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度的确定方法 - Collaborative Online Reference Services
注册公用设备师给排水专业基础总结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2007)2、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2008)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⑴ 成因分析法:由观测资料,从物理成因上研究水文变化规律,只定性分析,在定量上不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⑵ 数理统计法: 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对长期观测的资料进行统计计, 以寻求其规律性。
⑶ 地理综合法:由地区经验公式和等值线图分析,揭示水文现象的地区分布规律。
(2009)三、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2012)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013)四、流量(Q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m3/s ,流量等于过水断面面积F 与通过该断面平均流速V 的乘积。
Q=F*V径流总量(W )某一时间段T 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单位M3,W=Q*T 。
(2009)(2013)径流模数(M )单位流域面积F (km2)上平均产生的流量,以L/s.km2,计算式:M=Q F ∙1000( 2012)径流深(Y )计算时间段内的总流量均匀分布到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的到的平均水 层厚度,单位mm ,计算式:M=W 1000F (2011)径流系数(а)同一时段内的径流深与降水量X 的比值。
а=Y X五、降水三要素(重点):降雨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 (2010)暴雨强度的三要素: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重现期(2010)降水特征表示方法:累积曲线、降水过程线、等雨量线六、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可得全球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 全球的多年平均蒸发流域上一次暴雨过程→扣除相应的损失过程=净雨过程→流域汇流=流域出口相应一次洪水过程七、 水量平衡1.通用的水量平衡方程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水量平衡原理的概念就是对于任一区域在给定的时段内,各种输入量与区域内储水量的变化之和。
W O W W O I ∆±=-+=)(12I ——在给定时段内输入区域的各种水量之和;O ——在给定时段内输出区域的各种水量之和;W 1 、W 2——区域内时段始、末的储水量。
给水度的确定方法

一、给水度
给水度是被水饱和了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水的能力。
其大小为自由排出重力水的最大体积与整个岩石体积之比。
它在数值上等于饱和水容度与持水度之差。
(一)松散含水层的给水度用下式确定。
μ=Wn-Wm
式中μ——给水度,%;
Wn——饱和水容度,%;
Wm——持不度,%。
(二)基岩含水层的给水度,用裂隙率或岩溶率近似表示,见下式。
式中 n cp——含水层平均裂隙率;
Mn cp——为一平方米断面上裂隙的面积。
(三)岩石的经验给水度
常见岩石给水度的经验值见表1。
表1 常见岩石(土)给水度经验数值
裂隙岩层和岩溶化岩层的裂隙率和岩溶率可近似为给水度,其经验数值见表2。
表2 坚硬岩石裂隙率经验数值
二、弹性给水度(μ﹡)
表示当水头降低或升高一个单位时,含水层从水平面积为一个单位面积,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释放出来或接纳的水体积,是无量纲。
非均质含水层(μ﹡)可以随地而异,大部分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在10-5~10-3之间。
给水

分区给水:根据城市的地形特点将整个给水系统分成几区,每区有独立的泵站和管网等,但各区之间有适当的联系,以保证供水可靠和灵活调度。
分区给水的原因从技术上是使管网的水压不超过水管可以承受的压力,以免损坏水管和附件,并可减少漏水量,经济上的原因是降低供水能量费用。
另外给水区很大、地形高差显著、或远距离输水,及管网分区后,增加的管网系统的造价与节约的能量费用相比较低时,则都可考虑分区给水。
(选择分区形式时,因考虑到并联分区会增加输水管造价,串联分区将增加泵站的造价和管理费用)。
并联分区的优点:各区用水由同一泵站供给,供水比较可靠,管理也较方便,整个给水系统的工作情况较为简单,设计条件易于实际情况一致。
串联分区的优点:输水管长度较短,可用扬程较低的水泵和低压管。
日变化系数:一年中最高用水量与平均日用水量之比,K d时变化系数:最高一小时用水量与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K h如何确定有水塔和无水塔时的清水池调节容积?有水塔时,清水池容积由一、二级泵站供水量曲线确定。
,无水塔时,由一级泵站供水量和用水量曲线确定。
清水池和水塔起什么作用?哪些情况下应设置水塔?调节泵站供水量和用水量流量差值。
小城市用水量不均匀时,可以设置水塔,工业用水按生产要求可以设置水塔清水池和水塔的作用,并简述其容积确定的方法.作用:清水池和水塔都是给水系统中调节流量的构筑物,用于调节泵站供水量和用水量之间的流量差值。
清水池的调节容积:由一二级泵站供水量曲线决定水塔容积:由二级泵站供水线和用水量曲线确定。
二级泵站每小时供水量等于用水量,流量无需调节,可不设水塔;二级泵站每小时供水量越接近用水量,水塔容积越小,清水池容积越大一二级泵站每小时供水量相接近时,清水池调节容积可减小,水塔容积增大什么叫比流量?比流量是否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答:在计算沿线流量时,往往加以简化,即假定用水量均匀分布在全部干管上,由此算出干管线单位长度的流量,叫做比流量。
q s=(Q-∑q)/∑lq s—比流量,单位:L/(s·m)。
给水计算

采用当量法计算计算原理参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采用公共建筑采用当量法基本计算公式Q = 0.2 × SQRT(Ng) × α式中:Q-计算管段的给水设计秒流量(L/s)Ng-计算管段的卫生器具给水当量总数α-根据建筑物用途而定的系数:2.5建筑类型:集体宿舍、旅馆、招待所、宾馆计算结果:管段名称管道流量L/s管长m累计当量标注管径水力坡降mH2O/m流速m/s 沿程损失mH2O管材1-2 0.20 0.80 1.00 90 0.000 0.05 0.00 PP-R 2-3 0.40 0.80 2.00 90 0.000 0.09 0.00 PP-R 3-4 0.60 0.80 3.00 90 0.000 0.14 0.00 PP-R 4-5 0.80 0.80 4.00 90 0.001 0.18 0.00 PP-R 5-6 1.00 0.80 5.00 90 0.001 0.23 0.00 PP-R 6-7 1.20 0.80 6.00 90 0.001 0.27 0.00 PP-R 7-8 1.32 0.80 7.00 90 0.002 0.30 0.00 PP-R 8-9 1.41 0.80 8.00 90 0.002 0.32 0.00 PP-R 9-10 1.50 0.80 9.00 90 0.002 0.34 0.00 PP-R 10-11 1.58 0.80 10.00 90 0.002 0.36 0.00 PP-R 11-12 1.66 0.80 11.00 90 0.002 0.38 0.00 PP-R 12-13 1.73 0.80 12.00 90 0.003 0.39 0.00 PP-R 13-14 1.77 0.80 12.50 90 0.003 0.40 0.00 PP-R 14-15 1.80 0.80 13.00 90 0.003 0.41 0.00 PP-R 15-16 1.84 0.80 13.50 90 0.003 0.42 0.00 PP-R 16-17 1.87 0.80 14.00 90 0.003 0.42 0.00 PP-R 17-18 1.90 0.80 14.50 90 0.003 0.43 0.00 PP-R 18-19 1.94 0.80 15.00 90 0.003 0.44 0.00 PP-R 19-20 1.97 0.80 15.50 90 0.003 0.45 0.00 PP-R 20-21 2.00 0.80 16.00 90 0.003 0.45 0.00 PP-R 21-22 2.03 0.80 16.50 90 0.004 0.46 0.00 PP-R 22-23 2.06 0.80 17.00 90 0.004 0.47 0.00 PP-R 23-24 2.09 0.80 17.50 90 0.004 0.47 0.00 PP-R 24-25 2.12 0.80 18.00 90 0.004 0.48 0.00 PP-R 25-26 2.15 0.80 18.50 90 0.004 0.49 0.00 PP-R 26-27 2.18 0.80 19.00 90 0.004 0.49 0.00 PP-R 27-28 2.21 0.80 19.50 90 0.004 0.50 0.00 PP-R 28-29 2.24 0.80 20.00 90 0.004 0.51 0.00 PP-R 29-30 2.26 0.80 20.50 90 0.004 0.51 0.00 PP-R 30-31 2.29 0.80 21.00 90 0.004 0.52 0.00 PP-R 31-32 2.32 0.80 21.50 90 0.005 0.52 0.00 PP-R33-34 2.37 0.80 22.50 90 0.005 0.54 0.00 PP-R 34-35 2.40 0.80 23.00 90 0.005 0.54 0.00 PP-R 35-36 2.42 0.80 23.50 90 0.005 0.55 0.00 PP-R 36-37 2.45 0.80 24.00 90 0.005 0.55 0.00 PP-R 37-38 2.47 0.80 24.50 90 0.005 0.56 0.00 PP-R 38-39 2.50 0.80 25.00 90 0.005 0.57 0.00 PP-R 39-40 2.52 0.80 25.50 90 0.005 0.57 0.00 PP-R 40-41 2.55 0.80 26.00 90 0.005 0.58 0.00 PP-R 41-42 2.57 0.80 26.50 90 0.005 0.58 0.00 PP-R 42-43 2.60 0.80 27.00 90 0.006 0.59 0.00 PP-R 43-44 2.62 0.80 27.50 90 0.006 0.59 0.00 PP-R 44-45 2.65 0.80 28.00 90 0.006 0.60 0.00 PP-R 45-46 2.65 4.00 28.00 90 0.006 0.60 0.02 PP-R 46-47 3.74 4.00 56.00 75 0.022 1.13 0.09 PP-R 47-48 4.58 4.00 84.00 75 0.032 1.38 0.13 PP-R 48-49 5.29 4.00 112.00 63 0.169 2.83 0.67 PP-R 49-50 5.47 4.50 119.50 50 0.547 4.62 2.46 PP-R 50-51 5.63 4.50 127.00 50 0.579 4.77 2.60 PP-R 51-52 5.74 10.00 132.00 0 1.#IO 1.#J 1.#J PP-R 53-54 0.20 0.80 1.00 25 0.035 0.68 0.03 PP-R 54-55 0.40 0.80 2.00 32 0.038 0.83 0.03 PP-R 55-56 0.60 0.80 3.00 40 0.027 0.79 0.02 PP-R 56-57 0.80 0.80 4.00 40 0.047 1.06 0.04 PP-R 57-58 1.00 0.80 5.00 50 0.024 0.85 0.02 PP-R 58-59 1.20 0.80 6.00 50 0.033 1.01 0.03 PP-R 59-60 1.32 0.80 7.00 50 0.040 1.12 0.03 PP-R 60-61 1.41 0.80 8.00 50 0.045 1.20 0.04 PP-R 61-62 1.50 0.80 9.00 50 0.050 1.27 0.04 PP-R 62-63 1.58 0.80 10.00 50 0.055 1.34 0.04 PP-R 63-64 1.66 0.80 11.00 50 0.060 1.40 0.05 PP-R 64-65 1.73 0.80 12.00 50 0.065 1.46 0.05 PP-R 65-66 1.77 0.80 12.50 50 0.068 1.50 0.05 PP-R 66-67 1.80 0.80 13.00 63 0.023 0.96 0.02 PP-R 67-68 1.84 0.80 13.50 63 0.024 0.98 0.02 PP-R 68-69 1.87 0.80 14.00 63 0.025 1.00 0.02 PP-R 69-70 1.90 0.80 14.50 63 0.025 1.02 0.02 PP-R 70-71 1.94 0.80 15.00 63 0.026 1.04 0.02 PP-R 71-72 1.97 0.80 15.50 63 0.027 1.05 0.02 PP-R 72-73 2.00 0.80 16.00 63 0.028 1.07 0.02 PP-R 73-74 2.03 0.80 16.50 63 0.029 1.09 0.02 PP-R 74-75 2.06 0.80 17.00 63 0.029 1.10 0.02 PP-R 75-76 2.09 0.80 17.50 63 0.030 1.12 0.02 PP-R 76-77 2.12 0.80 18.00 63 0.031 1.13 0.02 PP-R78-79 2.18 0.80 19.00 63 0.033 1.17 0.03 PP-R 79-80 2.21 0.80 19.50 63 0.033 1.18 0.03 PP-R 80-81 2.24 0.80 20.00 63 0.034 1.20 0.03 PP-R 81-82 2.26 0.80 20.50 63 0.035 1.21 0.03 PP-R 82-83 2.29 0.80 21.00 63 0.036 1.23 0.03 PP-R 83-84 2.32 0.80 21.50 63 0.037 1.24 0.03 PP-R 84-85 2.35 0.80 22.00 63 0.037 1.25 0.03 PP-R 85-86 2.37 0.80 22.50 63 0.038 1.27 0.03 PP-R 86-87 2.40 0.80 23.00 63 0.039 1.28 0.03 PP-R 87-88 2.42 0.80 23.50 63 0.040 1.30 0.03 PP-R 88-89 2.45 0.80 24.00 63 0.041 1.31 0.03 PP-R 89-90 2.47 0.80 24.50 63 0.041 1.32 0.03 PP-R 90-91 2.50 0.80 25.00 63 0.042 1.34 0.03 PP-R 91-92 2.52 0.80 25.50 63 0.043 1.35 0.03 PP-R 92-93 2.55 0.80 26.00 63 0.044 1.36 0.03 PP-R 93-94 2.57 0.80 26.50 63 0.044 1.38 0.04 PP-R 94-95 2.60 0.80 27.00 63 0.045 1.39 0.04 PP-R 95-96 2.62 0.80 27.50 63 0.046 1.40 0.04 PP-R 96-46 2.65 0.80 28.00 63 0.047 1.41 0.04 PP-R 97-98 0.20 0.80 1.00 25 0.035 0.68 0.03 PP-R 98-99 0.40 0.80 2.00 32 0.038 0.83 0.03 PP-R 99-100.60 0.80 3.00 40 0.027 0.79 0.02 PP-R 00.80 0.80 4.00 40 0.047 1.06 0.04 PP-R 100-1011.00 0.80 5.00 50 0.024 0.85 0.02 PP-R 101-1021.20 0.80 6.00 50 0.033 1.01 0.03 PP-R 102-1031.32 0.80 7.00 50 0.040 1.12 0.03 PP-R 103-1041.41 0.80 8.00 50 0.045 1.20 0.04 PP-R 104-1051.50 0.80 9.00 50 0.050 1.27 0.04 PP-R 105-1061.58 0.80 10.00 50 0.055 1.34 0.04 PP-R 106-1071.66 0.80 11.00 50 0.060 1.40 0.05 PP-R 107-108108-11.73 0.80 12.00 50 0.065 1.46 0.05 PP-R 09109-11.77 0.80 12.50 50 0.068 1.50 0.05 PP-R 1011.84 0.80 13.50 63 0.024 0.98 0.02 PP-R 111-1121.87 0.80 14.00 63 0.025 1.00 0.02 PP-R 112-113113-111.90 0.80 14.50 63 0.025 1.02 0.02 PP-R 4114-111.94 0.80 15.00 63 0.026 1.04 0.02 PP-R 51.97 0.80 15.50 63 0.027 1.05 0.02 PP-R 115-1162.00 0.80 16.00 63 0.028 1.07 0.02 PP-R 116-1172.03 0.80 16.50 63 0.029 1.09 0.02 PP-R 117-1182.06 0.80 17.00 63 0.029 1.10 0.02 PP-R 118-1192.09 0.80 17.50 63 0.030 1.12 0.02 PP-R 119-1202.12 0.80 18.00 63 0.031 1.13 0.02 PP-R 120-1212.15 0.80 18.50 63 0.032 1.15 0.03 PP-R 121-1222.18 0.80 19.00 63 0.033 1.17 0.03 PP-R 122-1232.21 0.80 19.50 63 0.033 1.18 0.03 PP-R 123-124124-12.24 0.80 20.00 63 0.034 1.20 0.03 PP-R 25125-12.26 0.80 20.50 63 0.035 1.21 0.03 PP-R 262.29 0.80 21.00 63 0.036 1.23 0.03 PP-R 126-1272.32 0.80 21.50 63 0.037 1.24 0.03 PP-R 127-1282.35 0.80 22.00 63 0.037 1.25 0.03 PP-R 128-1292.37 0.80 22.50 63 0.038 1.27 0.03 PP-R 129-1302.40 0.80 23.00 63 0.039 1.28 0.03 PP-R 130-1312.42 0.80 23.50 63 0.040 1.30 0.03 PP-R 131-132332.47 0.80 24.50 63 0.041 1.32 0.03 PP-R 133-1342.50 0.80 25.00 63 0.042 1.34 0.03 PP-R 134-135135-12.52 0.80 25.50 63 0.043 1.35 0.03 PP-R 36136-12.55 0.80 26.00 63 0.044 1.36 0.03 PP-R 372.57 0.80 26.50 63 0.044 1.38 0.04 PP-R 137-1382.60 0.80 27.00 63 0.045 1.39 0.04 PP-R 138-1392.62 0.80 27.50 63 0.046 1.40 0.04 PP-R 139-1402.65 0.80 28.00 63 0.047 1.41 0.04 PP-R 140-470.20 0.80 1.00 25 0.035 0.68 0.03 PP-R 141-1420.40 0.80 2.00 32 0.038 0.83 0.03 PP-R 142-1430.60 0.80 3.00 40 0.027 0.79 0.02 PP-R 143-1440.80 0.80 4.00 40 0.047 1.06 0.04 PP-R 144-1451.00 0.80 5.00 50 0.024 0.85 0.02 PP-R 145-146146-11.20 0.80 6.00 50 0.033 1.01 0.03 PP-R 47147-11.32 0.80 7.00 50 0.040 1.12 0.03 PP-R 481.41 0.80 8.00 50 0.045 1.20 0.04 PP-R 148-1491.50 0.80 9.00 50 0.050 1.27 0.04 PP-R 149-1501.58 0.80 10.00 50 0.055 1.34 0.04 PP-R 150-1511.66 0.80 11.00 50 0.060 1.40 0.05 PP-R 151-1521.73 0.80 12.00 50 0.065 1.46 0.05 PP-R 152-1531.77 0.80 12.50 50 0.068 1.50 0.05 PP-R 153-154551.84 0.80 13.50 63 0.024 0.98 0.02 PP-R 155-1561.87 0.80 14.00 63 0.025 1.00 0.02 PP-R 156-157157-11.90 0.80 14.50 63 0.025 1.02 0.02 PP-R 58158-11.94 0.80 15.00 63 0.026 1.04 0.02 PP-R 591.97 0.80 15.50 63 0.027 1.05 0.02 PP-R 159-1602.00 0.80 16.00 63 0.028 1.07 0.02 PP-R 160-1612.03 0.80 16.50 63 0.029 1.09 0.02 PP-R 161-1622.06 0.80 17.00 63 0.029 1.10 0.02 PP-R 162-1632.09 0.80 17.50 63 0.030 1.12 0.02 PP-R 163-1642.12 0.80 18.00 63 0.031 1.13 0.02 PP-R 164-1652.15 0.80 18.50 63 0.032 1.15 0.03 PP-R 165-1662.18 0.80 19.00 63 0.033 1.17 0.03 PP-R 166-1672.21 0.80 19.50 63 0.033 1.18 0.03 PP-R 167-168168-12.24 0.80 20.00 63 0.034 1.20 0.03 PP-R 69169-12.26 0.80 20.50 63 0.035 1.21 0.03 PP-R 702.29 0.80 21.00 63 0.036 1.23 0.03 PP-R 170-1712.32 0.80 21.50 63 0.037 1.24 0.03 PP-R 171-1722.35 0.80 22.00 63 0.037 1.25 0.03 PP-R 172-1732.37 0.80 22.50 63 0.038 1.27 0.03 PP-R 173-1742.40 0.80 23.00 63 0.039 1.28 0.03 PP-R 174-1752.42 0.80 23.50 63 0.040 1.30 0.03 PP-R 175-176772.47 0.80 24.50 63 0.041 1.32 0.03 PP-R 177-1782.50 0.80 25.00 63 0.042 1.34 0.03 PP-R 178-179179-12.52 0.80 25.50 63 0.043 1.35 0.03 PP-R 80180-12.55 0.80 26.00 63 0.044 1.36 0.03 PP-R 812.57 0.80 26.50 63 0.044 1.38 0.04 PP-R 181-1822.60 0.80 27.00 63 0.045 1.39 0.04 PP-R 182-1832.62 0.80 27.50 63 0.046 1.40 0.04 PP-R 183-1842.65 0.80 28.00 63 0.047 1.41 0.04 PP-R 184-480.10 0.80 0.50 20 0.030 0.54 0.02 PP-R 185-1860.20 0.80 1.00 25 0.035 0.68 0.03 PP-R 186-1870.30 0.80 1.50 25 0.074 1.01 0.06 PP-R 187-1880.40 0.80 2.00 32 0.038 0.83 0.03 PP-R 188-1890.50 0.80 2.50 32 0.058 1.04 0.05 PP-R 189-190190-10.60 0.80 3.00 40 0.027 0.79 0.02 PP-R 91191-10.90 0.80 4.50 40 0.058 1.19 0.05 PP-R 921.00 0.80 5.00 50 0.024 0.85 0.02 PP-R 192-1931.10 0.80 5.50 50 0.028 0.93 0.02 PP-R 193-1941.20 0.80 6.00 50 0.033 1.01 0.03 PP-R 194-1951.27 0.80 6.50 50 0.037 1.08 0.03 PP-R 195-1961.32 0.80 7.00 50 0.040 1.12 0.03 PP-R 196-1971.37 0.80 7.50 50 0.042 1.16 0.03 PP-R 197-49990.20 0.80 1.00 25 0.035 0.68 0.03 PP-R 199-2000.30 0.80 1.50 25 0.074 1.01 0.06 PP-R 200-201201-20.40 0.80 2.00 32 0.038 0.83 0.03 PP-R 02202-20.50 0.80 2.50 32 0.058 1.04 0.05 PP-R 030.60 0.80 3.00 40 0.027 0.79 0.02 PP-R 203-2040.90 0.80 4.50 40 0.058 1.19 0.05 PP-R 204-2051.00 0.80 5.00 50 0.024 0.85 0.02 PP-R 205-2061.10 0.80 5.50 50 0.028 0.93 0.02 PP-R 206-2071.20 0.80 6.00 50 0.033 1.01 0.03 PP-R 207-2081.27 0.80 6.50 50 0.037 1.08 0.03 PP-R 208-2091.32 0.80 7.00 50 0.040 1.12 0.03 PP-R 209-2101.37 0.80 7.50 50 0.042 1.16 0.03 PP-R 210-50.10 0.80 0.50 20 0.030 0.54 0.02 PP-R 211-212212-20.20 0.80 1.00 25 0.035 0.68 0.03 PP-R 13213-20.30 0.80 1.50 25 0.074 1.01 0.06 PP-R 140.40 0.80 2.00 32 0.038 0.83 0.03 PP-R 214-2150.50 0.80 2.50 32 0.058 1.04 0.05 PP-R 215-2160.60 0.80 3.00 40 0.027 0.79 0.02 PP-R 216-2170.70 0.80 3.50 40 0.036 0.93 0.03 PP-R 217-2180.80 0.80 4.00 40 0.047 1.06 0.04 PP-R 218-2190.90 0.80 4.50 40 0.058 1.19 0.05 PP-R 219-2201。
建筑物给水工程设计标准

建筑物给水工程设计标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建筑物给水工程设计标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给水工程设计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满足这些标准。
一、引言建筑物的给水工程设计标准是确保建筑物内部供水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运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这些标准旨在保障住户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要考虑节约用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
二、建筑物给水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安全性原则建筑物给水工程设计必须首要考虑住户的安全。
例如,要保证饮用水卫生达标,需要合理选择管材、安装过滤器和消毒设备等,以确保供水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2. 可靠性原则建筑物给水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确保水流稳定,并避免突发性的水压波动。
合适的管径、正确的管道布局以及阀门的设置都是确保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要素。
3. 高效性原则建筑物给水工程设计需要考虑节约用水和能源的因素,以减少浪费。
合理选择水龙头、节水器以及节能设备,以及采用循环供水系统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供水效率。
三、建筑物给水工程设计标准的具体要求1. 室内给水管道设计标准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用途,室内给水管道的设计要符合以下标准要求:- 确定合适的管径和材料,以满足预期的水流量和压力需求。
- 确保管道的布置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包括避免出现死角、管道交叉和相互干扰等问题。
- 进行管道消防设施的设计与布置,确保火灾时供水供应的可靠性。
2. 水泵房设计标准水泵房是建筑物给水系统的核心设施之一,其设计标准包括:- 根据建筑物的高度、供水需求等因素,确定水泵的数量和容量。
- 确保水泵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设置报警装置和备用电源等。
- 安装合适的自动控制设备,以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节约能源。
3. 水箱设计标准水箱是建筑物给水系统中储存水源的重要设施,其设计标准需包括:- 根据建筑物的需水量和供水时间来确定水箱容量。
- 确保水箱的结构坚固、耐用,并采取合适的防腐措施,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实验二 给水度、孔隙度、持水度测定实验

n V1 V3 。
持水度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 岩石中保持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其 计算公式为 S r n 。 式中: V1 —水充满砂样孔隙的体积(进水量体积) ( cm ) ;
3 V2 —重力作用下,饱水砂中自由流出的水体积(退水量体积) ( cm ) ; 3 V3 —饱水砂样的总体积(试样体积) ( cm ) 3
给水度、孔隙度和持水度的测定有两种方法:体积法和差值法。体积法适用于碎石、砾 和砂等粗粒岩土。差值法适用于砂、粉砂和粘性土等细粒岩土。 本实验要求掌握体积法测定砂的给水度、孔隙度和持水度。
体积法(1)
一、仪器设备
1.给水度仪(图 2—1) 。 2.十二指肠减压器,或大号吸耳球,用以抽吸气体。 3.量筒(25ml)和胶头滴管。 4 . 松 散 岩 石 试 样 : 砾 石 ( 粒 径 为 5~10mm , 大 小 均 匀 , 磨 圆 好 ) ;砂(粒径为 0.45mm~0.6mm) ;砂砾混合样(指把上述砂样完全充填进砾石样的孔隙中得到的一种新试 样) 。
四、注意事项
1.防止仪器底部漏斗有气泡。 2.自下往上饱和试样过程要缓慢,以避免砂样中残留气泡。 3.测量水体积,要注意读数精确。
五、实验成果
完成实验成果(表 2-1) 表 2-1 给水度、孔隙度和持水度实验记录表 仪器编号: 试 样 名 称 试样体积: 累计饱 水时间 (min) cm
3
(体积法 1) cm
透水石选用负压值:
粒径 (mm)
进水量 3 (cm )
退水量 3 (cm )
累计退 水时间 (min)
孔隙度 (%)
给水度 (%)
持水度 (%)
备注
平 均 实验日期 同组成员 报告人 班号 组号
水量测定方法

水量测定方法
水量测定方法
水平衡测试中水量测定的方法一般采用仪表计量法,堰测法和容积法。
1.仪表计量法
(1)水表水表计量是水量平衡测试的主要方法,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流速式水表,其类型按叶轮构造不同分为旋翼式和螺旋式两种。
按计数机件所处状态不同以分干式和湿式两种流速水表。
2.堰测法
堰测法是采用薄壁式计量堰来测定明渠水流量的方法。
根据计量堰溢流口的形状不同,通常分为三角堰、梯形堰和矩形堰。
此种测定方法,对水质无特殊要求,但测量精确度较低。
3.容积法
容积法是利用已知容积的水槽或水池,在一定时间内测得流入的液体的体积,通过计算得到需计量的水量。
容积法具有操作简便,计量较准确,对待测定水质无特殊要求等优点,可适用于难以用仪表测定水量的情况。
容积法测定水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Q=V/T
式中Q-流量,m3/s
T-测定时间,s;
V-一定时间内流入水槽或水池内的液体体积,m3。
除上述3种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中常用的水量测定方法以外,可用于测定水量的方法还有:
(1)按水泵特性曲线估算水量;
(2)按用水设备铭牌的额定水量估算水量;(3)运用类比法和替代法估算水量;
(4)运用理论或经验估算水量;
(5)利用经验法和直观判定法估算水量。
给水度的确定方法

(制作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系)第六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是表征岩土水文地质性能大小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贮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含水介质的水动力弥散系数。
水文参数是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有关的性能大小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降水入渗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灌溉水回渗补给系数。
确定这些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用水文地质试验法(如野外现场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及室内渗压试验、达西试验、弥散试验等),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求出含水层参数而得到广泛应用;另一类是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来确定,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并且测定参数的范围比前者更为广泛,可以求出一些用抽水试验不能求得的一些参数。
§6.1给水度的确定方法一、影响给水度的主要因素给水度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和储蓄水量能力的一个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的潜水含水层柱体,当潜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时,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水量体积和相应的潜水含水层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不仅和包气带的岩性有关,而且随排水时间、潜水埋深、水位变化幅度及水质的变化而变化。
各种岩性给水度经验值见表6-1。
表6-1 各中岩性给水度经验值岩土性质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岩土的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级配及分选程度,空隙情况。
不同的矿物成分对水分子的吸附力不同,吸附力与给水度成反比;岩土颗粒从两个方面影响给水度,一是吸附的水量不同,颗粒小的吸附水量多,相应的给水度就小,颗粒粗的吸附水量少,给水度则大;二是颗粒大小、级配及分选程度决定了空隙大小,级配愈不均匀,给水度就愈小,反之,级配均匀,给水度愈大。
不同水质的水,其粘滞性及与岩土颗粒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粘滞性大的给水性弱;粘滞性小的给水性强。
同时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的多少,与水温的高低关系密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系)第六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水文地质参数是表征岩土水文地质性能大小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贮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含水介质的水动力弥散系数。
水文参数是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有关的性能大小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降水入渗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灌溉水回渗补给系数。
确定这些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用水文地质试验法(如野外现场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及室内渗压试验、达西试验、弥散试验等),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求出含水层参数而得到广泛应用;另一类是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来确定,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并且测定参数的范围比前者更为广泛,可以求出一些用抽水试验不能求得的一些参数。
§6.1给水度的确定方法
一、影响给水度的主要因素
给水度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和储蓄水量能力的一个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的潜水含水层柱体,当潜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时,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水量体积和相应的潜水含水层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不仅和包气带的岩性有关,而且随排水时间、潜水埋深、水位变化幅度及水质的变化而变化。
各种岩性给水度经验值见表6-1。
表6-1 各中岩性给水度经验值
岩土性质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岩土的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级配及分选程度,空隙情况。
不同的矿物成分对水分子的吸附力不同,吸附力与给水度成反比;岩土颗粒从两个方面影响给水度,一是吸附的水量不同,颗粒小的吸附水量多,相应的给水度就小,颗粒粗的吸附水量少,给水度则大;二是颗粒大小、级配及分选程度决定了空隙大小,级配愈不均匀,给水度就愈小,反之,级配均匀,给水度愈大。
不同水质的水,其粘滞性及与岩土颗粒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粘滞性大的给水性弱;粘滞性小的给水性强。
同时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的多少,与水温的高低关系密切。
水温愈高,水中溶解的物质愈多,含量愈大;反之亦然。
另外,水温常常受气温的影响,因此水温与气温也往往影响给水度的大小。
潜水变幅带给水度受毛管水上升高度的影响很明显。
潜水位在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范围内,土层重力疏干排水过程完成后,土中除保持结合水、孔角毛管水、悬挂毛管水外,而且还有毛管上升水,即土层在重力水疏干过程结束后,实际持水量大于其最大的田间持水量。
地下水埋深愈浅,保持在其中的毛管上升水量就多,则给水度愈小;地下水埋深愈大,在变幅带内的毛管上升水就保持得愈小,则给水度相应增大。
当地下水埋深等于或大于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后,毛管上升水才不影响给水度的大小,其值才趋于稳定。
二、给水度的确定方法
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可利用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确定,或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方法确定,但必须保持含水层的天然结构。
(一)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法
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确定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必须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且观测孔离抽水井的距离和深度、抽水延续时间、抽水量的控制和动水位的观测等都必须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1. 井流公式
求解潜水井流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利用博尔顿模型和纽曼模型。
(1)博尔顿井流模型的解析解表达式:
(适用于小的t值)(6-1)
(适用于大的t值)
式中s—观测孔水位降深(m);
r—观测孔距抽水井的距离(m);
T—导水系数(m2/d);
S—贮水系数;
Q—抽水量(m3/d)
α—延迟指数的倒数;
D—疏干因素,
—博尔顿井函数,可查阅相关书籍。
(2)纽曼井流模型的解析解表达式:
对于降深前期和降深后期可分别求解。
对于和抽水井深度相同的观测孔有:
降深前期的解为
(6-2)
降深后期的解为
式中Kr—横向渗透系数(m/d);
Kz—垂向渗透系数(m/d)。
以上两个井流模型的解分别做出了潜水含水层中完整井定流量抽水时的博尔顿标准曲线(APrickett)和纽曼标准曲线(SPNeuman)。
2. 求解水文地质参数
通常根据抽水试验的s~t曲线,进行解析推断,求出给水度,主要有两种方法。
(1)标准曲线法(配线法)配线法的具体步骤各教科书中均有详细介绍,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求取给水度值,主要是拟合抽水试验的s~t曲线(取双对数坐标)的后半部分曲线,所以抽水试验延续的时间应足够长,使得较好的拟合。
(2)直线图解法将实测的降深资料作在单对数坐标系上,降深s取普通坐标,时间t为对数坐标。
对于潜水来说,降深前期和降深后期的曲线为大致平行的两条直线,中间为一条近乎水平的线相连。
求给水度时,利用降深后期的直线。
求出该直线斜率i(相当于一个对数周期的降深差)和该直线在横轴上的截距t0。
按下列公式计算:
(二)漏斗疏干法
在潜水面平缓、天然地下径流量很小的地区,抽水井所抽出的水主要来自降落漏斗疏干的水量,随着抽水时间的延长,降落漏斗在不断扩展,只要将某一时刻以前抽出的水量,除以该时段的降落漏斗体积,即可得到给水度,计算公式如下:
(6-5)
式中Q—抽水井的流量(m3/d)
t—抽水开始以后的时间(d)
V—降落漏斗的体积(m3)
降落漏斗的形状一般为不规则的漏斗形。
当观测孔较多时,可根据实测的降落漏斗形状和漏斗内降深等值线,算出漏斗体积V。
(三)筒测法
筒测法是使用一种特制的简易测筒,筒内盛入原状土,然后设法让筒内原状土达到饱和,进而使之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水,从而测定排除的水量,借以推求原状土的给水度。
测筒的结构如图6-1:试验筒为一直径为27.7cm,高64cm的无底圆柱形金属,其中盛装欲测试的原状土样。
在测筒下部为一封底滤料池,其直径为27.7cm,高24cm,其上安放滤网,其中盛装反滤层。
试验测筒和滤料池由法兰盘8相连。
滤料池的底部侧向装有出水管,并有排水
阀3控制出水量,出水管的上方装有测压管6,并有排水口7控制和调节测压管中的水位。
供水水箱5的位置要高于试验测筒,水箱5 底部装有供水管,并有供水阀4控制其供水量。
(四)试坑法
试坑法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土层的体积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率,然后计算其差值即为给水度。
测试分析步骤如下:
1. 挖掘一大小适当的试坑,露出欲求给水度的土层,用环刀取土样,测定土样的干容重;
(6-6)
式中—环到所取土样体积(cm3);
—烘干土样的重量(g)。
2. 将试坑内欲测的土壤泡水一定的时间,使其孔隙被水饱和,然后舀干余水,取土样测定重量含水率;
(6-7)
式中—湿土的重量(g);
3. 将土层用湿物覆盖,防止土层水分蒸发。
这时,饱和含水量中的重力水下渗,每隔一定时间取土测定土样的重量含水率;
4. 将测得的重量含水率换算成体积含水率;
(6-8)
式中—水的重率,;
—土壤中水的体积(cm3)。
5. 将不同的值点绘曲线(如图6-2),在t=0时刻的值为体积饱和含水率(容水度或孔隙度),而曲线的水平段相当与田间持水率(持水度)。
如图6-2中,体积饱和含水率为43.2%,田间持水率为37.2%,因此所测土样(亚砂土)的给水度为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