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系统的分析_相平面1

合集下载

实验五非线性系统(一)

实验五非线性系统(一)

实验五非线性系统(一)一、实验要求了解和掌握非线性系统的原理,学会用相轨迹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瞬间响应和稳态误差。

二、实验原理相平面图表征系统在某个初始条件下的运动过程,相轨迹可用图解法求得,也可用实验法直接求得。

当改变阶跃信号的幅值,即改变系统的初始条件时,便获得一系列相轨迹。

根据相轨迹的形状和位置就能分析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态误差。

R(S) "E(S)S(0.5S 1)(1)继电型非线性原理方块图如图2-5 —1所示,图2-5-2是它的模拟电路图。

图2—5—2继电型非线性系统工程模拟电路图2 —5—1所示非线性系统工程用下述方法表示:TC C - KM =0(e 0)TC C KM =0(e ::0)(5-1)式中T为时间常数(T=0.5), K为线性部分开环增益(K = 1), M为稳压管压值。

采用e和e 为相平面座标,以及考虑e 二r -ce - -c (5-2)r=R.1(t)(5 -3)则式(5—1)变为:(5-4)Te e KM = 0(e 0)Te e - KM 二 0(e ::: 0)代入T =0.5,K =1以及所选用稳压值 M ,应用等倾线法作出当初始条件为e(0) =r(0) _c(0) =r(0) =R时的相轨迹,改变r(0)值就可以得到一簇相轨迹。

图5-1所示系统的相轨迹曲线如图 5-3所示图2 — 5- 3图2 — 5 — 1所示系统相轨迹图2 - 5 - 3中的纵坐标轴将相平面分成两个区域, (■.和I ) e 轴是两组本轨迹的分界线,系统在阶跃信号下,在区域「内,例如在初始点 A 开始相轨迹运动到分界线上的点B ,从B 点开始在趋于11内,沿区域 「内的本轨迹运动到点 C 再进入区域〔,经过几次往返运 动,若是理想继电特性,则系统逐渐收敛于原点。

(2)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2-5-4所示。

图2- 5- 2中的虚线用导线连接,则图 2 - 5-2就是图2 - 5-4的模拟电路。

相平面分析实验报告(3篇)

相平面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相平面的概念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2. 掌握相平面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相轨迹图,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3. 分析饱和非线性环节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相平面分析是一种研究非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

它通过将系统的状态变量绘制在二维平面上,形成相轨迹图,从而直观地观察系统的运动规律。

在相平面上,系统的状态变量可以是系统的位置和速度,也可以是系统的其他两个相互独立的变量。

本实验主要研究带有饱和非线性环节的控制系统。

饱和非线性环节具有上限和下限,当输入信号超出这个范围时,系统的输出将不再改变。

在相平面上,饱和非线性环节表现为相轨迹的折线。

三、实验设备1. PC机一台;2. MATLAB软件;3. Simulink模块库。

四、实验步骤1. 建立控制系统模型根据实验要求,建立带有饱和非线性环节的控制系统模型。

首先,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添加饱和非线性环节模块。

2. 设置仿真参数设置仿真参数,包括仿真时间、采样时间等。

3. 运行仿真运行仿真,观察系统输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前后的相轨迹图。

4. 分析相轨迹图对比有无非线性环节的相轨迹图,分析饱和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 求解超调量在输入单位阶跃信号的情况下,计算系统的超调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相轨迹图分析在饱和非线性环节的影响下,系统的相轨迹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当输入信号超出饱和非线性环节的上下限时,相轨迹图出现折线。

这表明饱和非线性环节限制了系统的运动范围,影响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2. 系统性能分析通过对比有无非线性环节的相轨迹图,可以发现饱和非线性环节对系统的超调量和上升时间有一定影响。

当饱和非线性环节存在时,系统的超调量增大,上升时间变长。

这是因为饱和非线性环节限制了系统的运动范围,导致系统在达到稳定状态之前需要更多的能量。

3. 超调量计算在输入单位阶跃信号的情况下,系统的超调量为:超调量 = (终值 - 原始值) / 原始值其中,终值为系统稳定后的输出值,原始值为输入信号的幅值。

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

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

解:1. 死去继电特性的描述函数
4M N(X)
1 ( )2
X
X
2. 绘制描述函数的负倒数特性
1
X
N(X ) 4M 1 ( )2
X
3. 绘制线性部分的极坐标图
4. 判断稳定性,分析两曲线相交点的性质
1 N(X)
X
-1.56 300 400 B -1 -0.5
X 130 A 140
120 G(j)
趋于奇点 远离奇点 包围奇点
例:二阶线性定常系统
••

x 2n x n2 x 0
试分析其奇点运动性质。
dx/dt x
稳定节点
••

x 2n x n2 x 0
dx/dt x
1
稳定节点
相轨迹趋于原点,该奇点称为 稳定节点
••

x 2n xn2 x 0
dx/dt x
1
不稳定节点
相轨迹远离原点,该奇点为 不稳定节点
者是自持振荡的
自持振荡点 a 振荡幅值=Xa
振荡频率=a
Im Re
X a
0
1 G(j) N ( X )
例:已知死区继电非线性系统如图
R(s)
+M
460
C(s)
+-
- -M
( j)(0.01 j 1)(0.005 j 1)
继电参数: M 1.7 死区参数:Δ 0.7 应用描述函数法作系统分析。

x
-1 -5/4
-3/2
-5/3
=
-2
-3/7
-3
-5 - x
3
1 1/3
0 -3/4 -1/2 -1/3

相平面

相平面

对于线性二阶系统的自由运动(无外作用) 对于线性二阶系统的自由运动(无外作用) ,奇点就是相平面的 原点。按系统极点的分布,奇点分为:稳定或不稳定的焦点、 原点。按系统极点的分布,奇点分为:稳定或不稳定的焦点、 稳 定或不稳定的节点、鞍点。注意中心点不是奇点。 定或不稳定的节点、鞍点。注意中心点不是奇点。 中心点不是奇点

x > 0 轨迹向右移

线性一阶系统的相轨迹
线性一阶系统自由运动的微分方程为
T x+ x = 0
相轨迹方程为: 相轨迹方程为: 设初始条件为: 设初始条件为:

1 x = − x T x (0) = c

1 x (0) = − c T


T <0
发散

x x
x
T >0
收敛
x
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线性系统相平面的图解法
一.基本概念 相平面及相轨迹 相平面有关概念举例说明
二.线性系统的相轨迹 线性一阶系统的相轨迹 奇点与普通点 三.相轨迹的绘制 积分法 等倾线法 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四.由相轨迹求时间解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本质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非线性系统的极限环
用相平面表现运动
d2y dy +4 + 3y = 0 2 dt dt
相轨迹为向心螺旋线最终趋于原点 ( x = 0 x = 0) 。是一个收敛的运 动。对应的平衡点是稳定的焦点。

ζ =1时,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时
k
存在两个相同的负实根 s1, 2 = −ζωn 相轨迹包含一根特殊的等倾线,斜率等于根,不同初始条件的相轨 相轨迹包含一根特殊的等倾线,斜率等于根, 稳定的节点。 迹最终将沿这条特殊的等倾线趋于原点。 迹最终将沿这条特殊的等倾线趋于原点。平衡点为稳定的节点。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讲解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讲解

7-5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相平面法在分析非线性系统时是很有用处的。

但是,我们在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之前,先讨论一下相平面法在分析线性二阶系统中的应用是很有好处的。

因为许多非线性元件特性一般都可分段用线性方程来表示,所以非线性控制系统也可以用分段线性系统来近似。

一、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1、阶跃响应 设线性二阶控制系统如图7-38所示。

若系统开始处于平衡状态。

试求系统在阶跃函数)(1)(0t R t r ⋅= 作用下,在e e -平面上的相轨迹。

建立系统微分方程式,由图示系统可得Ke c cT =+ 因为c r e -=,代入上式得r r T Ke e e T +=++ (7-31) 对于->⋅=0),(1)(0t t R t r 时,0)()(==t r t r因此上式可写成0=++Ke e e T (7-32)方程(7-32)与(7-22)式相仿。

因为假设系统开始处于平衡状态,所以误差信号的初始条件是0)0(R e =和0)0(=e。

e e -平面上的相轨迹起始于)0,(0R 点,而收敛于原点(系统的奇点)。

当系统特征方程的根是共轭复数根,并且位于左半平面时,其相轨迹如图7-39(a)所示。

根据ee -平面上的相轨迹就可方便的求得c c -平面上系统输出的相轨迹,如图7-39(b)所示。

由图7-39可见,欠阻尼情况下系统的最大超调量P σ及系统在稳态时的误差为零。

因为e e -平面相轨迹最终到原点,即奇点;所以在cc -平面上相轨迹最终到达0R c =的稳态值,则奇点坐标为)0,(0R 。

2、斜坡响应 对于斜坡输入t V t r 0)(=;当0>t 时,)(t r 的导数0)(V t r= 及0)(=t r 。

因此,方程(7-31)可以写成0V Ke e eT =++ 或 0)(0=-++KV e K e e T 令v e K V e =-0,代入上式,则有0V Ke ee T =++ννν (7-33) 在v v ee -平面上,方程(7-33)给出了相平面图与在e e -平面上方程(7-32)给出的相平面图是相同的。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某一初始条件出发在相平面上按照式(7-13)或式(7-14)绘出的
曲线称为相平面轨迹,简称相轨迹。不同初始条件下构成的
相轨迹,称为相轨迹簇。由相轨迹簇构成的图称为相平面图。
利用相平面图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称为相平面分析法。
图7-6为某个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图中,相轨迹上的
箭头表示相变量随着时间的增加沿相轨迹运动的方向。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7.2 相平面分析法
7.2.1 相平面的基本概念 设二阶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1.相平面和相轨迹
前面已经设定
我们称以x1(或x)为横坐
标、以x2(或 )为纵坐标构成的平面为相平面(注意,纵坐标x2
是横坐标x1的一阶导数),如图7-6所示。x1、x2为相变量。由
7.2.2 线性系统的相轨迹 在学习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之前,我们先对非常
熟悉的线性系统做相平面分析。设二阶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 为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也就是说,无论系统特征参数ωn和ξ是何值,系统的奇点是 不变的。此外,式(7-21)的特征方程为
系统的特征根为
对于不同的阻尼比ξ,二阶系统特征根的形式是不同的,而 线性系统的时域响应是由特征根决定的。下面介绍系统特征 根与系统的奇点(0,0)以及相轨迹的关系。
行线性化。我们只研究系统平衡点附近的特性时,就可以采 用平衡点附近的线性化方法,将非线性系统在平衡点附近小 范围线性化。当然,也可以将非线性系统分为几个区域,对每 个区域进行分段线性化。
第7章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2.相平面分析法 相平面分析法简称相平面法,是非线性系统的图解分析 法。其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相平面,在相平面上根据非线性 系统的结构和特性,绘制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相轨迹就是 非线性系统中的变量在不同初始条件下的运动轨迹,根据相 轨迹就可以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该方法只适用于一阶和 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

实验十一: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实验十一: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第 1 页实验十一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非线性系统的模拟方法。

(2)用相平面分析法分析继电型非线性系统、饱和型非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态误差。

二、实验设备 序号型 号备 注1DJK01 电源控制屏 该控制屏包含“三相电源输出”等几个模块。

2 DJK15控制理论实验挂箱或DJK16控制理论实验挂箱 3慢扫描示波器 4 万用表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相平面法是分析一阶和二阶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

通过作出的相轨迹,就能直观的知道系统的运动情况。

图11-1 非线性控制系统第 2 页图11-2 理想继电器特性的模拟线路图图11-1为一具有理想继电器特性的非线性系统的框图,图11-2为理想继电器特性的具体接线参考图。

由图11-1得 Km C C =+。

,0,0m e m m e >⎧=⎨−<⎩则有),(),(。

0000<=++>=−+e KM C C e KM C C 令 r(t) = R,则 r(t)=0。

因为 r –c =e, 所以e= ­c 。

于是上式改写为),(),(。

0000<=−+>=++e KM e e e KM e e第 3 页初始条件 e(0)= r(0)- c(0)=R ,用等倾线法作出该系统的相轨迹如图11-3所示。

由图可见,系统从初始点A 出发,最后运动到坐标原点。

这不仅表明该系统稳定,而且由图还能确定系统的超调量δ%=0F/0A ×100%。

和稳定误差为零等性能指标。

图11-3四、思考题(1)实验中如何获得c 和c的信号?如何获得e 和e 的信号? (2)试说明e ⎯e相轨迹和c ⎯c 相轨迹间的关系。

(3)你是如何从相平面图上得到超调量σρ和稳态误差ess 的?五、实验方法(1)用相轨迹分析图8-54所示的具有理想继电器特性的非线性系统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和稳态误差。

①根据图8-54设计相应的实验线路图,其中M=5V,K=1。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 ) 90 arctan arctan


4
求与负实轴的交点
90 arctan arctan

4
180
5

arctan arctan arctan 4 2 90
4

1
4

2
4
1 2
G ( j )
1
10
称 , 为相变量,它们构成二维平面称为相平面
相变量在相平面上运动的轨迹称为相轨迹, 即在一定
初始条件下满足上述微分方程的解.
相平面模型即 非线性二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x(t )
d x(t ) / dt d x(t ) f ( x(t ), x(t ))



dx(t )
x(t ) dx(t ) / dt
作用的基波分量,近似为“线性系统”。
01
描述函数是非线性特性的一种近似表示,是一种谐波线性化方法,忽略
非线性环节输出中的高次谐波,用基波分量表示其输出。
e(t ) X sin t
c1 (t )
N(X )
表示非线性环节的输出一次谐波分量对正弦输入信号的复数比。
N(X )
使用上常将描述函数表示为的函数.
的初始状态无关。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零输入响应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而且
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有关。
2. 系统的自持振荡
线性系统只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发散(不稳定)和收敛(稳定)。
非线性系统除了发散和收敛两种运动形式外,即使无外界作用,也可能会发生
自持振荡。
4
dx(t )
2

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一阶线性系统自由运动微分方程为
相轨迹方程为 设系统初始条件为 ,则
相轨迹图下图所示
二阶线性系统自由运动微分方程为
当b>0 时,上述方程可表示为
特征根为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得到等倾线方程
当a2-4b>0,且b≠0时,可得满足 k=a 的两条特殊 的等倾线,其斜率为
该式表明,特殊的等倾线斜率等于位于该等倾线上 相轨迹任一点的切线斜率,即当相轨迹运动至特殊 的等倾线上时,将沿着等倾线收敛或发散,而不会
若令
dy 常数a dx
f ( x , y) y a 0 等倾线方程
满足相轨迹上的切线斜率为a
相轨迹必然以a的斜率经过等斜线。 ⑴画图原理: 据不同的斜率a可画出等斜线方向场(分布)可 证明不同a不相交,则对确定初始点 ( x0 , y0 ) 沿等 斜率切线变化规律唯一。这样便可画出相轨迹 (近似) ⑵画图步骤:
脱离该等倾线。下面就线性二阶微分方程 参数 b<0, b=0 和 b>0 的三种不同情况具体 讨论,其相轨迹采用等倾线法或解析法绘制。 ① b<0。 系统特征根
s1,s2为符号相反的互异实根,相平面图如下。
由图可知,图中两条特殊 的等倾线是相轨迹,也是 其他相轨迹的渐近线。 当初始条件位于 对应的相轨迹上时,系统 的运动将趋于原点,但 只要受到微小扰动,运动 将偏离该轨迹,并沿着 相轨迹方向发散。
极限环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奇线,它是相平面上一 条孤立的封闭相轨迹,而且附近的其他相轨迹都无 限地趋向或者离开它。
极限环作为一条相轨迹来说,既不存在平衡点, 也不趋向无穷远,而是一个无首无尾的封闭环圈。
①稳定的极限环 如果起始于极限环内部和外部的相轨迹最终都 趋于极限环上,则该极限环称为稳定的极限环, 如图 (a)所示。当系统受到小扰动的作用而偏离 极限环时,经过一段时间后,系统的状态又能 回到极限环上。 因此,稳定的极限环 上系统就表现为自激振 荡。极限环横向与纵向 的最大值分别对应自激 振荡的振幅与最大变化 率。
f ( x, x)=ax bx g ( x, x)
高阶无穷小量 g ( x, x) 可以省略,得到
x +ax bx 0
则该线性化系统的奇点的性质取决于特征根在复平面 上的位置。设特征根为 1 , 2 ,根据 1 , 2 在复平面 的位置,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根 每条相轨迹都 以震荡方式无限地“卷向”平衡点,这种类型的 奇点称为稳定焦点。
若用比例环节 k =1 代替 死区特性,即无死区影 响时,线性二阶系统相 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 可以比较出死区特性对 系统运动的影响。
(2) 具有饱和特性的非线性控制系统
图中系统初始状态为零,且
下面分别研究系统在 r (t)=R· 1(t) 和 r (t)=V0 t 作用下的相轨迹。 1) r (t)=R· 1(t) 。

系统特征根为两个相等的负实根。取 其相平面图如下。与 相比,相轨迹的特殊 等倾线蜕化为一条。

系统微分方程为
特征根为两个共轭虚根 ,系统临界稳定, 过渡过程为等幅震荡。改写系统方程为
积分后得到相轨迹方程为


系统微分方程为
特征根为两个具有正实部的共轭复根,系统 不稳定,过渡过程震荡发散。等倾线为
dx dx / dt x f ( x , x) a dx dx / dt x x
2)相轨迹的对称性 按照图形对称的条件,关于横轴或纵轴对称 的曲线,其对称点处的斜率大小相等,符号相 反;关于原点对称的曲线,其对称点处斜率大 小相等,符号相同。
) f ( x , x ) f (x , x ) f ( x , x ) f (x , x f ( x , x) f ( x , x )
因此b<0时,系统是不稳 定的。
② b=0。 系统特征根s1=0,s2= -a 相轨迹方程为
两边积分可得相轨迹方程
相平面图如下所示,相轨迹为过初始点 斜率为-a的直线。当a>0时,相轨迹收敛 并最终停止在 c 轴上;a<0时,相轨迹发散。
③ b>0。由前面可知当b>0时,方程可以表示 为 可得
对于图(c)所示的系统显然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设 计系统时应设法避免;而图(d)所示的系统则同不稳 定的极限环一样,应使它的尺寸尽可能的大。
5)由相轨迹求时间增量
当相轨迹在 x 方向移动一个增量 x 时,如果在 x 区间 x 的变化不很剧烈,则可以把该区间内 x 的平均值 xav近似当成 x 在此区间内匀速变化的速度。 这样就可以用下式近似求出该区间对应的时间增 量 t 。 x t xav
(1) 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控制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为状态变量,
因为

给定参数T=1, K k =1,根据二阶线性系统相 轨迹分析结果,可得奇点类型 区域 I:奇点(-△,0)为稳定焦点,相轨迹为向心 螺旋线( ); 区域 II:奇点(x,0),x∈(-△, △)为稳定焦点, 相轨迹沿直线收敛; 区域 I:奇点(△,0)为稳定焦点,相轨迹为向心 螺旋线( ); 由零初始条件 得到e(0)=R, 和 。相轨迹如下图所示:
A 为常数
相轨迹方程为
等倾线方程为
为一簇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其斜率 k 为零。当 a=0 得 ,即为特殊的等倾线(k=a=0)。 对于线性区域的奇点,求得为原点,且其特征根 为负实部共轭复根,所以奇点是稳定焦点。由初 始条件可知,e(0)=R, 。取R=2,绘制相 轨迹如图所示。
2) r (t)=V0(t) 。
i.等斜线方程:
i.等斜线分布图. 1 1 .2 1 .1 ii.相轨迹 A点 a1 1 过点 A, a1
2
n 2 1 y x x 2n a 1 a
直线段交 a2 = -1.2线于B.
1
三.相轨迹和相平面图的性质 1)相轨迹的斜率
若相轨迹上任意一点的斜率为 a ,则
§3-3 相平面法
相平面法是基于时域的一种图解分析方法。 是状态空间法在二维情况下的应用。 一、相平面的基本概念 二阶时不变系统(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f ( x, x ) 0 来描述。 x 一般可用常微分方程
式中,设输入信号为零,x 表示系统中的某一个物
) 是 x 和 x 理量, f ( x , x 的解析函数。
根据 的选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系统微分方程为
特征根为两个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根,系统 稳定,过渡过程呈衰减震荡形式。 其等倾线方程为

特征根为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为非震荡衰减形式,存在两条 特殊的等倾线,其斜率为
相平面图如下图所示。当相轨迹初始点落在两条特 殊等倾线上时,相轨迹沿该直线趋于原点;除此之 外,相轨迹最终将沿着 的方向趋于原 点。
,设初始条件为 ( x0 , y0 )
x 2 x0
整理上式并积分
1 2 1 2 2 2 ( y y 0 ) n ( x0 x 2 ) 2 2

y
y0
ydy n xdx
2 2 2 2
n x 2 y 2 n x0 y0
A x0 2 y0
2
x y 1 2 2 A ( n A)
) 控制系统的任一动态过程可由状态变量 ( x , x 来表示。
为横轴和纵轴构成的坐标平 1.相平面:以x 和 x 面.
2.相点:相平面上任一点
) ( x, x
3.相轨迹: 对二阶系统来讲,从某一初始状态出发, 以时间t为参变量,便可画出一条连续变化的相轨迹。
x

M1
x
M
2
4.相轨迹特点: ⑴与初始点(状态)密切相关. ⑵可以不直接求出微分方程而获得系统所有 运动状态. 5.相轨迹判断系统稳定性
在线性区间,奇点
为稳定能够的焦点。
负饱和区和正饱和区内渐近线分别为
当V0=1.2 > KM0 时,线性区内相轨迹奇点(0.3,0) 为稳定焦点,且为虚奇点;饱和区内渐近线都位 于相平面的上半平面,相轨迹如下图所示 。
当V0=0.4 < KM0 时,线性区内相轨迹奇点(0.1,0) 为稳定焦点,且为实奇点;渐近线分别位于相平 面的上下半平面,相轨迹收敛于(0.1,0),系统地 稳态误差为0.1,相轨迹如下图所示 。
i.求出等倾线方程 ii.作等倾线分布图 iii.从初始点出发,沿相邻等倾线间的
ai ai 1 ai 2
平均斜率依次作短直线便可画得。
说明:等倾线未必都是直线,另外,为保证精 度,等倾线分布要有适当密度,密度可不一样。
2 例如 x 2 n x n x 0
令 0.5 , n 1


系统微分方程为
特征根为两个不相等的正实根,系统不稳定, 过渡过程为非周期发散。等倾线方程为

系统特征根为两个相同的正实根,存在一条特殊的 等倾线,系统相轨迹发散,相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四.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一般非线性系统利用分段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1)分段列写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
2)在相平面上确定每一个微分方程所在区域 及开关线。 3)按照线性系统相轨迹的作法,分段求解相 轨迹方程。 4)在开关线上做好两条相轨迹的链接。注意, 下一条相轨迹的初始条件是上一条相轨迹的终 止条件。

dy dt dt f ( x , y ) dt dx dx

dy f ( x , y ) dx y
直接积分,便解出相轨迹方程
并由此画出相轨迹。
f ( x) yx
例:如无阻尼二阶系统 n 2 x 0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