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辅料应用研究进展_姚琳

合集下载

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通过对辅料应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制药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中药制剂中辅料的使用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减少中药剂量,提高疗效等,同时在药物制备过程中,对成品加工具有明显优势,且具有生理安全性能大,化学性质稳定,对主药化学影响小等有点。

因此,辅料的应用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制剂中常用辅料的类别、应用以及其发展前景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中药制剂;辅料;应用;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323-02据记载,酒和醋是最早在中药制剂中应用的辅料。

最初在夏禹时代就出现了许多用酒来制备药物,也就是药酒的应用。

《五十二病方》中则详细记载了关于酒作为辅料的应用:“取杞本长尺,大如指,削,春木皿中,煮以酒”[1]。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传统中药制剂辅料品种繁多,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者现针对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常用辅料的类别1.1 中药制剂过程辅料中药制剂过程辅料是在中药制剂的过程工艺中使用的辅料,此过程包括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等步骤,辅料在发挥其作用后需要被去除干净,不可在剩余药品中残留。

中药制剂过程辅料包括乙醇、氢氧化钠、盐酸、二氧化碳、石油醚、纯化水、丙酮、西甲硅油、活性炭等。

其中活性炭为分离纯化过程辅料,西甲硅油为浓缩以及干燥过程辅料,其余均为提取过程辅料。

1.2 中成药辅料中成药辅料不同于中药制剂过程辅料之处,在于制剂最终制备好后将辅料与药品一起制备使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⑴丸剂辅料常用丸剂辅料包括蜂蜜、血液、乳汁、淀粉糊等,由于其自身成分也可作为药用成分,因此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上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调理。

⑵注射剂辅料注射剂辅料一般包括增溶剂辅料、潜溶剂辅料、助溶剂辅料以及增溶剂辅料四种。

⑶分散片辅料分散片辅料因具有分散状态良好、药物溶出速度快、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近年来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2]。

新技术和新辅料在口服中药制剂上应用的进展

新技术和新辅料在口服中药制剂上应用的进展

新技术和新辅料在口服中药制剂上应用的进展王大林关键词:壳聚糖薄膜包衣中药现代化羧甲基淀粉钠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呼声极高,而中药制剂现代化又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新技术和新辅料的应用是使中药制剂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回顾近年这方面的进展,推动有效成果的深入开发及广泛应用是有价值的,因此想概括一下与大家共同讨论。

1. 中药提取工艺的进展及一些新辅料的应用1.1 加速中药成分提出的水煎新工艺1.1.1 中药微粉化可加速提出及体内吸收我国药厂生产中大多药材采用饮片,也有用原药材,很少用药粉,早已有人证明粗粉的提出率比饮片高,当然比原药材更高得多,但如先经粉碎工艺也有损耗,且粉末不易处理,在过滤时造成困难,故很少应用。

如在设备上加以改进,是可能提高提出率的。

至于花粉、孢子、细小种子破壁及矿物类药材水不溶性物质,细度越细其生物利用度越高是没有疑问的。

山东倍力粉技术公司已有BM-100S、BFM-100或BTM-100等型号设备上市,一般能使粉末细度达300目左右,一般药材细胞破壁≥95%。

1.1.2 利用超声波或微波技术加速提出高频超声波能使中药成分迅速溶出而提出,如宋小妹等报道用高频超声波加速绞股兰总皂甙的提出比一般回沉法增高50%。

有人报道超声波应用于快速浸提当归流浸膏,可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还有应用于芦丁,黄芩甙,小蘖碱及茶多酚的提取。

另有报道超声波处理可杀灭酵母菌解决口服液的爆瓶问题。

微波萃取技术有操作时间短,溶剂耗量少,成分得率高的特点,国外报道已用于提取棉子糖、豆碱、薄荷、海藻中的成分。

国内试用提取丹参有效成分已获满意效果。

1.1.3 利用高压爆破工艺使中药成分从细胞内迅速溶出,有可能工业化。

1.2 超临界萃取技术(SFE)对中药含易挥发生理活性成分的提取,极少损耗破坏且无溶剂残留,产品质量佳,已成功地应用于挥发油,生物碱及内酯类成分。

如何降低成本和如何使其适用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有待深入研究开发。

1.3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明胶和琼脂(淀粉)的水溶液分两个水相,能连续、自动、高效地分离提纯,无损耗,溶剂用量小,适用于中药成分的分离提取,已应用于黄酮、生物碱、皂甙、蒽醌等成分提出,获满意效果。

中药辅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中药辅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中药辅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中药辅料是指用于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辅助材料,它们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吸收性和药效,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加中药制剂的适应性和临床疗效。

中药辅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与中药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下面从不同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药辅料在中药制剂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药辅料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药物的活性成分含量、降低有毒成分的含量,使中药制剂更加安全有效。

其次,中药辅料的应用正逐渐向多个领域拓展。

除了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外,中药辅料还可以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例如,胶囊材料可以用于制作中药颗粒和保健品胶囊;辅料提取物可以用于化妆品的添加剂等。

这些应用的拓展使得中药辅料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再次,中药辅料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绿色、高效、多功能等方面。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健康意识的提高,绿色辅料的需求逐渐增加。

绿色辅料主要指无毒性、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材料,例如天然高分子材料、植物提取物等。

这些绿色辅料不仅可以提高中药制剂的品质,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高效辅料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高效辅料主要指能够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溶解度,并提高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率的材料。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提高中药制剂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此外,多功能辅料也是发展趋势之一。

多功能辅料指在中药制剂中能够发挥多种作用,例如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改善制剂的质地和延长药物的持续释放等。

最后,中药辅料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也是发展的重点。

中药辅料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例如纯度、含量、溶解度等。

因此,建立中药辅料的质量控制标准,规范中药辅料的生产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药辅料在中药制剂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未来,随着人们对中药的认知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药辅料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在绿色、高效、多功能等方面的发展也将受到重视。

中药制剂辅料应用研究进展_姚琳

中药制剂辅料应用研究进展_姚琳

结果也相一 致。古 人又进 一步提 出 水丸 取其易
化, 蜜丸取其缓化, 糊丸取其迟化, 蜡丸取其难化。
根据临床需求不同以及药物的毒性强弱而选择不同
赋型剂和制剂工艺制备而成。为了满足临床不同病
情对药物的要求, 通过选取不同辅料, 实现药物在体 内的控制释放, 其正是现代缓控释药物的雏形 5 。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收载的剂型有 60余
丸、面糊丸等, 其中蜜丸多达 64个, 可见在当时蜜作 为辅料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2 。孙思邈编著 千金要
方 中记载的剂型有汤 ( 饮 )、散、丸、膏、糊、汁、酒、
煎、熨、坐导、尿、烟熏、浴、乳、沐、煮散、澡豆、泥、粥、
枕、蒸、熏及其他等 20余种, 可谓内容更加丰富, 应
用形式更加灵活。就酒剂而言, 该书中有渍酒、煮 酒、直接酿酒、复合酿酒 4种, 并已将酒剂广泛应用
论 和 金匮要略 , 两书共收医方 314首, 其中记载 有煎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
剂、软膏剂、栓剂等十余种剂型。其中首次记载了动
物胶汁、炼蜜以及淀粉糊为赋形剂做丸的相关内容,
且一直沿用至今, 其淀粉和胶汁正是最早的天然高 分子材料; 由此中国医药学包括药剂学取得了飞速
的发展。
晋唐时代 ( 公元 264 960 年 ) , 药学类书籍层出 不穷, 葛洪 ( 公元 281 341年 ) 著 肘后备急方 中记
载的剂 型种类颇多, 除汤剂外, 还有丸、膏、散、酒、
栓、洗、搽、含漱、滴耳、眼膏、灌肠、熨、熏、香囊及药
枕等 10 余种, 约 350个 品种。其中 丸剂 多达 103 种, 按其赋形剂分为蜜 丸、苦酒丸、鸡子白丸、药汁
[ 18] 娄帅, 李永红, 韩光, 等 黄精 研究进展 中华 实用中 西医杂志, 2005, 18( 10): 1526 1529

药物制剂中新型辅料的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新型辅料的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新型辅料的应用研究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和辅料通过特定的工艺配制而成的药品形式。

辅料在药物制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以及制剂的外观、口感等特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辅料被应用于药物制剂中,为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新的选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新型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一、新型辅料的发展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的功效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药物制剂的研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辅料在满足药物品质要求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或品质问题。

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新型辅料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辅料在固体制剂中的应用研究1. 包衣材料的选择固体制剂中,包衣材料常常用于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保护药物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包衣材料可能会带来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等问题。

而一些新型辅料如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酸酯(HPMC)等,具有较好的可溶性和稳定性,能够更好地满足药物制剂的需求。

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在固体制剂中常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性。

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可能会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长期使用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相比之下,新型表面活性剂如植物萃取物、天然多糖等,具有较低的毒性,并且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三、新型辅料在液体制剂中的应用研究1. 胶囊材料的选择在液体制剂中,胶囊材料的选择对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胶囊材料如明胶和纤维素等,存在着咀嚼困难、溶解度不佳等问题。

近年来,一些新型胶囊材料如聚乙二醇(PEG)和羧甲基纤维素(CMC)等,被广泛应用于液体制剂中,有效地改善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溶解度。

2. 增稠剂的应用液体制剂中,增稠剂常用于调整制剂的粘度和流动性。

传统的增稠剂可能会导致黏性较高、咽下困难等问题。

而一些新型增稠剂如融合型羟丙基甲基纤维素(M-HPMC)和丙烯酸酯-双甘油酯(HPG)等,具有较低的粘度和较好的可溶性,能够提供良好的润滑效果和口感。

_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_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36・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年3月第8卷第3期 β-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谢崇义 李旺生 凌 艳 李国忠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 铜陵 244000)  β-环糊精(以下简称β-CD)是由7个葡萄糖分子通过糖苷键结合而成,为环状中空园筒型空间结构,其空隙的开口处或外部呈亲水性,而内部呈疏水性,故常用于包合疏水性药物,形成β-CD包合物,即“分子微囊”。

随着中药制剂研究的现代化,许多有识人士将包合技术研究拓展到中药制剂中,并取得一定进展。

 1 β-CD包合物的中药制剂应用进展 1.1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不少药物受热、光、空气和化学环境的影响,容易挥发和升华,失去部分或全部疗效,将这些药物用β-CD包合可起到保护药效稳定的作用。

在中药制剂中主要应用β-CD包合挥发油,防止中药挥发油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挥发、升华、氧化变质。

如武雪芬[1]等人通过差热及热重分析显示,当温度78℃时,薄荷脑开始气化;在164.4℃时薄荷脑迅速气化;但经β-CD包合后,气化点接近或超过300℃;说明主客体的包合使薄荷脑的挥发性显著降低。

何进[2]等人以大蒜油为测定指标,分别对包合物和混合物进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挥发性试验及恒温加热实验,结果在光、热、湿等因素影响下,包合物中大蒜油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混合物中大蒜油含量均明显下降,说明大蒜油包合后增加了对光、热、湿的稳定性;挥发性试验结果,包合物的热失重比混合物小。

说明包合物降低了大蒜油的挥发性,认为大蒜油β-CD包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纯大蒜油。

 1.2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由于形成包合物,其溶解度、溶解速率增加,膜渗透性增大,从而使得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

颜耀东[3]等人应用β-CD对强疏水性的齐墩果酸进行包合实验研究,比较了包合前后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实验结果表明,齐墩果酸-β-CD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明显高于齐墩果酸,将齐墩果酸制成包合物有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药用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药用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药用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1、在中药提取精制与纯化中的应用在中药提取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吸附剂,包括:大孔吸附树脂壳聚糖其他常用药用辅料: PVPP, MCC, β-CD, 预胶化淀粉, 微粉硅胶, 中性氧化铝等2、在中药包衣技术中的应用常用防潮包衣材料常用缓释包衣材料例:正清风痛宁缓释片处方:正清风痛宁60mgkollidon SR 210mg乳糖10mg微晶纤维素18mg硬脂酸镁2mg工艺:混合、直接压片。

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在不同离子强度的水中的溶出度比较(氯化钠调节)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在不同pH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比较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不同硬度对溶出度的影响3、在中药增溶技术中的应用常用的增溶技术常用的增溶药用辅料表面活性剂增溶原理乳化剂——泊洛沙姆乳化剂——Cremophor / Solutol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上市的药物例:Zyrtec® (Cetirizine HCl Chewable tablets, 盐酸西沙必利咀嚼片)生产商:pfizer 辉瑞规格:10mg药用辅料:安赛蜜, -CD ,硅酸钙,胶体二氧化硅,乳糖(一水合物),硬脂酸镁,糊精,甘露醇,微晶纤维素,山梨醇,玉米淀粉,胭脂红,肌酐酸/鸟甘酸二钠,乙酸乙酯,FD&C蓝2号,香料4、中药制剂中崩解剂的应用在相同用量条件下,不同崩解(PVPP, CMS-Na, L-HPC)剂对三七总皂苷分散片崩解时间的影响。

在相同用量条件下,不同崩解剂(PVPP, CMS-Na, L-HPC, CCMC-Na)对芪天分散片崩解时间的影响。

中药制剂中药用新辅料的应用分析

中药制剂中药用新辅料的应用分析

中药制剂中药用新辅料的应用分析发表时间:2015-07-21T10:31:51.1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作者:程世娟周万辉王冬梅[导读]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对制剂进行具体研究,即主要对药用新辅料的应用进行探究,具体包含各种赋形剂和附加剂。

程世娟周万辉王冬梅(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205)【摘要】随着现代医药水平在不断发展,医疗水平技术在不断提高。

中药研究领域中,出现了药用新辅料,包含各种赋形剂和附加剂。

药用新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中,化学稳定性好,能够与多种药物配合使用并且其自身用量小,作用强、生理安全性大无致敏、无生物活性并且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通过分析其在药用新辅料及其中药剂型的质量改进,改善了现代中药制剂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中药制剂;药用;新辅料;应用【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078-02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对制剂进行具体研究,即主要对药用新辅料的应用进行探究,具体包含各种赋形剂和附加剂。

医疗系统中,剂型属于药物与辅料共同组成的物化系统,其类别、给药部位以及产品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药物作用的强度、持续时间。

中药制剂过程中,剂型是重点,其作用影响较大,而辅料则是保证药物能够持续并且选择性的运输到身体组织部位,保证药物在体内按照时间和速度进行释放,最终促使要药物在组织和体液中以足够的药物浓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剂型,分析辅料的组成成分,提高重要质量,来改善现代医疗水平。

本文分析了薄膜包衣技术在剂型中的应用;壳聚糖;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在中药片的应用;崩解剂在中药中的具体应用,更有效的说明了药用新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效果。

1.药用新辅料的应用分析1.1 薄膜包衣技术的具体应用薄膜包衣技术在当前中药制剂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薄膜包衣技术作为一种药用新辅料技术,例如:其代表性中药制剂是:首乌片;安络痛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制法至 今 仍为 传 统中 成 药制 备 与应 用 时 所沿
用 4 。到金元时期, 在剂型理论方面有进一步的发
展, 如李杲指出: 大抵汤者, 荡也, 去大 病用之; 散 者, 散也, 去急病用之; 丸者, 缓也, 不能速去之, 其用
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 录自 汤液本草 东垣先生
用药心法 ) 。这些理论清楚地说明剂型的选择对 疗效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此与现代的研究
[ 24] 张洁, 马百平, 杨云, 等 黄精 属植物甾 体皂苷 类成分 及药理活性 研究 进展 中 国药 学杂 志, 2006, 41( 5 ): 330 334
[ 25] 陈立娜, 高 艳坤, 都 进虎 黄 精质 量标 准研 究 中药 材, 2006, 29( 12): 1367 1369
( 2007- 05- 08收稿 )
新和创造, 并不是西药制药学的特有指导思想。酒 可称之为最早的药用辅料, 早在夏禹时代 ( 公元前 2140年 ) , 就已用酒来浸制多种药物, 而制 成药酒; 商代古人就创用了动物胶、蜂蜜、淀粉、酒、醋、植物 油 ( 芝麻油等 ) 、动物油 ( 羊脂、豚脂等 ) 等药用辅料;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五十二 病方 中详 细记载了相关辅料的应用, 如书中就有 关于酒剂内容的记载, 提出了酒煮和酒渍两种方法, 如 取杞 本长尺, 大如 指, 削, 舂 木皿中, 煮 以酒 。 又如 取茹卢本之, 以酒渍之, 后 ( 等候 ) 日一夜, 而 以涂之 ; 书中还收载了饼、曲、油、药浆、丸、灰、膏、 丹、熏、胶等诸多剂型, 其丸剂有油脂丸、酒丸、醋丸; 膏剂中应用了油脂为药物的载体, 且应用至今; 帛书 中还记载了较多的胶剂, 说明胶剂在当时应用较普
对在传统中医药组方和配伍理论下应运而生的中药 辅料而言, 其阐述并不全面。现将中药制剂辅料的 古今发展、应用及开发情况作以总结, 并对其存在的 问题和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个人观点, 以备药 学同行们讨论。 1 古代药用辅料的发展和应用
众所周知, 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由来已久, 通过对辅料的灵活运用和开发来实现制药领域的革
论 和 金匮要略 , 两书共收医方 314首, 其中记载 有煎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
剂、软膏剂、栓剂等十余种剂型。其中首次记载了动
物胶汁、炼蜜以及淀粉糊为赋形剂做丸的相关内容,
且一直沿用至今, 其淀粉和胶汁正是最早的天然高 分子材料; 由此中国医药学包括药剂学取得了飞速
的发展。
丸、面糊丸等, 其中蜜丸多达 64个, 可见在当时蜜作 为辅料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2 。孙思邈编著 千金要
方 中记载的剂型有汤 ( 饮 )、散、丸、膏、糊、汁、酒、
煎、熨、坐导、尿、烟熏、浴、乳、沐、煮散、澡豆、泥、粥、
Hale Waihona Puke 枕、蒸、熏及其他等 20余种, 可谓内容更加丰富, 应
用形式更加灵活。就酒剂而言, 该书中有渍酒、煮 酒、直接酿酒、复合酿酒 4种, 并已将酒剂广泛应用
[ 18] 娄帅, 李永红, 韩光, 等 黄精 研究进展 中华 实用中 西医杂志, 2005, 18( 10): 1526 1529
[ 19] 王西龙, 孙志伟 黄精 多糖的 研究概况 现代 医药卫 生, 2006, 22( 4): 514 516
[ 20] 黄瑶, 石林 黄精的药 理研究 及其开发 利用 华西药 学杂志, 2002, 17( 4): 278 279
于妇科、内科、外科等疾病的治疗。由此可见, 在公
元 2世纪到 6世纪仅 400年间, 酒剂得到了十分广 泛的应用 3 。
两宋时代 ( 公元 960 1279年 ) 是中国中成药大
发展的时期。中药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 官办手工
药厂随之出现, 并刊布了我国第一部中成药规

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其收载的很多方剂
1998, 12( 4): 16 17 [ 11] 孟诜 食疗本草 大东书局印刷, 1934 [ 12] 马兴民主编 新编中药 炮制法 西安: 陕 西科技 出版
社, 1980: 201 [ 13] 徐世忱, 纪耀华, 李淑惠 , 等 黄精 炮制前 后粗多 糖的
提取 收率 与总 糖含 量的 比较 分析 中 草药, 1993, 24 ( 12): 629 630 [ 14] 徐世忱, 王彩霞, 徐险峰 , 等 黄精 炮制前 后总多 糖含 量的比 较 分 析 中 国 中药 杂 志, 1993, 18 ( 10): 601 602 [ 15] 霍泳宁, 鞠建明 正交试验 法优选 黄精水 提工艺 中 药研究与信息, 2005, 7( 5): 16 18 [ 16] 庞玉新, 赵致, 袁 媛, 等 黄精化 学成 分及 药理作 用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 22( 6) : 547 550 [ 17] 陈兴荣, 王成军, 李龙星 滇黄精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 究进展 时珍国医国药, 2002, 13( 9): 560 561
16 23
2 2 新辅料在中药制剂处方应用存在的问题 2 2 1 在现代辅料应用方面:
( 1) 大部分经过多年临床, 疗效确切的复方制 剂的研究 仍停留 在临床 处方 研究 水平, 即按 中医
理法方药 根据病因、病机、治法遣方用药, 通常按 主辅佐使 组成临床处方。而在现代制剂处方研 究方面, 其研究者无论在对现代制剂概念的认识, 还 是理论的学习均有不足。使得在中药现代化研究领 域, 对新型辅料自身特点的研究和现代辅料在传统 古方应用方面的研究均十分薄弱。
纳米粒冻干粉针剂等等, 但多为实验室研究阶段, 其 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待进一步研究。
由此可知, 新辅料的应用带动了中药新剂型的 开发, 使得传统的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古老剂型 发展成为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气雾剂等 40多种常 用新剂型。促进高效、速效、长效中药新制剂和新剂 型的发展。
中药材 Journa l o f Ch inese M ed icina lM a teria ls 第 30卷第 12期 2007年 12月
[ 21] 石林, 蒙义文, 李伟 黄精及黄 精多糖的药理研究 天 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8, 11( 3): 67 71
[ 22] 李迪民, 符波, 施杰, 等 黄精 炮制前后 黄精多 糖药理 作用的研究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97, 20( 3): 164 166
[ 23] 林开中, 熊 慧 林 黄 精 炮制 前 后某 些 化 学成 分 的变 化 药学通报, 1998, 23( 1) : 47
结果也相一 致。古 人又进 一步提 出 水丸 取其易
化, 蜜丸取其缓化, 糊丸取其迟化, 蜡丸取其难化。
根据临床需求不同以及药物的毒性强弱而选择不同
赋型剂和制剂工艺制备而成。为了满足临床不同病
情对药物的要求, 通过选取不同辅料, 实现药物在体 内的控制释放, 其正是现代缓控释药物的雏形 5 。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收载的剂型有 60余
作者简介: 姚琳 ( 1977 ) , 女, 山东省宁津人, 在读博士研究生, 从事中药制剂研究; Te:l 020 62789112, E m ai:l yao lin526@ 126 com。 * 通讯作者: 罗佳波 ( 1947 ) , 男,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教授, 主要从事中药制剂与剂型改革的研究工作; T e:l 020 61648266。
16 22
中药材 Journa l o f Ch inese M ed icina lM a teria ls 第 30卷第 12期 2007年 12月
遍, 如 以水一斗, 煮胶一参 ( 1 / 3斗 ) 、米一升, 熟而 啜之 。
秦汉时代 ( 公元前 221年至公 元 220年 ) 伟大
的医药学家 张仲 景 ( 公 元 142 219 年 ) 编著 伤寒
种, 其 对 制 剂 处 方 的 理论 阐 述 也 更 加 深 刻 和 完 善 6 。如书中记载 蔗, 脾之果也, 其浆甘寒, 能泻 火热。煎 炼 成 糖, 则 甘 温 助湿 热, 所 谓积 温 成 热 也。 其对现代常用矫味剂蔗糖的药性进行了解析, 与现代辅料学研究认为辅 料并非完全惰性 不谋而 合 7 。由此可知, 其传统中药 辅料不仅品种繁 多、 理论完善、用途广泛, 而且独具特色。 1 1 来自天然, 以质为用 如半浸膏片一般不另 加辅料, 而是利用提取的浸膏作黏合剂, 原生药粉作 填充剂和崩解剂, 控制适宜的制剂条件即可。 1 2 具有功能, 药辅合一 一种天然成分在制剂 处方中, 既是辅料, 也是辅药, 谓 药辅合一 。在选 用辅料时, 注重 辅料与药效相结合 如二母宁可丸 中的蜂蜜, 既是丸剂成型的黏合剂, 又是与方药有协 同作用的物质 8 。
2 现代辅料在中药制剂处方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2 1 新辅料在中药制剂处方中的应用情况 随着 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材料学科高
速发展, 新型辅料 产品大量涌现, 并占据了 主导地 位。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在其影响下, 也取得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文献调研可知, 现代辅料已经 大量的应用在第二、三代中药制剂中, 且对新辅料的 接受和应用速度已逐步与国际同步。如, 低取代羟 丙基纤维素 9 及交联聚乙烯 吡咯烷酮 ( PVPP ) 、交 联羧甲基纤维素钠 ( CCMC Na) 上述 3种 超级崩解 剂 10 的诞生加速了中药分散片的研究, 近年来文 献报道的中药分散片有感冒灵分散片 11 、醒脑分散 片 12 、灯盏花素分散片 13 等; 以缓控释高分子材料 和现代制剂技术结合制备固体缓控释中药新制剂, 如大黄控释片 14 、葛根素缓释片 15 、总丹酚酸胃内 滞留 缓 释 片 16 、葛 根 黄 酮 胶 囊 17 、左 金 缓 释 胶 囊 18 、青蒿素固体分散物 19 、包衣麝香保心 pH 依 赖型梯度释药微丸 20 等, 近年来研究最为火热; 随 着层出不穷的新辅料的诞生和纳米理论及制剂技术 的进步, 中药纳米制剂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中药制 剂现代化的研究热点, 如, 纳米牛黄解毒制剂 21 、丹 参酮 A 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水飞蓟素固体脂质 纳米粒、雷公藤甲素聚乳酸纳米粒 22 、蕨麻肝靶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