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资料和孔子的故事

合集下载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一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二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三《·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

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

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一起来看看孔子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故事一】:孔子唱歌。

古代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便是人们娱乐的来源。

孔子喜欢"乐",他不但喜欢演奏乐曲,而且还喜欢唱歌;他不但喜欢自己唱,他还喜欢听别人唱,当然别人也要唱的好听才行。

很多时候,孔子遇到一个唱歌唱的很好听的人,他必然会要求那个人唱完之后再唱一遍,而且自己也跟着唱。

所谓"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不若与众。

"孔子就是这么一个愿意与大家一同作乐的人,多么可爱的小老头啊!《论语》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故事二】:朽木不可雕。

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成才比例2.4%,不达者太多了,宰予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天,宰予这个家伙大白天的躺在屋里睡觉。

孔子看见了,很气氛,就骂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砌,简直没救了嘛"。

骂人朽木,骂人粪土之墙,骂的有水平,骂的精彩,骂的可爱。

《论语》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故事三】:无所取材。

孔子有句名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句名言被后世很多人引用来证明孔子的壮志难酬,其实这是断章取义,孔子的意思并不是如此,他不可能那么轻易的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而逐浪于海的,他只是拿此来教育他的大弟子子路。

孔子说:"如果我的道理行不通了,那我就搞一个筏子,乘着它到海上去。

如果有人跟随的话,我想子路会跟我去吧。

"大弟子子路听见了,很是高兴,以为老师很器重自己。

然而孔子接着又说:"子路啊!你这个人,勇气可嘉,但是除此之外,无所取材啊!"意思是说,我要你跟着我,是因为你比较勇敢,那么我到了海上,你就可以保护我了。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的名字是孔丘,他的字是仲尼。

他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的鲁国(今山东曲阜),死于公元前479年。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孔子的几个故事:故事一:遇见颜回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他的才华非常出众。

孔子曾经对他说:“你的才华远远超过了我,将来你一定会成为很有作为的人。

”颜回回答说:“老师,虽然我有才华,但是我没有您的德行和智慧。

”孔子听到这句话非常高兴,他称赞颜回的聪明和谦虚。

故事二:提问孔子有一次,孔子正在和弟子们教书,突然有一个人跑来问他一个问题:“可以养君。

”孔子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后来他才明白问题的意思,意思是可以养活君主吗?孔子回答说:“可以。

”这个人非常失望地走了。

后来,孔子的弟子们问他为什么要回答“可以”,孔子说:“君主要想为国家做事,需要有足够的财富来支持他们的活动。

”孔子的回答显示了他对于君主的理解和关怀。

故事三:对待学生孔子非常重视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在外面和人争论时输了,回到家里非常伤心。

孔子看到他的样子,赶紧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子路跟孔子说了自己输了的事情,孔子安慰他说:“人表现得勇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并努力提高。

”孔子的关怀让子路感到非常温暖和鼓舞。

孔子的学问非常广泛,他学过音乐、礼仪、政治、经济等等。

有一次,一个人问孔子:“老师,你究竟学了什么?”孔子回答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有一种能力,能够触及人类一切问题的核心。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人类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并展示了他的博学和睿智。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关于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二)早年好学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

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三)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孔子简介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3篇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欢迎查阅与参考。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孔子的故事简介篇二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孔子的名言、介绍、故事

孔子的名言、介绍、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以下是一些孔子的名言、简要介绍和故事: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意为学习并不断实践,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意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为政》)意为理解某个事物的人不如喜欢这个事物的人,喜欢这个事物的人不如享受这个事物的人。

简要介绍: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倡以仁爱、礼仪、忠诚和诚实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故事:孔子的求学之路:孔子年轻时非常渴望学习,他四处游历,拜访各地的学者,致力于广泛的学习和教育。

他曾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苦,但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完善。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孔子有众多的学生和追随者,他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智慧和见解。

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引导他们成为有德行的人。

孔子对待学生时温和而慈爱,但也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孔子的政治理念: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爱和道德为基础,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为民众着想的心态。

他的政治理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是孔子的一些名言、简要介绍和故事。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教导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孔子的故事30字

孔子的故事30字

孔子的故事30字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成年后,他致力于传播文化、教育民众,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德。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创立了私人讲学的书院,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子路等。

他的教育方法注重道德修养、实践体验和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探讨。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实现仁爱之道的前提是克己奉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外,孔子还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以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和后辈们将他的言论和思想整理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道德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等深入人心。

同时,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生平事迹、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孔子简介孔夫子,又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故事传奇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

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

叔梁纥与姓颜的女子野合而生下了孔子,是在尼丘山向神灵祈祷后才得孔子的。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

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中间下凹,所以起名叫丘。

字仲尼,姓孔。

孔丘刚出生不久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

防山在鲁国东部,因此孔子无法确知他父亲的墓在哪里,是母亲对他隐瞒了这件事。

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仿祭祀时的礼仪动作。

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就把灵柩暂时停放在五父衢的路旁,大概是出于慎重而没有马上埋葬。

陬邑人车免父的母亲告诉了孔子他父亲的墓地,然后他才把母亲的灵柩运往防山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孔子腰间还系着孝带,季氏设宴款待名士,孔子前往赴宴,阳虎拒斥他说: “季氏款待的是名士,不敢让你参加。

” 孔子于是退出。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矨子病危,告诫他的嗣子懿子说: “孔丘,是圣人的后代,祖先在宋国败落。

他的先祖弗父何当初本来是宋国的继承人,让位给弟弟厉公。

等到正考父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鼎上的铭文说:‘第一次受命时曲身而受,第二次受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走路时靠着墙跟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

用这个鼎煮面糊,煮稀粥, 以此糊口度日。

’他的恭谨节俭到了这种程度。

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当国执政,但必定会有显达的人出现。

现在孔丘年少而喜好礼仪,大概就是要显达的人吧?我马上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

” 等到孟矨子去世之后,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就去向孔子学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资料: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有关立冬的民谚: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孔子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

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

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做官的要点——孔子故事之七四子贡要担任信阳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尽心尽力地去顺应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时机,不要侵夺,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采取残暴的的方式,不要盗取什么东西。

”子贡说:“弟子端木赐虽然跟随着夫子学习君子之道的时间很短,但是,既然学君子之道,怎么还会去做盗取之事呢?”孔子说:“自己不肖却把贤者的功劳据为己有,这就叫做侵夺;自己虽然贤德,却把不肖者的功绩据为己有,这就叫做居功自傲;号令下得缓慢,责罚却很急促,这就叫做用残暴的方式;把别人的善事窃为己有,这就叫做盗取。

名为君子,难道一定是盗取钱财才叫做盗取吗?我听说过这样说法:懂得做官之道的人,遵奉法令而求有利于百姓;不懂得做官之道的人,徇私枉法而侵害百姓。

徇私枉法和侵害百姓,这两者都是怨恨产生的原因。

”子贡道:“弟子记在心中了。

请问还有什么要告诫弟子的吗?”孔子说:“面对上级官员的时候,没有比心平气和更重要的了;面对财物的时候,没有比廉洁更重要的了。

能够守住廉洁和平心静气,就没有什么可被人攻讦的了。

隐藏起别人的善言善行,这是遮蔽贤德的人;宣扬他人的恶事,这是小人的做法;不在私下相指正却在公开场合相攻击,这是不足以使人亲近的做法。

说出他人的善言善行,只会有所收获而不会有所伤害;宣传他人之恶事,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只会有所伤害。

所以,君子言语一定要谨慎。

不要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话说出口的时候要加以选择,使自己口中所说的和耳朵听到的他人的议论相一致。

”(《说苑•政理》)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孔子故事之七五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

’现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孔子说:“鲁国人凭借人多势众而互相欺凌,凭借着兵器而相互残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而负责的官员却不加以治理,你认为鲁国百姓的安危与按照礼仪来问我,这两方面相比较,哪一方面更重要呢?”于是,鲁国人听说孔子这个说法以后,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们怎能不先自己根据法令处罚自己的过错呢?”从此以后,国内没有了互相争夺的事。

孔子对弟子说:“距离山头十里路,仍然能够听到蝼蛄的叫声,从政治国,没有比顺应百姓的心意更好的办法。

”为君之道——孔子故事之七六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

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

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这是国君的失职。

”(《春秋繁露•王道》)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

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亡国的。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潜夫论•慎微》)不尊贤、不远不肖都会怨——孔子故事之七七子路向孔子询问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在于对贤德的人尊敬,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子路说:“范中行氏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结果灭亡了呢?”孔子说:“范中行氏虽然好像是对贤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贤德的人;虽然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却不能让不肖的人远离自己。

贤德的人因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肖得人因为范中行氏让他们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仇恨他。

贤德的人怨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这种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说苑•尊贤》)无众如何守?——孔子故事之七八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什么办法呢?”孔子说:“如果朝廷有礼义,上下能够相互亲近,国内的民众都是您的百姓,您将要攻占谁的地方呢?”如果朝廷没有礼义,上下之间不相亲近,国内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您将跟谁来防守呢?“(《说苑•指武》)打孩子、罚百姓的后患——孔子故事之七九孔子说:“用鞭子打出来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用刑罚与杀戮管理出来的民众,不会听从国君的政令。

这是说用过激的方式是难以行得通的。

所以,君子不急于决断,不任凭个人的心意而做事,因为这是祸乱的根源。

”(《说苑•杂言》)后悔莫及——孔子故事之八十高墙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会坍塌(tan1 ta1),但是,下起大雨的时候,大水冲击的时候,却必然会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浅,平时不一定就会歪倒,但是,在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却必然会先被连根拔起。

君子在国家之中,不崇尚仁义、尊重贤臣以处理各种事务,不一定会亡国,但是,一旦有了特殊的事变,遇到诸侯互相争战的时候,人忙着逃跑,车子飞奔,祸患突然降临,才开始产生忧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长叹,希望着获得安宁,岂不是太晚了吗?孔子说:“事前不谨慎小心,而过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经来不及了。

”进善关键在于任贤——孔子故事之八二齐国国君向晏子问道:“成立政事最令人忧患的是什么?”晏子回答道:“最令人忧患的是善恶不分。

”齐国国君道:“怎么样分别是善还是恶?”晏子回答:“审慎地选择左右大臣。

左右大臣能够善,那么,群臣同官就都能各自得到合适的人选,从而使善恶分明。

”孔子听说之后说:“此话丝毫不错。

善言能进入朝廷,那么,不善之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如果没有人进善言,那么,善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了。

”(《说苑•政理》)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孔子故事之八三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