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解析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一、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
2、关于论语:记录孔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

一、子曰:“里仁为美。
”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爱之地,便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解读:此句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生活在充满仁爱之心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
二、子曰:“择善而从之。
”翻译:孔子说:“选择善良的事物去追求,跟随它们。
”解读:此句教导我们要善于选择,追求善良的事物,并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三、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解读:此句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心态,强调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则心胸狭窄。
四、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读:此句倡导仁爱之心,强调待人处事要换位思考,不要伤害他人。
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必然会有近期的忧虑。
”解读:此句告诫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提前做好规划,以免遇到困境。
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解读: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并从中获得乐趣。
七、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读:此句强调学习要不断温习,从中汲取新知识,以便传授他人。
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人。
”解读:此句表明,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九、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器物。
”解读:此句强调君子要有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局限于某一领域。
十、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翻译: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后,道就会产生。
”解读:此句强调君子要注重根本,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十则》所传达的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论语十则详解

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论语十则文言文注解及翻译在线看

论语十则文言文注解及翻译在线看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论语十则部分出处解释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8、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解: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殆:指精神懈怠而:却(但是)。
表面意思: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出处】《论语·里仁》【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远道而来的朋友指“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指“不亦乐乎”------------------------------------------------------------------------------------------------------- 11、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如何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的自我检讨:首先想想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不竭心尽力了呢?然后看自己和朋友交往是不是信守承诺呢?还有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有没有去温习,是不是掌握了呢?-------------------------------------------------------------------------------------------------------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论语》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撰写而成。
《论语》收录了许多格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十则”。
下面来看一下论语十则的原文及其翻译注释。
一、子游曰:“恭己者,天之道也。
”翻译:子游说道:“谦虚待人,是天道的完善。
”注释:子游的言论提醒人们要谦虚,谨慎发表言论,不要自大,不要虚伪,这是天道的精神。
二、子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翻译:孔子说:“君子应当把事情留待时机成熟时再采取行动。
”注释:君子要深藏若虚,不要急于求功进取,要先观察环境,了解形势,做好充分准备,等待时机成熟,方可采取行动。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孔子说:“狡辩者多言做作者,他们的善行少有人能见到。
”注释:孔子认为,只会巧言做作的人,他们的仁义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四、子曰:“弟子孝而好学,长民之义也。
”翻译:孔子说:“弟子要孝顺父母,且热爱学习,这是长久祖先传给子孙后代的传统义务。
”注释:弟子应当孝敬父母,谦虚好学,这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传统价值观。
五、子曰:“子夏闻道,五月而行。
”翻译:孔子说:“所谓夏子,就是听取贤人的教诲,五个月后就可以行事了。
”注释:夏子指的是那些听取贤人的教诲,只要学习时间有限,也可以通过学习完成自身的充实和进步。
六、子曰:“安上治民,由下而上;可耻,从上而下。
”翻译:孔子说:“要平定民心,就得从下而上,千万不可从上而下。
”注释: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只有以民心为本、以仁德为主、由下而上,才是可耻的政治方针,而从上而下、施以暴力,则是可耻的。
七、子曰:“君子有三患: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不为。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大烦恼:没有事情可做,不够勤奋,尤其是不懂审慎行事。
”注释:君子要有责任心,有才智能力,不要沉浸于被动之中,而要勤奋好学,懂得审慎行事。
八、子曰:“安居乐业,知足不辱;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孔子说:“安居乐业,知足常乐;勤俭节约,以养德行,要淡泊名利,方能明志立业;要宁静自守,方能致远超越。
《论语十则》分析

《论语十则》分析(一)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大意: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分析:此章在谈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看似安于贫穷的行为,但其原因并非安贫,而是乐道。
而其所乐的是何道呢?所乐之道有二:一是因为其志在学习及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亦即学而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二是因为不取不合义的利,故乐自义来。
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
拓展:论语中另有三章与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意境相似。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它的乐趣啊。
至于那些用不合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不过像是天边的浮云一样)。
《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一般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忧愁,颜渊却能持续地保有他的快乐。
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
《里仁》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嘴里说着要立志追求人生的大道理,但却又认为简陋的衣服与粗糙的食物是为可耻,如此之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任何东西的)。
论语中另还有两章也可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以及求知的急迫。
《述而》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解析《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读音】: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整体结构】: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三体组成。
【内容】: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
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时常地复习。
(3)学:学习。
(4)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6)乐:快乐。
(7)愠:生气,发怒的样子。
(8)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曰:说,说道。
(10)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1)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2)不:表示判断。
(13)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4)自:从。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原文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yú) ,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吾: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检查。
在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词句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重点字解释温:温习。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知,领悟。
可以为:可以、能成为。
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
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温故知新(成语)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通过温习历史经验,认识到的新情况。
第四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重点字词解释学:学习。
而:连词,表示转折。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第五则原文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 重点字词解释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智慧,这里指聪明。
之:代词,对待知与不知的关系。
诲(huì):教导。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
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重点字词解释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
内:内心,自己【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行:走路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在其中。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方面。
善:好。
者:...的方面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改正。
第八则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理想,不也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
重点字词解释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为:看作。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而:表并列(任重而道远)其中成语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第九则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翻译孔子说:"一年到了最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重点字词解释之: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后。
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
然,这样。
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shù)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翻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欲:喜欢,想。
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本段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逐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
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五字诀留、删、补、调、换留: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要留下。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删:有些词语是无意义的虚词,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补:在省略句中,补上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调: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多用于倒装句中。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