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时间观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天文学等方面,古代中国人对时空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一些主要特点:1. 阴阳五行观:古代中国哲学家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了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

阴阳代表着宇宙间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极端,五行则是对自然界基本元素的分类。

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将宇宙的运行看作是一种永恒的周期性变化。

2. 天命观:古代中国帝王认为,他们的统治是由上天授予的,称之为天命。

这种观念将时间的流逝与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时间的推移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人们应当顺应天命,尊崇自然法则。

3. 道教观念: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法则,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道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流动的道,超越了一切对时间的依附,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4. 封建时代的天文学观:古代中国在天文学上有丰富的研究,编制了详细的历法。

对于时间的测量和预测,中国古代有着精密的体系,例如夏历、秋历等,通过观测天文现象制定历法,把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年、月、日,形成了独特的时间观。

5. 道教和儒家的时间观:儒家注重礼制和孝道,对时间的利用有一定规范。

时间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应当用于学习、修身养性。

儒家的时间观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6. 佛教的轮回观:佛教将时间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轮回,认为生死轮回是众生的宿命。

佛教对时间的理解强调生死循环,通过修行超越轮回,达到解脱的境地。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天文学等多个层面。

这些观念不仅在古代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中国人拥有独特的时间观念,这一观念主要体现在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时间计量体系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出来的24个时间节点,它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变化,更是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和安排的体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十四节气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

一、节气背后的天人合一观念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中国人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比如,春分节气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的时刻,意味着春天正式开始;而冬至节气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这些节气的划分不仅仅是对太阳位置的计算,更是对人与自然交融的观察和理解。

杨永夫先生在《中国的季节》一书中说:“春、夏、秋、冬不仅体现了气温、湿度、风向、日照等自然特征的变化,更体现了人们对气候、植物、动物、农事的感受和表达。

”二十四节气正是将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融入到时间的刻度之中。

二、二十四节气表现中国人对时间顺序的重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顺序的重视。

比如,立春是春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其后是雨水、惊蛰,一直到了谷雨。

这种时间顺序的划分,体现了季节更替的规律性,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农事活动。

在农耕社会时期,人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节气来选择合适的农事活动,比如在冬至节气后开始春耕,立秋节气后开始秋收,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二十四节气反映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二十四节气体现的还有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古人认为,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一部分,对自然界必须尊重和敬畏。

古代文人曹操在《观沧海》中有“天与水,水与天,圣人之敬而已矣”的名句,就体现了这种观念。

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则是对自然界节律的观察和敬畏的产物。

通过准确把握节气的出现,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四、二十四节气代表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也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活哲学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活哲学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活哲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独特而精细的时间计量系统——二十四节气。

这个系统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着天文季节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活哲学的反映。

一、立春:新旧交替的希望与期盼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春季的开始。

在中国人的眼中,立春代表了新的希望与期盼。

正如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

此时人们忙着备耕、春游,相信春天的到来会带来丰收和温暖。

二、雨水:春天的风雨交加雨水是春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它象征着大地开始解冻,雨水的到来使得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更好。

同时,中国人还常常用“春雨贵如油”来形容雨水的重要性。

三、惊蛰:春雷惊醒世界惊蛰代表了春雷的鸣响,春雷一响,万物复苏。

惊蛰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已经真正到来,这也象征着春季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

四、春分:昼夜平分的生命平衡春分是春季的中点,也是白昼和黑夜平分的时刻。

中国人常常用“春分秋分”来形容昼夜均衡的状态,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平衡和和谐的追求。

五、清明:祭祀与缅怀的时刻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人祭祖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时刻。

此时,人们会去祭扫坟墓,缅怀先辈,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族和传统的重视。

六、谷雨:播种与收获的希望谷雨是播种的重要时期,中国农民会在这个时候播种各种作物。

中国人常说:“春耕谷雨后,盖梁乌骓瘦”,体现了农民对于丰收的希望和期盼。

七、立夏:夏天的开始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会庆祝夏天的到来。

夏天是一个热闹和活跃的季节,人们开始准备夏天的各种活动,如游泳、郊游等。

八、小满:农作物开始抽穗小满是农作物抽穗的节气,这意味着丰收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在这一天,农民们会更加努力地耕作,为即将到来的收获季节做准备。

九、芒种:农作物渐渐成熟芒种代表了农作物逐渐成熟的时刻,此时,田野间的麦田开始泛起金黄色,预示着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二十四节气表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与生活智慧

二十四节气表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与生活智慧

二十四节气表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与生活智慧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与生活智慧紧密相连,而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以太阳的视运行轨道为基础,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事、生活和适应气候变化。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活智慧。

1. 立春:中国农历的春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标志着农事活动由收获转向播种,人们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农耕工作。

这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的敬畏和在时间中的生活智慧。

2. 雨水:雨水是中国北方降雨开始增多的节气。

中国农民认为雨水是春季播种和作物生长的关键,因此注重谋求雨水来保证良好的农作物收成。

这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时间的把握。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冬季的生机悄悄苏醒。

人们开始做农事准备,为即将来临的春天做好准备。

这展示了中国人善于观察自然环境,及时适应并利用时间的生活智慧。

4. 春分:春分表示昼夜平分,中午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是春季的分界点。

中国人相信春分是阳气升腾、万物复苏的时间节点。

他们会进行祭祀,表达对时间概念与生活智慧的崇敬。

5. 清明: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意味着寒冬离去,温度回暖,适宜进行春耕。

同时也是纪念祖先的重要节日,人们借此机会表达对先人的敬意,传承家族的生活智慧。

6.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暖和,适合农作物的收获。

中国农民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祭祀活动,感谢大地赐予的丰收。

这呈现了中国人对时间的感恩之情和生活智慧。

7.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中国农民会根据立夏的到来进行农耕,以确保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这体现了他们对时间的把握和生活智慧。

8. 小满:小满是春季的结束,也是夏季的开始。

中国农民会在小满时节进行小麦的收割。

他们深知时间的宝贵,知道在最佳时机采收作物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第三个节气,象征着麦类作物开始成熟。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不同于西方社会,它融合了尊重、和谐和孝道的元素,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且宝贵的资源,需要珍惜和合理利用。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价值的敬重和对历史的传承。

中国人普遍认为时间是有限的,需要尽可能地充实和提升自己。

这种观念来自于古代圣贤们的思想,他们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其次,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带来了尊重和和谐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着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以及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这种尊重也体现在对时间的态度上。

中国人普遍认为,在时间的安排和利用上,应该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尊重和和谐的观念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以避免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浪费。

同时,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体现了对家庭、父母和长辈的敬重和责任。

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孝道的影响也体现出来。

中国人普遍认为,时间应该优先用于家庭和亲情,尽可能地陪伴和照顾家人。

这种观念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时间的安排和平衡,以保持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逐渐受到影响。

快节奏的生活和追求效率的心态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时间的利用和效益,而忽略了尊重、和谐和孝道的价值。

这种现象在城市和年轻人中尤为突出。

然而,传统文化的时间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民的时间观念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民的时间观念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民的时间观念中国人民的时间观念源远流长,其中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对于塑造人们的时间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的标志性节气,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个时段都具有独特的节气特征。

这个古老的时间系统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活规律的认知,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

首先,二十四节气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判断季节变化的方式。

每个节气的出现,都与自然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比如立春代表着春天的来临,谷雨则标志着大地生机盎然,大雪则意味着冬天的深入。

通过这种划分季节的方式,人们能够根据不同的节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这种时间观念的形成,让中国人民更加注重时间的精确度和时效性,也让人们更加有时间感。

其次,二十四节气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变化的关注和尊重,以及对于自然界循环规律的认知。

中国人民视自然为大,十分注意自然界的变化和节律。

农耕社会的中国人民,特别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平衡,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正是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来。

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生态观念,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视。

另外,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也使得中国人民更加注重健康和生活的节奏。

每个节气都具有相应的饮食、保健和起居规律,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来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比如,冬至的时候会吃饺子,清明时期会去扫墓。

这种根据时间节奏进行生活的方式,让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维持身心健康。

最后,二十四节气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传承和传统习俗的重视。

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活动,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由特定的节气触发,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庆祝活动来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民的时间观念的一部分,对于塑造和影响人们的时间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提供了判断季节变化的方式,也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关注和尊重,同时也帮助人们调整生活方式,维护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通过庆祝活动,保护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中国人时间观“一寸光阴一寸金”

时间-中国人时间观“一寸光阴一寸金”

时间-中国人时间观“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 - 中国人时间观时间(time)是一种客观存在。

时间的概念是人类认识、归纳、描述自然的结果。

在中国,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轮回,《说文解字》曰:时,四时也;《管子·山权数》说:时者,所以记岁也。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时间的概念涵盖了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运动,《孟子· 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可见时是用来描述一切运动过程的统一属性的,这就是时的内涵。

由于中国古代人们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是宏观的、粗犷的、慢节奏的,所以只重视了“时”的问题。

后来因为研究快速的、瞬时性的对象需要,补充进了“间”的概念。

于是,时间便涵盖了运动过程的连续状态和瞬时状态,其内涵得到了最后的丰富和完善,“时间”一词也就最后定型了。

时间 -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一、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

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

“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

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从二十四节气表看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活方式

从二十四节气表看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活方式

从二十四节气表看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活方式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时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气既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的认知,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观察二十四节气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对时间的看法和他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法,每个节气代表着一种季节或特定的自然现象。

这些节气具有固定的日期,从立春开始,依次排列直到大寒结束。

中国人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安排生活的重要参考。

因此,从二十四节气表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时间的重视和珍惜。

首先,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被看作是和谐共生的。

通过观察和遵循节气的变化,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

立春、惊蛰等节气标志着春季来临,人们会根据节气的变化来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安排农事生产。

而小满、大暑等节气则代表着夏季的炎热和丰收的季节,人们会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农作物的收割和保存。

其次,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的尊重和崇拜。

中国人视时间为流动不息的重要资源,把握时间并精确计算时间是他们的传统美德。

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被认为是自然界力量的展示,中国人会以庆祝和纪念的方式来对待它。

例如,清明节气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祀,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阳节气则是中国传统的登高观景节日,人们会爬山迎接秋天的到来,祈求好运和长寿。

此外,从二十四节气表还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秉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整体的和谐。

在节气的选择和排列中,中国人注重昼夜平分、四时均衡。

立春和立秋标志着昼夜长短基本平衡,春分和秋分则代表了昼夜完全平分。

这种取舍和安排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和生活的追求,强调了平衡和谐的态度。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人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从中获得了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重视,对时间的尊重和崇拜,以及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躬【简介:通过回顾历史,意图初步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尤其需要在今天的新语境中,重提一些被遗忘的中国时间符号,彰显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是文化大国的本色。

并对当前物理学遇到的瓶颈现象提出一些看法,抛砖引玉。

比如,怎样认知近代牛顿数学时间的问题,西方书人自己还不大懂,这只有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能给出正面的解释。

】目录第一章牛顿:数学时间1.有点搞怪的牛顿现象2.再读牛顿3.认知量度意义中的数学时间第二章远古,神话时间1.神话中讲的时间源头2.神话时间和历史3.神话时间的相对性第三章虚构:文学时间1.文学,与物学,与人2.文学时间,一种优化的排列3.三种文学时间第四章宗教,神学时间1.三种神学时间2.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3.神学时间,异化为神主服务的工具第五章思辨:哲学时间1.时间中的哲学问题2.中国哲学的逝者时间3.哲学与历史文化时间第六章文明社会中的设定时间1.是文明,让时间成了文化2.文化时间,与美好愿望和智慧3.文化时间,与物学第七章奉天时,中国太阳钟1.从天时到人时2,中国太阳钟,时钟文化3,认知阳光时间第八章阳光时间,与生物视点1.万物生长靠太阳2.地球生物仆从阳光的本性3.生物时感,与文化时间第九章文明人的第一使用时间:历法1.最早的历法2.世界历法史的主线在中国3.北纬30°文明区,与历法的公约卷三真实的时间第十章大自然的时间和运动1.时光,与物质运动2.运动,时限第十一章大自然的时间和空间1.六合的空间2.时、空同构一切物质,都离不开时间。

时间这种概念,令人着迷。

有趣的是,时间的存在看似很简单,但人类从古至今,一直都没能把它说说清楚。

有关时间问题,是让古代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一老争论,也让当今各个方面的物学家感到头痛。

时间,它到底该叫作什么?可谓是学界的一个顶级问题,高不可攀。

如在公元四世纪,有一位罗马人奥古斯丁说:“时间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很清楚;一旦问起,我便茫然【《忏悔录》奥古斯丁(354—430)】。

”众所周知,这种对于时间全无知的忏悔,非常著名,讲出了人类思想史上总也迈不过的一道坎。

时间的存在,通常会让人感觉很亲切,但它只顾自己一往无前,从不理会人类有什么感受。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只要是一旦离开时间,那他已不再是人了;也就是说,人在短短的百八十年之后,不是入土化泥就是成烟升天,所谓人生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如是杀猪刀般的时间不光对于人是这样,对于这世上的一切也是如此,最终使其都走向消亡。

时间是这样的绝情残酷,因此引起的各种社会观念,明显是具有文明进程中的航标意义,也是自然学、社会学、哲学这三大学问一直艰辛探讨的主题,却总觉得很茫然,可见这块骨头很难啃。

对于时间这个千古困惑,当然需要从其本质考究它的存在原因,这或许是个有利的捷径。

因为在如今,从物学角度看,为解惑时间问题,毕竟是进入了一种较为单纯的术有专攻阶段;或者说,在学识经验中,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接近时间的真相。

这同观察其他复杂的事物一样,需要有一个从少形到老成的提高过程,现在可以通过回顾历史,从远古、古代和近代中,分别了解前人在使用时间的认知层次上,是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本书试着先来讨论史上五大棘手的时间问题,意图从中去初步了解智慧的中国人,对于时间的一般看法。

第一章牛顿:数学时间1.有点搞怪的牛顿现象像教材上的时间说法。

在当前的中学课本中可看到,把时间表述为“是一条有起点、有指向、有单位、无始无终的直线”。

请注意,这作为一种公示概念,并非是指大自然中的那个真实时间。

它只能算作教育界自家为应试规范的一种讲法,或可说,其实也属于学界得过且过的无奈。

这是因为,从学术角度看,所谓时间的存在,人们时时处处都在和它打交道,没有谁能离得开,但又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一种尴尬,自古以来都无法抹去。

故而对于时间的真假,在学界从来就有仁者智者这种打嘴仗的热闹场景,所以一直都没有个准谱。

在学术上,至今对于时间茫然无解,已并非什么秘密。

这一点,教育界本该有义务告知未成年的学子,是期待他们继续去探索。

实际上,稍事过细一点,就可看出上面那条公示中,存在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经不得推敲。

比如说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直线’。

这未必!因为像昨天和今天这种叫法,就是指的昨天终了,才有的今天开始,这样的一始一终,方可称得上时间的流逝。

可现在,全球性的应试教育却并不讲这个理。

时间并没有被定义出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连那些身居物学理论高层的精英,他们都不能一口说准什么叫作时间。

可见时间这玩意,从来都很磨人。

有关它的真实存在,或许是吝啬的历史老人,不肯轻易会给谁机会,这让从前各路的贤能一直在疲于奔命。

重点在于步入到近现代后,人们就越不情愿像动物那样的浑浑噩噩。

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之志更为突出,力争在认知方生方死中,要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在近代,因为牛顿(1643-1727英国)的诞生,这种状况算是有了一定的改观。

比如,由他引起著名的“物学时间”热,已成了今天三大学问的重要谈资。

谁都知道,在论及近现代的新学问中,牛顿大名总是被排在首位,他毕竟是近代物学的开拓者。

为何不让牛顿说时间是绝对的?如今,学界有种很自负的观点,他们认为时间的存在,不能说成是“绝对的”。

牛顿在其《自然原理》中,说过这类的话,由此不招待见,在他身后的短短三百多年中,是经历了从高捧到重摔的两重天。

这作为一种颇具戏剧性的牛顿现象,显得很蹊跷,但孰是孰非?到时候历史自会给出答案。

问题是牛顿力学方程式如此的正确,可用在其中的时间,却要被看成是有严重的错误。

这在思辨中明显的不成逻辑。

因而今天有书人把牛顿的物学时间,似乎纠缠成了一种选向站边的哲学问题,在搞一种无谓的观念之争。

这种为力学方程式中的时间打嘴仗,其中的智者仁者,也无非是干用牙巴劲罢了。

因为如在上文所述,人类对于到底什么是时间的问题,一直都茫然无知。

既然大家都不懂,那么为何又能“看出”别人的“错误”呢?这就是蹊跷的所在。

现在有必要强调,是牛顿第一个把时间引入到物学的研究中,这可看作是开创近现代文化新学问的一把钥匙。

重点是在这个问题上,对于能读懂牛顿很重要。

请注意,现在看来只有在中国文化中,才能为牛顿所说“绝对的时间”,给予哲学意义的正面解说。

或者说,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时间问题上非常明显。

人类在文明光辉的指引下,战天斗地,奋力向前,通常都有很自信的思维能力,可偏偏在时间面前,却常有乱了方寸的表现。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通过自己的双眼,最初都是凭直觉,去观察现存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对于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会因人而异,或因事而为,出现很大的差异。

这样也就有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打嘴仗。

要知道,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因为有较为扎实的古代天文学基础,对于什么是天时、什么是人时?像这类在日常中的使用时间问题,很早已有成体系的学识经验。

这为今天读懂牛顿,是颇有益处。

哥牛时代。

在牛顿生年,恰逢欧洲大陆如火如荼的文艺复兴运动晚期。

那时的西方人,历经三四百年的摸索后,面对自家历史上旧哲学的地心论和宗教的神创论,人文主义的斗争也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种比从前绘画和文学创作更具物学理论意义的基础性力量。

历史,总是在十分渴望的时候,会让人类自己行动起来,去纠正以往的过失。

首先,在波兰有哥白尼(1473-1543)诞生,他独自通过一生艰苦卓绝的努力,到暮年完成了《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说》著作。

因为是这本开山之作,启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哥白尼的伟大意义,在于他把古希腊哲学中的地心论,是直接送入了历史博物馆。

虽说他的一些追随者,如布鲁诺(1548--1600意大利人)和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等人,是相继受到过罗马教会机构的迫害;可见当年在西方社会做物学研究,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但好在那时除了罗马城之外,欧洲其他地方的人文主义已成了气候,毕竟是经历过长期文艺复兴运动的洗涤,陆续涌现出不少献身物学的仁人志士。

他们肯定并坚信哥白尼的地动日心说,同时,从基础的理论方面去做积极探讨,在起初之时,显然是会从一般运动的问题着手。

当哥白尼谢世刚到一个世纪之际,在英国诞生了牛顿。

这位学术天才,不拘泥于同期长辈已有的学术成就,他运用在现今看来并不复杂但很严谨的数学原理【如他拿手的微积分技巧】,以一种简约的方程式,十分巧妙地解释了在表面上看似复杂的力学定律:物质的存在,是由运动、时间和空间三大要素构成。

有了牛顿这样卓越的贡献,他也为持续一百多年的哥牛时代,是画上了醒目的句号。

如果说,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历史上有个由远古转向古代社会的轴心时代,那么到了三百多年前,也算是有个从古代进入近代社会的哥牛时代。

中国人喊‘赛先生’时,牛顿却开始被虐。

当年,牛顿之所以自称是哥牛时代中巨人肩上的巨人,这可看作谦辞,也属于自信。

因为像他当年能看明白的问题,今天的书人却还在懵懵懂懂,一无所知。

从大的方面讲,牛顿从学术理论上,扩展了人们探知世界的视野,其重点是引领近代的学界,开始自觉地去崇尚自然理性【在中国两千多年前业已形成的哲学主张】;可以说,西方社会在神控意识中,明显是缺乏这种精气神。

其实,西方人也明白,因为在17世纪牛顿的诞生,为他们近代在世界文明史中能后来居上,是给予了一次弹跳的机会。

在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变革的时代,都来之不易,可遇不可求。

今人对于哥白尼和牛顿的卓越贡献,怎样去高歌颂德都不为过。

因为他们为近代物学殿堂的独立崛起,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由此影响到在物学领域中,不用再眼巴巴地看上帝的喜怒哀乐,放开了自由的手脚,去探知物质世界在一层又一层包裹下的真相。

像这样不受神控的积极感召,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头一次让物学的进步,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务。

西方社会为此是占有了不少先机。

因而到20世纪之初,在中国有一句羡慕的呐喊:这个世界需要‘赛先生’(Science)。

有趣的是,同样在上个世纪初,一向被崇拜的牛顿,突然遭遇到极大的怀疑。

他的西方后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大变样,不为别的,就是对于他公然讲了时间是‘绝对的’发难,或有要把他打入冷宫之势。

这在中国人看来,算是一个很搞怪的牛顿现象。

同所有伟人一样,牛顿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他发现和使用的物学时间,一点毛病都没有。

因为牛顿只是在专心研究和设计力学方程式,让他去定义大自然中那个真实的时间,这明显不是他的‘分内工作’。

可今天的书人,却指责他在当年拓荒之时,没能把时间是什么的问题‘说对’。

牛顿自身的牛顿现象。

牛顿经典物理学,作为哥牛时代中的聚光点,也是三百多年前人类认知大自然的最新见解;与此同时,它又免不了会包裹有那段历史局限性的缺憾。

这种来自现实的痛苦,很多伟人都无法回避。

比如,牛顿当年就没有想到在后来发现原子层面运动中的化学和电学。

尽管他本人在炼金术上,还曾经折腾过很长时间,但这却成了后世经常调侃他无知的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