血清1滴
加红细胞悬 液1滴(5%)
轻轻摇动玻片混匀, 2min内判断结果, 有凝集(+),无凝 集需按照说明书进一 步实验确认是否为阴 性
浮起,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
如上层清亮,管底有RBC凝块,轻弹管底,凝块无散开,为 凝集(+);
如上层清亮,管底有RBC沉积,边缘整齐,轻弹管底,RBC浮 起或成为均匀的RBC悬液,则为不凝集(一);
若不确定,可将反应物倒在载玻片上,显微镜下观察。
(二)聚凝胺介质法
原理:聚凝胺是一种高价阳离子多聚物,在液体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

严格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确保供、受体血型一致。
症状
寒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 黄疸等,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休克 和急性肾衰竭。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发生机制
与免疫因素有关,如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等。
症状
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咳嗽、 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
休克。
预防
对有过敏史的受血者进行预防性 用药,输血前仔细询问受血者过
O型血与疾病的关系
O型血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较低,但也有一定的风险。
O型血人群对某些病毒和细菌的 抵抗力较强,如流感病毒、肺炎
球菌等。
O型血人群患某些癌症的风险较 高,特别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04 输血反应
CHAPTER
溶血性输血反应
发生机制
预防
由于供、受体的血型抗原不匹配,导 致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溶解破坏。
A型血人群易感染某 些病毒和细菌,如流 感病毒、幽门螺杆菌 等。
A型血人群患癌症的 风险也相对较高,特 别是消化系统癌症。
B型血与疾病的关系
B型血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较低,但也有一定的风险。
B型血人群患某些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风险较高,如类风湿性 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B型血人群易感染某些病毒和 细菌,如流感病毒、肺炎球菌 等。
敏史。
输血传播疾病
疾病种类
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传播途径
通过血液中携带病毒的微量红细胞或白细胞传播。
预防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测,采用病毒灭活 技术处理血液制品。
05 输血前检查
CHAPTER
输血前检查的内容
01
02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水法
患儿
-
产妇
-
木瓜酶法
+ +
抗人球蛋白试验
直接法 间接法
+
/
/
+
抗体放散试验 放散出IgG-A抗体
22
案例六
• 孕妇华某,28岁,血型O型RhD 阳性,3年前曾因IgG-抗A抗体 效价1:256致死胎。丈夫血型A 型,基因型AA型,RhD阳性。 怀孕前数月口服甘草、黄芩、茵 陈、大茵等中药。
• 某些病人特别是肿 瘤病人在生病治疗 时可能发生血型变 异。
12
用标准血清及标准红细胞鉴定 ABO 血型结果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抗 A 血清 抗 B 血清 抗 AB 血清 (O 型血清)
+
-
+
-
+
+
+
+
+
-
-
-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清 A 型红细胞 B 型红细胞 O 型红细胞
-
+
-
+
-
-
-
-
-
+
案例八、九
20
案例四
21
案例五
• 孕妇陈某,24岁,血型O型RhD阳性;丈夫A型RhD阳性,预产期 日入院。次日孕妇肝功能检查异常:ALT:369 U/L,TBIL:54µmol/L。剖腹生1子。3h后 婴儿皮肤、巩膜黄染明 显。肝功能检查:ALT:41 U/L,TBIL:298µmol/L。
• 用蓝光照射及白蛋白注射治疗黄疸进行性加深,全身重度黄染,送 上级医院,已错过换血治疗的最佳时间,婴儿病情进展成核黄疸, 大脑运动中枢受损。
治疗
观察 观察 蓝光照 蓝光照 观察 出院
23
案例七
案例八
父
母
AB
O
AB
O
子
子
25
案例九
• 父母O型 孩子B型?
→
26
一、红细胞血 型系统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 抗原
– 主要有5种。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以D抗原性最强。 – 粗略地称含D抗原的红细胞为Rh阳性,不含D抗原的为Rh阴性。我国Rh阴
• 但判决也同时要求谢小容有防止损害结果 发生的注意义务。即尽量注意保护自身安 全,防止各种危险情况发生,避免各种医 学文献上记载的损害结果出现。
• 天津医院抢救时未做Rh血型 鉴定,输入了AB型Rh阳性的 血。
• 第二次取钢板的手术不能再输 AB型Rh阳性血。
• 以后存在生育障碍。
31
案例十一
型人血清中,以IgG为主。 – 不是抗A和抗B的混合物。 – 识别A抗原和B抗原的共同表位。
8
一、红细胞血 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2、 ABO血型的亚型
• (1)A亚型
– A1亚型红细胞上有A1和A抗原,其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 – A2亚型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和少量抗A1抗体。 – AX亚型红细胞与B型血清不发生凝集或凝集反应甚弱,但却能与O型血清
-
6
+ + 0++
-
7
+ +++0
-
8
0 + 0++
-
9
0 0 +++
-
10
0 0 0++
-
抗人球蛋 白试验
+ + + + + + + -
35
思考题
1. ABO血型系统的分类? 2. 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3. 输血前为什么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4. 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判断? 5. 输血的原则? 6. 配血方法的选择? 7. 名词解释
• “免疫血液学”
2
血型系统
• 红细胞血型系统
– ABO血型系统,1900年,Landsteiner发现 – Rh血型系统, 1940年,Landsteiner和
Weiner发现
• 其他血型系统
– 白细胞抗原系统 – 血小板抗原及抗体 – 血清蛋白成分的抗原特异性
3
一、红细胞血 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
-
被鉴定血 的血型
A型 B型 AB 型 O型
加入O型血清:检出抗原性较弱的AX亚型红细胞。 加入O型红细胞:检出被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与ABO血型系统无关的 红细胞异常抗体。
13
血型鉴定方法 -- 玻片法
14
血型鉴定方法 -- 微柱凝胶法
• 凝胶为填充物,只允许游离红 细胞通过
• 抗A管、抗B管、抗D管:含 抗体的凝胶,用于红细胞上A 、B及D抗原检测
所有的抗D血清发生反应,易被误定为Rh阴性。 • 做为供血者,弱D是Rh阳性。
– 如果将弱D血输给Rh阴性受血者时,仍有产生抗D抗体的可能性,因此 不能将弱D输给Rh阴性的受血者。
• 做为受血者,弱D是Rh阴性。
– 当弱D型人接受输血时应是Rh阴性血,否则可能产生抗D。
28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
(二)Rh血型系统 2、Rh血型系统的鉴 定
(一)ABO血型系统 4、ABO血型系统的临案床例四意义
• (1)输血:坚持同型输血。
• (2)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血型抗原免疫所 致的一种溶血疾病案。例主五、要六见于O型母亲、A或B型胎儿,可发生在第
一胎。 • (3)ABO血型与器官移植
案例七
• (4)亲缘鉴定、法医鉴定、疾病相关性调查等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四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 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及某种血浆蛋白在个体之间均具有抗原 成分的差异,受独特的遗传基因控制。
• 血型是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标记。
•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 组成的血型体系。~1983年,已发现20 多个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400多种血型 抗原。
4
一、红细胞血 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案例一
• A或B抗原在胚胎期及出生时便能检出,但敏感性较低,到20岁左右时 才达高峰。抗原性终身不变,但到老年敏感性有所下降。
• A和B血型物质除存在于红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表面外,还广泛存在于 体液和分泌液中,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脑脊液中无。
• 仅用抗D血清进行鉴定,粗略地 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类。
• 鉴定方法
– 完全抗体:生理盐水凝集试验 – 不完全抗体:胶体介质法、木
瓜酶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 凝胶法等
29
一、红细胞血 型系统
(二)Rh血型系统 3、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1)Rh血型系统所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 Rh血型系统一般不存在天然抗体,故在第一次输血时,不会发现Rh
发生凝集。血型鉴定时,应加O型血清,以防将AX型误定为O型。
• (2)B亚型
– 亚型不多见,临床意义不大。
9
ABO血型的亚 型
10
一、红细胞血 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3、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1)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 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由于血液持续存在ABO抗体,所以血型鉴定必 须正反定型。
• 直接试验(正定型、细胞定型):用标准的抗A及抗B血清以鉴定被 检者红细胞上的抗原。
• 反转试验(反定型、血清定型):用标准的A型及B型红细胞鉴定被 检者血清中的抗体。
• 只有抗原鉴定和抗体鉴定完全相符才能肯定其血型类别。
11
案例二
• 患者在生病进行治 疗的过程中,身体 状况不是始终保持 一致的,当血型抗 原有一方表达减弱 ,有可能AB型就成 了A型,或者B型就 变异成了O型。因此 ,也许三家医院存 在验错血型的可能 ,也可能三家医院 都没有验错,而是 病人血型出现了变 异。
• 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具有A或B抗原,血清中是否存在抗A或抗B抗体,
ABO血型系统可分为四型:
血型
红细胞上抗原
血清中抗体
基因型
A
A
抗B
AA或AO
B
B
抗A
BB或BO
O
无
抗A,抗B
AB
AB
A、B
无
OO
• ABO三个基因组成六种基因型:AA、AO、BB、BO、AB、OO;A 、B为显性基因,O为隐性基因,所以只有四种表现型A、B、O、AB 。
A、抗人球蛋白试验 B、盐水介质法
C、木瓜酶法
D、蛋白酶法
E、胶体介质法
4.交叉配血的次侧为: A、受者红细胞+供者血清 血清 C、供者红细胞+受者血清 血清
B、受者 D、供者
42
测试题
6.最主要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是:
A、ABO血型系统
5
一、红细胞血 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 人在出生前尚未产生抗体,出生后3-6个月才开始出现,至青春期达 高峰。产生抗体的功能可延续终身,但其效价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 低。
• 天然抗体:无明确的抗原刺激而天然存在的抗体,主要是IgM 。 – 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花粉、粉尘等与A或B血型抗原相似,通过隐 性刺激产生血型抗体。
(一)ABO血型系统 3、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交叉配血试验 • 配血方法
– 1、生理盐水法:无输血史及妊娠史
– 2、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有反复输血史及妊娠 史,尤其是有输血反应史、生育过新生儿溶血 病婴儿的妇女、大量输血时须同时做供血者之 间的交叉配血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