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与居民利益矛盾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笔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笔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4)二、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基础 (5)2.1 大遗址的定义与特点 (6)2.2 大遗址保护的历史沿革 (7)2.3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理论研究现状 (8)三、大遗址保护规划方法与技术 (10)3.1 大遗址价值评估方法 (12)3.2 保护区划与景观设计 (13)3.3 遗址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 (14)3.4 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5)四、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17)4.1 典型大遗址保护规划案例概述 (18)4.2 案例分析 (19)4.3 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21)五、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 (22)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5.2 应对策略与措施 (24)5.3 政策建议与发展趋势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研究成果总结 (28)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9)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0)一、内容描述《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深入探讨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我国大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书中首先概述了大遗址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从理论层面对大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其内涵、原则、目标等。

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包括现状评估、价值挖掘、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等环节。

本书还关注了新技术、新方法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如GIS技术、遥感技术等,为提高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大遗址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从事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方向和方法。

浅谈关于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几点思考

浅谈关于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几点思考

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研究 意义
通过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研究,可以深入 挖掘中国革命历史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弘扬 革命精神,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感。同时,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
化旅游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研究目的与方法
要点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调查和研究,深入 挖掘其文化价值,探讨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和方法,为相关 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加强学术研究
支持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学术 研究,挖掘其深层价值,为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
促进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化保护格局
加强政府主导
政府应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的投入,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方资源,推动保护工作的开展。
吸纳社会资本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通过投资、捐赠等方式为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红色文化遗址遗 迹的保护、开发和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 重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加强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红 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实现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研究展望与建议
深入研究红色文化遗址遗迹 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高对 其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
要点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 方法进行综合研究。首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 国内外关于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 次,通过实地调查,掌握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分布、类型 、保护现状等情况;最后,通过专家访谈,了解专家学者 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的看法和建议。
3

文物考古中的遗址保护与社会发展

文物考古中的遗址保护与社会发展

文物考古中的遗址保护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成果。

然而,不可避免地,这些宝贵的遗址面临着被破坏、丧失甚至遗忘的风险。

因此,遗址保护在文物考古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文物考古中的遗址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如何平衡二者的利益。

一、遗址保护的重要性文物考古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发掘和文物保护,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向人们展示古代文明的辉煌。

而遗址保护作为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环节,则是确保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传承的基础。

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遗址保护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保障。

遗址是人类活动的痕迹,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明的重要窗口。

只有通过保护遗址,才能保留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递给后代。

遗址保护为文化遗产提供了历史延续和文明传承的桥梁。

其次,遗址保护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遗址的保护和研究,考古学家能够还原并分析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最后,遗址保护是国家和地方文化自信的体现。

遗址的保护关乎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在国际间更是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保护好自己的遗址,才能获得他国的尊重和认可,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遗址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尽管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遗址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遗址所处的地段常常成为了各类城市建设项目的热门区域。

面对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压力,遗址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遗址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保护和修复遗址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专业人才,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然而,正是这些贫困地区往往有着最为丰富的遗址资源,其保护问题尤为突出。

其次,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频发。

城市快速发展使得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往往遗址所处的区域都是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发展区域。

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与对策研究

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与对策研究

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与对策研究第一章:前言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资源一直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

文化遗产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精神遗产的载体,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但是,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开发则需要收益,这使得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间存在矛盾。

本文将从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矛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第二章: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状况分析我国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但在保护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普遍较低,部分古建筑和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不力,存在严重破坏甚至失落的情况。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保护机构人力和经费不足,难以全面保护文化遗产资源。

以上问题使得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保护机构建设,提高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并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第三章: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状况分析与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相比,其开发状况要好一些。

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但是,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遗产资源的商业化过度。

文化遗产资源的商业化主要表现为商家在文化遗产区域大量开设一些经济性质的商业活动。

这种商业化过度的做法,不仅破坏了文化遗产资源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会造成文化遗产资源多次开发,导致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过度开采和破坏的情况。

针对这种问题,应该建立起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商业化过度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管理,并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商业开发的监督。

第四章: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为平衡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矛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机制。

2.加大保护力度,以维护文化遗产资源的完整性和历史文化价值。

考古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考古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考古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引言: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许多情况下,这两者之间会产生矛盾,特别是在考古遗址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

本文将探讨考古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一、考古工作的意义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今后的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考古工作还可以通过文物保护和展示,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因此,考古工作对于维护文化传承和促进文化繁荣至关重要。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发展的重要方面。

它可以带动就业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各国纷纷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以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

三、考古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尽管考古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很重要,但它们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

在许多情况下,考古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这些资源有时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考古遗址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往往会引发矛盾。

四、如何解决考古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为了解决考古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法规,明确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保护考古遗址。

其次,可以加强考古工作和经济建设的协调,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考古工作,以避免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此外,可以加大对考古工作的投入,提高其科研水平和保护工作。

最后,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考古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

结论:考古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其的支持和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协调各方利益,以尽量减少矛盾。

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如何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之历史文章

如何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之历史文章

如何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之历史文章在现代社会,古建筑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建筑面临着拆迁、改建和破坏等威胁。

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实现其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我们要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我们的根和魂。

古建筑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例如,一些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技艺和设计理念,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建筑还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古建筑的价值,既要保护它们的历史地位,也要充分发挥它们的现实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古建筑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导致历史遗产的损失。

另一方面,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古建筑进行非法开发和破坏。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古建筑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我们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古建筑保护的原则和措施。

例如,对于涉及古建筑保护的项目,政府应该严格审批,确保其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对于违法破坏古建筑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2.加强监管力度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要加强对古建筑的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程的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还要加强对古建筑保护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用于真正需要的地方。

3.提高公众意识要想真正解决古建筑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提高公众的意识。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关于《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是大遗址遭受破坏的高危险期。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大遗址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

【摘要题】考古学动态【关键词】大遗址/现状/问题/政策思考【正文】一、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

它们的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几百万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

例如:长城、古运河、秦始皇陵、楼兰遗址、殷墟、汉长安城遗址和良渚遗址等。

目前,在12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约有412处,约占总数的1/3;在700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有近2000处,也约占总数的1/3。

根据我国大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以下八大类:原始聚落和猿人化石遗址。

例如丁村遗址、元谋猿人遗址、蓝田猿人遗址、周口店遗址、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万寿岩遗址、大汶口遗址、大地湾遗址、屈家岭遗址等。

古代都城遗址。

例如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赵国邯郸故城、燕下都遗址、秦咸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扬州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辽上京城遗址、元上都遗址、明中都皇城遗址等。

古墓和墓葬群。

例如陕西秦始皇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宋代帝陵、成吉思汗陵、西夏陵、明代帝陵、清代帝陵、印山越国王陵、汉楚王墓群、广西合浦汉墓、广西靖江王陵、四川安丙家族墓地、纪山楚墓群、阿斯塔那古墓群、李家山古墓群等。

遗址保护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有哪些

遗址保护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有哪些

遗址保护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有哪些遗址,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人类过去的记忆和文明的演进。

然而,在遗址保护工作中,却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威胁着遗址的存续和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资金短缺是遗址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首要难题。

保护遗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考古发掘、修复维护、设施建设、日常管理等方面。

但往往由于政府财政预算有限,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许多遗址保护项目因资金匮乏而无法顺利开展。

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型遗址,由于其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保护工作陷入困境。

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无法聘请专业的考古团队进行细致的发掘,无法使用高质量的材料进行修复,也无法建设完善的保护设施来抵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一大棘手问题。

遗址保护涉及到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然而,目前从事遗址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一方面,相关专业的教育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输出的专业人才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遗址保护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这就使得在遗址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因专业知识不足而导致的错误决策和不当操作,给遗址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会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这可能会对遗址造成破坏。

比如,在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时,可能会直接占用遗址所在的土地;或者在周边进行施工,对遗址的地质结构和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也可能对遗址造成损害。

大量游客的涌入会给遗址带来过大的压力,可能导致文物磨损、环境污染等问题。

如何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合理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自然因素对遗址的破坏同样令人头疼。

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现象会逐渐侵蚀遗址的结构和表面。

例如,长期的风化作用可能使石刻、壁画褪色、剥落;雨水的渗透可能导致土墙坍塌;地震等自然灾害更是可能给遗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遗址保护与居民利益矛盾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9-20T11:10:25.7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作者:王伟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也在逐步完善。

陕西同济土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遗址旅游景区发展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其中社区居民是参与或影响景区利益创造程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相关者追求利益点的不同,会提出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

利益冲突是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冲突的实质所在,利益协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整合的关键。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利益,搬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也在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历史遗址发掘和保护的工作的进行一定程度上开始为普通市民阶级所接纳。

国家及政府在农业强国、科技强国之后,再次提出文化强国,将国家发展的重心向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及价值观念的方向上来,在各方面努力之下,大众对于保护遗址的热情也随之越来越高。

当然,文化素养与价值观念的提升并为一朝一夕之事,它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的,而在此期间,除却国家的强制干预之外,如何引导大众主动地去参与和接受,并且改变,此方面才是应该重视的。

所以,回到前文关于市民大众对于遗址保护热情的提升的问题上,这背后是与现阶段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所决定的,即利益问题。

遗址旅游景区发展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其中社区居民是参与或影响景区利益创造程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相关者追求利益点的不同,会提出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

利益冲突是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冲突的实质所在,利益协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整合的关键。

在此,通过对各类案例分析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将遗址保护与居民产生的利益问题分为三类讨论:
1.经济利益;与居民的生活生存问题直接相关,其中包括了遗址保护过程中对周边居住区(包括城市和乡村)征地、拆迁是否达成对等关系;遗址开放催生的旅游业如何带动周边居民的经济发展,继而能否达到改善居民生活层次;遗址保护区的发展建设对周边居民固有的经济来源的影响。

经济利益与居民的生存生活问题直接相关,其会直接成为与大遗址保护形成鲜明冲突,如果未能妥善处理其中的矛盾冲突,居民出于生存意识会生出反感、抵触等情绪,而其作用的对象就是遗址保护工作的进行。

2、物质利益;与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改善相关联,是在居民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之后首先需要考虑的,其中包括了遗址旅游景区的建设所增设的基础配套设施是否能与周边居民共享,达到互惠共享的层面;遗址旅游景区及其遗址公园的建成是否可以针对周边居民实施开放亦或是优惠条件。

本层面所秉持的态度和解决方法一定程度上与周边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直接相关,位于城市内部遗址和乡村范围内的遗址,其周边居民的认知水平差距也是明显的。

需要针对不同的遗址开发对其周边进行独立的分析而后做出判断及相应的对策以便能更好的缓解矛盾冲突。

3、精神利益;与居民的精神层面及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场所精神的提出为这一讨论做了有力的论据,居民对于生养自己的具有模糊界限范围的领地有一定的领地意识,处于场所之内的事物有或强或弱的占有欲。

由此而言,遗址周边的居民希望自己对遗址旅游景区的建设有一定的参与性,从而向外界声明自己的场所意识和领地感。

综上对于遗址保护及其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居民利益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关系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为例,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作为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第一个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于2006年7月13日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被国务院确立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都城而言,其不仅是当时商代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其军事、商业、文化等中心所在,多方面考证,其均占有重要的的历史战略地位,而在商被西周所取代之后,此处已沦为废墟。

商朝时期,对于青铜器的制作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手工业中玉器、骨器、陶器、制车、原始瓷器均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在近代对于殷墟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的器皿类、车辆、甲骨文碑刻均有力的证明了当时在手工业方面高度发达的技术。

各方面的综合表述均证明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及其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本次针对于殷墟大遗址保护及旅游景区建设与周边居民的利益矛盾问题上来看,其主要的矛盾为经济利益发生冲突。

殷墟遗址区范围主要属于安阳市殷都区及北关区,其中殷都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北关区基本靠近城市建成区,农业生产较少。

遗址区内的主要两处大型工矿企业,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和豫北纱厂。

安钢为大型企业,效益较好,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豫北纱厂效益较差,人均住房面积较小,环境较差,存在大量棚户区,人均收入较低;城市建成区和乡村区小型企业较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人口除少量务农外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 7000 元左右。

以上收集到的居民基本收入是在殷墟大遗址保护建设工作之前至其建设开发初期,根据遗址保护规定,保护区内的土地不能发展工业。

自2001 年底殷墟申遗以来,为了申报成功,在周边环境治理过程中,保护区内的78家集体企业、门市、钢材市场、木材市场全部被拆除,变成了一片绿化用地,保护区内许多村庄集体收入由原来的几十万变成了零。

社区居民当下的自身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差距拉大让居民对于殷墟遗址的存在价值和景区发展意义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从理论上讲,殷墟遗址旅游景区开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周边环境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等。

但是由于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区居民参与面不广参与层次低大量的旅游利益从居民身边流走从而引发的对参与制定决策和规划的需求、就业需要、经营方面优惠政策的诉求、直接补偿不能满足需要等。

对于殷墟遗址旅游景区丌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采用强制性压制的方式,没有认真听取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缺乏社区居民参与性,只会迫使社区居民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表达对利益分配的不满,破坏了景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既增加了殷墟遗址旅游景区开发和殷墟景区管理难度,也更加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大遗址旅游景区建成之后,与周边居民进行基础生活设施的共享,以及将殷墟遗址公园对附近居民实施开放或提出额外的优惠政策,这一条件的实现收到了周边居民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方面的限制,附近居民由于长期居住与远离城市的农村区域,缺乏与外界交流,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价值观念的出发点多以自我或家庭为单位,缺少公共性、共享性的意识。

所以在遗址公园建设与周边基础设施补充的问题上,得不到周边居民有力支持,反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破坏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殷墟遗址景区因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利益没能得到有效维护是由于搬迁引发的矛盾。

景区管理部门希望以
尽量少的费用和尽量少的时间来快速完成社区居民搬迁安置任务,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而每户社区居民都希望得到尽量多的补偿,但又缺乏民主意识以及参与能力不能及时有效表达利益诉求,因此造成景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利益对立起来。

本文通过研究,也发现殷墟遗址旅游景区内需要搬迁社区居民与一般意义的搬迁社区居民所处生活环境不同,造成了对待搬迁问题的利益诉求的不同。

一般意义的社区居民比较关注直接补偿,然而处于殷墟遗址旅游景区内的社区居民更加注重远期利益,即殷墟遗址旅游景区开发后的利益分配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