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说到苏轼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赤壁赋就是他写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但是好像有能力人人生就好像就不会顺顺利利的,话说这个苏轼本来前半辈子风风光光的,但是后半辈子就不好过了,再到后来又好过了,所以他的一生还是十分的曲折的,那么有的网友也问了,这么曲折到底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大事年表一览表

苏轼大事年表一览表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1037年1月8日),苏轼降生。
1054年娶第一任妻子王弗。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苏迈降生。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年任职史馆。
1065年妻丧,王弗离去。
1066年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职史官。
1070年苏迨降生。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2年苏过降生。
1073年收留王朝云。
1074年 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6年朝云去世。
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
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苏轼年谱

苏轼年谱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
祖父苏序。
父苏洵,北宋学者,与子轼及辙俱以文著名,世称「三苏」,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
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 一岁苏轼生於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
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七岁开始读书。
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 八岁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 十岁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 十九岁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到成都,谒张方平。
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 二十一岁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
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
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至京。
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
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
十一月与弟辙别於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在凤翔。
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在凤翔。
始识陈慥。
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在凤翔。
与文同订交於歧下。
同字与可,善画竹。
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正月还朝。
判登闻鼓院,直史馆。
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在京师。
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完整版)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宋仁宗时代景祐三年(1036 年)丙子一岁公历1036 年12 月19 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
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
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宝元元年(1038 年)戊寅三岁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宝元二年(1039 年)己卯四岁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庆历二年(1042 年)癸未八岁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
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5 年)乙酉十岁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
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
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黄庭坚生。
庆历七年(1047 年)丁亥十二岁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
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元年(1049 )己丑十四岁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是岁,秦观生。
皇祐四年(1052 年)壬辰十七岁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
苏、程结怨。
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1053 )癸巳十八岁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
晁补之、陈师道生。
至和元年(1054 年)甲午十九岁娶妻王弗。
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
是岁,张耒生。
至和二年(1055 年)乙未二十岁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嘉祐元年(1056 年)丙申二十一岁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
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
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嘉祐二年(1057 年)丁酉二十二岁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眉县。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化学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7年,苏轼参加了进士试,并且考中了。
他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1058年,苏轼开始担任南阳守御参谋。
他在此期间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且结交了很多文化人士。
1071年,苏轼开始写作《江城子》。
这首词让他名声大噪,并且很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078年,苏轼被任命为太原府推官。
他在此期间经常有非议之言,因此受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贬低。
1080年,苏轼因为为友人讲课而被归为“新学派”。
当时,新学派是被大部分官员所厌恶的学派之一,因此苏轼也受到了一些打压。
1086年,苏轼因为罢免太原府推官的冤枉而入狱。
在狱中,他开始写作《赤壁赋》。
1094年,苏轼被流放到黄州任职。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不少经典之作,例如《黄州寒食诗》、《南乡子》、《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1100年,苏轼被贬到了婺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歌和文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书法创作。
1101年,苏轼因为一件事而被贬到了岭南。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定风波》、《前赤壁赋》等诗文。
1106年,苏轼因为一件事再次被贬到了嘉兴。
在此期间,他写作了许多诗歌和文章,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1109年,苏轼徙居杭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文和书法,并且也结交了不少文化人才。
1112年,苏轼逝世于杭州。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认识苏轼,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北宋朝的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祖父苏味道和伯父苏辙都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
早年生活:苏轼出生于1042年,他的母亲去世的很早,由姑姑抚养长大。
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父亲的良好教育,阅读了许多文献,并且开始研究文学、书法和画画等艺术。
官场生涯:1057年,苏轼考中了进士,并且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
苏东坡年谱

苏东坡年谱《苏东坡年谱》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四川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自号东坡、东坡居士、老泉山人、铁冠道人、戒和尚、玉局老、眉阳居士、雪浪斋。
祖父苏序,祖母史氏。
父苏洵,弟苏辙,俱以文著名,世称“三苏”。
母程氏以贤惠称。
苏轼生当北宋由盛至衰的时代,经历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元祐更化、绍圣绍述等重大政治事变,宦海沉浮,九死一生。
他是宋代杰出的天才作家,在诗、文、词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东坡易传》、《东坡志林》等。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一岁。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阴历为丙子十二月十九日,若依公历推算则为1037年1月8日。
是年,欧阳修(1007-1072)三十一岁,王安石(1021-1086)十七岁,程颢(1032-1085)五岁,程颐(1033-1107)四岁。
庆历三年(1043)七岁。
入小学,以眉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师。
读石介《庆历圣德诗》,羡慕韩琦、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
是年,弟苏辙(1039-1112)六岁。
庆历五年(1045)九岁。
父苏洵离家游学四方。
听母亲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作《夏侯太初论》,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之语,令人称奇。
是年,黄庭坚(1045-1105)生。
至和元年(1054)十八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是年,秦观(1049-1100)六岁。
嘉祐元年(1056)二十岁。
与弟苏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途经成都、凤翔、长安和渑池等地。
是年,程颢、程颐也到京城准备应试。
程颐游太学,作《颜子所好何学论》,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
是年,欧阳修与王安石初次见面,王安石《奉酬永叔见赠》云:“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
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蚄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蚀宋仁宗时代螈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一岁莄公历1036年12月19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
膂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
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
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葿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三岁袈苏轼兄景先卒。
螅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袄宝元二年(1039年)己卯四岁膈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羇庆历二年(1042年)癸未八岁膆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
莂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芁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十岁肇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
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
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莃黄庭坚生。
十二岁肄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羀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
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肇皇祐元年(1049)己丑十四岁螄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蒂是岁,秦观生。
蝿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十七岁膇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
苏、程结怨。
膅范仲淹卒。
膄皇祐五年(1053)癸巳十八岁螂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
晁补之、陈师道生。
芇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十九岁薆娶妻王弗。
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
蚁是岁,张耒生。
薁至和二年(1055年)乙未二十岁莇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羆嘉祐元年(1056年)丙申二十一岁莃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
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
苏轼生平简历图表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西江月(咏梅)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又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素。
《西江月·咏梅》《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地点
职务
主要经历
期间主要词
40-43岁
1076-1079
神宗熙宁九年至神宗元丰二年
徐州(江苏铜山)
徐州太守
《浣溪沙5首》《江城子·别徐州》《永遇乐·梦盼盼》
浣溪沙苏轼(其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苏轼(其二)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修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医院。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临江仙·送钱穆父》《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春景
北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38-40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东坡是宋代诗词大家,他那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
他把学诗比作学禅,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书李端叔诗后》)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
后人读苏轼的诗词文无数,其中体现的豪情震慑了多少人的心魂!文字明朗,文风清新,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伟大的一代宗师。
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正如他的诗句:“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褒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因此他的诗句总能体现他的本性,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个乐观,豪放的苏轼,似乎能碰到他的心。
说苏东坡乐观、豁达,是因为他在历尽仕途坎坷之后还是那么天趣洋溢,超然无累,在苦难中他张显出生命的活力。
因此他受到所有后人的爱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怎么能不受人尊敬?苏轼生平作诗几百首。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多么平静的心情,潇洒的人生态度,豁达的人生观念所有的过去都已经成为历史,雨也罢晴也罢,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走过路过,幸福悲伤,都是人生的意义;“会识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石上有几个人有这种豪情,这种想象!“西北望,射天狼”堪称一绝;“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
”似乎看到苏轼早已看透红尘,心间一片澄澈,悠然看世间生老死别;“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橙黄桔绿”四个字轻易地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不同凡俗。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此句携海上风涛之气而来,何其雄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所以人不可好高慕远,否则只会留下遗憾;“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毅力成就古之成大事者,否则即使有超世之才也将一事无成;“天外黑风吹海立”一个“立”字胜过千言万语,诗境不言而喻……超脱的语句是一个超脱的心灵释然的真心流露。
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却淘不尽苏轼千古传颂的豪情与不朽的诗句——精神的寄托。
我觉得有句话很适合用来形容苏东坡: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他总能在逆境中欢笑,在不幸中展现豪情,这或许也是他千古留名的原因之一,苏轼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丰富、人格之独立、胸怀之广阔、为人之坦荡、性情之旷达,更是使他得到后人热爱的原因。
苏轼一生坎坷不断,但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他却一直是快乐的。
苏轼善于结交朋友,上可陪皇帝,下可陪乞儿。
即使是他的政敌和对手,他都可以在大是大非之外,与之成为朋友。
苏轼对王安石就是如此,但他却十分坚信自己的看法,苏东坡一直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这时他之所以一再被贬官的原因。
在政治上,他们一直是各执己见的对手,但他却对王安石本人,或说文学上的王安石,一直以朋友之礼相待。
在王安石死后,苏轼在《王安石赠太傅制》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称颂备至,对人不对事,对事不对人,说明苏轼立场的坚定。
我一直十分喜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或许是因为它琅琅上口,苏东坡的词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这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次是苏东坡在密州任职时所写的,也是一首在文学论坛上颇负盛名的中秋词。
一首短短的词道尽中秋月下“举杯邀明月”时的种种思绪: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似乎又因着淡淡的哀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有尽展苏轼的豪迈、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似又点醒了迷茫的世人“此事古难全”,世间不如意之事何其多,就如“月有阴晴圆缺”,总不能避免。
何不把它当为人生的磨练呢?在此又见苏轼的豪迈、乐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到此,有几人能不被苏轼的豁达所折服,那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积极、乐观态度又激励了多少人?我喜欢这首词,或许就是因为整首词中包含的阔达胸怀,让人感觉到人世间似乎已无什么事物能难得住他。
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清人程洪《词洁》评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自是天仙化人之笔”,这是说他的词,于是就有了个说法:苏轼是天仙化人,如果他只是天仙,可能还真的让人敬而远之,可他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我对苏轼本不了解,直到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只有真正看懂了苏轼的作品,了解了苏轼本人,才真正体会到:苏东坡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 苏轼降生1054 娶王弗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 举家前往京都1061 仁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 任职史馆1065 妻丧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 娶王闰之1069 返京;任职史馆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 任密州太守1076 任徐州太守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 谪居黄州1084 往常州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1126 北宋亡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
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苏轼无疑是性格极其丰富的文人之一。
我所见到的对苏轼最为精妙的概括是在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以说,苏轼就是一个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玩味。
那么,我们就来读读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透过这首词看看苏轼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2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积累咏月名句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提高朗读和鉴赏古诗词能力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重点、难点:体会文中议论抒情语句的内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