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A抗原或B抗原, 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四 种。通常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 正定型和反定型鉴定ABO血型。
正定型是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 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B抗原; 反定型是用已知A细胞和B细胞来测定血 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抗B。
血型抗原
抗B A型RBC B型RBC O型RBC
-
-+
+
-
结果 O
+
--
+
-
A
-
++
--B来自++-
-
-
AB
Rh血型鉴定
一、试剂 1、IgM抗-D试剂血清 2、待检红细胞悬液
二、操作 1、取12×75mm干净小试管1支 2、滴入IgM抗-D试剂血清1~2滴 3、滴入红细胞悬液 4、混匀后3400转/分离心15秒 5、轻轻摇动试管,观察结果 6、凝集为阳性,不凝集为阴性
红细胞血型抗原: 已确定的有29个系统、200多种抗原
其中必查血型抗原: ABO抗原和RhD抗原
血型抗体
常见的血型抗体分子大多属于IgM或IgG两类
*五类免疫球蛋白具有相似的单体结构 *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组成的四肽 链 (H2L2)---单体结构
1、 IgG 抗体
分子较小,通常以单体形式存在。多经妊娠 或输血后免疫产生。在盐水介质中只能致敏相应 抗原的红细胞,而不能使之凝集,所以又称为不 完全抗体。必须通过特定的方法(如抗人球蛋白) 使致敏红细胞发生凝集。
2. 各加LIM溶液0.7m1 ,混合均匀后,再各加 Polybrene溶液1滴,并混合均匀,置室温1分钟。
3.普通离心机1000g离心15秒,然后把上清液 倒掉,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约0.1ml液体。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对于临床医疗及献血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相关进展。
首先,我们来介绍血型鉴定的进展。
血型鉴定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来确定血型类型的一项技术。
最早的血型鉴定方法是根据人的血型反应性质进行观察,如凝集试验、凝集度试验等。
这些方法存在误差较大、操作复杂等问题,后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引入了血型基因检测技术,如PCR-SSP、PCR-RFLP、Real-time PCR等。
其中,PCR-SSP(聚合酶链式反应-特异性引物扩增)是一种基于PCR技术的方法,通过引物与特异的血型基因序列结合,从而实现基因的扩增和检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准确、对少量基因样本有较高的敏感性。
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是一种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切割,从而实现基因型鉴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可靠,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
另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是一种利用荧光染料实时监测PCR反应过程中产生的DNA扩增量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定量检测不同基因型的比例,具有高效、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
除了以上的基因检测技术,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血型鉴定方法,如质谱分析、流式细胞术等。
质谱分析是一种利用质谱仪对血型抗原和抗体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鉴定速度快等优点。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利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对血型抗原和抗体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等优点。
除了血型鉴定技术的进展,交叉配血技术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交叉配血是在进行输血前,通过检测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抗原和抗体,确定是否存在输血反应的一种技术。
传统的交叉配血方法是通过「直接交叉试验」和「间接交叉试验」进行。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表示凝集,-表示无凝集
对抗血清的要求※
①高度特异,只能与相应的红细胞抗原发
生凝集,无非特异性凝集, ABO
血 抗B血清效价在1:64以上。 型 鉴 ③高亲和力,15秒内出现凝集,其强度 为3分钟时凝块>1mm2。 定
②高效价,抗A血清效价在1:128以上,
④无冷凝集素。
⑤无菌。分离血清后56℃,30min灭活。
型 (2)立即水平离心1000r/min, 10min. 鉴 定 (3)观察及判断血型结果①阳性:对照管细胞沉
淀在管底,检测管凝集块在胶上或胶中。 ②阴性:对照管和检测管细胞沉淀均在管底。 ③试验失败:对照管细胞在胶上或 胶中,应重新做试验。
(4)报告方式:同生理盐水法。
注意事项
ABO 血 型 鉴 定
【注意事项】
交 1.如果对患者的输血史或妊辰史不明, 叉 必须使用48h内的标本。 配 血 2.不能使用溶血标本。
( 盐 水 凝 集 法 )
3.配血后,受血者/供血者的全部标本 须于2~6℃冰箱保存7d以备复查。
交 叉 配 血
( 盐 水 凝 集 法 )
【方法学评价】
本法简易、经济、快速,缺点是
仅用于检查ABO血型系统的IgM 血型抗体是否相配,不能检出不 相配的IgG血型抗体。
( 盐 水 凝 集 法 )
查找原因。
②异型配血时,主侧无凝集无溶血,次侧
有凝集无溶血,可以输少量血;如主侧、
次侧均不凝集或主侧凝集,不能输血,
需查找原因
交 叉 (1)受血者xxx(X型)血清+供血者xxx 配 (X型)红细胞 凝集与否及强弱程度 血 ( (2)供血者xxx(X型)血清+受血者xxx
交叉配血试验的注意事项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

注意:若上层为清亮的樱红色,考虑是否溶血
二、ABO血型鉴定:
二、反定型: 原理:用标准红细胞检测被检血清(血浆),在盐
水介质中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从而测定被检血 清(血浆)中有无与标准红细胞相对应的抗体, 进一步判定血型。
二、ABO血型鉴定:
二、反定型 方法: 1、试管法:
注意:1、正反定型一致才能确定结果;
2、所用器材必须清洁干净,避免溶血,专型专用; 3、控制离心速度和时间,防止假阳性和假阴性; 4、抗原抗体比例要适当; 5、溶血时,注意结果的判定; 6、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不可轻易判定,需查明 原因,可能有技术问题也可能有标本问题。
Rh(D)血型鉴定
原理:IgM型抗D标准血清与被检者RBC表面D抗原在
制成红细 6、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不可轻易判定,需查明原因,可能有技术问题也可能有标本问题。
加红细胞悬液1滴(5%)
胞悬液, 6、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不可轻易判定,需查明原因,可能有技术问题也可能有标本问题。
Pc:patient cell
待测
一、红细胞悬液制备
常用浓度:1%、2%、5%、10%。 方法:①抗凝血 3000r/min 移去上层血浆待测
一、正定型 原理:用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测被检RBC,在盐水介质
中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从而测定被检RBC膜上有 无与特异性血型抗体相对应的抗原,进一步判定 血型。
二、ABO血型鉴定:
一、正定型 方法: 1、试管法:
-A
-B
加标准血清1滴
(-A -B )
加红细胞悬 液1滴(5%)
混匀,离心 1000r/min 观察结果
1min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实验耗材应严格筛选,确保质量合格,使用后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安全设施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消防器材、应急喷淋装置等。
防护措施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实验服等。
0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最新研 究进展
血型鉴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应用
研究新型输血方法和技术,降低输血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率。
血液保护策略的探讨
探讨自体输血、血液回收等策略在临床的应用,降低异体输血的 需求。
公众教育及意识提升
加强公众对输血安全的认知教育型血
含有B抗原,在红细胞上表达,血清中产生 抗A抗体。
O型血
不含A抗原和B抗原,在红细胞上不表达, 血清中产生抗A和抗B抗体。
血型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
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通过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来判 断血型。
方法
玻片法、试管法、微柱凝胶法等,其中微柱凝胶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严格的质量控制
实施标准化操作,确保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技术的应用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测序等手段,对血液样本进行深度 分析和比对,提高交叉配血的准确性。
临床应用的拓展
将交叉配血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器官移植、新生儿的输血 等,扩大其应用范围。
输血安全与血液保护的研究热点
输血安全性的提升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汇报人:xx 2023-11-04
目 录
• 血型鉴定 • 交叉配血 •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在输血中的应用 •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最新研究进展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1. 背景血型是人类体内各种物质组成的一种表现形式。
血型鉴定是指通过检测人类的血液,确定其属于哪种血型群体。
血型主要分为ABO血型和Rh血型两类,其中ABO血型分为A、B、AB、O四种,Rh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
目前,血型鉴定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医学领域方面,血型鉴定是用于临床输血、器官移植、产前妊娠检测以及疾病诊断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犯罪侦查领域,血型鉴定也是重要的鉴定手段之一。
在这些应用领域中,交叉配血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交叉配血是指在输血前进行的一项检测,旨在避免不同血型之间的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的输血反应。
2. 血型鉴定技术的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血型鉴定技术不断得到改进。
以下是一些血型鉴定技术的进展。
2.1 DNA血型鉴定技术传统的血型鉴定是通过红细胞凝集试验和抗体荧光染色法进行的。
不过,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利用DNA进行血型鉴定的方法被开发出来。
通过PCR扩增样本中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以及DNA 序列比对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血型进行更精准、更快速地检测。
2.2 微流控技术传统的红细胞凝集试验和抗体荧光染色法是半定量的方法,无法精确测量凝集度。
现在,微流控技术被应用于血型鉴定,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微型芯片操作,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血型凝集度。
2.3 免疫层析技术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分析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血型抗原和抗体。
这种技术通过把抗原或抗体定位在纸质层析板上,并利用反应物加速碘的移动,从而以条形码形式显示结果。
这种技术可以在这些领域以外得到广泛应用,如食品检测、环境检测和生物体内分子检测。
3. 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与血型鉴定技术一样,交叉配血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
3.1 电脑模拟最初,交叉配血技术是通过实验室实际交叉配血之前的红细胞凝集结果来预测可能的问题。
但是,这种方法既费时又不一定能准确预测结果。
实验7ABO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实验_基础生物学实验(安徽大学研究生复试用,生物 生命科学)

实验七ABO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鉴定实验和配血实验来学习、掌握人类ABO血型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型是特指血细胞膜表面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是一类常用的血液分型体系。
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
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表7-1)。
统不同,人群中Rh血型的不匹配非常罕见,尤其在黄种人中,Rh(+)型占到99.7%,而Rh(-)型还不到0.3%。
所以在医疗输血中,通常只考虑献血者和输血者之间ABO血型是否匹配。
ABO血型在人群中的分布,存在着地理环境及民族、种族的差异,在我国汉族人群中,各血型的比例由多到少依次是O(34.11%)﹥ B(28.98%)﹥A(28.29%)﹥AB(8.69%)。
交叉配血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要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其次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前者叫交叉配血的主侧,后者称为交叉配血的次侧。
只有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称为“配血相合”。
如果主侧凝集,称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认为“基本相合”,但输血要特别谨慎,不宜过快过多,密切注视有无输血反应。
三、实验材料人外周血四、实验器材与试剂(一)器材采血针、尖头滴管、载玻片、1.5ml Eppendorf管、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和记号笔。
(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
(三)试剂标准A血清、标准B血清、生理盐水、碘酒。
五、实验操作(一)ABO血型鉴定1.用记号笔在载玻片两端分别作好标记A、B。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基本操作

观察误差
提高操作人员的观察能力,通过培 训和实践使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凝集 或溶血现象,减少观察误差。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原则
弱抗原或抗体
在鉴定或配血时,若出现弱抗原 或抗体的情况,应采用灵敏度更 高的方法进行检测,如增加血清
血型鉴定的意义
输血安全
血型鉴定是输血前的重要步骤,确保 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相容,防止输血 反应和溶血性贫血等严重并发症。
疾病诊断
亲子鉴定
通过血型鉴定可以辅助进行亲子关系 的推断。
某些疾病与特定血型相关,血型鉴定 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预防。
血型鉴定的基本原理
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03
抗原抗体反应
血型鉴定基于抗原抗体反 应的原理,通过检测红细 胞表面抗原和血清中相应 的抗体来判断血型。
报告出具
将鉴定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并通知受检者或相关医疗机构。
03 交叉配血操作流程
交叉配血的意义与要求
交叉配血的意义
交叉配血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交叉配血试验可 以检测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之间是否存在不配合的情况,从 而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交叉配血的要求
交叉配血试验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同时要保证血液样本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注意事项
在交叉配血试验中,要确保血液样本新鲜、无污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 人为误差。同时,对于有特殊血型的受血者,应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供血者。
04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的注 意事项与误差分析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过 程中,必须确保操作环境 无菌,以避免细菌污染导 致鉴定结果不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检红细胞
标本新鲜 细菌污染的红细胞上T抗原激 活,与标准血清中抗T抗体结合,发生凝 集 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肝病患 者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可能使红细胞出 现凝集 标本无溶血
Rh血型鉴定
Rh血型仅次于ABO血型系统。Rh抗原有 45种,与人类最密切的为D、E、C、c、 e,抗原强弱依次为D、E、C、c、e
凝聚胺(Polybrene)配血方法
患 者 主 侧 献 血 者 次 侧
室温放置 1 分钟
主次侧均 加凝聚胺、低 离子溶液
凝聚胺(Polybrene)配血方法
阳 性 离 心 主次侧均 加重悬液 看结果
凝聚胺引起 红细胞非特 异性凝集
阴 性
微柱凝胶介质配血法
当凝胶中含有抗球蛋白时就相当于抗球 蛋白配血,不含有时就相当于盐水介质 配血法。
故细胞膜上有D抗原者为阳性,无为阴性。 其抗体多为IgG抗体。
Reaction of antibodies
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基本原理
凝聚胺实验
凝聚胺是带高价阳离子的季铵盐,溶解 后产生正电荷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减少红细胞表面的排斥力,有利于红细 胞凝集。
酶介质法
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使用木 瓜酶或唾液酶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 降低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减少红细胞 表面的排斥力,促进Rh抗原与相应的抗 体结合而产生凝集。
ABO血型鉴定实验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在ABO血型系统中,红 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 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 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或/和B 抗原→判断血型。 时间长 凝集较弱时易导致定型错误
实验原理
含某种凝 集原的红 细胞 含相应凝 集素的血 清
血型抗原
红细胞血型抗原: 已确定的有29个系统、200多种抗原 其中必查血型抗原: ABO抗原和RhD抗原
原理
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A抗原或B抗 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 及O型四种。通常利用红细胞凝集 试验,通过正定型和反定型鉴定 ABO血型。
血型鉴定
正定型是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 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 B抗原; 反定型是用已知A细胞和B细胞来测 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抗B。
质量控制
人血清ABO血型抗体
高度特异性
效价 抗A不低于1:128 抗B不低于1:64 高亲和性 15秒内出现凝集,3min凝块 >1mm2 无冷凝集素 无菌
人ABO血型单克隆抗体
特异性 亲和性 抗A对A1/A2/A2B出现凝集时 间分别为15秒、30秒、45秒,抗B出现 时间为15秒 效价 抗A1和抗B均为1:128 灭活补体 否则可能发生溶血,影响血 性判断
凝 集
不 凝 集
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盐水介质配血
酶介质配血
菠萝酶,无花果酶,木瓜酶 经典方法,加LISS(低离子介质溶液)的方法
抗球蛋白介质配血
聚凝胺介质配血
凝胶方法配血
盐水介质配血方法
患 者 主 侧
献 血 者 侧 阳 性
离心 次 看结果
阴 性
只能检测IgM抗体,不能检测IgG抗体
凝聚胺(Polybrene)配血法
2.试管法(正定型)
A标准血清 B标准血清 2滴 受试者的红细胞悬液 1滴 1滴 混匀后1000rpm离心1min或3000rpm离心15秒。 取出观察结果:
A 2滴
B
完全凝集:管底部有红细胞的凝块,管底细胞 边缘呈花边状,轻弹试管凝块不散; 完全不凝:血细胞均匀的沉到管底,边缘整齐, 用手轻弹试管,红细胞像一缕烟似的立即上升, 随即成为均匀的悬液; 轻微凝集:必须将液体转到载玻片上镜检后判 定凝集程度。
试管法(反定型)
受检者血清 2滴 5%的A型红细胞悬液 1滴 5%的B型红细胞悬液 1滴 立即以1000rpm离心1分钟或3000rpm离心 15秒。 轻轻扣动试管底部,观察结果----同前 时间短 可发现较弱凝集
Ac 2滴
Bc 2滴
血型判定
正定型 抗A 抗B
A型RBC
反定型
B型RBC O型RBC
结果
+ -
+
+
+
+
+ -
-
O
A B
+
+
-
-
-
AB
凝胶微柱法
利用凝胶分子筛作用和亲和效应,以凝 胶微柱为反应介质,在凝胶介质中红细 胞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红细胞凝块, 经低速离心,凝集红细胞悬浮在凝胶中, 未结合红细胞沉于底部。根据不同需要, 采用中性凝胶、特异性凝胶、抗球蛋白 凝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 易于保存
低离子强度溶液实验
红细胞外围的阴离子是红细胞稳定因素 之一,降低反应介质的离子强度,可减 少外围阴离子,促进带正电荷的IgG性 Rh抗体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增 加凝集强度。
抗球蛋白试验
不完全抗体多于相应红细胞结合,在盐 水介质中不出现凝集,利用抗球蛋白抗 体作为第二抗体,链接致敏红细胞表面 的特异性抗体,使致敏红细胞出现特异 性凝集。
红细胞血型系统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的内容
患 者
主侧配血
主 侧
次 侧
用患者血清与供 者红细胞进行试验
次测配血
供血者血清与患 者红细胞进行试验
献 血 者
交叉配血的要求
主侧配血要求: 绝对不可以有凝集或溶 血现象。 次测配血要求: 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 细胞在允许范围内,可 以有凝集现象,但不可 以有溶血。
原理:凝聚胺分子是带高价阳离子多聚
季铵盐,溶解后带有很多正电荷可以中 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有利于红细胞凝 聚,低离子强度溶液也能降低红细胞的 Zeta电位 ,可进一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 吸引力。
当血清中存在IgM或IgG类血型抗体时,与 红细胞发生紧密结合,此时加入枸橼酸盐 解聚液以消除聚凝胺的正电荷,使IgM或 IgG类血型抗体与红细胞产生的凝集不散开; 如果血清中不存在IgM或IgG类血型抗体, 加入解聚液可使非特异性凝集消失。
二、操作
1、取12×75mm干净小试管1支
2、滴入IgM抗-D试剂血清1~2滴
3、滴入红细胞悬液
4、混匀后3400转/分离心15秒 5、轻轻摇动试管,观察结果 6、凝集为阳性,不凝集为阴性
1、原理 血型抗体与对应红细胞抗
原在室温下的盐水介质中出现凝集 反应。通过离心,观察受血者血清 与供血者红细胞(主侧)以及受血者 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次侧)之间有 无凝集现象,判断受血者与供血者 之间有无ABO血型不合的情况。
血型不相容的红细胞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观察结果 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 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先用肉眼看有 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 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 红细胞聚集成团。 判断血型 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 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