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_刘佳强

合集下载

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案例分析

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案例分析

【 关键词 】药物基 因组 学;氯吡格 雷基 因检测 ;个体化给药 ;临床药师 【 中图分类号 】R 9 6 9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6 . 4 0 . 8 0 5 5 . 0 2 氯 吡格 雷 为 口服 抗血 小 板 药 物 , 可用 于 防 治 心肌 梗 换药或 改变 治疗策略【 3 】 。于是 ,得 出这项检查结论后 ,医师 死 、缺 血性脑 血栓 、闭塞 性脉管 炎、动 脉粥样 硬化及 血栓 予 以停用氯 吡格 雷,换用 吲哚布芬片 ( 2 0 0 ag r / d )作为抗血 栓塞 引起的 并发症 。氯吡格 雷属 于前药 ,必 须经生物 转化 小板治疗 ,住院观察几 日后未出现 不 良反应 ,患者病情好转 为 活 性 产物 才 能 抑 制血 小 板 的 聚集 。该 生物 转 化 过程 需 出院,嘱院外坚持口服吲哚布芬片作为疾病的二级预 防。 C YP 2 C1 9 基 因编码 的细 胞色素P 4 5 0 在肝 内代 谢完成 。活性 病例3 患者 ,男性 ,8 5 岁 ,因 “ 头晕2 月余 ,再发6 天” 产 物能选 择性地 、不 可逆地 阻断 二磷酸腺 苷 ( ADP )依赖 入 院。入 院诊断 :后循环 缺血 、冠心病 、支架 植入术 后 。 的血小板 聚集 。氯毗 格雷 的抗血 小板治疗 具有 明显 的个体 患者 1 年 前因行 冠脉支架 术 ,常规 服用 拜阿 司匹林片 ( 1 0 0
差异 ,遗传 因素 是其 中的重 要原 因。将基 因检测 应用 于服 r ag / d )及氯 吡格 雷片 ( 7 5 mg / d )预 防支架 内血栓形成 ,患 用 氯吡格 雷 的患者 ,是医师 及临床 药师开 展个体 化治 疗的 者本在服用 氯吡格雷片 1 年后停药 ,单用拜阿斯 匹林 预防血 重 要 手 段 ” 。 栓 ,但 停用 氯吡格 雷后 ,患者胸 闷不适感 明显 ,考虑抗 栓 匹林作 为预 防用药 ,后患者 未再 出现不适 症状 ,于是 一直 病例 1 患者 ,男性 ,4 8 岁 ,因 “ 头痛 头 昏3 天 ,伴右侧 采 取此 方案治 疗 ,本 次因头 晕入 院,患者入 院后 见宜教 资 肢体 无 力 ”入 院。入 院诊 断 :脑梗 塞 、 高血压 病2 级 极 高 料 中提 到服用 氯吡格 雷的 患者可做基 因检测 明确 基因型 , 危 。患者 入院时为脑梗塞 急性发作 期,给予拜阿 斯匹林3 0 0 于是要求进行基 因检测 ,3 个工作 日后基 因检测结果提示 患 mg 作 为急性期的治疗 ,3 日后度过急性期 ,拜 阿斯 匹林剂量 者 基因型为 携带一个 C Y P 2 C1 9 5能缺失 等位基 因和一个野 调整为1 0 0 mg / d {  ̄为常规预 防,期间,患者诉 胃部烧灼感 , 生 型基 因的杂合 子 ,属 中间代谢型 ,该代谢 类型 通常 需要 考虑 为拜阿 司匹林 引起 的 胃肠道 症状 ,医 师及临床 药师建 服用氯 吡格雷2 2 5 mg 才能达到疗效 ,医师考虑到患者年龄偏

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意义及个体化用药分析

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意义及个体化用药分析

同时,我们在调整剂量或调整用药后,都应监测患者 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等指标,并关注患者 疾病的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Hale Waihona Puke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的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 (PPIs)联用的情况,此时应避免选择主要经 CYP2C19和CYP3A4代谢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和埃 索美拉唑,如确需使用,可考虑选择泮托拉唑或雷贝 拉唑,或使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以避免应药 物相互作用而降低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
氯吡格雷是应用范围最广泛、临床研究最深入的P2Y12抑 制剂
尽管新型P2Y12抑制剂(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的抑制血小板 聚集作用较强 ,但氯吡格雷在各大指南中依旧保持最高级 别推荐
对于部分人群而言,氯吡格雷是不可替代的P2Y12抑制剂
与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相比,氯吡格雷疗效相当, 出血风险明显更低
而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病例3中的双联抗血小板, 针对多药联合抗血小板的患者,我们的用药方案不能仅由 基因检测结果做决定,多联抗血小板本身增大了出血等副 反应发生的几率,因此若需加量应慎之又慎,盲目加量可 能弊大于利。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的是,患者合并使用 与氯吡格雷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时,应分析该药物对氯吡格 雷药效的影响。
由以上3个病例可以看出,氯吡格雷基因检测,对患者制定 用药剂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同的基因类型,需制定 不同的用药方案,但这一方案不能单纯由基因检测结果报 告中的药师建议决定,更重要的是结合患者自身的具体情 况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综合考虑。病例1和病例2中的患者, 均为单药抗血小板,直接通过基因分型可帮助临床确定用 药方案。
病例2
患者,男,67岁,因“头晕伴恶心、呕吐一天”入院。

氯吡格雷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

氯吡格雷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

氯吡格雷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氯吡格雷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氯吡格雷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的基础药物,但4%~30%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氯吡格雷疗效下降,甚至出现氯吡格雷抵抗。

氯吡格雷为前体药,主要依赖于CYP2C19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抗血小板疗效。

CYP2C19基因存在多态性,其酶有四种不同的代谢类型:快代谢型(RM,*1/*1);超快代谢型(UM,*17/*17);中间代谢型(IM,*1/*2,*1/*3,*17/*2,*17/*3);慢代谢型(PM,*2/*2,*2/*3,*3/*3)。

中国人群中14%为CYP2C19慢代谢型,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在慢代谢型患者中产生的活性代谢物减少,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下降,形成血栓风险增加;而在超快代谢型患者中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出血风险增加。

2010年美国FDA修改的氯吡格雷说明书中黑框警示: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应作为医生调整治疗策略的参考,对于CYP2C19PM型患者,建议考虑调整治疗方案或治疗策略。

此外,ABCB1-3435C>T影响到氯吡格雷在肠道的吸收,突变型(TT型)肠道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CC型)。

同时携带ABCB1突变基因和CYP2C19突变基因与携带ABCB1和CYP2C19野生型等位基因相比,其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达到。

最新研究证实,PON1在氯吡格雷生物转化上起着关键作用。

PON1-G576A基因多态性可影响氯吡格雷中间代谢产物2-氧代-氯吡格雷转化为活性硫醇衍生物的能力,从而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

与PON1-576GG型比较,GA型患者半年后出现支架内血栓的风险比为,出现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为,而AA型患者发生的风险比分别为和,携带此等位基因的患者往往存在氯吡格雷抵抗风险。

氯吡格雷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

氯吡格雷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

氯吡格雷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氯吡格雷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氯吡格雷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的基础药物,但4%~30%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氯吡格雷疗效下降,甚至出现氯吡格雷抵抗。

氯吡格雷为前体药,主要依赖于CYP2C19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抗血小板疗效。

CYP2C19基因存在多态性,其酶有四种不同的代谢类型:快代谢型(RM,*1/*1);超快代谢型(UM,*17/*17);中间代谢型(IM,*1/*2,*1/*3,*17/*2,*17/*3);慢代谢型(PM,*2/*2,*2/*3,*3/*3)。

中国人群中14%为CYP2C19慢代谢型,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在慢代谢型患者中产生的活性代谢物减少,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下降,形成血栓风险增加;而在超快代谢型患者中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出血风险增加。

2010年美国FDA修改的氯吡格雷说明书中黑框警示: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应作为医生调整治疗策略的参考,对于CYP2C19PM型患者,建议考虑调整治疗方案或治疗策略。

此外,ABCB1-3435C>T影响到氯吡格雷在肠道的吸收,突变型(TT型)肠道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CC型)。

同时携带ABCB1突变基因和CYP2C19突变基因与携带ABCB1和CYP2C19野生型等位基因相比,其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达到。

最新研究证实,PON1在氯吡格雷生物转化上起着关键作用。

PON1-G576A基因多态性可影响氯吡格雷中间代谢产物2-氧代-氯吡格雷转化为活性硫醇衍生物的能力,从而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

与PON1-576GG型比较,GA型患者半年后出现支架内血栓的风险比为,出现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为,而AA型患者发生的风险比分别为和,携带此等位基因的患者往往存在氯吡格雷抵抗风险。

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

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

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摘要:目的:研究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行冠脉支架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群体,分别按照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时间,将随访用药四周左右的一组视为对照组,将连续随访用药指导12个月的一组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各40例患者在后期用药期间出现心肌梗死、靶血管再通、出血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P<0.05)。

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持续应用,可对冠脉支架术后形成介入效果,遏制心血管不良事件,同时有助于对术后出血的控制。

关键词:冠脉支架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冠脉支架术可借助手术帮助患者重建血运,以造影提供的组织信息,利用支架植入冠状动脉,手术的创伤较小,但术后有一定的再狭窄发生几率,因此术后应结合药物干预,延缓疾病的发展,抵抗粥样硬化的形成。

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临床的共识,但药物的应用随访时间与药物短期或长效价值仍旧缺乏探讨,本文从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系列表现出发,对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效果、应用药物安全性展开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之间收治并接受冠脉支架术的患者80例展开研究,单盲化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随访四周并观察患者用药效果)、观察组(连续随访12个月,至少随访半年,观察患者用药效果),本调查已排除冠脉支架术禁忌症、合并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疾病、药物依从性不高及年龄偏高(≥80岁)的患者,两组一般状况统计:对照组男女22/18,年龄56~78(61.23±5.24)岁,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的16例;观察组男女24/16,年龄54~76(59.85±6.73)岁,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的19例。

患者有关支架置入情况不做分析,P>0.05.1.2方法冠脉支架术之后的三天或五天之内,按照医嘱给予患者75mg/d/次的氯吡格雷治疗,同步化应用阿司匹林100mg/d/次,最大剂量不超过300mg/d/次,从服药时间算起,对照组用药四周左右,期间随访并进行药物指导,获得药物作用反馈,后续未指导患者继续用药,观察组则持续推进药物干预调查,患者至少连续服药半年,通常服药一年左右,分别在一年期中要求患者复查,对其有关指标进行统计,针对靶血管再通进行旁路移植治疗,针对轻微出血进行药物治疗,重度出血则通过静脉注射药物联合手术治疗[1]。

氯吡格雷基因检测报告解读

氯吡格雷基因检测报告解读

氯吡格雷基因检测报告的解读主要涉及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理解。

以下是对氯吡格雷基因检测报告的一般解读:
1. 检测结果分类:氯吡格雷基因检测结果通常可以分为多态性、异常、特征型和正常型。

这些分类代表了不同的基因变异情况。

2. 变异类型:存在多种基因变异,如CYP2C19基因、CYP3A4基因、CYP2D6基因等。

这些基因变异与氯吡格雷的药物代谢和效果有关。

3. 检测结果解读: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氯吡格雷相关基因的变异。

如果存在变异,还需进一步分析变异的类型和程度,以评估其对氯吡格雷药物效果的影响。

4. 药物治疗调整: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能会调整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

例如,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存在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基因变异,医生可能会调整氯吡格雷的用量或更换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5. 临床意义:氯吡格雷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在于帮助评估个体药物安全性,协助制定药物用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解读方法和解读结果可能因不同的检测机构和医生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解读氯吡格雷基因检测报告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遗传咨询师,以获得更准确和个性化的解读和建议。

氯吡格雷基因结果解读

氯吡格雷基因结果解读

氯吡格雷基因结果解读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栓形成。

个体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存在遗传差异,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或缺乏疗效。

因此,进行氯吡格雷基因结果解读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对该药物的遗传敏感性,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关于氯吡格雷基因结果解读的详细内容:1.CYP2C19基因CYP2C19基因编码一种酶,参与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

根据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个体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型:正常代谢型(EM)、中间代谢型(IM)和缓慢代谢型(PM)。

-EM型:具有正常的酶活性,能有效代谢氯吡格雷。

-IM型:酶活性降低,代谢速度较慢。

-PM型:酶活性严重受损,代谢能力显著减弱。

根据多项研究表明,PM型患者在使用标准剂量氯吡格雷时,药物的抗血小板效应较弱,容易出现治疗失败和血栓再发。

因此,在进行氯吡格雷治疗前,了解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非常重要。

2.ABCB1基因ABCB1基因编码一种P-糖蛋白(P-gp)转运蛋白,参与药物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的过程。

该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氯吡格雷的转运和清除。

有些研究表明,ABCB1基因中某些位点的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关。

例如,rs1045642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氯吡格雷在肝脏中的代谢和排泄有关。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3.PON1基因PON1基因编码一种酯酶,参与氯吡格雷的代谢和解毒。

PON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影响个体对氯吡格雷的敏感性。

一些研究表明,PON1基因的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的疗效和副作用有关。

例如,rs662位点的多态性与PON1酶活性的变化相关。

较低的酶活性可能导致氯吡格雷代谢减慢,从而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4.结果解读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可以进行如下解读:-CYP2C19基因型: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确定其对氯吡格雷的代谢能力。

-EM型:正常代谢型,预计对氯吡格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氯吡格雷基因检测结果报告

氯吡格雷基因检测结果报告

脱氧核糖核酸(DNA)位点测定报告单NO.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民族:科室:病历号:病床号:送检医生:送检日期:临床诊断:DNA序列测定结果:(氯吡格雷用药相关基因)序号检测基因检测位点检测结果1 CYP2C19*2 681G>A(rs4244285)GA2 CYP2C19*3 636G>A(rs4986893)GG CYP2C19*1/*2突变杂合型3 CYP2C19*17 806C>T (rs12248560) CC4 PON1 576 G > A (rs662) GA:PON1突变纯合型检测结论:该患者PON1为突变杂合型此基因型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减弱,血小板活性较少被抑制。

CPY2C19酶活性表达弱,因此,从理论上认为该患者使用常规剂量(75mg/d)的氯吡格雷有一定抵抗风险,应关注血小板等指标,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

个体化用药建议:1)目前可使用氯吡格雷标准方案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使用氯吡格雷血栓风险中等,特别是半年后引发支架血栓与心肌梗死风险。

应持续关注抗凝效果,如抵抗应及时调整方案,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2)如发生抵抗,建议治疗卒中等脑血管狭窄等可将氯吡格雷换为西洛他唑或双嘧达莫阿司匹林复合剂型,如心血管狭窄可换用替格瑞洛或使用三抗治疗;3)或上调氯吡格雷剂量至150mg/d持续1至3个月后根据血小板情况调整方案。

4)如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建议同时补充叶酸,VB6,VB12等药物控制水平。

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等部位出血的发生,若出现则应调整给药方案,并加用保护胃黏膜药物或PPI类药物,该患者如继续使用氯吡格雷,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奥美拉唑等PPI类药物,可选择如雷贝拉唑等不经CYP2C19代谢的药物;5)调整给药方案后,应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或血栓弹力图以评价临床疗效;本结论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得出,具体用药方案,尚需结合患者血小板反应等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RM + CC / CT 型 RM + TT 型
45 13( 28. 9% ) 9( 20. 0% )
19 11( 57. 9% )
0
64 24( 37. 5% ) 9( 14. 1% )
IM + CC / CT 型 12( 26. 7% ) 5( 26. 3% ) 17( 26. 6% )
IM + TT 型 3( 4. 7% ) 1( 5. 3% ) 4( 6. 3% )
2015-06-20 收稿 2016-01-05 修回 刘佳强,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Tel: 15655353553 E-mail: 15655353553@ 163. com 李真保,通信作者,男,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 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Tel: 13605531848 E-mail: lizhenbao-86@ 163. com
查,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建议,对支架术后的双抗治 疗具有指导意义。基因检测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 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动脉瘤; 支架; 氯吡格雷; 基因检测; 双抗
中图分类号: R969. 1 文献标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2501( 2016) 03-0313-06
抗血小板治疗对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stentassisted coiling,SAC) 治疗颅内动脉瘤有着重要意 义,其治疗效果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氯吡 格雷 + 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已广泛用于 预防 SAC 术后的支架血栓形成,但在长期的临床 工作中发现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栓 类并发症[1-2],称 之 为 氯 吡 格 雷 低 反 应 性 ( clopidogrel low responsiveness,CLR) 或氯吡格雷抵抗 ( clopidogrel resistance,CR) 。目前支架血栓以及 抗血小板药物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 管疾病领域,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及报道甚少, 参考相关文献,这种现象与氯吡格雷相关代谢基 因的变异有关[3-6]。我院自 2013 年 8 月份引进化 学药物基因检测技术,并开展对颅内动脉瘤 SAC 治疗患者氯吡格雷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初步应 用情况报道如下:
·315·
例患者使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不能产生理想的抗 血小板聚集效果,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均根据检测 结果更改用药方案,基因检测药物指导干预率为 44. 4% 。其中 4 例患者出现有血栓类并发症表现 ( 见表 4) ,3 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肌力 减弱( 其中 1 例伴有语言障碍) ; 1 例因支架血栓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 经外科行 SAC 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进行氯吡 格雷药物基因检测的患者 6 J Clin Pharmacol Ther 2016 Mar; 21( 3)
45 例,随访病人 19 例。男性 35 例,女性 29 例; 年龄 36 ~ 76 岁,平均年龄( 56. 4 ± 9. 6) 岁。 1. 2 方法 45 例病人于住院期间行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 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双抗用药方案; 19 例随 访病人系颅内动脉瘤 SAC 术后来院复查脑血管 造影期间予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均为常规 剂量 双 抗 用 药 ( 氯 吡 格 雷 75 mg + 阿 司 匹 林 100 mg / d) 。介入 手 术 采 用 Enterprise 系 列 支 架 ( Cordis 公司) 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双抗 药物: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 / 片 ( 波立维,赛 诺菲-安万特公司) ;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 片 ( 拜阿司匹灵,拜尔公司) 。 1. 2. 1 检测方法 采集患者外周静 脉 血 液 2 mL,采 用 荧 光 染 色 原 位 杂 交 技 术,对 其 CYP2C19* 2、CYP2C19* 3、CYP2C19* 17 和 ABCB1-3435C 共 4 个 基 因 位 点 进 行 检 测,分 析 其 CYP2C19 酶的代谢类型和 ABCB1 基因的表达类 型,是否影响药物进入人体后转化为有效活性物 质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建议。 1. 2. 2 仪器和试剂 L998A 荧光检测仪( 西安天 隆科技有限公司) ; 微型高速离心机( 杭州奥盛仪 器有限公司) ; 氯化铵溶液( 北京华夏时代基因科 技发展有 限 公 司) ; PHARM-GENE01SNP 分 析 保 存液( 耀金保,北京华夏时代基因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 ; PHARM-GENE200SNP 分析样品处理试剂 ( 耀金 分,北 京 华 夏 时 代 基 因 科 技 发 展 有 限 公 司) 。 1. 3 基因检测与临床分型 本研究检测分析了 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 CYP2C19* 2、* 3 和* 17,肠道吸收性相关基因 ABCB1-3435C > T 共 4 个基因位点。CYP2C19 基因存在多态性,其酶共 有 4 种代谢类型: 快代谢型( 正常代谢型) ( RM, CYP2C19* 1 / * 1 ) ; 超 快 代 谢 型 ( UM,CYP2C19*
1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2 药剂科,芜湖 241001,安徽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 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 前景。方法: 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 64 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 检 测,通 过 对 CYP2C19* 2、CYP2C19* 3、 CYP2C19* 17 和 ABCB1-3435C 四个基 因 位 点 的 检测,分析其 CYP2C19 酶的代谢类型和 ABCB1 基因的表达类型。其中 45 例病人于住院期间行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行氯吡格 雷药物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双抗用药方 案; 19 例随访病人系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治疗术 后来院复查脑血管造影期间予行氯吡格雷药物基 因检测,采用常规剂量双抗用药。结果: 45 例住 院患者中 20 例患者基因型异常,常规剂量双抗用 药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均根据检测结果更改用药 方案,4 例患者出现有血栓类并发症表现; 19 例随 访患者中共检测出 3 例基因型异常患者,其中 2 例患者曾出现有血栓栓塞并发症表现,通过积极 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余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 中均未出现任何疑似血栓类并发症表现。结论: CYP2C19 基因和 ABCB1 基因均有较高的人群变 异率,基因变异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影响支架 术后双抗效果;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可作为支 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常规检
形成导致大面积脑梗,后因脑肿胀、脑疝死亡。 19 例随访患者中 1 例患者有右下肢活动障
碍,其基因型为 PM + TT 型; 1 例患者治疗期间出 现过一侧肢体肌力减弱,通过积极溶栓治疗后症 状消失,其基因型为 IM + TT 型。
表 4 4 例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动脉瘤
编号 基因型
治疗方式
脑疝,死亡
随访 3 个月无症 状,脑 血 管 造 影 未 见明显异常 随访 3 个月无症 状,脑 血 管 造 影 未 见明显异常 随访 9 个月无症 状,脑 血 管 造 影 见 支架血管轻度狭窄

3 讨论
SAC 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治疗成功 率和 较 低 复 发 率,但 同 时 存 在 一 定 的 致 血 栓 风 险[7]。治疗体系中抗血小板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氯吡格雷 + 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已被证 实可降低 常 规 SAC 术 后 的 血 栓 栓 塞 发 生 率[8]。 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应用支架的 患者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后仍会发生血栓栓塞事 件,血小板聚集不能有效地被抑制,研究认为这种 现象可能与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有关,或被称为 氯吡格雷抵抗。
1 / * 17、* 17 / * 17 ) ; 中 间 代 谢 型 ( IM,CYP2C19* 1 / * 2、* 1 / * 3、* 17 / * 2、* 17 / * 3) ; 慢代谢型( PM, CYP2C19* 2 / * 2、* 2 / * 3、* 3 / * 3) 。肠道吸收性相 关基因位点 ABCB1-3435C > T 有两个碱基 C 和 T,根据携带情况可分为高表达型 ( 野生纯合型, CC) ; 中间 表 达 型 ( 突 变 杂 合 型,CT) ; 低 表 达 型 ( 突变纯合型,TT) 。 1. 3. 1 临床分型 RM + CC / CT( 酶活性表达正 常,肠道吸收正常) ; RM + TT( 酶活性表达正常, 肠道吸收明显减少) ; IM + CC / CT( 酶活性表达有 所减弱,肠道吸收正常) ; IM + TT( 酶活性表达有 所减弱,肠道吸收明显减少) ; PM + CC / CT( 酶活 性明显减弱,肠道吸收正常) ; PM + TT( 酶活性明 显减弱,肠道吸收明显减少) 。RM + CC / CT 型和 IM + CC / CT 型 可 给 予 常 规 剂 量 双 抗; RM + TT 型、IM + TT 型、PM + CC / CT 型和 PM + TT 型使用 常规剂量氯吡格雷不能产生理想的抗血小板聚集 效果,血栓形成风险增加,需要更改用药方案。
10 ( 15. 6% )
表 2 64 例患者 ABCB1 基因检测分型
n 住院患者 45 随访患者 19 合计 64
CC / 型 17 8
25( 39. 1% )
CT 型 15 8
23( 35. 9% )
TT 型 13 3
16 ( 25. 0% )
表 3 64 例患者药物基因检查临床分型
住院患者 随访患者 合计
PM + CC / CT 型 7( 15. 6% ) 0 7( 10. 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