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9.5
死亡年龄
……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24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党 锢之祸共发生两次,均以士大夫失败告终,最终, 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 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 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西汉前期形势图
汉景帝 汉高祖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汉初的统治
1.汉初政治: (3)王国问题的产生及初步解决:
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 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但这却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但叛乱不得 人心,3个月内即被平定。(“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4)尊奉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
“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
结果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 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
汉景帝时期 民”;废除严刑苛法;勤俭治国
定,出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一、汉武帝推行的对内措施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二、汉武帝推行的对外措施
1.平定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 廊的大片区域。 2.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3.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豪强坐大
地方强势,威胁中央
元成哀平诸帝资 质平平
王莽篡汉(9-23A.D.)
鲜能力挽狂澜 问题继续累积
三、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
1、王莽篡汉:
(2)概况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 :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 结果改制彻底失败了,王莽 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 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 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 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 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1、政治强化: (2)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皇帝
执行机构
中朝
外朝
尚 侍常 书 令
中侍
丞御 太 史 大
相夫 尉 九卿
二、巩固大一统:西汉的强盛
1、政治强化:
(3)建立以“察举制”为 代表的新的选官制度;
(4)增设“州刺史制度”, 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小 结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 力的不法行为。
时间轴
秦朝
楚汉 之争
221BC 14年 207BC 202BC
西汉
210年
王莽 新朝
9 23 25
东汉
220
195年
• 思考: 面对秦二世而亡的历史结局和秦所开创的政治新局面,西汉
采取了怎样的态度?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一、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
1、西汉的建立:
时 间:BC202 建立者:刘邦 王 朝:西汉 都 城:长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所采取的思想政策的异同。
• 秦汉都是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 秦朝思想专制的手段是焚书坑儒,汉武帝则是通过教育和选官的方式来提高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4)统一两越,开通灵渠;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 加强了对西南的管理,灵渠修建沟通了湘江水系与珠江水系;道路修建利于与巴蜀人民交流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 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基础梳理
(一)成就代表 1、史学: (1)西汉司马迁《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东汉班固《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很多反映当时社会情况 (3)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司马迁
班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目录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初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 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西汉的强盛
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东汉的兴衰
3.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 繁荣景象。
选贤 任能
四、两汉的文化:
类别
成就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 史学 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科技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思想的统一; 经济的统一; 边疆稳定等。
3.汉武帝巩固统一原因:
①民心所向:秦末农民战争,造成社会生产严重破坏,民不 聊生,人民渴望社会稳定。 ②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朝强盛奠定物质基础。 ③汉武帝本身雄才大略,并且知人善用。
三、东汉的兴衰
1. 西汉的灭亡与短暂的新朝
(1)西汉的灭亡:
目的(作用)
改用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增加财政收入
重农抑商,抑制富商大 贾实力,增加国家财政 收入,强化中央集权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 形态
中央设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 教育体系
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 尊地位
巩固边疆、开拓疆域
西汉晚期的社会问题
• 外戚干政,社会黑暗 •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 流民问题,社会动荡 (2)王莽改制与新朝灭亡:
新朝灭亡:统治末年,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 王莽被杀。
三、东汉的兴衰
2. 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朝代卡片
创 建 者
朝代 时间 都城
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洛阳
2. 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2)汉光武帝的中兴举措:
(1)政治上: ①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②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③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 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②释放奴婢;
(3)文化上:重视儒学 3)中兴举措的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②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③使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察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时 间: 两汉时期 标 准: 品德(西汉时期主要标准)、才能、门第 影 响 : 有效地选拔了人才,促成了汉武帝时期人才辈出,东汉后期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将西汉与东汉置于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中,理解这两个朝代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史料(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学生能够辨别史料的真伪与价值,探讨西汉与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西汉与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理解这些变革如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西汉与东汉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西汉与东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完善与调整。
•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贡献。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成就。
三、教学难点•理解西汉与东汉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分析经济、文化繁荣背后的社会动因,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西汉与东汉时期的地图、文物图片、视频资料等)。
•课外历史读物(如《史记》、《汉书》、《后汉书》选段等)。
•互联网资源(历史网站、博物馆官网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系统讲述西汉与东汉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事件。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西汉与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及其影响。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史料,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角色扮演法:模拟西汉或东汉时期的政治场景,加深对历史情境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汉武大帝”或“光武中兴”的故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西汉与东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新课教学1.政治制度的完善与调整•展示西汉与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示意图,讲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西汉)、尚书台(东汉)等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第4课__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2020·全国高考真题)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2.(2020·全国高考真题)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
3.(2020·浙江省高考真题)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B.西汉C.东汉D.元代【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全国 各地
平准: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中央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代 中
1、表现
国
(2)经济上: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汉武帝出台告缗令
算缗令
百姓们你们好!
你
只要举报隐瞒财产的人,
跨
就可以得到他的一半财产
越 远 古
有多少钱就 交多少税
而
来
要钱没有 要命一条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古
而
来
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具
体如何实施呢?
古 (一)西汉初期——与民休息,文景之治
代 中 国
如何实施无为而治?
避免战争、回归田亩、稳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
你 跨 越 远 古 而 来
以和亲换取暂时的和平
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古 (一)西汉初期——与民休息,文景之治
代 中 国
无为而治效果如何?(积极+消极)
你 跨
木有钱了怎么 办?好焦虑
越
远
古
我唯一的爱
而
好就是捐钱
来
给朝廷
买卖官爵
30万,买不了吃亏。 30万,买不了上当。
号召富豪向朝廷捐钱
《关于学习卜式同志优良作风的重要通知》
卜式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代 中
1、表现
国 (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你
跨
越
远
古
秦半两
而
来
汉五铢
铸币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解决频繁对外征战的军费开支问题
──《汉书·食货志》
思考点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
由此可知郡国并行西汉初年央地关系: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A.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B.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C.为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D.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答案】C【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郡县制是中央主导,而分封制却由地方主导,由于分封制度下王侯的权力较大,中央难以进行垂直管理,这为后来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郡国并行制加大了地方的权力,并不是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A错误;秦朝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B错误;秦朝统一了六国,汉代的该措施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D错误。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地位比王国辖郡高,故A错误;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官,一个月内就调换几个人。这个刚搜刮走了,那个又来搜刮。为了刮钱,
灵帝还规定,郡国向大司农、少府上交各种租税贡献时,都要先抽一分交入
官中,谓之“导行钱”。又在西园造万金堂,调发司农金钱、缯帛充积其中,
作为他的私藏。他还把钱寄存在小黄门、中常侍那里,各有数千万。他老嫌
钱不多,还巧立名目,任意科派,因为南官失火,他就下令天下田每亩纳税
——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载《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概括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奉行的正统思想。 2、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3、加强了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
4.章回体小说 是
中国古典
长篇小说的主 要形 式 , 它 是 由宋 元 时 期 的 “讲 史 话 本 ” 发展 而 来 的 。 “
讲史”就是说 书 的
艺人们讲述历 代 的 兴 亡 和战 争 的 故 事 。讲 史 一 般 都 很长 ,
艺人在表演时 必 须分 为 若 干 次 才能 讲 完 。
•
5.每讲一次, 就 等 于 后 来章 回 体 小 说 中的 一 回 。 在 每次 讲 说 以 前 ,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为巩固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汉代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富裕的商人,冶铁铸币卖盐,积累了数以万计的财产,却不顾国 家危急,加重百姓困苦。
——《史记·平准书》
经济问题 私人铸币
汉武帝的政策
富豪控制盐铁 经营权
富豪唯利是图
依据课文并查找相关史料,探究归纳:在两汉大 一统的局面下,有哪些科技及文化成就。
——张玉书、杨晓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载《管子学刊》2001年第3期)
材料三: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 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 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 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儒家最能代表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整 个华夏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常态,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 理所当然。
---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材料三:向西北开疆拓土以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汉通西 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回到了中国的怀抱;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 汉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徒,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促 进了羌族荒远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护羌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汉朝与羌族 的联系。
——《汉书.董仲舒传》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董仲舒对汉武帝时代的思想文化建设的看法。
1、思想文化上必须实行“大一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2、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不利于国家统治。 3、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材料二: 一方面是黄老思想的消极作用逐渐显露。长期的“清静无为” 导致中央政府对一部分农民失去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同时,一些 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成为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 还有匈奴的势力一天天扩大,直接关系着西汉政权的生死存亡。另一方面是 随着“挟书律”的废除,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活跃起来,思想活跃不利于 思想的统一,不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和加强。而要强化专制,首 先就要改革相对散漫、软弱、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样,虽不能争天下却 可以守成的儒家思想恰恰符合时代的需要。
史学 文学 医学 数学 科技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朝代
代表及成就
运用史料分析能力,阅读课文及材料,分析概括:两汉衰亡的原因。
材料: 到了桓帝、灵帝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后官彩女都有数
千人,衣食之资日费数百金。国家财政枯竭,经常减百官俸禄,借王侯租税,
以应付军国急需;桓帝还公开地卖官爵,大肆聚敛。延熹四年(161年),“占
---刘宏煊《中国疆域史》(102-110页,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根据材料和课文,指出汉对匈奴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材料和课文,分析概括:汉改善与匈奴关系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材料和课文,分析概括:匈奴归附有哪些重要意义?
匈奴 汉
河南之战:
和卫青收复河套平原, 设朔方郡、五原郡。
亲 瓦 当河西战役:
一一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
材料八: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一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九: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一一(西汉)司马迁操:《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概括:吴楚七国失败后,中央政权与诸侯王国力 量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変化?景帝抓住时机,结合对诸侯王国的调整,大刀阔 斧地全面推行削藩。为此,诸候王失去了哪些权力?
霍去病至祁连山脉, 设河西四郡。
漠北战役: 卫青、霍去病 共击匈奴单于。
“开疆拓土”
---从汉匈、汉与西域关系看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构建
材料二:在西北地区,汉武帝开疆拓土的计划具体实施开始于张骞出使 西域。汉武帝对西域的经营和解决匈奴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有了对西 域的积极经营,汉武帝不仅顺利地解决了匈奴带来的威胁,而且将辽阔的西 域纳入到了西域都护的有效管辖之下,也密切了中原和西域乃至东亚和中亚、 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此行动又因丝绸之路而闻名于世。
十钱,作为“修官钱”。官吏的升迁都要缴纳“助军钱”“修官钱”,大郡
数至二三千万。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
古代史》上册,
•
1.压缩语段, 是 近 年 来 高考 语 文 卷 “ 语言 表 达 题 ” 的重 点 和 热 点 ,它 要 求 对 文 段中 的 信 息 进 行筛 选 , 选 出 主要 信 息 , 剔 除次 要 信 息 , 然后 根 据 题 目 要求 用 简 要 的 语言 表 述 出 来 。
卖关内侯、虎责、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到了灵帝时期,
更变本加厉,拼命搜刮。他公布卖官的价格,二千石2000万,四百石400万。
卖官时既收现钱,还可赊欠,规定“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
不同的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价格。既然可以用钱买官,贪污就成了合法行为,
官吏一到任,就尽量搜刮。政府为了多卖官,就经常调换官吏,甚至一个地
一一(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十《孝文本纪》
根据材料三、四分析:部分诸侯王“不听天子诏”对西汉王朝的影响。
“削藩事业”
---从同姓王的兴衰看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五:(贾谊向文帝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 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一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
根据材料,分析指出贾谊提出了什么对策?
材料六:(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 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一一(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晁错提出的建议。 材料七:(吴王刘濞被杀后,景帝想以他的侄子刘通“续吴”。景帝的主张 遭到窦太后的反对,她说)吴王,老人也,宜为宗室顺善。今乃首率七国, 纷乱天下,奈何续其后!
“削藩事业”
---从同姓王的兴衰看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十:(主父偃)说上( 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 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 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 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
——《汉书·主父偃传》
---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政策的成败与得失--兼论人才在封建王 朝向
西方拓土中的重要作用》(载《秦汉研究》2011年第5辑)
根据材料及课文,指出汉为改善与西域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 根据材料和课文,分析概括:汉与西域关系的改善有哪些意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 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 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 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 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 重现蓬勃生机。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削藩事业” ---从同姓王的兴衰看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开疆拓土” ---从汉匈、汉与西域关系看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构建
“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材料四: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 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 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 “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并逐渐发展成为各 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政治理念,它不仅直接推动着汉民族 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而且也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 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
一一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结合课文分析:刘邦的顾虑是多余的吗?请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